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一课为例,把“思维导图”和历史学习三部曲(了解—理解—见解)结合起来,对建立“学教合一课堂”进行了初步探究和尝试。
【关键词】思维导图;学教合一;初中历史
“历史核心素养”给我们教学带来了新的动力和挑战。《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历史课程目的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是课堂真正的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他们同是学与教的共同体,是平等、对话与合作的关系。打造“学教合一课堂”就是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要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实现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的转变,张扬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差异性、多样性以及体验性,让课堂由“单纯教的场所”转变为“学教合一的场所”。
“思维导图”这一载体和策略是“学教合一课堂”的发动机。“思维导图”是以可视化的表征形式反映学习者的知识结构以及对某一主题的理解,用直观形象的方式表達知识结构,主动建构新知识,进行有意义的学习。老师应该以问题解决和知识应用来设计教学,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整合主体化的教学资源,利用创新型学习策略“思维导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通过多元评价机制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基于以上认识,笔者结合《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一课,就如何借助“思维导图”这一教学策略,打造富有学科特色的“学教合一课堂”谈谈自己的探索。
一、在“导预疑学”中了解基本史实,激发学生发现并生成问题,是实现“学教合一课堂”的前提
“导预疑学”中的课前引导旨在让学生通过预习回忆旧知,学习新知,提出质疑,从而为其在课堂中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建构新的知识体系打下基础。为此,我做了如下尝试。在课题导入部分,引导学生回顾儒家的早期发展史。儒学创立于“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焚书坑儒”的专制秦朝,迎来了“儒学独尊”的汉代。从中不难发现儒学从“百家”到“一家”的发展趋势,引导学生得出“大一统”的时代特征,水到渠成切题并生成问题:什么是大一统?汉武帝采取哪些措施推进大一统?能否结合教材并搜集有关资料,以小组为单位,绘制“大一统”思维导图,在课堂上展示?
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和在网上搜集资料,组内合作绘制的“汉武帝大一统”思维导图,形式各异,有树状的、纲要式的、纯文本的、图文并茂的,内容非常详细,补充了书上很多没有的内容。思维导图将大量信息汇集在一起,通过符号、关键词、线条表示出来,直观地建构知识体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在导问研学中理解历史,创设情境,合作探究,自主解决问题,是实现“学教合一课堂”的核心
设置情境,用问题链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整合课程资源,建立结构化、框架型思维导图,建构起新的知识体系。
问题链一:汉武帝削弱封国势力的背景是什么?七国之乱是怎么回事?“推恩令”政策的内容是什么?“妙”在哪里?要解决这些问题仅靠书本是不够的,为此,笔者利用导学案补充一些相关材料,帮助学生思考、讨论。相关材料主要有:刘邦《大风歌》及创作的背景、《刘邦时期郡国形势图》《刘彻即位时郡国形势图》《刘彻晚年郡国形势图》“推恩令”视频。借助诗歌、地图和影像等多种形式形象、直观、生动地再现这段历史,打开了学生的思维,增强感性认识,激发学生浓厚兴趣,放手让学生讨论,引导学生自主生成。
问题链二:汉武帝为何要加强思想统一?为什么独尊的独独是“儒术”?为达到“尊儒”,采取了哪些措施?你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何看法?“独尊儒术”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相比,有何异同点?关于汉武帝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通过解读文献资料、学生表演历史情感剧“汉武帝召集学者到长安共商治国之策”、学生绘画作品“图说历史”,通过列表比较、小组讨论、绘制知识思维导图等一系列手段与方式循序渐进地发问,慢慢点燃学生的思维火种。互相讨论、启发、补充,思维在热烈的气氛中碰撞。学生能力得到提升的同时,也培养了探究的习惯,课堂也由以往单纯的知识再现转变为“学教合一课堂”。
问题链三:指出汉武帝三大烦恼,采取的相应对策及各自的作用,并绘制成表格;纠正并完善预习“作业汉武帝大一统思维导图(从政治、思想、文化教育、经济、军事、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方面)”。
导问研学的重要特征是结构化和框架型,旨在建构一种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空间平台。通过整体构思,整合课程资源,以“大一统”为线索,结合历史发展逻辑和学生认知逻辑,围绕典型材料和有意义问题的师生互动,勾勒出本节课的中心思维导图,促使学生认识到汉武帝“大一统”举措不仅仅在思想、政治、文化教育三个方面,还有经济、军事、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方面,拓展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完善后的思维导图,对知识进行了分类处理,思路更加清晰,表达更加准确,角度更加多元。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历史学科思维能力。学生在建构思维导图中享受着发现的喜悦,合作学习的快乐。
三、在导法慧学中感悟历史,发表自己的见解、认识,并总结规律,是实现“学教合一课堂”的有效方法
这一环节我给出了三段评价汉武帝的材料。其中有两段分别是毛泽东和史学家赖洪毅对汉武帝的评价,一段是“汉武帝漫画多面体”。这种启发性材料是有利于学生从已有历史知识出发,感知并连接未知的知识,并通过探究把间接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直接经验。通过补充历史学家的分析,帮助学生对问题有全面而立体的认识。
四、在导评促学中形成多元评价机制,尊重个体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是实现“学教合一课堂”的有效手段
这个环节中要求提供多元的学习机会,发展性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笔者结合实际编制了适量的基础性、层次性的问题,并设置了这样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利用多媒体呈现这样两幅图,一幅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三个大一统时期(秦汉、隋唐、元明清)及各时期取得的辉煌成就”思维导图,一幅是时事热点“2015年11月习近平与马英九的握手图片”,引出:“古代史的大一统对我们今天祖国统一的启示?”纵观历史发展,统一是主流。而今台湾与祖国大陆相分离,你想对台湾当局说些什么,请就此问题发表你的见解,写一篇历史小论文(字数不限,题目自拟)。这样的作业设计,基于专题探索,上下延伸。不仅点出古代史上三个大一统时期,而且结合时事热点“习马会”来启发学生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是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势”这一主题,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人文精神,突出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另外,要完成这份作业,需要查阅和研读一定的资料,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电视报道、报纸杂志等各种媒体,发挥了作业延伸课堂的作用,激励学生主动学习,个性发展,自由发展和多方面发展。
综上所述,根据历史学科特点,借助“思维导图”这一有效的“图像思维”工具,将大量信息汇集在一起,组织性、系统性、层次性地展现知识,有利于学生逻辑性地将知识进行关联,从而对知识进行综合性地掌握。这是一种创新型的有效学习工具,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关注学生的期待和需要。有效缩短了历史事件与学生认知水平之间的时空距离,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合作能力,摒弃了以往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形成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这恰恰是“学教合一”理念的实质要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初中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葛家梅.基于学习共同体理论的互动式教学探索与思考[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4(12):66-68
[3]季秀凤.思维导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3(7):28
[4]白洋.运用思维导图提高初三历史教学效率[J].课程教育研究,2015(5):54
[5]虞森.“汉代儒家独尊地位的确立”教学实录[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3(1-2):52-55
[6]华春勇.跨学科合作型历史作业设计思路探究[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4(9):64
【关键词】思维导图;学教合一;初中历史
“历史核心素养”给我们教学带来了新的动力和挑战。《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历史课程目的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是课堂真正的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他们同是学与教的共同体,是平等、对话与合作的关系。打造“学教合一课堂”就是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要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实现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的转变,张扬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差异性、多样性以及体验性,让课堂由“单纯教的场所”转变为“学教合一的场所”。
“思维导图”这一载体和策略是“学教合一课堂”的发动机。“思维导图”是以可视化的表征形式反映学习者的知识结构以及对某一主题的理解,用直观形象的方式表達知识结构,主动建构新知识,进行有意义的学习。老师应该以问题解决和知识应用来设计教学,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整合主体化的教学资源,利用创新型学习策略“思维导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通过多元评价机制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基于以上认识,笔者结合《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一课,就如何借助“思维导图”这一教学策略,打造富有学科特色的“学教合一课堂”谈谈自己的探索。
一、在“导预疑学”中了解基本史实,激发学生发现并生成问题,是实现“学教合一课堂”的前提
“导预疑学”中的课前引导旨在让学生通过预习回忆旧知,学习新知,提出质疑,从而为其在课堂中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建构新的知识体系打下基础。为此,我做了如下尝试。在课题导入部分,引导学生回顾儒家的早期发展史。儒学创立于“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焚书坑儒”的专制秦朝,迎来了“儒学独尊”的汉代。从中不难发现儒学从“百家”到“一家”的发展趋势,引导学生得出“大一统”的时代特征,水到渠成切题并生成问题:什么是大一统?汉武帝采取哪些措施推进大一统?能否结合教材并搜集有关资料,以小组为单位,绘制“大一统”思维导图,在课堂上展示?
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和在网上搜集资料,组内合作绘制的“汉武帝大一统”思维导图,形式各异,有树状的、纲要式的、纯文本的、图文并茂的,内容非常详细,补充了书上很多没有的内容。思维导图将大量信息汇集在一起,通过符号、关键词、线条表示出来,直观地建构知识体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在导问研学中理解历史,创设情境,合作探究,自主解决问题,是实现“学教合一课堂”的核心
设置情境,用问题链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整合课程资源,建立结构化、框架型思维导图,建构起新的知识体系。
问题链一:汉武帝削弱封国势力的背景是什么?七国之乱是怎么回事?“推恩令”政策的内容是什么?“妙”在哪里?要解决这些问题仅靠书本是不够的,为此,笔者利用导学案补充一些相关材料,帮助学生思考、讨论。相关材料主要有:刘邦《大风歌》及创作的背景、《刘邦时期郡国形势图》《刘彻即位时郡国形势图》《刘彻晚年郡国形势图》“推恩令”视频。借助诗歌、地图和影像等多种形式形象、直观、生动地再现这段历史,打开了学生的思维,增强感性认识,激发学生浓厚兴趣,放手让学生讨论,引导学生自主生成。
问题链二:汉武帝为何要加强思想统一?为什么独尊的独独是“儒术”?为达到“尊儒”,采取了哪些措施?你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何看法?“独尊儒术”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相比,有何异同点?关于汉武帝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通过解读文献资料、学生表演历史情感剧“汉武帝召集学者到长安共商治国之策”、学生绘画作品“图说历史”,通过列表比较、小组讨论、绘制知识思维导图等一系列手段与方式循序渐进地发问,慢慢点燃学生的思维火种。互相讨论、启发、补充,思维在热烈的气氛中碰撞。学生能力得到提升的同时,也培养了探究的习惯,课堂也由以往单纯的知识再现转变为“学教合一课堂”。
问题链三:指出汉武帝三大烦恼,采取的相应对策及各自的作用,并绘制成表格;纠正并完善预习“作业汉武帝大一统思维导图(从政治、思想、文化教育、经济、军事、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方面)”。
导问研学的重要特征是结构化和框架型,旨在建构一种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空间平台。通过整体构思,整合课程资源,以“大一统”为线索,结合历史发展逻辑和学生认知逻辑,围绕典型材料和有意义问题的师生互动,勾勒出本节课的中心思维导图,促使学生认识到汉武帝“大一统”举措不仅仅在思想、政治、文化教育三个方面,还有经济、军事、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方面,拓展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完善后的思维导图,对知识进行了分类处理,思路更加清晰,表达更加准确,角度更加多元。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历史学科思维能力。学生在建构思维导图中享受着发现的喜悦,合作学习的快乐。
三、在导法慧学中感悟历史,发表自己的见解、认识,并总结规律,是实现“学教合一课堂”的有效方法
这一环节我给出了三段评价汉武帝的材料。其中有两段分别是毛泽东和史学家赖洪毅对汉武帝的评价,一段是“汉武帝漫画多面体”。这种启发性材料是有利于学生从已有历史知识出发,感知并连接未知的知识,并通过探究把间接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直接经验。通过补充历史学家的分析,帮助学生对问题有全面而立体的认识。
四、在导评促学中形成多元评价机制,尊重个体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是实现“学教合一课堂”的有效手段
这个环节中要求提供多元的学习机会,发展性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笔者结合实际编制了适量的基础性、层次性的问题,并设置了这样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利用多媒体呈现这样两幅图,一幅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三个大一统时期(秦汉、隋唐、元明清)及各时期取得的辉煌成就”思维导图,一幅是时事热点“2015年11月习近平与马英九的握手图片”,引出:“古代史的大一统对我们今天祖国统一的启示?”纵观历史发展,统一是主流。而今台湾与祖国大陆相分离,你想对台湾当局说些什么,请就此问题发表你的见解,写一篇历史小论文(字数不限,题目自拟)。这样的作业设计,基于专题探索,上下延伸。不仅点出古代史上三个大一统时期,而且结合时事热点“习马会”来启发学生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是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势”这一主题,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人文精神,突出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另外,要完成这份作业,需要查阅和研读一定的资料,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电视报道、报纸杂志等各种媒体,发挥了作业延伸课堂的作用,激励学生主动学习,个性发展,自由发展和多方面发展。
综上所述,根据历史学科特点,借助“思维导图”这一有效的“图像思维”工具,将大量信息汇集在一起,组织性、系统性、层次性地展现知识,有利于学生逻辑性地将知识进行关联,从而对知识进行综合性地掌握。这是一种创新型的有效学习工具,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关注学生的期待和需要。有效缩短了历史事件与学生认知水平之间的时空距离,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合作能力,摒弃了以往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形成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这恰恰是“学教合一”理念的实质要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初中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葛家梅.基于学习共同体理论的互动式教学探索与思考[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4(12):66-68
[3]季秀凤.思维导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3(7):28
[4]白洋.运用思维导图提高初三历史教学效率[J].课程教育研究,2015(5):54
[5]虞森.“汉代儒家独尊地位的确立”教学实录[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3(1-2):52-55
[6]华春勇.跨学科合作型历史作业设计思路探究[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4(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