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条上的北京

来源 :中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du38sbfs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0年元月,61岁的关庚被一家监理公司聘为工程监理,到国家大剧院工地当总监助理。
  作为1960年代清华大学土建系的毕业生,他参加过北京一系列大型建筑的施工工作,如新华社、同仁堂、人民大会堂的维修改造、东方广场等。
  早上的上班时间是8点整,关庚每天7点就准时到了。在上班前一小时的时间里,他在桌前坐下来,把厚厚的一个本子翻开,开始画画。
  他画了他生活过的四合院、他家三代人的故事、街坊们的家长里短、街上的商贩、他的留连之地、北京的风物、在北京城发生过的一些重大事件等等,并配上了文字。
  半年多的时间里,他画满了三个本子:六百余幅绘图、五百余篇短文。
  无从得知,他如何想到要画这些东西,以及画时的心情。但是那些画和文字,安静、平和,没有臧否,不掺情绪,只偶尔露出一丝淡淡的怅惘。
  那三个本子后来作成了一本书,叫《我的上世纪—— 一个北京平民的私人生活绘本》。书的腰封上写有几行字:一个平民亲历者的北京百年故事、三代人流年留影的世纪中国烟云、一幅私人手绘的“北京20世纪清明上河图”。概括精当、妥帖。
  后来,他又出了一本《我的老北京》,将他记忆中的城市肌理,细细地作了描摹。
  一个人的历史,一座城的历史。时代的景深,在这些充满生活质感的图和文字里清晰地、鲜活地呈现出来。这样的呈现方式、呈现角度,让城市变得可亲、可爱、可敬。
  未来,倘有人也画上一本《我的上世纪》《我的老北京》,我们将能够看到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文字?这是个有趣的假设,让人充满想象。
  一、居心之地
  欢畅大院六号
  欢畅大院六号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我在那里生活了近三十年,度过了我的童年、少年、青年。现在,原来的大门还在,但内部已经面目全非了。我凭记忆绘制了一幅鸟瞰图,尽量反映出院子原有的风貌。
  在炎热的夏季,每天傍晚全家一起用院子内的井水泼院子,浇花,把山石、花草、树丛都泼得湿漉漉的。泼完之后温度马上就降下来了。湿气引来了大量的蜻蜓,藏在花丛中的青蛙也爬出来了。大家坐在院子里吃晚饭、纳凉、喝茶,那种生活十分和谐惬意。
  三座门
  解放后,三座门就成了总后的单位,在那儿曾举办过一次兵器展览会。当时三座门路面沿筒子河,有一矮墙围着两座建筑,形状大小同故宫的角楼。传说是九梁八柱七十二脊,玲珑剔透,金碧辉煌。展览兵器时院内空地上放两门海岸炮。后因打通丁字街到景山街这条路,在拆北海大桥和金鳌玉栋桥时一起给拆了。珍贵的遗产就这样从古都消失了。
  和尚坟
  和尚坟位于朝外东岳庙西北角,从元老胡同到东窑的路旁,传说是过去和尚的坟,不知已存在多少年,有的已坍塌。坟地里杂草丛生,长满酸枣棵,上面经常落有乌鸦。尤其在黄昏暮色的衬托下,这些古塔像一个个巨人立在那里,非常恐怖。现在,这里变成了工人体育场和使馆区。
  隆福寺庙会
  记忆中隆福寺庙会最为热闹。在那里可以买到各种鸟、蛐蛐儿,还可以看到野台子戏、小电影儿,回家时买上一大挂山里红,挂在脖子上,别提多高兴了。
  东方广场
  1993年开始,我参与了东方广场的建设。通过我们的劳动,东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1993年到2000年,7年时间,把拥有76万平方米的地界建成现代化的、多功能的综合大厦。
  菱角坑
  菱角坑原是朝阳门外消夏纳凉之处,位于朝外北侧,护城河以东。那里大约有数十亩水田,田内种着各种河鲜,如菱角、老鸡头、莲藕等。每方水田四周都有渠道围绕,岸上有杨柳遮阴。每当盛夏,便在河岸上搭起凉棚,摆上茶摊,供游客赏荷歇脚。坑内有很多虾米、蛤蟆骨朵儿、大眼贼、田螺、蛤蜊,水边草丛中还有蝴蝶、蜻蜓飞舞。
  二、孩童的世界
  快乐的游戏
  滚铁环——男孩的游戏。铁环,是由一种光圆钢筋焊制成的,中间穿有几个小钢环,滚起来的时候,发出响声。四五十年代时,在北京一些玩具摊或体育用品部,都有卖的。课间,孩子们就推铁环赛跑,既能玩乐,又能锻炼身体。现在像这种便宜的玩艺儿,已经不多见。
  跳房子——女孩的游戏。用布缝成一个四方块,里面装豆子,做成布包。玩法是事先在地上画上房间状的方格网,人背向方格网,向后投布包,从近到远地扔,然后跳(单腿)过去捡回。越扔越远,谁先扔遍全网格谁赢,中间双脚落地为输。
  捉蜻蜓
  夏日的傍晚,庭院中飞来许多蜻蜓,上下飞舞,捉蚊虫吃。待吃饱后就在枯枝上落下来休息,这时是捉蜻蜓的最好时机。
  每天都能捉几十只,大多是红子、黄子,有时也能捉到老子儿、老刚儿、红青椒和黑老婆。
  小人书
  解放初期,北京城的街头巷尾都有小人书摊或小人书铺。在书摊上或书铺里看,一分钱一本;租回家去看,熟人不要押金,生人收押金,二分一本。小人书内容丰富多彩,有古装的、现代的、电影翻拍的。那时没电视,租一摞回家围火炉一坐,吃着炉盘上的大花生,一晚上就消磨过去了。
  游泳归来
  在五十年代初的北京,只有什刹海一个游泳池,全市的人都集中在那里游泳,泳池内如同饺子开锅全都是人。每到假日,我就与小伙伴们一起去游泳。回来时由于没钱,我们都要在买玉米吃和坐电车回家两者之间选择。通常我们都会因饥饿难耐而选择买玉米吃,最后只能腿儿着回家。
  三、北京味儿
  饽饽铺
  过去在点心铺、饽饽铺都卖小炸食,一般是过油炸的如小排叉、小焦圈、小麻花等小点心,放在五六厘米大小的蒲包里。蒲包上还压上有点心铺字号的红纸,和平时送礼的点心匣子没有什么区别,小孩子们很爱吃,吃起来也满有滋味。
  摇元宵
  一到正月十五,摇元宵就成了北京街头的一大景观。   把馅过水后放到笸箩里的江米面中,一人摇动笸箩使馅均匀地包上一层江米面,再过水,放到江米面中摇,直至大小够个儿。不过现在已用机械代替人工摇了。
  羊双肠
  现在的羊肉铺早年叫羊肉床子,一入夏,羊肉床子就有羊双肠卖。羊双肠是一种由羊血灌入肠衣内制成的双肠,青白色,上面挂满网子油。买回家后切成段,用清水煮制,吃时加入与涮羊肉相同的佐料,还有香菜,味道十分鲜美。这种食品很长一段时间不见了。
  冰桶
  冰桶是一种老式的木制冰箱,约八十厘米见方,上稍大下稍窄,夹层内搁上冰块,洒上盐,整个温度就降下来了。内有板,下层放天然冰块,上层放西瓜、酸梅汤,供夏天消暑饮用。
  冰板儿
  一种廉价的自制冰糕,只有三九寒冬的天气里才有的卖。它有红黄两色,红色的是红果加淀粉冻制而成,黄色的是用白薯冻制而成,冻成约有半厘米厚的冰板儿,味道甜美。
  凉粉儿
  “扒糕了筋道酸辣,欧噢酸辣凉粉儿喽——”,一听这吆喝,就知道是卖凉粉儿的过来了。
  在水槽子里用凉水泡着一方方半透明的凉粉和烧饼状的灰白色的扒糕,这份清凉,大热天里,人见人馋。
  凉粉条儿,扒糕块儿,浇上酱油、醋、辣子、芥末、黄瓜丝、咸胡萝卜丝、蒜汁、麻酱,来一碗,“咕咚咕咚”下去,暑气顿消,甭提多舒坦了。
  共和火锅
  过去饭馆里吃火锅,如果自己去又不想要一个锅子底,就可以和多人共吃一个“共和锅”。所谓共和锅,就是一个特制的大火锅,火锅的槽内分成一格一格的,一个人涮一个锅,就像现在的小火锅一样。不同的是,大锅内的汤水是相连的,只是自己涮的肉就在自己专属的格里,不会跑到别人那儿去。
  四、日常的喜乐
  文化宫的跳舞热
  解放初期,在北京掀起了一股集体跳舞热,起源于五一、十一天安门广场狂欢。每逢星期日,文化宫的大喇叭叫个不停,随着舞曲,年轻男女(学生一般不去)翩翩起舞。男的装束一般是白汗衫、蓝工裤,女的一般是列宁服、列宁帽,或在小辫子上扎缎带。
  强体健身法
  六十年代后期,北京出现了五花八门的强身健体法,说得出名字的就有鸡血疗法、甩手疗法、鹤翔功、白开水疗法、红茶菌疗法等。鸡血疗法是把一只白母鸡的血抽出来,注射到人的体内,说能治百病,吹得神乎其神。白开水疗法是说,一人每天早上空肚喝三杯白开水,能治百病,还说是日本人发明的。
  琴声与歌声
  “文革”时期,北京的文艺舞台上除几个样板戏(如《沙家滨》《红色娘子军》等)与语录歌外,就没别的什么了。有一次路过劳动文化宫,离后河沿不远,居然听到了优美的手风琴声,走近一看,一个中学生模样的少年在练琴。一首首当时听不到的名曲飘扬开来,过路的人都忍不住驻足欣赏,并佩服他的大胆敢为。
  还是在后河沿,有一天傍晚,见一位少女,站在河墙上放声高歌:“美丽的梭罗河,我为你歌唱”。她一手扶男友,一手上扬,目空一切的样子让人惊呆。我们觉得这人不是憋得发疯了就是脑子缺根弦儿,那时唱这歌多招事啊。
  露天电影院
  打倒“四人帮”以后,在中山公园,每星期六晚上都会上演过去的老电影。那时家里没电视,我们一般很早就要拿起板凳去占座位。在当时,看露天电影是我们的一种享受。
  买散装啤酒
  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北京人手里开始有点余钱了,吃饭时也能颠仨炒俩,喝点啤酒了,可是啤酒却供不应求。
  于是啤酒厂推出了散装啤酒,是一种由大罐车运来后用泵打在商店的容器里的啤酒,温度高且质量不稳定,几乎每次口味都不同。
  一到下午,估计酒快来时,街坊邻居就自备容器,前去排队买啤酒。它成为一种乐趣,给平淡的生活添了点彩。它也是一种奋斗,因为去晚了就没了,人多酒少时,还免不了因有人加塞而动武。
  玩克朗棋
  这是北京五十年代盛行的一种竞技娱乐。棋子是木制的圆形,中间有孔,涂有颜色。打棋的人分成两组,比赛时看谁先把自己的棋子儿打入四角的兜内,谁就获胜。当时街上有很多出租的,打一盘多少钱,也有用它偷着赌博的。“文革”时就销声匿迹了。
  围观外国人
  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的北京,由于改革开放,引来了不少外国的观光游客。经受多年封闭的中国人,见到不同肤色、穿着稀奇古怪的外国人,总控制不了好奇心上前围观。大街上,一有外国人走过,后面就有一群中国人尾随。外国客人若是停下来,马上有人围上去,一边看,一边还指手画脚,对人品头论足的。
  泡澡堂子
  过去,一般的家庭都不具备洗澡的设施,要洗澡就要到街上的公共浴池,北京人又叫澡堂子。那时的澡堂十分简陋,一个大方池子,分成若干小长方形水池子。每一个大约与现在的普通浴缸大小,各个的水温不同,洗澡的人各自挑选合适水温的池子,靠在池子一角洗澡泡澡。
其他文献
从中介,到微营销,再到公益众筹,这几个山东小伙子不断在财富之路上携手前行。  刘国昊拿出手机,看了一下时间,已经是晚上11点。他习惯性地进入微信群,开始召开这一天的总结性会议。  这个时候大家都已回到公寓,群里开始活跃但并不热闹,大家按部就班地发言,提建议。群成员只有4个:刘国昊、王旭、马人杰、杨海洋。其中三个是山东理工大学的学生,杨海洋是一个已经毕业的技术宅。  这几个人自从2014年寒假开学之
期刊
每个人都曾经年轻,每个年轻人都曾拥有梦想,每个梦想都有它开始的地方。而校园,就是很多人放飞梦想的地方。  在中国,上大学是一个人人生命运的重要环节,能否考上大学,考上哪所大学,学的什么专业,在极大概率上决定了未来的职业选择。这也是为什么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般的高考如此让人关注的重要原因。  然而,除此之外,大学校园又是一个思想激越的地方,是很多学子们接触社会、放飞梦想、自主地挥洒个人兴趣爱好的第一个广
期刊
正能量满满的雨花斋,不仅是免费的素食餐厅,更是一所全面养息“身心灵”的学堂。  “要以无所得的心去做,做了就好,吃了就好。雨花斋能开多久,我没想过,随缘便好。”三年前,杭州建德广安禅寺前住持文全长老,为推行素食理念,关注弱势群体,拿出毕生积蓄,委托弟子在浙江建德市开办了全国首家雨花斋。  截至2014年9月,雨花斋已在北京、上海、杭州、青岛、盐城等城市开了80多家门店,让数以百万计的民众吃到了免费
期刊
大学时爬过高山,工作后历过艰险,未来,他选择永远在路上。  大明年间,有一位“千古奇人”徐霞客。而今,也有一位可与之媲美的“徐侠客”。  现年36岁的贵州汉子徐健,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专业。大学期间,曾担任校自然保护社团“山诺会”的副秘书长。  校园时培养的对大自然的关注,使他在毕业后不停歇地跑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而亲眼目睹的现状让他感觉到:“中国自然生态状况正处在有史以来最糟糕的阶段,野生
期刊
历经元、明、清王朝的历史变革,  智慧的工匠用他们的双手创造了灿烂的景泰蓝文化。  简单的工具锤击紫铜板制成胎型、手工掰丝掐成花卉等各种不同类型的图案、  用小铲填充各种彩色釉料、用炉火将釉料烧结在掐好丝的铜胎上、  用脚踏带动轮轴并手持木炭磨光……  这种独特的中国元素以其变化多姿的醇厚造型,  精湛典雅的纹饰技巧,金碧交辉的色泽,  动人心弦的气韵和独树一帜的民族风格,成为载誉世界的工艺珍品。
期刊
洞穴里坍塌现象非常严重,队员们小心翼翼地在湿滑的石缝间移动,时刻需要注意脚下的小石块是否稳当,是否会一脚踩下去就会引起连锁反应,而致一堆石头坍塌。  周围的空气异常干燥,我总觉得有要发烧的感觉,嘴唇开始干裂,嗓子也觉得肿胀。我掏出水壶,探险队成员每人都喝了一小口。黑暗中除了几道头灯的光柱,就是散落在各处的巨大碎石,还没有发现任何生命的迹象。我们用红色的尼龙绳做好路线的标记,如果迷路了,还可以有后退
期刊
我们这一代人,不是只会啃老、打游戏、宅在家里看漫画。创业不是宣泄或反叛,而是一种情怀。  梁千里,远远没有电话里那么“生意”。  在北京大学东门,夹杂在一大堆单车少年里的他,远远挥过手来。礼貌寒暄几句过后,他主动提出为摄影师提器材。沿路便打开了话匣子,从图书馆到未名湖,从邱德拔体育馆到新建的红太阳学生中心,一直在聊。在被问及公司其他合伙人的情况时,他清清嗓子:“李晨北同学因故无缘接受采访,李尽沙同
期刊
“存金不如存木、炒股不如炒木”,在越来越多的人还在纠结到底是炒房还是炒股的时候,另外一些人已经找到了一个更能攫取暴利的投机对象——红木。有人用养老钱囤家具,有人用买房子的钱囤原木……个体的疯狂凑成整个行业的疯狂。但事实是,中国国内已基本没有红木原生树,对珍惜木材的无休止欲望几乎完全依赖进口。最终,为别人带来无可挽回的毁灭。    从危机到疯狂的轮回  2015年的第一个季度即将结束,边疆小城景洪也
期刊
华灯初上,一切不再如白日嘈杂,有一群人漫跑在这座城市,脚下的每一步都流动着不一样的风景。而在角色变换中,这些跑者也发现了一座新鲜的城市,一个从未认识的自己。  周六下午5点,北京工商大学实验室里,一袭白大褂的研究生李萌做完实验,跟同学打了声招呼,疾步下楼。跑回宿舍后,她以最快的速度换好NIKE跑步装备,给好友苏禹豪发微信说:“我一个小时后到五道口。”  此刻,位于工人体育场附近的“北京炫动体育工作
期刊
你在弹琴仅为下品,琴在弹你方达高妙。心的悸动代替了手的技法,一架古琴可以给你的,正是你所不知道的自己。  古时有以武会友,亦有以琴会友。三五知己,弹唱江湖,不亦乐乎。今时今日,在繁杂忙碌的都市里,也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因古琴而相识相知,享受着难得的心底清明。  偶遇成缘  说起京城的这个古琴圈子,最早的成员中,肯定要算上朴云子。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自幼学习绘画书法的朴云子就从广播里偶然听到了古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