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工匠精神培育

来源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021326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工匠精神”既是一种职业精神,也是一种职业品质,体现了人们对所从事职业的自觉价值取向和高端行为准则。在职业院校中培育师生的工匠精神,是职业院校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征途中职教人所肩负的重大责任。职业院校应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培育工匠精神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完成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
  [关    键   词]  优秀传统文化;工匠精神;职业院校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4-0004-02
   一、职业院校应以校园工匠精神培育为己任
   2016年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召开的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明确提出:“要弘扬‘工匠’精神。”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大力强调:“全面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推进与国际先进水平对标达标,弘扬工匠精神,来一场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从2016年至2018年,工匠精神被三度写进政府工作报告,这些都充分说明工匠精神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国家需要加强当代工匠培养,大力培育和传播工匠精神,让工匠成为民族复兴、国家强盛征程中的坚实力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历代先贤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风貌在历史演进中沉淀下来的精华,同时蕴含着丰富的当代意义。工匠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今职业教育的灵魂。职业院校承担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育全过程至关重要。
   二、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校园工匠精神培育赋能
   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习近平多次强调当代工匠精神的内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一脉相承之间,流淌着最纯粹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的培育可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获得支撑和动力,从中探寻丰富的价值资源。例如,《考工记》中记载的手工业种类多达30余种,其中在艰苦原始的条件下,精益求精、刻苦钻研、追求技艺的案例不在少数,不论是攻木之工(制车技艺),还是攻金之工(青铜制造技艺),都可使职业院校学生从最直观的精巧工艺、熟练技术、精美产品中感受工匠精神的伟大。《国语·齐语》在描述工匠精神传承中提道:为了让工匠学会辨别质量、选用材料、掌握技术,常聚居以便于交流、从小熏陶,以父兄的教育来规范子弟的学习。韩愈也曾赞誉过“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工匠之间不耻下问,积极求学的风尚应加以提倡。这些都很好地为职业院校培育创新精神与协作精神提供了借鉴。
   三、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现存问题
   (一)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环境缺乏的问题
   1.社会“工匠精神”的氛围不浓
   “工匠精神”是时代发展以及工业经济发展的产物,是精细化生产的必然要求,更是我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内在驱动力。“工匠精神”的弘扬需要营造良好的社会生态,首先要从社会层面,有规划、有制度、有措施、有保障,只有环境氛围浓,才能形成良性发展机制,真正让“工匠精神”长久传承下去。现在,社会上有一个不良的倾向,无论干什么事都喜欢走捷径、追求“短、平、快”,看的是眼前利益。把读书与做官联系起来,这种思想自然无法培育出大国工匠。要培养大国工匠,需要全社会树立职业不分贵贱,人不分尊卑的思想,只有全社會都能够发自内心地对所有的职业给予同样的尊重,才可能让技术人员得到应有的待遇。
   2.政府“重学轻技”的观念仍然存在
   我国长期存在“重学轻技”的观念,社会大众对职业教育普遍存在偏见,认为读职业院校“没出息,低人一等”。孟子曰:“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从这句话能够看出,自古以来人们对技术就没有给予过足够的尊重和重视。时至今日,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和其他类型的教育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在我国的教育经费投入上,各类教育比重为74%,而职业教育经费只有57%,明显存在差距,更是低于国际平均经费投入水平。即使是在教育经费的预算上,和同级的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的经费预算也较低。同样作为高等教育,职业院校的生均经费和普通高等本科院校相比,仅占其一半左右,而且因为地区差异不同,个别地区的生均预算更是出现了错位。这些都是政府“重学轻技”观念的集中体现。
   (二)工匠精神”培育载体缺失的问题
   1.“工匠精神”培育的土壤不沃
   尽管近些年来我国大力倡导发展职业教育,人们对职业教育的歧视也有所改观,然而在不少人的价值理念当中,“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依然根深蒂固,技术技能依然只能被称为一门手艺,一种谋生的手段。不少企业在对员工进行评价时也是偏重效益。这种对速度的追求,急功近利的想法导致精耕细作难以受到足够的重视,得到足够的回报,大部分人已经很难再有耐性去踏实地做一件事。浮躁,不但是“工匠精神”养成的绊脚石,同时更是“工匠精神”缺失的关键所在,是“工匠精神”培育的贫瘠土壤而非沃土。说起“工匠精神”,人们一定会说起德国、日本、瑞士等国家,但我国的“工匠精神”却基本没有能够说得出的典型例子。在快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的工作生活节奏加快,缺少了静下来仔细研究思考的时间,很多人追求“短、平、快”。因此,在当前我国各种保障机制依然不完善的状况下,急迫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这不但是一个人的职业追求,更是一种职业道德境界和修为的诉求。工匠精神之所以可以培育至今,并继续培育和延续下去,并非偶然,而和一个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程度如何、技能型人才能否得到一定的社会待遇和社会地位具有密切的关系。    2.“工匠精神”培育的模式陈旧
   作为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要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工匠精神”,职业院校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从当前实际来看,很多职业院校的发展规模较小、教学环境不佳、教学设施设备落后、教学模式无法适应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很难真正培养出高端的技术人才。尽管近些年,国家大力提倡要发展职业教育,同时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来扶持职业院校的发展,然而要在短时间实现规模化的发展,培养出高端的技能型人才还具有很大的差距。工匠精神的培养不但要通过职业教育,同时还需要在未来所从事的工作岗位上得到不断的提升和发展。然而,根据一个人职业发展的规律来看,在入职之前所接受的教育非常重要,不但会对其未来的职业方向产生影响,甚至还可能对其一生的发展产生影响。从我国职业教育开展以来,就一直被歧视,在教育体系中也不受重视,甚至还受到人们的讥讽。就连职业教育的管理者和教育者也片面将其理解成就是技术技能的培训,崇尚技术,对其具有的工具价值过度推崇,而对学生人文素养和价值理性的培育则十分漠视。这种错误的教育理念导致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导向陷入了误区,轻文化、素养,重技能培训,自然对工匠精神和职业素养也比较忽视,所培养的学生仅是为了确保其可以就业糊口,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不少职业院校在育人和技能传授上产生了差别,要么片面追求升学,要么一味捆绑技能大赛。
   四、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立德树人的路径
   在职业院校中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工匠精神,并将其落到实处成为师生的共同追求,要践行“三个融入”,即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精神塑造、融入校园制度建设、融入校园活动,实现文化传承与工匠精神培育的水乳交融。
   (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塑造,在精神层面培育工匠精神
   校园文化精神是学校文化的深层次表现形式,是学校整体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我院作为一所职业教育底蕴深厚的综合性高等职业院校,可以立足于地域特色齐文化,深刻领悟齐文化的开放性、兼容性、务实性、变革性等文化精髓,与学院专业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工作紧密结合,凝练出符合学校特征,既通俗易懂,又催人奋进的校园工匠文化精神。
   (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制度建设,在管理层面培育工匠精神
   “无规矩不成方圆”,齐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政治思想领域,是礼法结合、义利并重、忠君爱民、尊贤尚功的兼容性政治文化。其“礼治”精神将规则意识渗透到中华民族的血液中。职业院校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可以将平等、公正、严谨、以人为本等思想内容融入制度建设之中,以服务育人、管理育人,以制度激励、引导师生,最终成为内化于心的性格特点,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自觉体现。
   (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園活动,在行为层面培育工匠精神
   课堂教学是全体师生共同参与最多的活动,是教育学生的主阵地。在课堂中,既有人文课程的系统培养,也有专业课程的点滴渗透,教师在课堂上严谨、求实的知识传授和言传身教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最直接方式。除此之外,丰富多彩的校园课外活动同样为培育工匠精神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以淄博职业学院为例,一方面学院以校史馆、齐文化体验馆为载体,通过实物、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传递职教成果、传播齐文化中的工匠精神;另一方面借助稷下学术沙龙、工业文化大讲堂等平台,定期组织企业家、技能专家走进校园,通过主题报告、专题讲座、座谈交流等多种形式,讲述具有地域特色的工业文化发展史、奋斗史、艰辛史,真正将奋斗、敬业、奉献、精益求精等优秀工匠精神融入育人活动中,营造浓郁校园文化氛围,提升文化育人新成效。
   工匠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职业院校中培育工匠精神既要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也要吸收现代工业文明的成果,这是一个长期融合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职业院校只有将这一过程落到实处,才能承担起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任,才能完成制造强国赋予职业院校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薛栋.论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价值意蕴[J].职教论坛,2013(34).
   [2]李进.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及培育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7).
  ◎编辑 赵瑞峰
其他文献
[摘 要] 专业导论是机械工程学科的总纲,也是后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基础。将“课程思政”有效融入专业导论课堂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优化课堂教学,推进教师自身政治素养提高,培育大学生机械工程素养,调动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成为国家需要的具有正确的政治提高思想、先进的理念、技术过硬的综合应用型人才。  [关 键 词] “课程思政”;工科类专业;专业导论;教学优化 
期刊
[关 键 词] PPP模式;医养结合;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4-0206-02   我国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水平较低,随着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未富先老”矛盾日益凸显,失能及半失能老人的治疗和看护问题日益加深。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相互独立、自成系统,养老机构不方便就医,医院又不方便养老
期刊
[摘 要] 根据对2005—2019年中国知网期刊论文中关于民办高校教学督导的研究情况统计分析,当前民办高校教学督导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都比较匮乏,显示出对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视度不够。当前民办高校教学督导可以从学习借鉴高校教学督导研究的成果、开展有一定规模的案例调查分析两个方面进探究,进而丰富民办高校教学督导的研究成果。  [关 键 词] 民办高校;教学督导;现状  [中图分类号] G647
期刊
[关 键 词] 城郊初中;音乐教育;个案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4-0226-03   高中新课标的颁布对初中音乐课程的冲击不言而喻,初中音乐课标自2011年实施以来,落实情况究竟如何,本人借学校安排到北京市顺义区第十三中学(以下简称“顺义十三中”)进行为期两周的见习机会,就音乐教育现状进行了
期刊
[摘 要] 以《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为依据,围绕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目标,以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2)》第4单元“Wildlife Protection”为例,从文本主题、文本内容、文本文体、文本语言以及文本作者五个方面进行系统解读,旨在帮助高中英语教师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关 键 词] 高中英语;文本解读,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目标  [中图分类号] G642
期刊
[摘 要] 培训学员的管理是职教师资培训管理工作的重要一环。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广西师范大学)基地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自我效能理论”为依据,探索“学员自主式管理”模式,优化培训过程管理。通过多种手段增强国培管理全过程中的学员参与度,充分调动学员的能动性,突出学员在培训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出学员的凝聚力、创造力和主人翁意识。既保障了培训各项活动顺利推进,促进了培训效
期刊
[摘 要]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优秀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一直以来都是高校须承担起的任务,高校学生党员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的优秀代表,提高大学生党员质量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一环,沈阳农业大学畜牧兽医学院党委探索学生党建的“5+2模式”,以“项目责任制”为特色,以“量化考核”为技术支持,以“教育培训、微信平台、特色活动、定点帮扶,答辩考核”为方法路
期刊
[摘 要] 人才培养不仅是我国普通高校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举措,也是高等院校对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价的基础材料。另外,还是反映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理念、体现办学定位、办学特色和文化底蕴的信息载体。通常高校专业人才培养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设置、教学计划、修业年限和授予学位等几个主要部分,其中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教学计划中是核心组成部分。  [关 键 词] 普通高
期刊
[摘 要] 新课标改革给普通高中的历史教学带来了新挑战,也对地方高校历史师范生提出了新要求,但目前历史师范生的教学技能不能较好地适应新课标的改革。所以作为历史师范生必须深入学习“新课标”的新思想,明确自身存在的問题,通过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参加师范教学技能类型竞赛、创新教育实习模式等方法,培养他们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提升师范教学技能,强化自身核心竞争力,为将来步入教师岗位打下坚实基础。  [
期刊
[摘 要] 自新课标提出各学科的核心素养以来,如何培养本学科的核心素养成为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讨论的重要话题。课标中指出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方面。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设计高中物理力学模块相关的综合活动实践课程。  [关 键 词]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综合实践课程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