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与人文精神的结合

来源 :速读·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m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顾名思义,就是语言和文学的总称。它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学科,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学,不仅要传达知识、授业解惑和培养技能,更要注重培养人文修养、弘扬人文精神和塑造人文内涵.那么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两者兼顾,不失偏颇,真正做到以书本为载体、以课堂为契机、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技能和实现丰富的人文精神的教学当中来。使学生在掌握语言这一工具的同时,也在阅读和学习中领悟人文精神的内涵,使语文教学真正回归生命的本质,呈现出无穷无尽的姿态。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生为本;感悟人文
  反思我们以前的语文教学,基本上就是在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课堂为中心”这三中心上“转悠”,教学的创新、学生的实践可以说是一句空话,语文教学的过程都是千篇一律的一个模式――老师按照教参使劲灌输,黑板密密麻麻一大片,学生学习的方式也基本上是听课―记录―背诵―练习―考试(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课堂上,你讲我听,你说我记,就像虔诚的基督教徒恭敬的坐在那里听牧师庄严的宣讲一样,在这种反反复复的授受当中,老师也习惯了,学生也接受了,一个死板僵硬、墨守成规、太缺乏创新的语文教学模式沿袭到课程改革之前。学习一篇文章,先学习生字,扫除文字障碍,再分段,概况段落大意,理解重點词句,最后总结中心。拿“课本通过记叙(描写、刻画、介绍)……,抒发(讴歌、赞美、讽刺、揭露、鞭挞、鞭策、挞伐)了……”的“永恒公式”一套,这篇文章的教学就圆满地画上了句号。更有甚者,要么把这篇文章里的全部字词读写几遍,要么把这篇文章全部内容教读几篇,于是乎,这篇课文就学完了,然后写生字词,做课外作业,不会做的,老师就把答案抄写在黑板上,再之后学生就以背诵来应对考试,只听到教室里传出“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是表达了……”等等。这种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已经深入人心,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深知其害而不能自救。
  随着国家课程改革的发展和演变,语文教学相比以前有所进步,但在这进步之中又有些变味:一部分课堂教学都在咬文嚼字,说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与其它词语替换之后有什么变化没有或者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等等之类?他们忽略了语文在学生的个性沉淀、品德熏陶、语言美感、思想内涵、人生哲理、做人处事和文化传承上的重要作用。我曾经听过一位老师上的语文课,这篇课文的题目是老舍的名篇《济南的冬天》,老师就在那里讲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情?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还有就在“响晴”和“温晴”这两个词语上浪费时间,显而易见,这篇课文就写济南的冬天,还有什么好概括的呢!他完全忽略了这篇写景散文的美,其实这篇课文就写济南的冬天很美,那山、那水、那阳光、那白雪……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特别是浸透在如诗如画美景中的浓郁情致,使济南的冬天带有了一种神韵,一种悠长的味道。我以为,学习本课应从济南的冬天有哪些美景入手。请学生闭上眼睛,这一系列美景是否在你的脑海里浮现?请学生自己组织语言把脑海里的景色描述出来,然后在与老舍先生对比,谁更好更美?好在什么地方?美在什么地方?那么这时老师要适当提示一下怎样简单的赏析美文(譬如本文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和老舍的语言特色),最后,你认为本文哪些地方值得你回味?在回味的过程中再一次去感受这美的瞬间和韵味。与之鲜明对比的是一些老师把工具性从语言文字中剥离出来,把语文课上成了思想品德课,淡化了语言文字的积累和感悟,一堂课下来,学生除了空洞的热爱与赞美之外,一无所获。比如教学小学课文《我的“长生果”》,一位老师先让学生读课文,识生字,之后就写几个问题在黑板上,再叫学生起来回答,然后老师说我们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之类的套话,问题解决完课堂就结束。这虽然只是一篇自读课文,但要学习的东西有很多很多,如用课文中的原话就是:“我养成了做笔记的好习惯:记书中优美的词语,记描写的精彩段落。做笔记锻炼了我的记忆力,也增强了我的理解力。”要让学生真真切切的体会和感受,并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付诸于实践。这两个极端说到底,就是对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理解、落实上发生偏颇。事实上,我们都知道,语言实践活动与人文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同样重要,它犹如河道的两岸,谁都离不开谁。语言实践活动是人文教学目标的基础和载体,反之,人文教学是语言实践活动的升华,是语言实践活动的“精、气、神”之所在,没有了人文教学目标,语言实践活动也失去了灵魂,成了毫无意义的“机械式学习”。
  新世纪新课程改革的灵魂是什么?我想能否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让教学回归教育本质——从“文本教学”回归“人性教育”。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工具性的人文学科,它不仅要承担起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任务,而且要承担起使学生汲取人文精气、滋养精神家园的重任,是一门“人学”。语文教学更应该培养人文素养、张扬人文精神。该如何做到呢?
  一、学生为本,塑造人文精神
  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要把以培养学生的人文气质、人格魅力、内涵外行作为语文教学的主题核心,因为你学的知识要通过你的言行举止、穿着谈吐、交际处世来外在表现,这就是说我们要在语文课堂中有意识的来培养学生的个性能力和发挥创造力,要让学生表现自我、张扬个性、敢于创新,要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例如,有一位老师教学写作文《雪花》,问学生雪花的形状像什么?像盐,像蒲公英飞舞,像梨花落下,同学们纷纷回答,这时,有一个女同学回答道:“像棉花糖。”老师很诧异,心中在想,棉花糖与雪花很相似吗?孩子那纯真的眼神望着老师,似乎在等待老师赞许的目光,这位老师马上反应过来,表扬了这位学生回答得很好,老师心里明白,用棉花糖来形容雪花不太贴切,假如你是那位教师,就不应该简单地否定他,或急于去纠正他的回答,而是应该尊重并鼓励他,赞赏他有个人的独特见解,然后再找机会让她说说雪花像棉花糖的理由。后来得知,这位女同学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冬天,爸爸给她买了好吃又漂亮的棉花糖,也就在这一天,她的爸爸发生车祸离她而去了,孩子很悲痛,对这一天,对棉花糖刻骨铭心,怀有很深的情感,所以说雪花像棉花糖。那么我们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有开放的意识、民主的态度,允许学生对同一事情同一物体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描述和说明;对同一事物的观察有不同的方法和角度,对同一情境的刺激有不同的反映和表现,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只有这样,语文学习的过程才能成为学生展现个性、表现个性、培养个性、塑造个性的精神和过程。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抛弃“长幼有序”“师道尊严”等传统宗法观念,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认同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自己置于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地位。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我们的教师首先能够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友爱、合作的课堂教学氛围,全方位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内在动力,引导和鼓励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教学过程,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其次要从以往的“标准划一,关注少数”转向“面向全体,关注个别化的学习需求”,能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来设定和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在充分尊重个性的基础上实现因材施教,灵活组织课堂教学,因势利导;合理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使教学成为教师启发和激励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积极主动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及能力的活动过程。
  人文精神倡导以人为本,那么在课堂上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为教学出发点,要让学生们学会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鼓励的人文素养,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认知,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在课堂教学上,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学生被动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的语文学习现状,从而确保学生学习主人的地位,把个性化教学落到实处。要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有独立思考、敢于探索的自主能力,同时也要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学习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具有见贤思齐的精神。還要具有与人合作的意识,共同完成一项任务。
  二、强化知识,体会人文内涵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的精神影响是非常深广的。”语文课本的篇篇文章都蕴涵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无不富于人文精神。它们不仅是文章的范本,也是立身的范本。立足课堂,进一步把人文精神贯穿在教学的始终,方能使课堂焕发出人性之美。语言不仅仅是工具,而且还表现出人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人在语言中生活,在语言中思考,在语言中沟通,在语言中提升,在语言的积累和感悟中领会课文的人文底蕴。
  比如教《桃花心木》这课时,老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来理解、感悟课文中蕴含的道理。这篇课文它写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和道理,与古时关于“能够适应树木的天性使它的本性发展”“移植时像爱护婴孩一样小心,移完后又像扔掉一样不去管它”的种树之道相似,但作者不仅仅只限于写种树,而是借种树引发对生命的思考。文章先交代作者乡下老房屋的空地被人租种桃花心木,然后写种树人育苗没有规律让我感到奇怪,引出了对种树人的一番感慨;最后作者由桃花心木的生长联想到人的生存,悟出了育人的道理。文章条理清楚,说理透彻明,内容含蓄,寓意深刻。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这句话写得非常好,把树比喻成人,要适应生活,无论在什么情况下要经受得住任何考验。那么在学习过程中要教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感悟其中的道理,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牵引出人文精神的内涵:育人如种树。在无法预料的自然环境中,桃花心木的生长靠的是在不确定中地找水源,拼命扎根。在竞争愈来愈激烈的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像树那样具有顽强拼搏百折不挠的精神,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唯有独立自主、不依靠他人,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才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作者由桃花心木的生长联想到人的生存,联想到生命法则,具有极强的人文主义价值观。
  还有在语言品读中体会人文意蕴。良好的朗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课文内容,领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而且可以再现作品形象,使学生与作品之间产生情感、理念上的共鸣。例如,《再见了,亲人》一文中有这么一段:“小金花,你不要哭了,擦干眼泪,再给我们唱个《捣米谣》吧!怎么?心里难过,唱不出来?你一向是个刚强的孩子啊。”简短的话语用上了多种标点符号,蕴含着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难舍难分的感情,展现了依依惜别的动人场面。通过朗读引导学生理解标点符号的含蓄之意后,可再反复品读,进入意境。在反复品读中,学生自然会体会到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的雨水之情。
  三、联系生活,感悟人文情怀
  人们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那么我要说:“课堂来源于书本,而高于书本。”世界是丰富多彩的,语文内涵深广。如果语文仅仅局限于课堂里面的书本,是远远不够的,它必须以书本为载体为来源,而延伸于书本之外,链接着生活。因为我们学知识最终要走上社会,进行生活实践和人际交往,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不然你就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我认为,任何形式的教学脱离了生活、割裂了生活都是不切实际的,都是缺乏创造性和没有感染力的。如不然,教师和学生必然都会成为井底之蛙,与现代这个高速信息化社会脱轨,甚至跟不上这个社会的步伐和节奏。那么如果学习语文仅仅只是瞄准考试,获取高分,语文教学必然会沦为万劫不复之地,为学生为家长为社会大众所厌弃和批判。语言文学是人类在生活实践中创造产生的。语文学习学的就是语言文学,而自然万物、生活实践的一切,是语文学习的“思维源”。语文课堂应该向自然、生活拓展,书本知识的学习应该与动手实践结合,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去观察、发现、体验、积累和活化语文知识,提高应用语文能力。
  除了课堂,还要让学生投身于社会,在社会长河中发现语文、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听说读写,无不包容在我们的生活之中,等待学生去探究、训练。看看电影电视、听听音乐会、说说相声、做做社会调查、搞搞研究性学习等,无不于语文学习大有裨益。语文课程是学习母语的课程,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充满人文气息的课程资源比比皆是:无与伦比的语言环境,满眼皆汉字,满耳皆汉语;丰富的语言、文化资源,灿烂的古代文明,丰厚的民族文化。语文课程又与现实生活有着天然的联系,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大事件,学生的日常生活,都可以拿来作为语文课程的资源。也就是说,处于生活中的语文资源,永远充满了活力,是一个不断滋长繁衍的课程。
  或记叙童年生活,或讴歌名人故事,或咏叹自然胜景,或赞颂人性之爱。不仅涉及到学科基础知识,而且关联着人情世故、人生哲理、历史变迁、山川风貌、科技发展,大到天宇苍穹,小到细微土尘。与此同时,新教材还从汉语表达方式、深厚的人文性出发,选编了不少读来朗朗上口、耐人回味的古诗、名句、成语、三字经、对子歌等传统文化内容。如三年级上册“灿烂的中华文化”专题,从介绍中华传统文化的两大师孔子和老子以《孔子拜师》入手,向学生展现奇丽的神话传说《盘古开天地》、伟大的古代建筑《赵州桥》、不朽的国画艺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并辅之以十二生肖、春联等日常生活中传统文化的知识,足以让学生惊艳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长廊,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获得了文化知识,也感染了祖国辉煌文化所带来的人文气息和浪漫主义的情怀,给生活增添了无穷无尽的乐趣和底蕴。
  人文是一种思想,一种理念。落实到语文教学中,应包括:第一,引导学生认识和体会课文中的精神内涵,让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第二,教师的教学行为应充分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而且,这种关怀是一种由衷的,发自心灵深处的,指向终极的关爱;是对“人”的尊重,对“人”的珍视。做到宽容幼稚,包容错误,宽恕冒犯;同情弱小者、落后者、不幸者;赞赏每一个孩子,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可造之材并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珍视他们的体验、感悟、潜能、智慧,鼓励他们一次次微小的进步。第三,教师的真情要自然流露。让孩子们在欢笑与泪水中历经情感的波澜、思想的熏陶和哲理的启迪。第四,要以自己燃烧的激情燃起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对理想的追求、对生命的珍爱。语文最具情感,语文充满灵性。因此,语文课堂应洋溢着生机,燃烧着激情。语文教师要用激情演泽语文课堂,用激情活跃语文课堂,用激情激活语文课堂。让语文课堂成为教师迸发激情,学生流淌激情,师生互动激情的情感舞台和乐园。
  总之,教育的根本是育人。所以语文教学的核心是立足育人,培育思维,注重审美,塑造人文气质,养成良好修养。只有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健全的个性人格,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心理素质,才符合当今这个瞬息万变的信息化社会对教育所提出的要求。只有充满人文精神的语文教学,学生才能得到健康的成长和完善的发展,也才会在教育的道路上不断超越和升华。
其他文献
摘 要:John Cowan认为“Assessment is the engine which drives students learning.”《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强调:“评价改革对课堂教学改革、课程改革有着举足轻重的关键作用,有着现实和深远的特殊意义。”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但是中小学英语教学评价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本文从教学评价的概念、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教学
近日,广东省中山市邮政局代理保险业务发展传出捷报:全局代理保险业务已完成省邮政公司“开门红”竞赛活动目标的118.58%;2011年一季度代理保险保费达到6518万元,同比增幅达
什么是快乐教学呢?那我们得从快乐谈起。一般字典上对快乐的定义多半是:觉得满足与幸福。以前我认为快乐实在是一个深奥的问题,现在我觉得快乐跟幸福一样是很难被定义的。不同的人对快乐有着不同的认识。在你工作得到肯定时,你是快乐的;在你与家人一起面对生活的困难时,再大的困难也不再是困难,也是快乐的;当得到自己梦寐以求的东西时,你也是快乐的;孩子受到夸奖时,也会觉得很快乐。快乐是凭感觉的,快乐是表达人心情的最
音乐教育对学生智力的启迪,人格的塑造,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等都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中学音乐教育是整个音乐教育的基础阶段,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是中学必修课程之一。然而,农村中学音乐教育现状与现代化教育的要求相差甚远,因此,本文想针对农村中学音乐教育的现状来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农村中学音乐教育的现状  多年来,农村中学的音乐教育一直受到传统观念的禁锢,管理者意识落后,师资队伍缺乏,理
摘 要:高中数学教学随着教改的深入,教师们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堂教学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在成就面前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课改存在的一些误区,本文从几个方面就这一问题作了有益的探讨。  关键词:学;教;多媒体;情景创设;教学思维;客观  新课改强调了要求数学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从而在培养对象上从面向少数学生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
古人曰:“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而现在学生被动学习的现象比较普遍,课堂上被动地接受知识,老师给多少,学生学多少,不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大多数学生头脑里只是老师“灌输”的内容,离开老师,就不会学习了,这种现状是应试教育的弊端所造成的后果。可见学习方法是多么重要,现在新课程标准倡导下的课堂教学,尤其注重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健康理念的增强,体育课教学已经引起广大有识之士的重视。特别是初中体育课程明确提出一个很重要的指导思想,那就是“健康第一”。随着“健康第一”这一指导思想的普及渗透,其逐渐被人们所认可并接受而加以落实;加上已经把体育课纳入中考必考科目,其成绩计入中考成绩,更引起人们对于初中体育课程的学习训练愈发关注、愈发重视。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学习也较之以前更加重视。在这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越来越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实际听课效率。经过教师们不断的实践探索,总结出运用研究性学习模式进行教学的方式,来改变以往数学教学中所出现的弊端。本文就从研究性学习模式的特点出发,针对初中数学教学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实践策略展开研究。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研究性学习模式;实践研究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该以学生自身的发展为出发点,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应
摘 要: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要把提高学生计算机技能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做。老师一定要结合学生的知识体系与实际需求,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形成职业技能提供有力的保障。本文结合中職学生实际,从五个方面论述了学生计算机技能提高的做法和体会。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教学;技能;就业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计算机这一新的科技手段也正渗透到各个领域。当今时代培养高素质人才越来越重要,而体现高
摘 要:在中职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恰当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能增加课堂容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精神培养。本文介绍了信息技术在中职政治教学中的作用,对如何正确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政治课堂教学也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中职政治;课堂;教学  中职思想政治课本身具有开放性、理论性、时代性和社会性等特点,它与社会紧密相连,与学生成长息息相关。因此,思想政治课的组织与教学应该是开放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