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满什刹海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ter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京城夏夜,热风依然裹满全身。
  “开船了!”随着年轻艄公的一声悠长的吆喝,离岸的小木船晃动中犁出层层水波向两侧荡漾。欸乃、欸乃,多么熟悉的橹声,我恍惚间仿佛置身于江南水乡的围河,回到那个尝试划动单桨少年的梦想。泛舟于什刹海,的确是难得的享受,岸边灯火摇曳着依依垂柳的婆娑身姿,光彩夺目的盏盏宫灯,映出的长长倒影,像从环湖岸边直接抛向湖心的一条条金黄色的飘带。
  不经意间,右侧徐徐穿出一条画舫,一少女坐在船头低头抚琴,一曲缓缓流畅的古乐飘荡而来。湖面上显得繁杂喧闹起来,大小不一的游船来来往往,古筝、琵琶、二胡那委婉的乐曲交错,似幻似真,犹如轻风和湖水对话,随盏盏渔火在水中飘浮。不一会,挨着、挤着的船儿,开始不规则起来,一不小心就会触碰,惊醒另一船相拥的情侣,喧闹的湖面已难以让人沉静下来。

  而我们的游兴不减,决意穿越银碇桥,到后海找寻另一番景致。那个被称之为燕京小八景的穹形石桥极富魅力,桥下是来往前后海的樯橹,挤成团,动弹不得。桥上人影幢幢,不知是在远看西山夜色,还是在欣赏桨声灯影。艄公的一竿长篙让我们折返,一叶扁舟,一点渔火,二三人影,莫非我们也已成为风景。
  其实,什刹海还是给人很多想象的空间。前海、后海和西海,只不过三海相连的城中一湖。记得去年差不多季节的一个月夜,也曾和友人在游人如织的后海品茗,观赏月光洒播下的湖景,领略了其不夜湖独有的魅力。作为元代京杭大运河北方的终点码头,可以想象当年清流载舟、千帆远映的漕运盛况,沿岸尽是酒楼歌台,商肆作坊,热闹非凡。这是一个由水而生的物事丰盈的文明,不因时光流逝而消亡。即便漕运码头的繁华已写进历史,它却以另一种形式重生。自清代以来,华丽转身为京城美景的什刹海,更加光彩夺目。这个既因蒙古语语系称湖泊为海子,又因多寺而得名的什刹海,虽在皇城根,仍以极大的包容和磁性,吸引世世代代的达官贵人、文人雅士和平民百姓。散落在沿岸多少昔日王府、历史名人故居和古寺名剎,无论它曾是多么辉煌,终已消失在历史的尘烟中,留下的唯有窄窄长长清悠的胡同和历史掌故。而今,它以自然守拙和追求时尚的品质,给大都会的人们带来柔软时光。什刹海已成为一种超越时空和世俗的恒久之美。
  这是一个极易让人产生错觉的地方,尤其是像我一样亲水的江南人士。什刹海是北方水乡、都城之源,历有西湖春、秦淮夏、洞庭秋的美誉,人们借用南方水景来比喻,是否一直做着江南梦。我们已经在杜牧和朱自清描写秦淮的诗文中沉醉,怎忘秦淮河那桨声灯影、风华烟月的迷蒙夜景。我也曾月色下驾扁舟一叶,穿越横无际涯的洞庭湖,素月清辉、明河共影,何等风雅别致。更是在淡妆浓抹的西湖,忘情观赏三潭印月奇景。不管怎样,最令我心动的还是曾是京杭大运河南北两端相互呼应的西湖和什刹海,这也许是造物主留给人间的两颗璀璨明珠。
  还是今夜的前海,撑离喧闹的湖面,小船驶向相对僻静的绿荫浓郁的湖心岛。绕岛徐行,只见依岸盛开的荷花,袅袅娜娜。此刻仰望天空,那轮明月仍挂在柳树梢之上,像一位历史老者,安详、专注地播撒着清辉。在穹宇间,那些本应闪烁的星星早已躲藏起来,今夜明月是否显得冷清,能否在水中捞月,但水中月已被水波泛起的涟漪揉搓成碎影,溶入湖景和我的记忆之中。在这个本应清静而不能清静的不夜湖,只有在深情仰望明月和俯看水中月的时候,心灵才得到真正的宁静。那遥远而切近的圆月,早已化作什刹海不可或缺的景致,抚慰游人的心灵。
  一声“到岸了”,打断了我的遐思,但我的心却已留给了湖中那迷人的碎月。
  选自《海外文摘·文学版》
其他文献
新年第一天,收到最多的就是祝福,满满的,都是吉利的话,但说实在的,有新意的不多,大多是堆砌了一大堆各种表情的固定模式的套话,正是应了那句“年年岁岁花(话)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公道地说,这时候你收到的只是一份祝福,说的什么都不重要,哪怕是群发的,你也是幸运的“被点击者”之一。在看到的所有关于新年的表述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新年的目的,并不是拥有新的一年,而是拥有新的灵魂”,这话来自一个餐馆销售经
八岁那年,我跟着父亲赶集卖黄豆。黄豆并不好卖,直到下午,父亲才卖出去十几斤。开始散集了,集市上的人少了许多。天边的云越来越多,间或还会响起一记惊雷。我扯着父亲的衣角,催促道:“爸,快要下雨了,我们赶紧回家吧!”雨落下來,父亲把蛇皮袋扎好,架上自行车,带我到一个屋檐下避雨。我们俩眼巴巴地看着大雨倾盆而下,不知何时才能回家。夜幕降临,风停雨歇,空气里都是湿透的烂泥味。一脚踩在地上,泥水直往裤脚里倒灌。
土库曼斯坦的“地狱之门”,是个讳莫如深的大坑,从里面无休无止地蹿出的火,已经持续燃烧了47年,今天,火势依然蓬勃,目前,它已变成了土库曼斯坦一大块吸引游客的磁石。一次原属不幸的意外事故,居然变成了一则大家争相傳颂的传奇,不得不让人啧啧称奇;而每回提及“地狱之门”,土库曼斯坦人便以亦庄亦谐的语调说道:“苏联人给我们创造了这个世界奇观,给我们带来了取用不竭的旅游资产,我们一生一世都感谢他们啊!”这个“
只有半生埋头写小说的人,才知道从心里流淌出的文字是“凝血带泪”的。记得四十年前,当时我是二十多岁,在西安有一帮人都是一些业余作者,都非常狂热,当时组成了一个文学团社,我给这个文学团社取名“群木文学社”。当时取这个名字的意思就是一棵树长起来特别不容易,因为容易长歪长不高,一群树木一起往上长的时候,虽然拥挤,但是在拥挤之中都会往上长,容易长得高长得大。现在陕西很多知名作家当时都是群木社的。那个时候我们
如同一个训练有素的刽子手一样,我很自然地从厨房刀架上取了那柄带尖的屠刀。南瓜早已躺在案板上,通身散发着象牙白的光泽,简直是一件完美无瑕的艺术品,沉静而闲雅。我已经无限拖延了它的刑期,它亦在无限的拖延中准备好了视死如归的心境。行刑前,我还是在它的身上审视了三秒钟,大脑依据视神经传输的最后一批数据,迅速作出决策:拦腰横断。刀尖先下去,只二分的腕力便穿越皮层、肌肉和脂肪组织直达腔体,这在我的意料之外。超
顾老先生姓顾,拜访过几次,见面叫顾先生,名什么,反倒记不得了。认识顾老先生,是因为周山。1980年代末,我每天读书编稿,写点时文,换点烟钱,偶尔打牌,有输有赢。但没多久,单位说要自负盈亏了。于是,立马就从,文学青年,变成了油腻中年。坐下来合计,抢银行,不敢的;做生意,也不会;会的,编书编杂志。集体的事情,总要出力。理想,交给纯文学;生计,就留给畅销书了。那时,我们单位资料室的小阁楼上,堆着一批旧书
每年正月回到故乡的小山村,我总喜欢大街小巷地走一遍,追忆着童年的影像,感受着这片熟悉的土地旧时年的味道。每当我站在空旷的当街路口,总不由地想起了二洋娃爷,想起了二洋娃爷的踢土滩。踢土滩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盛行于应县东南部的一种民间艺术,因在表演时,双脚踢踏土地,尘土飞扬,故名。儿时,听老爷爷们讲,踢土滩是驱邪捉鬼的一种阵式,旧社会叫傩戏。基本阵式为八名壮汉,身穿奇装异服,脸涂红黑相间颜料,站在八个
我很少会写到风,尤其是在写故乡的文字里。我并不是不喜欢风。事实上,每次我站在故乡的那片土地之上时,无论是在宽阔的水泥路,还是狭窄的巷道,抑或是旷无边际的田野上,我最享受的就是,感受着乡野的风从身上掠过。那一刻,在春夏秋冬四季轮回的时光里,倾听着风从村庄的上空飞过,仿佛灵魂也缥缈在那片天地里。每个人骨子里,对故乡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亲切感。这种亲切感像兄与弟、母与子、父与子之间那种永远也割不断的血脉情
我的童年是在医院里度过的。我的父亲是一位外科医生,母亲是内科医生。我没有见到过我的祖父和祖母,他们在我出生前就去世了,而我的外公和外婆则居住在别的城市。在我的记忆里,外婆从来没有来过我们的县城,只有外公隔上一两年来看望我们一次。我们这一代人有一点比较类似,那就是父母都在忙于工作,而祖辈们则在家清闲着,于是他们理所当然地照看起了孩子,可是我没有这样的经历。对我来说,外公和外婆的存在,主要是每个月初父
秋风摇曳,绿叶跌落尘泥,连最后一支抵抗灰尘的力量也消失了。尘沙混进秋风中,张牙舞爪而至。在这个秋风送爽的季节,这个本应一碧如洗的穹顶之下,你唯一能做的却是紧紧关上窗子,和这个世界相隔而立,这不啻为一场天灾。在我无奈关窗的时候,我看到了同样失落的老张———他是我的邻居,一个退休多年的“老铁路”。雾霾已至,他却迟迟不肯关上窗子。我大声地提醒他,他点点头,向我微微地摆摆手,然后不情愿地关上窗子。他仍穿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