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知道的及余拳高手的功夫工艺

来源 :精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laxyJ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余拳是一种神奇的拳术,我曾经与它的传人有过几面之交,并且接触到一些关于余拳的基本知识。说通俗一点,就是知道了一些“皮毛”吧。但令人惋惜的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并没有真正学会余拳,对于一个爱武之人,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当年和我一起学过一点余拳的朋友已去世多年,而那位余拳的传人更不知隐居何方,不知这门特殊的武功有没有重新“出土”的机会,让世人,特别是爱好武术的人们能够真正了解它,学习它。
  1983年,好朋友德全来了一封急信,说他见识到了一种特殊的武功。比起它来,我们学了十多年的武功全是儿戏,说白了,就是花拳绣腿而已。收到他的信,我实在是感到吃惊和意外。德全是真正的武术迷,见识过好多门派的武功,和很多高手交过手,可以说是身经百战而少有一败的人物。我当然没有理由怀疑他的判断。
  认识德全以前,我自认为差不多算是好手了。我的家乡流行一种苏派大手拳术,有好几个流派,我都学过,在年轻人中也算是公认会功夫的了,打败过不少所谓的“高手”,还敢“空手对马刀”与那些高手们较量。
  有一次在切磋中,我还胜过某军区特种部队(当时叫侦察部队)教官。
  上大学时,我认识了德全,他当时是一个普通的警察,个儿比我矮半头。尽管他三句话离不开武术,但给我的印象却是像他这样的个儿,三五个我根本不放在眼里。可是没有想到的是,自认为算是“懂透了武术”的我,所有的功夫在他的面前根本是不堪一击。说具体点吧,他完全可以一边指点我,一边又不轻不重地教训我,简直是指哪打哪,防不胜防!而且是专门打我们平常切磋时不准碰的“红门”——面门和下身。后来我才知道,这是梅丝拳的重要特点。梅丝拳传自一个峨眉老尼,德全的第一位老师就是一位老尼姑。这种拳讲究巧打和阴毒的着数,于是我在德全那里学会了梅丝拳。梅丝拳只有两路简单的拳套,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都是以实战为主进行训练。我最深的印象是,这种拳打外行,轻而易举,就如当年德全打我,但对懂这种拳的人,双方都很难得手,经常是打来打去,谁也没有办法真正打到谁。所以德全后来又传了我铁臂拳、川康一带的“五花炮捶”等比较霸道和威猛的拳术。据我所知,这些年来,德全凡听到有什么高手,总是千方百计地去找人家学习和切磋,甚至不惜偷偷地在监狱里找会武功的犯人切磋和学习(别忘了他是个警察,有这个条件)。特别是近年来,根本不容易找到一个让他心服口服的对手了,难怪他的来信要让我感到惊讶了。
  我快马加鞭地赶到康定,终于见到了德全所说的真正的武术和那个武林怪人。他叫余建华,二十七八岁,很平常的模样,个子和我差不多,除了看人时眼神有点特殊之外,根本看不出想像中的高手风采。他对我见面的第一句话是:听说你是德全的朋友,并且爱好武术,所以我可以回答你提出的所有问题,但我绝对不能教你,因为我家老头子有严格的规矩,不能传给外人!德全对我有恩,并且他也姓余,我考察过,他和我们家是一脉的,我只好适当给他一点东西。你如果要学,可以在他那里学到一些。其实学多了有什么用?就他那一点,出去闯荡已经够用了。他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对人冷淡,但由于是年青人,有时也免不了要卖弄一下,所以尽管是他努力要保守住秘密,我还是尽我最大的努力,学到了关于余家拳术的一些皮毛,至少可以算是基本的知识。在和他交往的几年中,最大的收获当然是偶尔能见识到他示范一些我闻所未闻的绝技。
  据他说,余拳传自蒙古铁木尔的后代,为逃避追杀,铁家后人在云南分手,相约从此就姓余了,拳术也只能在一代真传一人。他的武功当然是他的爸爸亲自传授的了。但后来我听说,当年为了挖掘武术遗产,当地有关部门专门拜访了他的爸爸,最后的结论是:一个普通的农民,根本不懂武术,和传说的完全两样。他本人呢,我了解到的是:在中学任体育教师,学校里也没有人知道他会武功。他学校里有位年轻的骨干教师是跟我学过武功的,此人一点都不相信余建华会什么武功,更不相信他的功夫会比我还要好。他只说余建华可能会摔跤,因为他训练的学生拿过全国冠军。
  在康定,他陪我玩了近一个星期。看他和德全演示一些基本的进攻和防守,给我的印象是:他的拳法重点是迅速接近对手,并且爱用控制全身,特别是封锁下盘的战术。一旦近了身,对手一般是连普通的站立都没有机会,哪有什么反抗的余地!他的口头禅是:只要让我接触你身体的任何部位,哪怕是闭了眼睛,我都知道你所有的变化。我当时已经知道他这话是故弄玄虚,因为这是武术中的“听劲”,只不过他真的比我强得太多了。我明白,即使他不用余拳,我们也根本不是他的对手。据他讲,他爸爸叫他走遍中国,见识过好多高人,但从来没有在他手里走过四招的。对他的话,我并非完全相信,德全却绝对当真,因为从不落败的他,就是在余建华手里只过了一招就甘拜下风。经过切磋,我也相信,即使他闭了眼睛,我也不是他的对手。最深的印象是,他哪怕是轻轻一击,给人感觉力量并不大,也让人心惊胆战,毫无斗志。他把这解释为“游走穴位”,意思是人的身体姿势和身上穴位有重要的联系,不同的姿势,就会有不同的穴位。锁脚的主要步法是龙云步和蛇行步。看他用起来太轻松,但学起来太不容易,经常是有了形,根本没有所需要的力量、速度和其它拳术容易达到的随心所欲感,总感到吃力和别扭。
  练腿是最难的。我以前腿上的基本功无论是柔韧还是力量都相当好,可是在他的手里,一切都要重新开始。举例说吧,普通的拉腿法目的是拉长腿部的肌肉,牺牲的是腿的弹性和力量,我以前就是这样拉的。而余拳的压腿则是拉开腿胯的关节,让腿灵活自如,并且让腿部保留了力量,还像手一样轻灵,具有弹簧一般的速度和刚力。
  一般的腿法或多或少需要一点势能发动,而余拳的腿根本不需要这种浪费时间的借势过程,当然更加快,也更加隐秘,难以防范。余拳的压腿也和传统方法一样,分为正面和侧面两种,都是腿弯着练的。如侧面的压腿,最开始时是弯到极点,把腿放到桌上,手放在脑后,用肘尖碰脚跟,等功夫好一点了,再把腿直一点练,直的程度和功夫的增长有关,练起来比想像的难多了。只有练好了压腿,余拳那些让人吃惊的着数才能正确完成。可惜的是我已经29岁了,很难达到他的要求。
  在我们相处的最后一天里,为了怕影响家人休息,我们在旅馆包了一个房间,差不多整整练了一夜。那天气温低,零下十度左右,我们脱光了衣服,只剩下短裤,还全身是汗。到早上三点钟,他说你们休息一下吧,不用擦汗,就这样拿被子裹着身子,睡一会儿就会好很多。他的方法可说是闻所未闻,我们抱着试一下的念头,昏昏睡去,果然没有过多久,我们醒了,汗没有了,精神特别 好。回忆起来,余拳练起来实在太难了,超过我过去学过的所有武功。
  后来他到西藏旅游(他最喜欢的是单身旅游和摄影),回来到过我所在的县中学,为我复习了一些关于余拳的知识,看来他也并不是完全不交朋友。那次,他给我讲了一些在北方访友时的经历,当然是以武会友。他说有一次三招才打败一个老人,回来被他爸爸骂了一通。他爸爸认为,那种情况,只需要两招就足够了。我虽然很佩服他,知道他的确是很难有对手,但仍然认为毕竟是年轻人,说话可能有几分夸张。那次,他逗留了好几天,为我提到了内动的原理。他认为,手法和脚法都应该是外动带动身体的内动,而身法就不同了,应该正好相反。他教了我用肠胃的运动带动吞身的方法,果然与我过去掌握的吞身的效果完全不同,他双手合十,做了一个典型的马步桩,叫我用各种方法攻击他,谁想到他这样大开四门,手脚不动,好像是被动挨打的架势,在我的进攻面前竟然成为变化无穷的绝技,我拳打脚踢,却一点没碰上他的身体,倒是他合在一起的双掌成了反击的利器,好几回点中了我的“游走穴位”。他说,着数只是形式而已,真正重要的要有清晰的“战斗意识”,只有它才能让你真正做到无懈可击。
  他说他爸爸不许他参加全国武当山擂台赛。他打算干脆私自去,把金牌拿回来再说,看来他仍有一点好胜心,毕竟是年轻人。但后来他没敢去,他的家教实在是太严了。据他说,直到现在,他仍然没有学会他爸爸“八步登墙”的绝技。
  寒假里,我回家经过康定,经过一年的锤炼,德全的武功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我看见他在一间很大的保管室内练拳。据说,他每天都要这样随心所欲地练上两个小时以上,一招一式,已不仅是快如闪电,静若泰山,还在全身上下透出一种以前没有看到过的整体和和谐,俨然有大家风范。我当时赞不绝口。建华也看到了,却摇头说,还缺内功的基础。我听了不以为然,德全的出手重是出了名的。一次,他单独值班,一个掖掌把一个曾多次越狱的犯人打得昏迷,恰好我在,才帮他把人救醒。后来,一个犯人打倒两个武警,从审讯室里冲出来。德全丢下饭碗,拦在大门口,一拳就把那个冲出来的家伙打得一动不动。那小子至少高一米八,四个民警才把他抬回监狱。我听说后,问了德全,他才随口说,以当时他的姿势,游走穴位在第四个扣子右边一拳的地方,我没用多少力。我才知道,建华到底是暗中教了德全“游走穴位”的绝技。
  可惜当时我对所谓的“穴位”的说法不是很相信,德全有一次主动向我提起过,他讲了许多,可我一点也没有心情学习;建华为我们讲内功,德全不知为什么也从不感兴趣。有一回,建华提到了一种“面壁功”。当时,我还没有学习过大成拳的站桩功,现在回忆起来,面壁功的确兼有站桩功和试力功的共同特点。它的开头如少林一指禅站桩功,后来有缓慢的动作,如抓穿墙壁的穿透力,还有一尺三寸(相当于技击的中距离)的距离感,要求当然是不沾又不离,还有意念感到背后有毒蛇和猛兽,甚至鬼神在对你虎视眈眈。你因为有神功在身,根本无所畏惧,仍然专注于练功的感受……
  记得我第一位师父在指导我空手夺刀时曾经说过:一打胆子二打力,三打眼睛四打疾。他把“胆”放在武术的第一位,经过练功实践,我的体会是:余拳“面壁功”练胆的效果无与伦比。在我接触的大多数练武之人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有技而不能上身,在我看来,问题主要是在“胆”上,就是战斗意识这个环节出了大问题。
  建华有时也会随口说到他当年练“高深的武功”的情况,但他特别告诫我们:千万不要跟着学习,以免练成了“武疯子”,我们目前的功夫还差得太远,绝对做不到“进得去,出得来”。具体方法是:选一个风景优美、人迹罕至的地方,自己一个人静静进入冥想状态,想像你将在这里进行生死搏斗的场面,哪里有一块石头,哪里有一个悬崖、一棵树,都必须想清楚,越真切越好,在以后的练习中,就再也不能出差错。然后当然是最重要的惨烈战斗了,各种各样的敌人,有的凶恶,有的狡猾,以各种方式向你袭来,也许你刚刚一掌把一头豹砍开脑袋,又闪身一把接住躲在树后敌人射来的暗箭,冲上去一腿把他打下悬崖……这个过程也许是一个时辰,也许就是一整天。特别紧要的是,你必须真实地进入那种境界,一定要把所有的敌人战而胜之,并且无论你有多累,也不要忘了时刻都在生死的关头,随时随地都有生命的危险,你必须竭尽全力(比起擂台上的三分钟,当然强度和难度都大了数倍),直到实在是没有一丝力气,环顾“战场”,到处都尸横遍野,血流成河……这都是你的胜利成果。于是你可以裹床棉被,就地躺下,充分休息……我回忆起旅馆里那次睡觉,有点相信他的话,但没有问他如果在野外睡着了,有蛇蚁兽鸟之类怎么办。
  第二年,他到过我的家乡,在为我示范“点闪步”时,一个不小心,我被他在臀部击了一掌,至少在空中飞了一丈多远,把院那边朋友的堂屋门和框都撞倒了。我吓了一跳,但并没有感到怎么疼。我问他怎么可能,他说我只是利用了你逃走时的力量而已。如果真的有体重65千克的人被打出四米远,恐怕人都被打烂了。这一次,他亲自为我表演了余拳的腿法绝技。当时,我们三个人站在他的周围,他说请你们注意了,我要起腿打你们。我们刚摆好架式。他闪电般地出腿,力量恰到好处,我们三个人都捂着下身靠在墙上,一动也不能动。这似乎绝不可能,但又千真万确。当时我简直惊呆了,请他慢慢做一遍,但他不愿意做。
  第三年,德全由于没有练内功,加之任务紧急,熬夜值班三天三夜,引发了肾功能衰竭,这可是要命的病!我们遵从德全的愿望,在他病情稍轻时(换了肾后),到他的家乡龙水镇参加了一次武术聚会。在那里,我认识了好多的武林朋友,大多是当地好手。德全抱病在那里办了一个武馆,有四十来个学生,个个练功都非常刻苦,对打起来也毫不含糊。有一个学生不小心被余拳的正勾击中“游走穴位”,还没有倒地,在空中就失去了知觉,落地时简直是一动不动,鼻子着地,手都没能扶一下地面。大家都吓坏了,幸好当时余建华也在,赶快进行了点穴治疗,那学生好一阵才醒过来。
  我们几个朋友训练的时候,他的徒弟们当然是没有资格看的,三天下来,严酷的训练让我们感到走路时脚都在打闪。后来练交手,毕竟大家都习惯了梅丝派的打法,余拳招术根本用不上,打来打去谁也打不上身。德全有病,不能和我们一块练,只能干着急。余建华看不下去,拉一个人出来,说你们看我是怎么出手的,转身又对那人说你注意了。等对方摆好了姿势,只见他闪电般往侧面一倒,突然腾空丽起,两腿准确地打在对方的心窝上,动作准确,力量到位,刚好把人打倒。他借了对方身体的反作用力,站在旁边。却没 有让对方受伤。我们才知道了与真正高手的距离。
  练习中自然免不了要说点话,比如提到电视里表演的头断砖、砍砖头的硬功,建华随口说,完全没有实用的价值,有的砖头是处理过的;就算是能砍断真砖,也不是什么真的功夫。如果你们不信我的话,只要七天,我就能让你们断真正的砖头。当时,我们谁也不信。他教了我们两个简单的硬气功的动作,要我们每天练一会儿,关键是从精神到身体都放松。开始,建华每天检查,过了几天,他觉得我还不错,就叫我为大家表演“断砖”。我当时真不敢相信他的话。为了真实起见,他在很平整的石头上放了两块红砖,免得不平整,又在上面放了一块砖,叫我用手砍,可我哪里敢试!他生气了,说这样一点都怕,你怎么学得会真正的武功,一辈子都入不了门的。快动手!我咬紧牙关,使劲一掌,手都疼木了,感觉砖头好像断了。大家赶忙过来一检查,结果是三块砖都断了。
  还有一次,在长江边,我们趁夜晚没人,在沙滩上练功,建华又让我领教了被击中“游走穴位”的滋味。我躲开了他的扫腿后,月光下,看到他的下勾拳向我打来,我向下一挂,谁想到他根本没有用力,只借我的力量,轻轻用食指节一点,感觉好像不到一斤力。我当场就扑倒在沙滩上,脸都在沙子里,痛得连手都一动不能动。几个朋友赶快围上来,我听见他说:不要紧,暂时别理他!我过了好几分钟才恢复过来,从此对他的武功增加了一层恐惧感。我认真地练过排打功,他刚才点的位置,不要说一般人拳打脚踢,就是用铁棒击打,我都有信心能够承受,却居然受不了他轻轻一点。
  可能是他感到我刚才的确吃了苦吧,在谈到我们学过的梅丝派三大绝招之一的“隔山打虎”时,他对我说,你以前学的都是假的,真的不该这样出手。我们周围的几个朋友都听见了,就围上来,纷纷地问如何出手。他板着脸不说话了,等大家知趣地走开,在旁边练功了,他突然闪电般地出手打了我一下,又若无其事地走开了。我一下子明白了,他刚才用的就是“隔山打虎”,比我们所学的少了一个手上动作和一步垫脚,所以更快;并且脚的位置变化了,用跟步代替了弓步。打个比方吧,以前“隔山打虎”的原则是打了就跑,让对手面门受伤,而我后来悟到他的“隔山打虎”是打了之后有三个后招,能让人骨断筋伤。
  临走时,我们居然有幸在汽车站亲自见到了他的“锁步”绝技。当时刚下过雨,地上挺泥泞。他手上提了个包和一网袋苹果,掉了两只苹果出来,泥水溅到旁边几个年轻人雪白的鞋上。年轻人发怒了,说他故意的。他笑笑说:你们怎么不想一想,苹果是用钱买的,我会不会故意拿我的钱跟人开玩笑?几个人怪他敢还嘴,扑上去要打他。我们在旁边笑着看,不想介入,知道他不可能吃亏的。没有看见他出手(他双手上的东西还在),只看见一个壮小子突然飞出了好远,扑倒在泥水里,然后就抱着自己的一条腿惨叫。另外两个吓得赶快扶起他们的同伴逃开了。
  两年以后,德全突然去世,建华匆匆来过一次,又匆匆离开。后来,听朋友说他未再和武林朋友接触,辞职下海办了一家公司。成功后,他人了佛门,曾随团出国讲学……可是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见过他。
  余建华,你在哪里?
其他文献
在被誉为华夏之根的华山脚下,座落着一座古老的村镇,它叫岳庙西城子村。西城子村多数人姓孟,他们祖祖辈辈习练着一种拳法,当地人称其为华山太极拳。  华山武术以太极武术为最,在孟氏家族与华山高道的精心钻研下,华山太极武术经过酝酿和萌芽、发展与积累、鼎盛与流传、继承与衍续四个阶段,呈现出兴衰更替、彼此融合的脉络。  华山太极拳以孟子的中庸之道和太极图为准则,阴阳不见面,阳主气,阴生形,用心意表现人身运动姿
期刊
太极拳有“八门五步十三势”之说。八门讲的是八种手法,即棚、捋、挤、按、采、捌、肘、靠。五步说的是五种步法: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太极拳先贤把阴阳、八卦、五行引入拳理,用以表示太极拳动作的变化。太极拳手舞八方之位,足踏五行之轨,合之数为十三。  “中定”在太极拳术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太极拳动作之核心。十三势以“中定”为主,其余十二势为辅。“中定”功夫,在推手中有至精至妙的作用。与人推手时如
期刊
李存义 (1847~1921),河北深州人,字忠元,幼年家贫,少年时帮人赶车,后拜在形意拳第二代宗师刘奇兰门下,习武学艺九年,随师走南闯北,切磋武艺,所向无敌,家乡父老赞他是“河北门神”,武林人称他是“北侠单刀李”。    1896年,李存义抵金陵任军队国术总教习,后又任过两江督标把总,因淡于仕途,离职。他回到河北任丘瑞生祥布庄看家护院,白天教武;后在保定开万通镖局;后又拜师于董海川、郭云深,武艺
期刊
武缘  马凤雷    幼时的我显得格外瘦弱矮小,在学校里常受一些大孩子欺负,使我萌生了习武“报仇”的强烈念头。  初中一年级时,我开始照着武术书依样画葫芦地练,又在家中吊一个自制沙袋拼命击打。每天早上及下午放学回家都照例练习一段时间。我虽吃了不少苦,却感觉“武功”没什么长进。一次,为同学“见义勇为”,却被几个高年级同学打得鼻青脸肿,平时所练的“武功”不知跑到哪里去了。我这才知道自己犯了一个很大的错
期刊
少林金刚门之踔腿功属于外绣硬功型技艺,练的是阳刚之劲,不需要配合内功修炼,是一种简单、易学、易练、易用的腿功,只要肯下苦功,就能练成。少林踔腿功酷似足射功,但比足射功更完善、更科学,是一种隐蔽性极强的低腿、暗腿技法,适宜实战中使用。  少林金刚门之踔腿功,主要是通过各种功法修炼十趾的硬度,这到无坚不摧的功力。在技击时专跟对方膝关节以下部位:胫骨与踝关节,同时也可用来攻击对方裆部、腹部和腰部。现将踔
期刊
导言:此文已将武术中最为关键的,亦令许许多多迷武、习武之人孜孜以求的,即打开武术之门的钥匙——整体发力这一环节陈述得淋漓尽致。风云生先生口述与高健先生整理,真可说是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读者阅后,自然是大快“朵颐”!  《精武》的作者陈剑先生是我未曾相识的朋友,或许他根本不知道我这个人,可几年来我却始终在关注他。大约2000年或2001年,有武友送我姚承光老师编著的《意拳》(注:即大成拳)函授教材的
期刊
诸力,是指詠春拳在实战中粘缠逼迫对手,令对手瞬间失势的一种内劲。这种技法运用的前提是,实作者必须经过长期的特殊程序的训练,从而具备敏锐的手臂皮肤知觉及全身浑厚的内劲。  诸力是詠春拳高级功夫——藕桥藕打的核心动力,是论年不论月的修为,也是衡量一个习练者詠春拳修为的标准。  以下是诸力在实战中运用的一个例子。  甲乙双方以格斗式对峙(图1)。甲方(左者)以直拳击向乙方胸部。乙方以詠春摊手消截来拳(图
期刊
1937年7月7日,日军突袭卢沟桥,“七七事变”爆发。日军的进攻遭到二十九军的坚决抵抗,早已驰名的大刀队更是英勇杀敌。  7月8日晚11时许,日军二百余人由永定河东岸向西进攻,企图占领卢沟桥。在作战中,我方守桥的一排官兵全部阵亡。宛平西门城墙上守城的连长眼看日军步步逼近,心急如焚,不等上级命令,便派出一排兵力增援桥西。战士们操起大刀、手榴弹,借着夜色偷偷前进。当他们逼近日军时,突然举刀砍杀,声震四
期刊
名称与意义    小念头,过去亦别称“三拜佛”,但仍以前者的名称流行。所谓“三拜佛”者,是由于再次“古式”套路中有一摊两伏的动作;而已四指朝天,形如拜佛状的护手作为收回身前的动作。但由叶师及现实所传者,多为“一摊三伏”之法,故以不算三拜佛已。  以“小念头”作为詠春第一首拳套之称别具含义。当一名初学者启蒙之日,教者会以告诫的语气对他说:“小念头不正,终归不正;习武如是,做人如是。”  小念头者,是
期刊
流传于山东菏泽地区的曹州梅花拳,长期流传着“梅花拳在历史上经历了四次变革才日趋成熟”的说法,现介绍如下。  1982年至1985年,国家体委号召对武术作为文化遗产进行挖掘,当时菏泽地区著名的拳师冯天民(梁山县人,梅花拳第十六代传人)之弟子杨培考整理了梅花拳的渊源。杨在资料中称“梅花拳有四次变革”:第一次变革,始于公元前213年。有七位兄弟结为莫逆,老大董发利(董发道长,河南开封南五里董子庙人)习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