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的名词迷宫

来源 :财经界·管理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huihui19867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管理学少不了名词,这就好像任何一种职业都有“行话”一样。所以,要求管理学著作写得如同白居易的新乐府那样“老妪能解”是不现实的。但是,现实中往往可以看到,管理学的名词术语会把你折磨得昏头转向,甚至看不出作者要说什么。对此,我们需要辨析管理学中名词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辨析的标准是什么至关重要。可能有人会觉得,名词术语少,易于理解,就是好文章,名词术语多,非常专业,就不算好文章。恐怕不尽然。有些文章术语不多,琅琅上口,固然不错,但有些文章术语连篇,深奥难解,照样是经典。像巴纳德的《经理人员的职能》,读起来就很费劲。这本书里的有些名词,不仔细推敲就难以把握。比如,尽管巴纳德不厌其烦地解释“能率”和“效率”(汉译本译为有效性和能率)的区别,解释“无差别区”的用意,但是对外行来说还是具有理解上的困难。这种理论著作,如果没有必要的专用名词,就很难把事情说清楚。所以,这类名词,就是不可缺少的。甚至在没有现成名词的情况下,为了作出学术上的准确阐释,还需要造出新词来。比如社会学家布迪厄,为了解释学习而形成的习惯,专门造了两个新词“习得”和“惯习”;还有如科学哲学家波普尔创造的“证伪”,库恩创造的“范式”等,都已经得到学术界的认可。
  管理学中的名词是否必要,是否合理,有一个很简单的标准,就是看这个名词是帮助你理解,还是阻碍你理解。这个标准,实际上是学术与巫术的分水岭。一般来说,学术是把人们不明白的东西力求说清楚,而巫术是把人们本来还明白的东西故意说神秘。按这一标准来判断名词术语,八九不离十。
  现实中有一些管理学著作,在使用名词时恰恰同上述标准背道而驰。作者好像总害怕读者弄清楚他说的是什么,所以,尽可能要用名词把你绕进去。似乎不夹杂几个谁也说不清的词汇,就显得没有学问。对这一点,汉迪曾经有着辛辣的讽刺。但是,管理学界依然我行我素。中国的管理学界,这种用名词唬人的现象更为常见。
  凡是那种看了只觉得玄乎而更加敬畏的名词,凡是那种无助于理解且不讲道理的名词,大体都属于上述情况。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通常是学术上的底气功力不够,所以要靠它来撑门面。反过来,凡是必须用来说明某种原理的名词,凡是只有使用它才能更准确地阐释道理的名词,不论难易,都在必要之列。
  还有一种现象,在翻译著作中更为常见,就是使用大量缩略语。缩略语不是不可用,在美国人的著作中也很常见。但是,如果这个缩略语让内行也看不清楚,那么同样是用来蒙人的。以广告为例,如果尽可能说清产品性能,就属于正常的推销;如果迸出一堆谁也不明白的缩略字母组合,就有可能是让你上当的。外文缩略语如此,汉语缩略语同样如此。
  即使缩略语不制造神秘,如果缩略不当,有可能带来误解,那也是学术著作的瑕疵。不信,你不妨试试,把“购房事务”、“人才流动”缩略为“房事”、“人流”,看看效果如何?
  恰当运用名词术语,是管理学研究和表达的基本功。满口拽文并不代表深刻,简明扼要也并不等于浅薄,让人越看越糊涂才是大忌。当年朱熹曾经对做学问说过一段话,可以让今人引以为戒:“圣贤言语,一步是一步。近来一种议论,只是跳踯。初则两三步做一步,甚则十数步做一步,又甚则千百步作一步。所以学之者皆颠狂。”
其他文献
有实力才能去收购别人,而有价值才能被收购。  2008年的PE市场需求投资总额会比去年有超过20%的增长。  一流的世界级管理学家的出现需要一定的积累。    中国企业的并购时代已经来临,PE(即私人股权投资基金,Private Equity Fund)的中国之路也正在起步。在席卷了全球市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巨额并购纪录,给企业带来从战略理念到执行层面的颠覆式改变之后,PE已成为企业实现资本梦想的
期刊
强化物的组合运用  一般而言,强化物的选择至少要考虑到三个方面的因素:第一,是管理者所能提供的强化物;第二,该强化物是管理对象所能接受的;第三,该强化物能够起到应有的强化效果。从这三个方面来考虑强化物的选择,或许能找到很多有效的强化物。但人类需求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往往需要更大范围的强化物来进行激励。现实中的强化物,会受到资源稀缺性的限制以及使用成本的限制。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强化物的恰当组合来扩
期刊
上篇:流程是一切管理的基石  下篇:我们如何发展战略    近一两年来,管理的主流都在探讨战略与执行的对准(Alignment)。企业将愿景转化成战略,战略转化成行动策略,行动策略再转化成执行层的行动。当组织里的层级多了以后,战略归战略,执行归执行,整个组织从上到下各个层级对不准。因此,我们常常见到,80%的企业有很好的战略,但70%的执行都不成功。  企业界力求对准的实践如火如荼。深圳航空最近研
期刊
“80后”最先由少年作家恭小兵提出,指代1980至1989年出生的年轻作家,后被各个领域广泛借用。如今,一般指代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年轻人。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在1980年到1989年之间出生的人约2.04亿。而广义的80后,更是将20世纪70年代末的部分“70后”、90年代出生的“90后”和21世纪出生的“00后”都涵盖在内,泛指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出生的人。  代沟,又称“代差”或“代际冲突”
期刊
如家不断精心打造并升级着自己的系统。这个系统远不是两年前所倡导的制度和流程,而是一种内生于如家人血脉中的“服务”精神与文化。     身为如家酒店连锁(HMIN,Nasdaq)的CEO,孙坚在2008年春节的公司管理年会上与500多名来自五湖四海的如家精英们在北京九华山庄度过了一个非常愉快的夜晚。孙坚与他们同台演出,并且倾情投入,无论是兔子舞、歌曲大PK还是单手托盘送饺子,他都乐在其中。此后,他便
期刊
产业链整合与并购已经成为如今软件产业一个潮流。  在这一发展过程中,软件内外的整合将成为主旋律,因为唯有通过内外整合,我国软件业才能迅速成长壮大、融入全球市场的竞争当中。在过去的五年中,全球范围的并购交易数量空前。预计随着这种趋势的继续,不同企业之间、不同信息系统之间的整合也将日益成为一个重大课题和趋势,内外整合,将成我国软件业的两大驱动力。    企业间整合,提升规模效应  国外的软件厂商喜欢做
期刊
员工绩效考核与管理方案定位准确与否,以及考核工具设计得科学与否,往往决定了企业员工绩效考核的成败。“两熊赛蜜”的故事正好说明了这一点。黑熊和棕熊都喜欢蜂蜜,它们各有一个蜂箱,养了同样多的蜜蜂,所以打算比一比谁的蜜蜂产的蜜多。在黑熊眼里,产蜜量来自于蜜蜂对花的访问量,于是它花重金引进了一套考核蜜蜂访问量的绩效管理系统。它认为这样就可以准确测量出蜜蜂的工作量。每个季度,黑熊会公布每只蜜蜂的工作量,并奖
期刊
那个被《商业周刊》称为的“汽车行业,正被日本统治着”的时代早已不再,别忘了,通用汽车才是现在汽车产业中当之无愧的霸主。但是,没有一个国家能像日本那样带给全球汽车制造业以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源自品牌塑造和商业文化,源自技术创新和意识革命。其中,又不得不提丰田,作为一个汽车制造商,它在日本正以惊人的速度和其他厂家无以匹敌的架势扩大规模,进行金融购并以及制造出足以统治全球汽车工业的杰出车型。如今,丰田的
期刊
自1954年德鲁克在《管理实践》一书中界定的“管理学”概念受到广泛关注、现代管理学由此诞生以来,围绕管理学是科学还是艺术的争论就从未停止过。实际上,这一问题早在1908年“科学管理之父”泰罗拒绝在课堂上教授科学管理这门课、认为管理只有在车间里才能学到的事件开始,就已经萌芽。近年来国内学术界、企业界也产生了大量的讨论,各种看法莫衷一是、令人眼花缭乱。    “科学”所指为何  日常工作、生活经验告诉
期刊
我们一直在领导者应该冷静淡漠、远离众人、将感情和工作区分开的神话下工作。我们都曾经听过许多管理阶层的人所说过的不屑一顾的那句“我不在乎别人怎么想我”。或许,对他们来说,的确是这样的。但对于一个出色的领导者而来,这绝对是不恰当的。不在乎别人对领导者言行的看法是一种失败者的态度。詹姆斯·库泽斯(James Kouzes)和巴里·波斯纳(Barry Posner)认为这是一种让企业绩效越来越低的态度。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