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教学设计与说明

来源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sdasda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页例题以及第2页“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整十数或几百几十除以整十数的口算方法以及两、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笔算方法的探索过程,能正确地进行口算和笔算,并会验算,会进行简单的时间单位换算。
  2.让学生在主动探索并获得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并能积极地与同学交流学习心得,积累与他人合作交流的经验。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用整十数除的口算和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独立思考并交流讨论笔算的计算过程,尤其是商的书写位置。
  教学准备:每个学生准备直尺一把。
  设计理念:创设与学生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连贯的情境,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掌握、应用计算;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进行自主探索;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包括自觉验算的习惯和书写的习惯。
  一、 情境引入(购书)
  同学们喜欢看课外书籍吗?看书是个好的习惯。看课外书可以增长知识,开拓视野。为了增加同学们的阅读面,学校图书管理员购买了一批《科学天地》(出示例题的情境图。)
  仔细观察,从情境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可以提出怎样的数学问题?怎样列式?
  设计说明:看书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用这样的情境引入有三个作用,一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二是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主动获取信息、提出问题,另外还可以使学生体验到计算的价值,学习计算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计算不是枯燥的,而是充满着生活气息的。
  二、 自主探索
  1.口算。
  (1) 大家能口算出这些算式的结果吗?学生先独立口算出结果,再把自己口算的方法和同桌交流一下。
  (2) 汇报——你们口算的结果是多少?是怎样想的?有不同的想法吗?
  
  (3) 出现了不同的口算方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突出第一种方法是想乘算除,第二种和第三种方法是根据表内乘除法推算。)其实这两种方法都是借助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学习的。
  (4) 刚才同学们自己探索了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下面请大家来做一组口算练习。(想想做做的第一题。)
  ①仔细观察后再想想,从知识的前后联系看是横着算还是竖着算比较合理?
  ②汇报结果
  ③谁来汇报一下40÷20是怎样很快算出结果的,第一组题都用了那句乘法口诀?120÷60是怎样很快算出结果的,第三组题都用了哪句乘法口诀?
  ④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怎样算比较快?(将被除数和除数的末尾都去掉1个0,用乘法口诀算。)
  设计说明:由于有表内乘除法以及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经验,所以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尊重了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合作交流尊重了学生的个性思考,展示了不同学生的知识水平,实现了算法的多样化。完成想想做做第一题时通过“是横着算还是竖着算比较合理?”“40÷20是怎样很快算出结果的?”,“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怎样算比较快?”使得算法最优化水到渠成。
  2.笔算。
  (1) 刚才学习的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也可以用笔算的方法来计算,能写出竖式吗?(强调为了美观,写竖式时一般用直尺划横线。)
  (2) 试着笔算出结果。
  (3) 展示:谁愿意到黑板上展示自己的计算过程?有没有不一样的方法?(学生可能出现的算法有如下几种。)
  
  (4) 争辩:3为什么写在商的个位上?
  (5) 思考:竖式中60和0是怎样得到的?
  设计说明:由于有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笔算除法的经验,以及整十数除以整十数口算的基础,因此先让学生尝试笔算是可行的。通过展示可以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通过争辩可以确认商的书写位置,突破本节课的难点,通过思考可以使学生理清笔算过程中一商、二乘、三减的思路。另外引导学生用直尺画横线也是必不可少的,它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3.试一试。
  (1) 图书管理员另外还买回了96本儿童版《西游记》,将这些儿童版《西游记》平均借给全校的20个班级,每个班级可以借多少本?还剩几本?
  ① 怎样列式。
  ② 要求笔算出结果。
  ③ 怎么知道自己的计算结果对不对呢?(引出验算。)
  ④ 汇报——突出怎样想到商是4的。这里的96÷20与例题有什么不同?有余数的除法要注意什么?
  ⑤ 怎样验算的,没有余数的除法怎样验算?
  借了书就得认真看,一起来看一个与看书有关的问题——
  (2) 四(1)班的刘丽同学借了一本儿童版《西游记》,共150页,她准备每天看30页,一共需要几天看完?
  ① 要求笔算出结果。
  ② 150÷30与例题有什么不同?
  ③ 刚才的几道题目有什么相同之处——引出课题。
  设计说明:“试一试”的两道题目放到具体的情境中,与例题形成买书、借书、看书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再次感受到计算的价值。在借书的情境中突出了三点,一是通过 “怎样想到商4”,使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实现质的飞跃,二是通过比较将有余数除法的注意点落到实处,三是让学生掌握验算的方法。在借书的情景中突出了两点,第一次比较使学生感受到这是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第二次比较是为了引出课题。
  三、 巩固提高
  刚才在买书、借书、看书的情景中学习了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感觉这个内容怎样?来检验一下自己的学习情况吧。请看大屏幕。
  1.精打细算。(想想做做第二题。)
  汇报时让学生说出是怎样想到商是几的,突出可以用口算确定笔算除法的商。
  2.火眼金睛。(下面的计算正确吗?将不对的地方指出来。)
  3.换个说法——
  
  4.走进生活。
  (1)四年级135名学生和9名老师乘中巴车去春游,每辆中巴车最多坐20人,一共需要多少辆这样的中巴车?
  (2)想想做做第6题,引导学生理解第一个问题其实就是求73里有几个10。
  设计说明:每一类习题都取了一个名字,这种充满童趣、生活化的情境学生是乐于参与的,他们都想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果,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练习的设计体现了基础性、层次性、思辨性、灵活性和生活化的原则。
  四、 挑战自我
  同学们利用学到的知识轻松解决了除数是整十数的计算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想不想挑战一下有些难度的问题?
  有88枝玫瑰花,最少拿出几枝就可以正好平均分给20个小朋友?最少添上几枝,也可以正好平均分给20个小朋友?
  五、 自主梳理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在别人口算时你要提醒他注意什么?在别人笔算时你要提醒他注意什么?
  设计说明:自主梳理中通过为他人着想——“需要提醒他注意什么?”既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能将本节课的要点落到实处。
其他文献
贵州省望谟县油迈乡平卜村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布依山村,山村坐落在一条婉转曲折的清清小河旁,小河养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劳、善良、淳朴的布依人民。韦正雄就生长在这美丽的小山村里,从小就熔铸了布依人特有的善良、豪爽和淳朴的品质。    韦正雄1981年7月从望谟民族师范学校毕业,毕业后被分配到油迈乡平卜中心小学任教,1996年3月调到乡教育辅导站工作至今,现任油迈乡教育辅导站教研员兼“两基”材料统计员,小学高级
埃及人阿巴斯·阿卡德说:“阅读而不是别的,可以给我比一个人生命更多的生命。”他把阅读看成是一个人个体生命的扩展。  庄子说:“且夫水之积而不厚,则其负大翼而无力。”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是要靠长期的大量的阅读积累才能形成。  学生要学好语文,要有大量的积累,必须广泛地阅读,不能只满足于课内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阅读内容。学生是否有课外阅读的兴趣与习惯,能否有效地进行课外阅读,取决于教师的重视与指导。如何让课
目前的作文教学似乎正处在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一方面新的教学方法、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层出不穷,作文研究成果空前繁荣;另一方面,无论高校还是社会对于中学生作文水平之低都惊呼不已!中国教育报记者发表的《中小学语文教育的调查与思考》系列资料表明:经过中学六年的语文教育后,有90%学生不喜欢写作!  面对这样的情况,笔者分析了一下原因,觉得造成这种局面跟教师的教学方法有一定关系。正是老师对作文过多条条框框的
最近,笔者在办公室经常听到一些关于学生在数学作业上出现的笑话。如:把自己的出生日期写成1949年或写成2006年,再如一块面包重180千克等等。凡是和生活经验有关的学习内容,各班成绩皆不如意。其实,这不仅体现在数学学习上,也体现在其它学科上。如:号称班级“小作家”的某某同学,对于《记一次家务劳动》或《劳动的感受》为题的作文竟然不知从何下手。老师和家长面对这些问题都很着急,那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笔者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似乎从小就注定了要和父母一起漂泊,在大人的发财梦里寻找自己的求学路。统计数字表明,我校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已达1060名,其中,总校413名,杨东分校316名,闸上分校331名,占我校学生总数的57.9%。为切实了解这些学生真实的心理状况,学校曾经进行了一次比较全面的问卷调查。从调查结果看,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主要存在三大症状。    知足快乐但归属感不强    就整体而言,我校大
家长会,一个学期一次,基本以汇报全班孩子的总体情况为主,时间有限,话题局限,满足不了每个不同家庭的需求。所以从下学期开始,我们班固定了每周一次的“网上灵动家长会”,针对家长的不同问题在网上交流探讨。现把家长们有代表性的问题摘录如下,希望能带给大家一些启发。  小菲妈妈:赵老师,最近发现小菲有点粗心,学习态度也没以前端正,在家是这样的,不知在学校怎么样?  赵老师:小菲在学校的状态很好,尤其是以前缺
正如王国维治学的第三境界所言:“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最深刻的道理往往总蕴含在最朴实物无华的物象当中。  “应该给孩子读哪些书?”一直以来,对于这个问题我是很难作出回答的。从大的范畴来讲,当然要读经典、读优秀的名著。但是,在今天这个出版业极端发达的时代,所谓名著、经典何其多哉?在这样的时代,一个人必须懂得拒绝、排除和选择,才能够进入真正的阅读。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漫长且复杂
汉语词汇的表现力十分丰富,在理解时不应死搬教条,要根据词语的特点,因词施法,帮助学生在有滋有味的学习过程中,认识、品味、消化、积累、运用词汇,欣赏汉语言的魅力,在潜移默化中灵活掌握理解词语的方法,形成运用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 抓住词语的情感性,让学生读一读  词语是有温度的,饱含着作者浓浓的情。文章中的一些关键词往往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它能集中的体现作者情感,或是情感的爆发点
编者按:老师和学生,无疑是学校教育当中最重要的两个主体;因此,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也是学校教育当中最重要的关系。可是不知从何时起,这种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  这里编辑的几篇文章,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表达了对有关问题的思考和回答:既有来自教师的感受和困惑,也有对一般状况的调查和分析;既有积极的倡导,也有中肯的批评。我们希望借此传达一种基本的判断,那就是
最近,镇中心教研组安排我上了一节教研课,教学内容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复式统计表”。为了充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也为了让课堂体现新意,我设计了让学生自主探究复式统计表的环节。在正式上课前,我进行了一次试教,课堂中学生的探究没有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在经过年级组同行的共同研讨后,我调整了教学的方案,在正式上课时,教学效果大有改观。反思两次课堂教学实践,我认为探究活动需要向学生提供合适的支点。现将两个课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