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下的品德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而教材呈现的往往只是几张图片、几段文字说明等代表儿童生活的简单“范例”,并不能作为知识的载体来让教师传授。因此,如何充实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课程标准》)”,这一环节在品德课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现象一:课前收集,茫然无措
在新课标引领下,教师非常重视课前布置学生“搜集资料”,但因缺乏对学生资料搜集进行必要的指导,致使学生在搜集资料时有的感到困难重重,有的“眉毛、胡子一把抓”,常常导致搜集的材料不能真正为教学内容服务。
优化策略:
1.整体规划,提前准备
为了给学生充裕的时间收集资料,教师应利用寒暑假时间认真钻研自己要任教的教材,拟出一份切实可行的全册教材课前调查计划表。每学期一开始就要将调查的计划公布给学生,让学生早做准备。我的做法是:开学的第一节课就将课程计划公布给学生,并带学生通览全册教材,了解本学期的内容;分发表格,表格要清楚地列出每一单元每一主题的要求,学生收集调查的内容,并且规定任务完成的大致时间;引导学生在搜集其他学科的资料时,如果发现与品德课相同主题的资料,就可一式两份,一举两得。
2.明确内容,指导方法
对于不同的学习主题,其学习资料会在内容,形式上存在差异。因此,教师在布置资料收集的任务时,应该明确地讲明具体收集的内容,给学生指明具体的路径,理清调查的过程,使学生掌握调查的方法,引导他们有目的地收集资料。常用的方法是将调查内容设计成一个个切入点较小,又可具体感知、互相联系的问题,使学生的调查有据可依,有序可循。在收集资料的途径上,教师要力求拓宽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了解多种收集方式并选择合适的途径自主搜集。收集的地点不限,可以是家庭、学校、社区、工厂、农村、单位部门或学生的其他生活空间;收集的方式也并不单一,如亲自体验、网上查找、翻阅图书、亲自采访、实景拍摄、观察记录等;收集的人员可以是单枪匹马,也可以同伴合作,或有家人陪同。
现象二:课上交流,不尽人意
品德课上经常出现这样的情景:教师充满期待地请学生交流,展示课前收集的资料,学生拿着从网上下载的原始的、零散的、无序的文字资料,或照本宣科或磕磕巴巴地读起来,因内容生疏或重复,听的同学自然也无精打采;想要交流的学生很多,但由于时间关系,许多学生来不及交流汇报,教学效果不尽人意。
优化策略:
1.筛选提炼,优化过程
学生收集到的第一手资料就像一块璞玉,只有经过整理、分析,才能放射出绚丽的光彩。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根据目标、主题,选择最有意义的内容,同时还要学会对手中资料的筛选、提炼。
执教三年级上册《我的家乡物产多》一课时,我首先反复阅读学生手头收集的资料,让学生知道家乡安溪的地理环境和物产资源(名扬四海的铁观音、丰富的矿产资源、别具一格的土特产)。这么多的内容在短短的几分钟内怎么交流、展示呢?经过讨论,学生认为应该选择大家有些了解但不够全面的,有代表性又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进行交流。按这样的标准再次阅读资料,学生提出了“飘香的铁观音”这一专题。因为它能整合安溪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等诸多内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家乡安溪与众不同的特点。
2.形式多样,灵活展现
当前,品德课堂对于资料的展示形式过于单一。许多学生只是读读手头收集的资料,这样的汇报形式枯燥无味,效果不佳。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搜集来的原始资料积极开动脑筋,以生动有效的形式展现,使资料焕发出无限的生机与魅力。
以《请到我的家乡来》一课为例,课前按照收集资料的不同内容,师生共同讨论如何以最佳方式来表现自己收集的成果,包括整合资料、确定汇报形式、确定汇报人员等。课堂上可以这样展示:家乡名人组汇报(学生汇报,内容为名人的姓名和主要事迹);自然名胜组汇报(学生汇报,教师帮助展示图片,或用投影仪,或用计算机);传说故事组(以小表演的形式来展示,表演的内容为《岳母刺字》);家乡特产组(家乡特产组的同学拿出红枣请同学们品尝,并在教师的帮助下介绍安阳钢铁厂、安阳的四大名吃、安阳的玉米、柿子、核桃等物产)。这样的资料展示形式丰盈有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焕发课堂的生命活力,提高资料为教学服务的实效性。
现象三:课完资料扔,水到渠未成
学生资料的收集不可能是信手拈来,往往要花费许多时间和心思。可常见学生一上完品德课就把用过的资料(文字资料、图片照片、小物品)往垃圾袋里一扔,让人看了心疼。
优化策略:
1.成立资料角,建立资料库
学生收集的众多资料在短短的一节课上一一呈现是不大可能的,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交流平台。可将未交流的资料在课后交与班级资料管理员,张贴在班中“资料角”上向大家展示;引导学生认识资料整理归档的好处,带领学生建立自己的资料库。可以是一本专门的硬面抄,可以是一个档案管理袋,也可以在电脑中建一个文件夹,存放图片、音像资料等;教师还要做好资料角的更新工作,定期组织开展评比交流活动,以保护学生收集资料的积极性。
2.开展班际、校际交流
同样的德育主题会在不同年级段重复出现。因此,学生收集的资料不仅可以进行班级交流,也可以在不同年级之间进行交流,实现班际、校际资源共享。
作者单位分别系福建省安溪县第三实验小学;福建省安溪县第五小学
(责任编辑 刘 颖)
现象一:课前收集,茫然无措
在新课标引领下,教师非常重视课前布置学生“搜集资料”,但因缺乏对学生资料搜集进行必要的指导,致使学生在搜集资料时有的感到困难重重,有的“眉毛、胡子一把抓”,常常导致搜集的材料不能真正为教学内容服务。
优化策略:
1.整体规划,提前准备
为了给学生充裕的时间收集资料,教师应利用寒暑假时间认真钻研自己要任教的教材,拟出一份切实可行的全册教材课前调查计划表。每学期一开始就要将调查的计划公布给学生,让学生早做准备。我的做法是:开学的第一节课就将课程计划公布给学生,并带学生通览全册教材,了解本学期的内容;分发表格,表格要清楚地列出每一单元每一主题的要求,学生收集调查的内容,并且规定任务完成的大致时间;引导学生在搜集其他学科的资料时,如果发现与品德课相同主题的资料,就可一式两份,一举两得。
2.明确内容,指导方法
对于不同的学习主题,其学习资料会在内容,形式上存在差异。因此,教师在布置资料收集的任务时,应该明确地讲明具体收集的内容,给学生指明具体的路径,理清调查的过程,使学生掌握调查的方法,引导他们有目的地收集资料。常用的方法是将调查内容设计成一个个切入点较小,又可具体感知、互相联系的问题,使学生的调查有据可依,有序可循。在收集资料的途径上,教师要力求拓宽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了解多种收集方式并选择合适的途径自主搜集。收集的地点不限,可以是家庭、学校、社区、工厂、农村、单位部门或学生的其他生活空间;收集的方式也并不单一,如亲自体验、网上查找、翻阅图书、亲自采访、实景拍摄、观察记录等;收集的人员可以是单枪匹马,也可以同伴合作,或有家人陪同。
现象二:课上交流,不尽人意
品德课上经常出现这样的情景:教师充满期待地请学生交流,展示课前收集的资料,学生拿着从网上下载的原始的、零散的、无序的文字资料,或照本宣科或磕磕巴巴地读起来,因内容生疏或重复,听的同学自然也无精打采;想要交流的学生很多,但由于时间关系,许多学生来不及交流汇报,教学效果不尽人意。
优化策略:
1.筛选提炼,优化过程
学生收集到的第一手资料就像一块璞玉,只有经过整理、分析,才能放射出绚丽的光彩。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根据目标、主题,选择最有意义的内容,同时还要学会对手中资料的筛选、提炼。
执教三年级上册《我的家乡物产多》一课时,我首先反复阅读学生手头收集的资料,让学生知道家乡安溪的地理环境和物产资源(名扬四海的铁观音、丰富的矿产资源、别具一格的土特产)。这么多的内容在短短的几分钟内怎么交流、展示呢?经过讨论,学生认为应该选择大家有些了解但不够全面的,有代表性又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进行交流。按这样的标准再次阅读资料,学生提出了“飘香的铁观音”这一专题。因为它能整合安溪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等诸多内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家乡安溪与众不同的特点。
2.形式多样,灵活展现
当前,品德课堂对于资料的展示形式过于单一。许多学生只是读读手头收集的资料,这样的汇报形式枯燥无味,效果不佳。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搜集来的原始资料积极开动脑筋,以生动有效的形式展现,使资料焕发出无限的生机与魅力。
以《请到我的家乡来》一课为例,课前按照收集资料的不同内容,师生共同讨论如何以最佳方式来表现自己收集的成果,包括整合资料、确定汇报形式、确定汇报人员等。课堂上可以这样展示:家乡名人组汇报(学生汇报,内容为名人的姓名和主要事迹);自然名胜组汇报(学生汇报,教师帮助展示图片,或用投影仪,或用计算机);传说故事组(以小表演的形式来展示,表演的内容为《岳母刺字》);家乡特产组(家乡特产组的同学拿出红枣请同学们品尝,并在教师的帮助下介绍安阳钢铁厂、安阳的四大名吃、安阳的玉米、柿子、核桃等物产)。这样的资料展示形式丰盈有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焕发课堂的生命活力,提高资料为教学服务的实效性。
现象三:课完资料扔,水到渠未成
学生资料的收集不可能是信手拈来,往往要花费许多时间和心思。可常见学生一上完品德课就把用过的资料(文字资料、图片照片、小物品)往垃圾袋里一扔,让人看了心疼。
优化策略:
1.成立资料角,建立资料库
学生收集的众多资料在短短的一节课上一一呈现是不大可能的,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交流平台。可将未交流的资料在课后交与班级资料管理员,张贴在班中“资料角”上向大家展示;引导学生认识资料整理归档的好处,带领学生建立自己的资料库。可以是一本专门的硬面抄,可以是一个档案管理袋,也可以在电脑中建一个文件夹,存放图片、音像资料等;教师还要做好资料角的更新工作,定期组织开展评比交流活动,以保护学生收集资料的积极性。
2.开展班际、校际交流
同样的德育主题会在不同年级段重复出现。因此,学生收集的资料不仅可以进行班级交流,也可以在不同年级之间进行交流,实现班际、校际资源共享。
作者单位分别系福建省安溪县第三实验小学;福建省安溪县第五小学
(责任编辑 刘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