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无痕化生成资源的捕捉与利用浅探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hldd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在一千三百多年前,魏征在《谏太宗十思书》曾提出过“鸣琴垂拱,不言而化”的治国理论,治学一道亦是相同,教学并非是死板的将知识由一个大脑灌输到另一个大脑的过程,而是一个渗透感化的过程。于无痕教学中,方能展现教育精神之有痕。
  当今的教学,教师更注重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而忽视了学生是如何掌握知识的。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领悟获得知识与老师单纯的灌输知识所收获的结果是有天壤之别的。无痕,就是将教学细化于点滴细节中,不着痕迹地将知识渗透到学生的认识里。
  语文教学也不例外。叶圣陶先生曾言:“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简而言之,就是无痕教学。想要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力求“竹影扫街尘不动”的美妙境界,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笔者略陈如下:
  一、秉持学生立场,于导入时显无痕
  一堂生动精彩的语文课必须从学生的认知基础出发,有一个与主题联系密切又不着痕迹的导入,其中“不着痕迹”,便是无痕。
  课堂导入的方式有很多,以故事导入的方法虽常见,但也最好把握,无痕的技巧也可以从其中看出。比如《皇帝的新装》一文,学生从小就已耳熟能详,想要翻出新的花样且引起学生兴趣,不妨导入这样一个故事:
  有这样一个人,一天他戴着一顶破帽子在街上走,迎面来了个富翁,嘲笑着说:“呵,你脑袋上面那破玩意儿是啥,那也能算是帽子吗?”这个人并不因此难过、自卑,而是反唇相讥:“呵,你帽子下面那破玩意儿是啥,那也能算是脑袋?”这个人正是安徒生,他生活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丹麦人民正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封建统治者却穷奢极欲、挥霍无度。面对这样的现实,这么睿智的安徒生是不可能沉默的,他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以犀利的笔锋,写出了享誉世界的《皇帝的新装》。
  以如此方式导入,便将安徒生的睿智聪慧、心忧天下巧妙地表现出来,又能引入文章的写作背景,从而明白他不惜笔墨鞭挞一群道貌岸然大臣的原因,对文章的主题也做了很好的铺垫。以无痕的技巧达到了引出文章内容暗示文章主题的目的,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文章。同时,学生对幽默风趣的故事总是有较强的吸收力,只有灵活运用故事引导,贴近学生思想,才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无痕既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技巧,语文教学中导入的无痕可以让学生以最佳的思想状态融入到课堂当中,同时,导入的目的是为揭示文本主题做铺垫,以无痕之法做好导入更是方便了学生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
  二、创设课堂情境,在场域中现无痕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学成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内在的心理状态,情绪高昂,则效果倍增,情绪低落,则收效甚微。”想要学生以一个好的心理状态投入课堂,教师必须营造一个积极的课堂环境——设置使之易于入“戏”的场域。
  如在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中,作者笔触细腻,文字真实,将父亲对自己的一片真情展现出来。但是歌咏父爱的文章比比皆是,学生对这样质朴的文字往往并不感兴趣,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必须动用一些技巧活跃课堂气氛。我在讲述这一课文时,即兴讲述了有关我和我父亲的二三小事,将父爱威严但又真诚,内敛但又炽热的一面描绘了出来,同时又讲述了自己的家庭在教育儿女时是如何的用心良苦。其中言语的真实打动了学生,同学们开始分享自己生活中感受到的点滴父爱,当气氛正浓时,再将话题引向课文,文中作者父亲苍老年迈,但依旧心系子女的形象就变的鲜活起来,此时再分析文段中父亲如何“蹒跚地走到铁道旁,慢慢探下身去”,如何“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如何“胖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父亲的背影瞬间由佝偻苍老变得伟岸高大起来。此时再让学生发挥联想的能力,回忆平日里父亲在风雨中等候自己放学的身影,父亲在桌案边陪伴自己学习的身影……如此种种,方能感受到父爱之真挚,父爱之浓烈。这样的课堂才是真实的课堂。而这份真实,来源于最开始无痕地创设了回忆父爱点滴的课堂情境,只有让学生对文本感同身受,教学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如此教学,不仅学生能够主动地在课堂中吸收知识,老师也能受益匪浅,能与学生们交心谈论,感受学生的真实想法才是教学最大的乐趣。在如此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治学,何乐而不为呢?
  三、尊重学科特质,于生成时求无痕
  在教师的眼里,学生不应该是盛装知识的容器,而应该是有独立人格和鲜活思维的生命,教师的身份应该是一个引路人,而非是一个赶路人。我们要做的应该是在学生乐于接受的情况下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而非填鸭式的教育。陶行知曾说过:“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教师应该学会于无痕之中将这把金钥匙交给学生。而在语文学习中,培养学生语感又是很重要的一环,语感说起来是一个玄之又玄的东西,想要让学生拥有自己的语感,学会“读”是很重要的一环。
  在讲述《囚绿记》这一课文时,由于文章主题深刻学生不能很快领悟,我让学生按“略读,细读,品读”的顺序先自主学习这篇课文。略读可以让学生理解文章大意,认识字音字形。细读可以让学生体悟文章精髓,感受文章主题。精读则让学生感受文章遣词造句的奥妙,品悟作者是如何用精巧的词句描绘“遇绿,赏绿,囚绿,释绿,思绿”等过程的,从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机的赞美。经过一番自学,学生已经对课文有了自己的认识,这时老师再加以引导,让学生自行概括文章的行文思路,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再联系当时的写作背景,学生就会明白“常春藤”象征着“向往光明、自由、坚强不屈的广大人民”,作者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是为了颂扬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如此,学生就能有自己的学习意识,也慢慢的有了自己的语感。只有让学生学会自己读,自己悟,老师再从旁加以引导,才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也就是所谓“不教而教”,而这正是无痕教学的真谛。
  四、围绕课堂主题,在拓展时露无痕
  荀子有言:“学无止境。”面对如今的教育形势,只掌握课本之内的文章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让学生根据文本进行拓展阅读,就成了必行之事。
  鲁迅先生的文章在初中课本里有很多,诸如《故乡》《社戏》《孔乙己》等名篇更是需要着重研习,然而鲁迅先生的文章意蕴深刻,只学习一篇两篇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就需要进行课外阅读。我曾在上完《故乡》这一课布置了一项作业:让学生自主阅读《朝花夕拾》一书,挑选其中一篇概述其内容及主题,并讲述自己从中看出鲁迅先生有怎样的人格品质。在第二天的课上进行交流。不曾想,效果出人意料的好。第一位学生讲述了《阿长与山海经》一文,文章通过回忆长妈妈的一些生活片段,真实地刻画了一个处于社会底层的普通劳动妇女的形象,她身上既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富有爱心、真诚、善良,也有落后的封建文化的影响——粗野、庸俗、愚昧。从文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是一个关心底层人民生活,善于用文字揭示当时社会弊端的伟大作家。有第一位同学带头之后,其余学生都踊跃发言,而鲁迅这一人物也在学生的脑海中由一个陌生的历史人物变得丰满鲜活起来。学生们通过拓展阅读加深了对鲁迅的认识,他不再是教课书插图上那个僵硬死板的老人,而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中国翻译文学的开拓者,中国现代思想解放的先驱。让学生自己拓展阅读,不仅能加深他们对课内知识的认识和记忆,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也是无痕教学的核心所在。
  武学的最高境界是“心中有剑而手中无剑”,教育的最高境界则是以无痕教学传授有痕知识。只有无痕教学才能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最深刻的痕迹,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只有将无痕精神贯彻到语文教学中,语文教育事业才能有更广阔的前景,更美好的未来。
  许凤,教师,现居江苏如皋。
其他文献
人间四月天,空气里没有丝毫热气,有的只是诗人笔下一棵棵开花的树,以及在雨中悄然弥漫的薄荷香味。月底,我回到了学校。面对残阳落照,我看见校园一切如常。然而,我的回忆翩然
较详细地分析了战场上部分声目标噪声场的构成;并对这些声目标噪声进行了特征分析和功率谱估计,最后得到了一些有益的结论。 The structure of some acoustic targets in the
在机械故障诊断实践中 ,人们通常根据线性振动理论建立诊断知识库 ,分析故障机理 ,解读实测数据和图谱 ,得出诊断结论。当诊断对象中的非线性因素较为显著时 ,近似的线性化处
总结了参加1991~1995年间3次水灾遥感监测与评估科学实验所取得的结果,并结合国情分析,提出进一步发挥航天遥感作用,航天与航空相结合,建立一个花费较少、切实可行、能满足水灾实时监测与快
辽河滩里长着一种自柳,我很喜欢。晨风中,一丛丛白柳长舒舞袖,摇动身姿,尽情地轻歌曼舞。也许是辽河水滋润的缘故,白柳条的性格极柔顺,修长的枝条可以做出各种图案;弯成一个
[本刊讯]由中国农学会、中国期刊协会农业期刊分会共同召开的“2002年中国期刊年会”10月28日至10月30日在深圳召开,第三届全国优秀农业期刊和优秀期刊工作者颁奖大会亦同时进行。《中国种
介绍了化学共沉淀—凝胶法制备ZrO_2基纳米超微粉新技术。该法利用廉价原料和简单工艺过程可工业化生产杂质总量低于0.1wt%、平均粒径约10nm、分散性良好、粒度分布极窄的高纯ZrO2或ZrO_2基纳米超微
正如编辑所言,我们是怀着激动的心情和崇高的敬意学习第四期张保华同志“生命不息,评刊不止”这篇文章的。读着读着,我们似乎看到了满头银发、伏案学刊的张老和他书写工整的评刊
从方法论角度审视意境现代研究 ,并借助哲学家冯友兰等人的启示与用语 ,对意境现代研究方法论提出了新见解。这就是 :就意境现代研究的方法论原则而言 ,应区分“照着讲”与“
对于美国2016年的高中毕业生来说,大学申请录取流程已基本结束。从现在开始到秋季,这些即将毕业的高中生将被不断地问到同一个问题:“你要去哪上大学?”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