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MRI对直肠癌术前分期的诊断价值

来源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yuerha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多模态MRI检查[T2WI、快速反转恢复抑脂序列(T2-TIRM)、DWI、动态增强扫描]对直肠癌术前分期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9例直肠癌患者的MRI资料,患者术前行T2WI、DWI、T2-TIRM及动态增强扫描.以术后病理分期为金标准,计算多模态MRI对直肠癌术前T、N分期的准确率、敏感度及特异度.术前多模态MRI与术后病理分期的一致性行Kappa检验.结果:多模态MRI检查对术前T分期诊断总准确率为89.9%,T1、T2、T3、T4期诊断敏感度分别为66.7%、88.9%、91.2%、100.0%,特异度分别为100.0%、92.2%、94.3%、98.3%,准确率分别为97.1%、91.3%、92.7%、98.5%.MRI术前T分期与病理分期的一致性极好(K=0.845,P<0.001).MRI术前N分期诊断总准确率为57.9%,N0、N1、N2期诊断敏感度分别为64.5%、54.2%、50.0%,特异度分别为76.9%、73.2%、87.5%,准确率分别为72.5%、59.4%、81.2%.MRI术前N分期与病理分期的一致性较差(K=0.342,P<0.001).结论:多模态MRI能对直肠癌术前T分期作出准确诊断,可指导临床合理选择治疗方案,但对N分期评价尚需进一步探讨.
其他文献
目的:以DSA为金标准,探讨3D-TOF MRA在颅内动脉瘤筛查诊断中的准确率.方法:选择行MRA检查的连续性患者10562例,其中56例1周内行DSA检查,以DSA为金标准,分析MRA检查的诊断结果.结果:56例中,DSA诊断44例,共发现59个颅内动脉瘤,动脉瘤分布以颈内动脉为主,57个为囊状动脉瘤,2个为梭形动脉瘤,其中29例为单发;MRA检出45例60个动脉瘤,其中56个与DSA相符,MR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度94.9%,特异度73.3%,与DSA诊断一致性较高(K=0.70).MRA、DSA测
目的:探究哮喘患者痛觉异常的神经影像学机制.方法:分别纳入哮喘患者与健康受试者各30例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所有受试者首先接受第1期静息态fMRI扫描,随后选取大椎、风门、肺俞穴行电针干预并记录针感视觉模拟评分(针感评分),电针后即刻行第2期扫描.分析2组针感评分、电针后低频振荡振幅(ALFF)值差异,以及针感评分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2组电针后针感评分中的疼痛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电针前比较,观察组较对照组左侧额上回ALFF值降低,右侧额下回、右侧中央前回ALFF值升高;2组电针后
目的:探讨基于ADC图影像组学特征预测非特殊类型浸润性乳腺癌组织学分级的价值.方法:将152例经病理确诊的非特殊类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训练集108例(Ⅰ~Ⅱ级54例,Ⅲ级54例)和测试集44例(Ⅰ~Ⅱ级22例,Ⅲ级22例).每例患者的ADC图通过AK和ITK-SNAP软件进行预处理、肿瘤分割和特征提取,应用Mann-Whitney U检验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训练集组学特征和临床特征,构建支持向量机、决策树、逻辑回归和组合模型,并在测试集中验证.利用ROC曲线的AUC量化模型预测性能并
目的:探讨数字乳腺断层合成摄影(DBT)联合二维合成乳腺X线图像(2DSM)对乳腺肿块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因乳腺肿块就诊的104例女性患者全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FFDM)和DBT检查资料,对FFDM、2DSM、2DSM+DBT、FFDM+DBT 4种检查方法的图像进行分析,2位医师对FFDM与2DSM在乳腺肿块性病变检出率、乳腺腺体类型及肿块是否伴钙化的诊断行一致性检验.记录FFDM和DBT检查单体位单次曝光的平均腺体剂量(AGD).以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评估4种方法对乳腺肿块性病变的诊断敏
慢性盆腔炎为妇科常见病,是指女性内生殖器及其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的慢性炎症,常因急性盆腔炎未得到及时根治,导致病程迁延而发展为慢性盆腔炎;或因腹膜炎、阑尾炎等邻近器官炎症直接蔓延至盆腔,导致慢性盆腔炎发生;或因宫腔镜检查、刮宫术等各种侵入性检查及手术,导致生殖道黏膜损伤、坏死,下生殖道病原体上行感染;或因性卫生不良,使病原体侵入引起盆腔炎[1].临床上可表现为腰骶部酸痛、下腹部坠胀疼痛、月经紊乱、白带增多、不孕等,由于病程较长,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容易急性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工作及学习[2].西医
期刊
病毒性呼吸道感染是儿科常见病和多发病,主要表现为发热、鼻塞、咳嗽、咳痰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口唇青紫、气促、鼻翼煽动、呼吸困难,甚至发展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1].小儿属于易受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由于患儿免疫力低下,感染病毒的潜伏期短、排毒时间长,感染后的免疫保护作用较弱,严重危害患儿健康,影响患儿正常生长发育[2].治疗以抗病毒为主,通过抑制病毒复制或繁殖、防治病毒基因与细胞基因重组以及激活免疫清除病毒感染细胞等发挥抗病毒作用.然而目前尚缺乏治疗病毒感染性疾病的靶向性特效药物,并且病毒的变异以及药物的滥用
期刊
全身化疗作为大多数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措施[1],在带来成效的同时,不可避免会引发多种不良反应.化疗所致外周神经毒性(CIPN)作为其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是化疗药物对外周神经功能的损伤,并引发一系列与神经功能紊乱有关的症状和体征[2],其发生率仅次于化疗所致的血液学毒性[3],可能造成不可逆的损害.据统计,约20% ~40%的癌症患者在使用具有神经毒性的化疗药物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CIPN[4].通常可表现为末梢感觉异常(包括痛、痒、灼烧感)、发麻及平衡失常,偶尔还可表现为运动神经症状、交感神经受累或颅神经病
期刊
缺血性脑卒中又称脑梗死,为神经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及高死亡率等特点,约占脑卒中患者总数的75% ~85%[1].该病分为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3个阶段,一般认为发病2周至6个月为恢复期,超过6个月为后遗症期,在急性期和恢复期进行及时有效干预,可阻止脑缺血的进展,减轻脑损害,减少致残率、死亡率和复发率.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因运动功能和感觉障碍,活动不同程度受限,部分患者生活不能自理,普遍存在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目前中医特色技术,如穴位按摩、耳穴压豆、中药足浴等,已逐渐应用于缺血性脑卒中
期刊
稳定型心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SAP)常见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即冠心病(CHD ),由粥样斑块导致冠状动脉狭窄、痉挛,引起心肌缺血缺氧所致[1].该病多发于老年患者,常在劳累、情绪波动、过饱饮食、受凉、急性循环衰竭等情况下诱发[2].西医常给予抗心绞痛和抗心肌缺血、预防心肌梗死药物及手术等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3],但是长期服药也伴随不良反应的增加、患者治疗依从性降低等.中医药在治疗CHD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目前中西医结合的模式已广泛应用在冠心病SAP的防治.本文统
期刊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治疗多种胆囊相关疾病的常见术式,因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势,如今已广泛应用于临床[1];但由于术中对胆囊、肠等组织器官的牵拉、术中麻醉药物对胃肠蠕动的抑制、术中使用二氧化碳气体对胃肠道的压迫及术后禁食水及镇痛药物的应用等,都会导致患者术后发生胃肠功能障碍[2-3],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腹胀、腹痛、大便不通等症状,影响手术疗效及术后患者的康复.西医常规给予禁食水、促进胃肠动力、肠外营养等治疗[4],但治疗效果一般,治疗过程中患者不适度大;中医药治疗胃肠功能障碍的治疗方法多样,目前常结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