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相信哪一面镜子?

来源 :杂文月刊(选刊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bme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有一段时间,心中的千千结都写在脸上,满脸痘痘实在让人不敢照镜子,却不巧家中每个房屋内都有一面镜子。
   当习惯了这满脸“红灯笼”后,我竟发觉家中的镜子没有一面是“讲真话”的。荧光灯下的镜子告诉我小痘痘亮晶晶,多得好像菠萝丁;而同一屋的另一面镜子却告诉我,我的面容依然白皙滑腻;但洗手池上的镜子又告诉我,痘痘不是很多,皮肤也不是很白很细腻……我不知道该相信哪一面镜子。
   镜子不告诉我真实的容貌,而我在人群中也逐渐迷失自己。在校读书时,老师说我是个懂事的好班干,看门的大叔说我是个调皮的精灵豆,班上的同学说我是个好大姐,而男生们却说我是朵带刺玫瑰。工作后,同事们又说我是小姑娘。于是我不知道自己到底是怎样的人,真正的自我又是怎样。
   最近被朋友连哄带骗地拍了张照,效果却出乎意料地好。因为以前每次照相总是不上镜,对拍照已产生了恐惧,没想到这次却歪打正着。看着照片里的自己,不觉领悟:镜子里的每一個我都是真我的表现。
   人们心中的我都是自我的反映:自我不过是一团可塑的胶泥,随着环境的改变而被捏成不同的形状。可不管怎么捏,捏成什么形状,它仍是那团胶泥。为人处世何尝不也是如此?明白了这一点,我的心豁然开朗。
其他文献
千万不要站着俯视城市“蹲族”,而是要蹲下去,真正地平视,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忧所愁。就当前来看,不能把“蹲族”的出现归结为年轻人自身的懒惰和堕落。   受过大学教育、家庭出身不错,这两个标签加起来仿佛预示着一份好工作、好前途。但实情却是,部分这样的年轻人并没有按照如此剧本走上理想之路,而是选择在家或出租屋里,成为一名城市“蹲族”。不同于“啃老族”“蛰居族”,城市“蹲族”特指拥有一手“好牌”、被人
期刊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早两年对普通人而言还玄之又玄的量子概念及其理论,在逐渐出现于一些应用场景之后,已经越来越多地被作为产品营销的一种手段。据媒体记者从公开渠道了解,仅过去一年,全国就成立了各类“量子企业”2100多家。这些企业要么冠名以“XX量子公司”,要么在经营范围内注明量子类产品。当然,也有很多“量子公司”的主营业务与量子科技无甚关联,比如量子建筑公司、量子物流公司、量子体育公司,“有一名创业
期刊
报上有教人识破作弊电子秤的文章,读之很开眼,原来市场上电子秤使手段、乱来来的花样竟这么多!再读文章“支招”,也似有些针对性,必要时可一试。但读完似又总觉得文章没有做完,让读者不够过瘾,美中不足,缺了至关重要的一只角。此“角”者,秤之執掌人也。   我常去商店、菜场等处购物,曾遭作弊秤“弄松”的不快事。买带鱼两条缺秤二两,公平秤说话了,前去交涉。业主拿过鱼往身后一扔,“不卖”!凶吧?只得悉听尊便。
期刊
看了《十三邀》许知远和陈传兴对话的那集,陈传兴说许知远虚伪以及假装疯狂。也就罢了。马上有人兴高采烈拿这个大做文章,似乎许知远的虚伪,终于得到了印证,终于被人戳穿了。这是和许知远(也包括罗永浩、高晓松)有关的讨论里,让我最不舒服的一种东西:求全和厚古薄今。   求全太常见了,豆瓣上特别多求全的人。读一本小说,既要求结构好,人物塑造得好,语言极其精妙,又要求理念适合每一个时代,还要求作者的私生活经得
期刊
“再加兩片降压药”等十六则
期刊
很久没到这个小公园了。就像沙漠很久没有下雨,或者树林很久没有鸟鸣,有种难以名状的枯槁。公园平日里其实一直充溢着广场舞的喧嚣和宠物狗们的欢愉,但枯槁竟然就在这红尘的喧嚣与欢愉之中滋长,一直长成茂盛的城市之森。弗洛伊德说人的心中有片荒芜的夜地,留给那个幽暗又寂寞的自我。或许,这种枯槁神似那片夜地。   没有风。阳光斜斜地投射到花木和草地上,世界的一半涂着橙红的暖色,一半保留幽寂的冷色。突如其来的寒意
期刊
“尊敬的妻子”。   多年后,我仍然对这样的称谓不能释怀。它来自东北女作家皮皮的长篇小说《渴望激情》,男主人公尹初石本有一位打“满分”的大学教授妻子王一,却出轨了电视台美女制片人小乔,三人战争白热化之际,小乔车祸身亡,尹初石决意离开妻女,他给妻子的诀别信开头,以“尊敬的妻子”相称:“……当我写下‘尊敬’两个字时,心里充满了羞愧。……请求你们允许我离开,让我恢复一点点尊严。”   彼时我尚且不谙
期刊
蝉蛰伏大地三年,奋力破土后不顾一切往高处攀爬,忍着剧痛破壳而出。它的翅膀在疾风的强劲摧残下迅速变硬,于高温的蒸烤中瞬间获得能量,它把所有磨难和挫折巧妙地转化为蓄势待发一飞冲天的动力,借着黑夜的掩映,张开看似薄弱却异常有力的翅膀,向着早就应该属于自己的那片天空冲去。它在最长的等待后又以最短的时间演绎了完美蜕变。这幕剧精彩绝伦,让人啧啧称奇。   细想人的一生,与蝉何等相似。除去娘胎十月,漫長的求学
期刊
傍晚散步,路经一人家柴堆前,无意间捡起一截竹根,抹去竹根上的尘土,现出橘黄的竹皮,竹乃“虚其心、坚其节”,其根也是节节环连,一身硬朗。   回到家,拿这根竹根于手上,静观其态势,竹根修长酷似人的身姿,竹节犹裙裾,于是一番揣摩,细雕慢琢成一“淑女”,颇显几分婀娜,当做摆件置于案头,家人都说:像,很像呢!   我不谙雕刻艺术,这截竹根之所以能活现出一个摆件,关键是顺著它的态势,因势利“雕”,最终让
期刊
“至德”,单从字面解,应为德化之“最”。庄子“至德”之世,陆云“至德”之蝉,皆此之谓也。由是,杨知至口中“不食稼,皆抱荆棘而死”之蝗,堪为“至德”之蝗。   杨知至“至德”之蝗,诞生于唐僖宗乾符二年(公元875年)。《资治通鉴》载,是年“秋,七月,蝗自东而西,蔽日,所过赤地”。止十四字,便将一幅世所罕见,飞蝗蔽日画面呈现眼前。尤其,“蝗自东而西,蔽日,所过赤地”,三组镜头叠加,让人窒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