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放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突出地位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新飞跃。如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有多种方法和路子,笔者以为,应从提高资源产出率入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国际上也是把提高资源产出率作为破解资源环境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和衡量指标。如1994年,德国厄恩斯特·冯·魏茨察克和美国艾默里·B·洛文斯、L·亨特·洛文斯三位科学家在其合著的《四倍跃进》一书中,用50个典型实例向罗马俱乐部提交报告,证明以一半的能源资源消耗,创造原来两倍的效益,也就是中国成语所说的“事半功倍”。2013年10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第三届全球绿色增长论坛落幕,与会人士呼吁提高资源效率,促进全球绿色增长。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论坛上指出,为实现可持续增长目标,到2030年,国际社会应致力于普及清洁能源,将能源效率提高至少一倍,同时把全球可再生能源的份额增加一倍。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减量化优先,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目标,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十八大报告10次强调“资源节约”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着重强调,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大力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
发展循环经济,把目标和注意力集中到提高资源产出率上来,是推进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只要经过艰苦努力,我们就可以缩小与发达国家在单位能源、资源产出率方面的差距。
大量实践表明,单就某一种产品采用技术、管理、政策等手段降低能耗物耗,潜力毕竟有限。只强调资源节约已不够了,必须大幅度提高资源产出率,这就要在调整优化提升产业产品结构上下功夫。比如,一个钢铁企业,不仅要不断降低生产每吨钢铁的能耗、水耗、物耗,以达到全国甚至国际最好水平;还要通过调整优化钢铁品种、产品结构,以生产等量原钢材品种的能耗、水耗、物耗,来生产优质特种钢材、特种高精尖钢铁产品或高端关键零部件,其资源产出率和价值将大幅度提升。
从提高资源产出率入手,推行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既可以把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环境、扩大就业、提高经济效益、增加群众收入几个方面都能带动起来,还可促进调结构转方式。
无论全球还是我国,导致环境恶化、生态退化、发展不可持续的一条重要原因,就是资源的低效开发利用,未能实现资源价值的最大化。实践证明,无论工业、农业、商贸业、服务业还是交通运输业,转变发展理念、方式,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深度转化,则其利用效益和价值可成倍甚至更多倍地增加和提高。这对于破解生态危机,实现经济发展、环境改善、生态修复、人民幸福、社会和谐意义重大而深远,应当积极宣传、倡导、推行。
提高资源产出率不是一项单项工作,是牵动各行各业、各个方面的牛鼻子工程。它不仅是科学评价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指标,而且还是一个指挥棒。可以用这个指挥棒来引领和指挥各行各业、各个方面,朝着提高资源产出率这个方向去努力,去攻坚。这样做必将促进转方式调结构,实现绿色转型,必将在节约能源资源、提高能源资源产出效率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必将为破解能源资源瓶颈制约找到突破陈规的新思路,必将为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贡献。
来源:《 农民日报 》( 2013年12月03日03 版)
农民为什么不愿放弃土地
吴国强
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必须对零碎的土地进行适当集中,通过对外出务工农民的农村承包地进行流转,达到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2013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要“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结合农田基本建设,鼓励农民采取互利互换方式,解决承包地块细碎化问题”。但是笔者调研发现,一些农民,特别是以70前、60前为主体的农民,即使种植收益低以至撂荒,也不愿意把土地流转出去;即使愿意流转,流转出去的期限也比较短,影响到经营使用者对土地的长期投入。外出务工农民,把土地流转出去,流转费收入往往高于自己的收入种植,同时还可腾出时间从事其他工作,部分农民为什么不愿意做?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种原因:
一是担心国家土地政策变化。近年来,中央三令五申要保持农民土地的承包经营权长久不变,但部分农民心里还是担心把土地流转出去以后,万一中央政策变化,流转出去的土地有去无回。有些农民宁愿私下无偿把土地交给亲戚打理,自己仅领取农业补贴,也不愿意通过协商价格把土地流转给不熟悉的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
二是担心进城务工经商不稳。一些农民进城务工经商收入不错,早已不把家中几亩承包地的收入放在眼里,但是在城市打工心中无底,深怕由于国家经济波动使自己在城里无事可做,而回乡又无地可种。2008年由全球经济危机引发的农民工回乡潮让一些人至今心有余悸。
三是担心老人妇女在家没事干。现在青壮年农民尤其是男性农民大都外出务工,留下老人妇孺在乡守家。外出务工早已成为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但是真要把土地流转出去,在家的老人妇女就无事可干。在一些外出打工者眼中,家中的几亩承包地成了真正的“鸡肋”,丢给别人不忍,自己种又无钱可赚,干脆留给家中的老人妇女“消遣”。
四是担心老小拖累必须回乡。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把老人孩子丢在乡下,身在城市,心系乡间。老人老了要照顾,孩子太小要照看,这决定了他们随时都有可能回乡。回乡怎么办?有几亩承包地在,临时也算有个事做。笔者在乡间调研,遇到多名因照顾老人孩子回乡的农民工,他们都把自己的承包地作为暂时的待业之所,有事可做,遇有机会,再找别的工作。
五是认为可以做到务工务农两不耽误。有些农民在本乡本土务工经商,家中的地节假日顺手就种了,也不指望有多大收益,补贴家中吃粮就行,种地成了真正的副业。
一部分农民不愿意把承包地流转出去,不能完全归结为农民观念落后和素质不高,有着许多现实的因素和考虑。要想让农民安心把土地流转出去,还得需要国家在集体土地政策和城镇化上做文章。按照今年中央1号文件要求,加快“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让农民怀揣着土地确权的“小本本”安心外出打工,踏实流转土地;同时,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重点解决“人的城镇化”,让外出务工者在城市稳定就业、稳定居住,老人孩子可以陪伴左右,不再骨肉分离,不再人在城市心在农村。
来源:《 农民日报 》( 2013年11月02日 03 版)
(作者系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副校长)
国际上也是把提高资源产出率作为破解资源环境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和衡量指标。如1994年,德国厄恩斯特·冯·魏茨察克和美国艾默里·B·洛文斯、L·亨特·洛文斯三位科学家在其合著的《四倍跃进》一书中,用50个典型实例向罗马俱乐部提交报告,证明以一半的能源资源消耗,创造原来两倍的效益,也就是中国成语所说的“事半功倍”。2013年10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第三届全球绿色增长论坛落幕,与会人士呼吁提高资源效率,促进全球绿色增长。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论坛上指出,为实现可持续增长目标,到2030年,国际社会应致力于普及清洁能源,将能源效率提高至少一倍,同时把全球可再生能源的份额增加一倍。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减量化优先,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目标,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十八大报告10次强调“资源节约”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着重强调,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大力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
发展循环经济,把目标和注意力集中到提高资源产出率上来,是推进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只要经过艰苦努力,我们就可以缩小与发达国家在单位能源、资源产出率方面的差距。
大量实践表明,单就某一种产品采用技术、管理、政策等手段降低能耗物耗,潜力毕竟有限。只强调资源节约已不够了,必须大幅度提高资源产出率,这就要在调整优化提升产业产品结构上下功夫。比如,一个钢铁企业,不仅要不断降低生产每吨钢铁的能耗、水耗、物耗,以达到全国甚至国际最好水平;还要通过调整优化钢铁品种、产品结构,以生产等量原钢材品种的能耗、水耗、物耗,来生产优质特种钢材、特种高精尖钢铁产品或高端关键零部件,其资源产出率和价值将大幅度提升。
从提高资源产出率入手,推行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既可以把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环境、扩大就业、提高经济效益、增加群众收入几个方面都能带动起来,还可促进调结构转方式。
无论全球还是我国,导致环境恶化、生态退化、发展不可持续的一条重要原因,就是资源的低效开发利用,未能实现资源价值的最大化。实践证明,无论工业、农业、商贸业、服务业还是交通运输业,转变发展理念、方式,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深度转化,则其利用效益和价值可成倍甚至更多倍地增加和提高。这对于破解生态危机,实现经济发展、环境改善、生态修复、人民幸福、社会和谐意义重大而深远,应当积极宣传、倡导、推行。
提高资源产出率不是一项单项工作,是牵动各行各业、各个方面的牛鼻子工程。它不仅是科学评价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指标,而且还是一个指挥棒。可以用这个指挥棒来引领和指挥各行各业、各个方面,朝着提高资源产出率这个方向去努力,去攻坚。这样做必将促进转方式调结构,实现绿色转型,必将在节约能源资源、提高能源资源产出效率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必将为破解能源资源瓶颈制约找到突破陈规的新思路,必将为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贡献。
来源:《 农民日报 》( 2013年12月03日03 版)
农民为什么不愿放弃土地
吴国强
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必须对零碎的土地进行适当集中,通过对外出务工农民的农村承包地进行流转,达到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2013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要“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结合农田基本建设,鼓励农民采取互利互换方式,解决承包地块细碎化问题”。但是笔者调研发现,一些农民,特别是以70前、60前为主体的农民,即使种植收益低以至撂荒,也不愿意把土地流转出去;即使愿意流转,流转出去的期限也比较短,影响到经营使用者对土地的长期投入。外出务工农民,把土地流转出去,流转费收入往往高于自己的收入种植,同时还可腾出时间从事其他工作,部分农民为什么不愿意做?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种原因:
一是担心国家土地政策变化。近年来,中央三令五申要保持农民土地的承包经营权长久不变,但部分农民心里还是担心把土地流转出去以后,万一中央政策变化,流转出去的土地有去无回。有些农民宁愿私下无偿把土地交给亲戚打理,自己仅领取农业补贴,也不愿意通过协商价格把土地流转给不熟悉的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
二是担心进城务工经商不稳。一些农民进城务工经商收入不错,早已不把家中几亩承包地的收入放在眼里,但是在城市打工心中无底,深怕由于国家经济波动使自己在城里无事可做,而回乡又无地可种。2008年由全球经济危机引发的农民工回乡潮让一些人至今心有余悸。
三是担心老人妇女在家没事干。现在青壮年农民尤其是男性农民大都外出务工,留下老人妇孺在乡守家。外出务工早已成为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但是真要把土地流转出去,在家的老人妇女就无事可干。在一些外出打工者眼中,家中的几亩承包地成了真正的“鸡肋”,丢给别人不忍,自己种又无钱可赚,干脆留给家中的老人妇女“消遣”。
四是担心老小拖累必须回乡。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把老人孩子丢在乡下,身在城市,心系乡间。老人老了要照顾,孩子太小要照看,这决定了他们随时都有可能回乡。回乡怎么办?有几亩承包地在,临时也算有个事做。笔者在乡间调研,遇到多名因照顾老人孩子回乡的农民工,他们都把自己的承包地作为暂时的待业之所,有事可做,遇有机会,再找别的工作。
五是认为可以做到务工务农两不耽误。有些农民在本乡本土务工经商,家中的地节假日顺手就种了,也不指望有多大收益,补贴家中吃粮就行,种地成了真正的副业。
一部分农民不愿意把承包地流转出去,不能完全归结为农民观念落后和素质不高,有着许多现实的因素和考虑。要想让农民安心把土地流转出去,还得需要国家在集体土地政策和城镇化上做文章。按照今年中央1号文件要求,加快“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让农民怀揣着土地确权的“小本本”安心外出打工,踏实流转土地;同时,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重点解决“人的城镇化”,让外出务工者在城市稳定就业、稳定居住,老人孩子可以陪伴左右,不再骨肉分离,不再人在城市心在农村。
来源:《 农民日报 》( 2013年11月02日 03 版)
(作者系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