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陌生化的教学语言,传送学习语文的妙趣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068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恰当地、有效地运用陌生化教学语言,可以把学生带到理想的审美教学情境中,唤醒潜藏的创造力、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陌生化 教学语言 文白 雅俗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通常使用规范的日常化语言,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出现语言审美疲劳现象,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以致在语文课堂上看小说、学习其他功课等。如何改变语文课堂教学中这一尴尬现状呢?我认为应该改变传统规范性教学语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使用陌生化语言,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使用陌生化语言呢?
  一、文白互变的课堂语言
  “文言”与“白话”是相对而言的,理所当然“白话”与“文言”是相对而言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白话登上了语言历史舞台,成了书写、交际、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而文言仅在小范围内被使用,相对白话我们对文言有些陌生,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审美惊奇。如在讲解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草原》(白话文)时,可以先在黑板上展示南北朝时的民歌《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对于多数五年级学生来说,《敕勒歌》无疑是陌生的,但是这首诗歌没有晦涩难懂的语言。从语言到意境可谓混溶天成、质直朴素、意真韵淳。通过观察、分析诗歌意象,学生便能感知这首诗歌极尽描写了草原的美丽、草原人民的豪情及作者对生活的赞美之情。古今相参,文言文与白话文相照,文言文将学生带进老舍笔下美丽的草原,感知草原人民的热情,感知生活的美好,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文言表达的美妙。
  如上文提到的那样,白话文的大量使用使文言文的使用范围大大减小,使它变得陌生,这种陌生就像距离产生的美感一样固然能引起审美惊奇,然而我们应该看到陌生的文言文有时就像古董一样,要通过艰辛的考古考证才能还原它的真实面貌,所以在学习中,一些学生会因陌生引起的感知难度而疏远它。在学生中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调侃语: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那么在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现状?什克洛夫斯基在《艺术作为手法》一文中谈道:“列夫托尔斯泰作品中的奇特化手法,就是他不直呼事物的名称,而是描绘事物,仿佛第一次见到这种事物一样;他对待每一事件都仿佛第一次发生的事件;而且他在描写事物时,不是使用一般用于这一事物各个部分的名称,而是借用描写其他事物相应部分使用的词。”如在讲解人教版三年級下册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柳》时,首先用演示文稿出示了一则谜语:“大哥开花毛毛虫,二哥开花卖丝绒,三哥开花金牌样,四哥开花一串串。小姑娘,志气大,江南塞北都安家,湖水替她照镜子,春风帮她梳头发。”
  这则谜语极具描述性,而且描述时没有使用一般用于柳树各个部位的名称,而是借用描写其他事物相应部分使用的词,给人一种陌生的审美意境,让学生的思想驰骋起来,想象柳树的翠绿、柔美,春风的和煦,这些想象出来的美正好与贺季真的《咏柳》所要传达的美不谋而合。由此可以看到,教师在这里使用极具张力的口头白话语言表情达意、串联古今,从而让学生感受到白话文表达的妙处。
  二、雅俗结合的课堂语言
  日常教学中,教师通常受语言省力性原则的支配而使用平凡、普通、一般的语言,因为这样的语言学生容易接受、容易消化。可是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使用中,这样的语言难免会变得枯燥、乏味,从而使课堂缺少新鲜感,学生的注意力也会慢慢转移。然而高尚、美好的雅言则不同,因为它通常使用象征、夸张、黏合、漫画笔调般方法表达话语,因此雅言更具审美性,能给人一种陌生的听觉享受,从而引起人的注意。正如特级教师于漪所言:“教学用语既要有人民群众经过锤炼的活泼口语,又要有优美严密的书面语言,教课是让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受到教育和感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不失时机地使用雅言,刺激学生的听觉,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于漪老师在执教《最后一次演讲》时的结语就极具感染力:“庄严的宣言,动员的口角,讨伐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檄文。它像一团炽热的火焰,从肺腑中喷射出来。它没有进行词语句上的修辞,但句句话像投枪、像匕首,直刺敌人的要害,使敌人招架不住,躲闪不及。”“三个部分贯穿了强烈的爱憎,讨伐敌人,似钢刀利剑直插敌人的心窝;伸张正义,如催征的战旗、进军的号角,激励革命者踏着烈士的血迹前进。”在这里美丽、高尚的课堂语言产生了一种跌宕起伏、抑扬顿挫的艺术节奏,调动了学生的审美想象,可以说,于漪老师用优美的语言紧紧扣住了学生的心扉。
  从古至今,怎样进行高效率的教学,一直是广大教师不懈探索的一个方面。笔者从陌生化教学语言出发,积极倡导教师在课堂上使用文白互变、雅俗结合的教学语言,给学生营造出异于日常课堂教学语言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其他文献
摘 要: 柳贯自幼师从金履祥学习理学,受其影响颇深。柳贯从游金履祥的时间,黄溍和宋濂的记载存在分歧。根据柳贯的叙述推断,应是宋濂的记载有误,柳贯于总角之年即求学于金履祥。这一经历对柳贯的性格和为文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柳贯 金履祥 交游  柳贯(1270-1342)字道传,号乌蜀山人,婺州浦江(今属浙江)人。元代著名文学家、理学家,历任国子助教、国子博士、太常博士、江西儒学提举,以翰林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本文对中印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历程以及发展现状进行全局战略性分析,找出制约因素,并就分析的结果提出促进两国经贸关系更好发展的可行性建议与方案,为解决中印经贸关系之间
埃德加·李·马斯特斯(Edgar Lee Masters,1869-1950年),美国诗人。他的《匙河集》(Spoon River Anthology,1915)是一系列短小的自由诗体独白,据称是从伊利诺伊州某小城墓地的碑铭上摘录的。这些诗传达出了在沉闷压抑的现实中倍感失意的男男女女内心深处的思想。笔者尝试品读他的诗:《乔治·格雷》,为了更好地体会诗意,先看英文原文:  George Gray  
摘 要: 英汉思维方式各具特色,这种特色表现在各自的語言文字中。文章从汉字的形象性与英词的功能性,词形变化与思维的动静关系和汉语句子的意合与英语句子的形合等方面着手,阐述了语言、文字所体现的英汉不同的思维方式。本文从语言学角度出发,对英汉句子的结构和由话语的合作原则所体现的英汉思维差异作了阐释。  关键词: 英汉民族 语言文字 思维方式  引言  英汉两民族性格殊异,思维方式有着很大差别,其语言也
摘 要: 海明威是一位极富魅力的作家,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个神话,是世界文学之林的巨匠。他在众多作品中塑造了一些来自下层的士兵、猎人、渔夫、拳击师、斗牛士等角色,这些人物形象有种共性:不屈不挠、坚忍顽强、勇于直面暴力和死亡,无论在怎样艰难困苦的逆境中,都保持人的尊严和勇气,即所谓的“硬汉子”性格。本文从成因、呈现、魅力及意义四个方面对“硬汉子”形象予以解读。  关键词: 海明威 硬汉子 形象解读  
本文通过对小鼠(Mice)腹腔注射方式研究了二种环境中常见的重金属镉和硒对小鼠产生的急性毒性和免疫毒性作用,以此来探讨它们的毒性机制。  急性毒性实验得出氯化镉和亚
在语文教学中贯穿审美教育非常必要。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语文美育必将显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者根据多年教学实践经验,阐述了审美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It
摘 要: 本文阐述了高职英语教师提高人文素养的必要性及人文素养的内涵,从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加强文学和音乐素养;提高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与忧患意识;研究心理学,提高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加强理论学习,钻研新课改,提高创新能力六个方面,对高职英语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高职教育 英语教师 人文素养  高职英语课改伴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运而生,其总体目标是
摘 要: 初中语文学习对于中学生来说,是语文学习的重要过渡阶段。如何让学生在小学语文学习基础上,使语文素养更上一层楼,是初中语文老师必须重视的问题。这就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新课标、研究语文教材、研究教学方法,做好语文教学中的衔接工作,促进中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语文素养 教材衔接 教法衔接  语文新课标指出:中学语文教学必须使学生“具有现代语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