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梯度推进与区域整合

来源 :开放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3981436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区域经济一体化:欧盟经验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启示
  
  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各种区域经济组织不断涌现。目前,向WTO通报并已生效中的自由贸易区就达122个,区域贸易安排已达305个,其贸易额已超过世界贸易总额的一半。由于各成员国资源禀赋、发展水平、目标要求的差异,区域经济一体化也存在着不同的组织形式。一般按照成员国经济联合的程度或共同调节、干预的深度,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可以分为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和完全的经济一体化等几种形式。目前在全球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实践中,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是欧盟,它已经实现了经济联盟。从1951年法国、德国、意大利等6国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1958年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开始,西欧在一体化进程中走过了坎坷的道路,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欧盟现有成员国25个,总面积达450万平方公里,人口4.55亿,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万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7%。
  作为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集团,欧盟一体化进程具有鲜明的特点:第一,欧盟是起步最早、一体化程度最深、影响最为深远的区域一体化组织。从1951年《欧洲煤钢联营条约》的签订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欧盟经历了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货币联盟几个阶段,坚定地朝着完全的政治经济一体化的目标迈进。第二,欧盟区域内部开放程度非常高,已经实现了商品、资金和人员的自由流动,欧元的问世使得欧元区内部的消费市场完全实现统一,服务部门除能源、通信、运输、租赁、法律、会计和邮政业的开放程度各成员国不等外,其余行业的贸易壁垒全部取消。欧盟已经在成员之间初步实现了政府采购自由化;欧盟在反倾销政策、反垄断政策和补贴政策等经济政策上已经实现了统一。完备的超国家机构设置,已成为区域一体化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第三,欧盟以经济合作的手段解决国家安全问题,由此开创了国际经济合作的新局面。第四,欧盟以经济一体化为先导,最终谋求的是政治、经济、军事、外交、防务的一体化,它是要通过欧洲的经济一体化推动政治的一体化。
  因此,欧盟发展的路径可以给我们有益的启示:先以经济一体化为基础,再走向政治一体化是完全可能的。虽然目前海峡两岸实质上处于分割状态,但政治上的分割并不能阻断两岸人民的经贸往来,而通过民间自发、市场推动最终可能促成官方的经贸接触,实现一定的制度性合作,促进两岸经济融合,并最终走向两岸的全面接触。但在近期,关键是把握两岸经贸交流尤其是闽台经贸交流出现的各种机遇,遵循经济区的特点和规律,促进区域经济的整合,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
  经济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第一,相互开放。通过相互开放,打破地区封锁,降低和消除贸易壁垒和非贸易壁垒,创造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第二,协调发展。要充分发挥经济区内部各个地区之间的比较优势,加强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科技教育、人才等优势集成与互补,促进经济一体化,促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人和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第三,互利共赢。通过深化合作内容、落实合作措施、提高合作效益和水平,达到区域经济结构和整体环境优化的目的,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使地区中间博弈由负和博弈、零和博弈向正和博弈转化。其中对外开放是手段,协调发展是目的,互利共赢是结果。
  从以上对经济区简要分析中可以看出,目前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存在的认识误区,必须在理论高度上加以廓清:
  一是不能把经济区等同于行政区,不能把福建经济区等同于海峡西岸经济区。福建作为一种行政区划不能构成经济区,必须联合海峡西岸周边省市,打造经济区域共同体,才有希望达到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最终目标。
  二是不把经济区等同于经济特区。经济区作为在地理位置相近的地区之间经济联合体,其政策特殊性仅在于与其他地区相比内部开放度更大,决不是原先意义上的政策特区。试图为打着经济区牌子就可以向中央要政策,享受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条件,享受中央政府给予必要的财政支付转移,既不可取,也是不可能的。
  三是经济区形成既是一种经济行为,也是一种政府行为,但是政府的作用并不是强化行政区划界限,而是要借助政府力量,打破各种贸易壁垒和非贸易壁垒,应该以政府为主体,建立区域内各地政府之间统一协调机制,通过达成各种协议和条约,消除国家或地区之间贸易壁垒和投资壁垒,达到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目的。
  
  梯度推进:从海峡西岸经济区、泛海峡西岸经济区到环海峡经济区
  
  目前,全国以区域经济为特色竞争格局正在形成。在严峻的竞争态势下,为避免福建被两个三角洲经济区“边缘化”而成为沿海发达地区的“断裂带”,就必须充分挖掘福建地处海峡西岸这个独特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发挥福建作为两岸三地结合点和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两个三角洲连接点的作用。我们认为,从区位优势而言,对台是福建最大优势。
  一是闽台具有地缘、人缘和亲缘关系。闽台经贸关系极为密切。台湾是福建仅次于美国、日本之后第三大贸易伙伴。截至2004年底,福建批准台商项目累计达到8082项,占全国利用台资项目的12.6%,合同利用台资138.7亿美元,实际到资额突破100亿美元以上。闽台两地已形成“台湾接单、福建生产;台湾开单,福建提货;福建资源,台湾加工”的密切关系,以台商投资为主的电子、石化、汽车等产业已成为福建的主导产业。
  二是闽台产业互补性较强。目前台湾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占居整个制造业的比重为60%以上;而福建省则主要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即使是一些IT等高技术产业,还是处于加工组装等低端环节。随着台湾产业升级步伐的加快,台商向福建转移的产业将从轻纺加工为主转向汽车、石化、电子机械等重化工业为主,而这些正是福建产业升级所必须的。
  三是福建享有对台政策优势。目前福建省共4个台商投资区、国家级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投资区发展势头良好,到2004年底,4个台商投资区共批台资项目520个,实际利用台资41.33亿美元。福建沿海港口码头泊位达349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42个,年货物吞吐能力达7400多万吨,客运能力近600万人次,国际集装箱吞吐量140多万标箱。全省拥有福州、厦门、漳州、泉州、湄洲湾等5个国家一类开放口岸,现已批准为两岸直航试点口岸。
  以上这些条件构成了福建突出的区位优势和对台优势,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崛起和繁荣,通过缩小海峡东西两岸经济差距,消除政治分歧,最终目的是为将来建设环海峡经济区,为祖国和平统一创造条件。在一个中国前提下,福建与台湾共同构建环海峡经济区是必然趋势。为此可以分三个阶段顺序推进:
  第一阶段起步阶段: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以福州、厦门和泉州为龙头,以福建为主体,北起温州南到汕头作为经济区的主体建设。目前与广东汕头交界的诏安和与浙江温州交界的福鼎为代表的福建南北两级蓄势待发,有可能成为福建新经济增长极。
  第二阶段扩大阶段:泛海峡西岸经济区。发挥经济区具有规模效应和结构差异效应,联合与福建地域靠近、与台湾经贸联系较紧密的闽、浙、赣三个省份,建立泛海峡西岸经济区,作为向环海峡经济区的过渡阶段。
  第三阶段关键阶段:环海峡经济区。要建立紧密的两岸经济合作安排,互利互惠,使台湾经济在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中,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企业竞争力,同大陆一起应对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挑战。这里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处理中国主体与台湾单独关税区之间的经济合作关系,我们认为,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可采取“政经分离”、“经贸优先”的策略。
  近期阶段:在两岸直航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民间形式的经济交流和合作机制,不断通过组织创新来建立两岸合作和交流平台,福建省内的台商投资区、台货一条街、闽台农业技术合作区、“两门”与“两马”的合作平台,以及相关的两岸交流合作政策等,以吸引更多投资到福建和大陆投资,争取早日实现两岸三通。
  中期阶段:以两岸三通为突破口,做出类似CEPA协定,即福建和台湾两地建立更密切经贸关系安排。一是贸易优惠。双方商品只要符合原产地规则,就可以享受比WTO更加优惠的关税或者零关税;二是提供便利投资条件。承诺入世后对WTO会员开放的行业、领域、范围等,先行一步对台商开放,如适当放宽大型项目审批标准,地方审批权限从3000万美元提高到1亿美元;三是建立关税同盟,共同对外收取关税。
  远期阶段:通过建立共同市场,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以致统一货币和重大经济政策协调,逐步实现两岸区域经济一体化。
  
  建设厦门湾经济区:构筑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龙头
  
  建设经济区的关键是有大城市作为依托和龙头,起着经济增长的核心极作用。长三角经济区发展主要得益于上海的兴起。在20世纪八十年代上海发展相对滞后,1978~1991年全国GDP年均增长9.04,而上海只有7.43,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中倒数第一。这一时期长三角地区可谓群龙无首。始于1990年开始的浦东开发开放是上海经济重新崛起的主要契机,从1992~2003年上海连续十多年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具有强大经济辐射力,迫使江苏、浙江不得不主动与其接轨。
  福建早已明确厦门为福建经济发展龙头,但在实际经济运行中,厦门并未发挥到龙头的作用,对福建整体经济的牵引带动的力度不大。其主要原因是厦门经济规模太小,体量偏弱。我们主张必须用发展经济区的思路做大厦门市,以厦门市为中心,联合泉州市和漳州市,建设厦门湾经济区。第一,从经济总量上看,闽南金三角地区是近几年来福建省经济增长最为强劲地区,2003年三地的GDP总额厦门为740亿元,泉州达到1380亿元,漳州为600亿元,总共2700多亿元,约占全省经济总量的二分之一,具有拉动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能力和实力;第二,三地经济具有互补性:在自然资源、区位条件、生产要素等方面各有优势,可以开展经济联合,形成整体优势。厦门作为龙头城市的定位应是“两个基地、四个中心”。具体说就是要建设高新技术生产研发基地和对台交流合作基地,形成区域航运物流中心、金融商贸中心、旅游会展中心和文化教育中心。
  建立厦门湾经济区有利于 “软”、“硬”经济互补,相得益彰。香港的经验值得借鉴。香港现有产业结构与厦门产业定位有些相类似,都是以金融贸易、物流航运、旅游休闲等软性经济为主,但由于20世纪九十年代以后香港90%的制造业向内地转移,加上香港与内地之间在服务贸易存在种种政策障碍,造成香港经济严重衰落。因此,厦门软性经济以硬性经济发展为依托,否则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目前闽南金三角区域发展存在着三大突出问题:一是产业雷同,缺少合理的分工;二是重复建设,以致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三是泉州、厦门两大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及分工难以协调。因此,当务之急是要以“优势互补、资源整合、区域合作、共同发展”为主题,以“交通统筹、金融同城、信息共享、环保同治、旅游同线”为契机,逐步消除地区封锁和贸易壁垒,实现区域内部的市场开放和要素的自由流动,引导和鼓励区域内产业分工、转移与调整,建立合理分工和梯度互补的产业体系;形成竞争、有序、统一、开放和面向世界的开放型经济圈。
  厦门的发展一向得益于开放,厦门只有从观念上摒弃特区的优越感,以包容的心态协调区域发展,才能增强其积聚和辐射能力,形成区域经济的联动发展。相信厦门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中,也能以领先优势的战略部署争取主动,应对挑战,发挥经济特区的龙头作用。
其他文献
主办:农资导报冠名单位:南通江山农药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媒体支持单位: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农药市场信息》杂志主题:宣传科学用药推广优秀产品净化市场环境推动行业发展 Sponso
装配顺序生成是装配设计自动化中的一个重要而复杂的问题。本文在分析现有装配模型的基础上,引入虚拟子装配体的概念,提出了装配层状关系模型,采用割集法和与/或图产生可行装配顺
1.提供融资便利,完善融资体系。(1)进一 步深化商业银行改革,加强国有商业银行对非国 有经济的金融支持,组建专门的非国有经济信贷 部门,为民营企业借贷提供信息咨询,完善金
总部经济具有明显的经济效应。厦门的客观条件、城市定位和发展模式注定了其必须加快发展总部经济。厦门具有发展总部经济的各种良好条件并已形成一定基础,但同时也受到认识
例 1:男 ,GⅠPⅠ ,足月顺产。生后进饮即发生呕吐 ,并逐渐出现腹胀及双侧阴囊胀大 ,每天有胎便排出 ,小便少。病情加重于生后第 4d急诊入院。体检 :T 36 .5℃ ,P16 8次 /min ,R4 8次 /
连日来,省市军地领导相继赴名不见经传的河南省社旗县调研,引发了关于“社旗速度”的话题。南阳军分区领导揭开了谜底:在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工作与武装工作实现快速跨越
2017年1月,《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武大版)(2017-2018)》(第5版)的研制工作成功完成,并通过中国科教评价网正式对外发布本次评价结果,《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被评
作为中国-东盟区域合作的窗口,第二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召开,将把中国-东盟“10+1”这个世界第三大自由贸易区的经贸合作提升到新高度。 As the window of China-ASEAN regi
名人档案:熊清泉,1927年12月16日生于湖南省双峰县。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湘潭地委副书记兼湘潭市委书记、郴州地委书记、长沙市委第二书记、湖南省委副书记、湖南
S3R3216是在4R3216基础上改进设计而成,主要改进是辗轮和碾盘的相对运动关系,分级装置以及机器密封方式,特别是辗轮自带动力的传动方式等。本文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分析这些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