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腓立比书》2:5-11中“奴隶的形象”的多重隐喻

来源 :圣经文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j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历史上,《腓立比书》2:5-11是一段对基督论的形成产生过深远影响的经文,因其崇高、富有诗意的表述常被称作基督颂歌(the Christ hymn).本文关注该书信的作者保罗如何运用文学手段表现信中尝试传递的神学信息,主要分析其中短语“奴隶的形象”(μορφ(η) δο(υ)λου,腓2:7)的隐喻意义.文章首先梳理新约学者近年来对该短语的理解,指出其中的不足之处,然后从“奴隶”一词在历史语境中的原义入手,分析它所具有的伦理学、人类学和宇宙论三方面的多重喻义,最后探讨那些意义怎样从整体上有助于构建一种新的基督教宇宙论:一方面,基督“取了奴隶的形象”表明人类的最低状态与基督耶稣生平之间的紧密联系;另一方面,该短语在构成保罗宇宙论结构上所需的最低部分时,也烘托了保罗基督论的一个要点——基督因其作为万物的中介而成为宇宙与历史的核心.
其他文献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方文坛,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以其精细微妙的心理描写引起了读者和评论家的广泛关注.这位把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完美溶于一体的德语小说大师,着重
“有一天,我们都会经历一片荒原,那儿没有路,却又处处是路,每一个人都会在荒原上艰难的跋涉,寻觅那属于自己的未来.”这是笔者在读完尚长文的石油小说集之后忍不住写的随感.
2018年,《国家地理》杂志6月刊的封面,一幅名为“planet or plastic”的作品迅速在社会上引起热议.漂浮于海上的“冰川”不过是塑料袋王国的一角,海洋,乃至整个星球都面临着
期刊
这部英语文学史上的意识流名作当年曾因被审查为淫秽而遭禁以致诉至法庭,历尽波折方得出版.在中国的社会意识形态之下,虽然没有明令禁止它的翻译,但是,它的第二生命也是来之
本文以三氨基二噻吩甲酸甲酯为起始原料,合成了4-(取代苯基)噻吩并[2,3-e][1,2,4]三唑[4,3-a]嘧啶-5(4H)-酮(5a-q)和不同杂环的化合物4-苯基-四唑并[1,5-a]噻吩并[2,3-e]嘧啶-5(4H)-
本世纪第一个十年,当代艺术在合法化、资本化、市场化方面取得的进展离我们而去。然而,与当代艺术曾结为“盟友”而又被视作“伪军”的“实验水墨”仍面临着极其复杂、艰涩的
目的:为了提高顺铂脂质体的包封率,延长顺铂制剂在体内释药时间,提高疗效,降低药物对正常组织的不良作用,我们采用卵磷脂、胆固醇、三油酸甘油酯和辅助膜稳定剂为载体材料,采
从人体肺部cDNA文库中筛选而来的SLC基因,经PCR扩增后,将其插入毕赤氏酵母(Pichia pastoris)表达质粒PPIC9中的相应酶切位点中,然后再转入毕赤氏酵母(Pichia pastoris)GS115受体菌中
为找到高效低毒的新型β受体阻滞药物,我们设计并合成了13个侧链以不同氨基酸及脂肪胺取代的香豆素衍生物,通过元素分析、IR、MS—FAB、HNMR、2D—NMR以及物理、化学等手段进
闽方言圣经有数十种之多,在近代福建地区教会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版本复杂多样,本文尝试从翻译、出版、阅读等方面构建出一个全新的视角加以考察.具体而言,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