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各高校都在大力开展志愿服务。但参与者多为少数学生骨干,参与方式多为自上而下组织安排,参与过程多无监督考评。为了让大学生志愿服务得到有序、良性、长效的开展,就必须发挥组织的推动力量,建立合理、优化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机制。"道德银行"制度就是一种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在"道德银行"诱导因素集合、行为导向制度、行为幅度制度、行为时空制度、行为归化制度的共同作用下,高校形成了全员参与志愿服务、自主组织志愿服务、科学评价志愿服务的良好局面。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服务;道德银行;激励机制
志愿服务自上个世纪初产生以来,已有近百年的发展历史。许多国家政府都把志愿服务活动当成是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唤起公民互助互爱意识,增强社会活力与生机,维护社会稳定的有效手段而大力提倡。我国志愿服务在六十年代开始出现,八十年代后期开始进行系统性建设。志愿工作是指任何人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力,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善社会服务,促进社会进步而提供的服务。” 广大大学生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在多年的实践活动中,丰富了自身内容,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
1、参与者多为少数学生骨干。
据权威部门统计,在校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比例为38.3%,在各界青年中最高,这虽表明高校大学生已经成为青年志愿者的中坚力量 ,但参与的比例仍远未达到普及。参与志愿服务的多为党员、干部等学生骨干。虽然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绝对人数众多,但参与志愿服务的相对比例偏低,人均参与志愿服务的时间不多,长期坚持志愿服务的学生很少。不少党员、干部是碍于身份,不得不加入志愿服务。
2、参与方式多为自上而下组织安排。
多数学校从志愿服务的宣传发动、策划布置、统筹协调到具体实施,几乎都是由组织自上而下统一安排。各级组织安排的一些志愿服务活动只是在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把大学生志愿者当成免费劳动力,重形式,走过场,缺乏连续性。这样的方式虽然声势浩大,参与者众,但由于学生只是响应号召,完成任务,往往没有真正全身心投入,影响服务效果,客观上造成了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依赖性强,缺乏主动性、参与性和创造性。
二、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的必要性
志愿服务对于社会而言,可以传递爱心,传播文明,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对于志愿者个人而言,是丰富生活体验,学习交流,奉献社会的有效途径。因此,大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成为高校的共同选择。大学生与“社会人”不同,其不具有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参与各种社会活动正是他们实现由文化资本向经济资本或社会资本转换的手段,最终实现向“社会人”的过渡。如果他们不能在志愿服务中感受到资本的升值,即对其自身价值的認同,他们就会转而寻找其他可能实现资本转换的途径。 实践也证明,只有尊重志愿者的价值创造、强调志愿者既是奉献者又是受益者的组织才能赢得支持。
个人道德理想与组织推动力量是大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的两种动力。 为了让大学生志愿服务得到有序、良性、长效的开展,就必须发挥组织的推动力量,建立合理、优化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机制。
三、“道德银行”作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的内容
激励机制(Motivate Mechanism),是通过一套理性化的制度来反映激励主体与激励客体相互作用的方式。如何建立有效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各高校进行了多种尝试。“道德银行”则是其中之一。本文将以长沙理工大学城南学院道德银行为例,进行相关阐述。“道德银行”是参照银行运作模式,将志愿者的志愿服务、好人好事等以“道德币”这一虚拟货币的形式记录在道德银行的存折上,将活动中获得的“道德币”作为道德资产存入道德银行。储户在日后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可向道德银行支取“道德币”或申请“道德币”贷款,并于规定时间内进行道德行为的偿还。
1、诱导因素集合
诱导因素就是组织用于调动成员积极性的各种资源。行为科学认为,人的各种行为都是由一定动机引起的,而动机又产生于人们本身存在的需要。
2、行为导向制度
行为导向制度是组织对其成员所期望的努力方向、行为方式方法和应遵循的价值观的规定。高校要期望大学生积极从事志愿服务,就必须对志愿服务的行为予以奖励。
四、“道德银行”制度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激励作用
1、全员参与志愿服务。
在“道德银行”制度的激励下,参与志愿服务的不再只是少数学生骨干,而是覆盖到全体学生。长沙理工大学城南学院累计储户30000余名,每学年每人平均志愿服务时间在6个小时以上。其间还涌现出部分突出代表,长期坚持志愿服务,获得社会广泛好评。党员、干部不再是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孤军战士。面对各种志愿服务活动,每个同学都争先恐后,当仁不让。“人人争做志愿者,个个愿当活雷锋”的良好风尚蔚然形成。
2、自主组织志愿服务。
在“道德银行”制度的激励下,自上而下的志愿服务安排方式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学生自发、主动开展志愿服务。各个专业的学生根据专业所长,主动寻找志愿服务岗位。低层次、低要求的纯体力型志愿服务相对减少,高层次、高要求的能力智慧型志愿服务则越来越多。志愿服务不再是重形式,走过场,完成任务。大学生不仅是志愿服务的参与者,更成为志愿服务的组织者、策划者。大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创造性在志愿服务活动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个人道德理想与组织推动力量是大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的两种动力。光靠个人道德理想的单腿跳,对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推动力有限。“道德银行”制度的实施,则实现了组织推动力量与个人道德理想的两条腿走路。总而言之,“道德银行”是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有效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周三多、陈传明、鲁明泓.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2]余少松.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实践与理论思考[J].理论导刊,2004(11):45-46.
[3]韩晶.当代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障碍研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2):33-34.
[4]任剑涛.道德理想、组织力量与志愿行动——简论志愿者行为的动力机制[J].开放时代,2001(11):103-107.
[5]张纪花.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机制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2009(3):91-93.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服务;道德银行;激励机制
志愿服务自上个世纪初产生以来,已有近百年的发展历史。许多国家政府都把志愿服务活动当成是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唤起公民互助互爱意识,增强社会活力与生机,维护社会稳定的有效手段而大力提倡。我国志愿服务在六十年代开始出现,八十年代后期开始进行系统性建设。志愿工作是指任何人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力,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善社会服务,促进社会进步而提供的服务。” 广大大学生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在多年的实践活动中,丰富了自身内容,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
1、参与者多为少数学生骨干。
据权威部门统计,在校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比例为38.3%,在各界青年中最高,这虽表明高校大学生已经成为青年志愿者的中坚力量 ,但参与的比例仍远未达到普及。参与志愿服务的多为党员、干部等学生骨干。虽然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绝对人数众多,但参与志愿服务的相对比例偏低,人均参与志愿服务的时间不多,长期坚持志愿服务的学生很少。不少党员、干部是碍于身份,不得不加入志愿服务。
2、参与方式多为自上而下组织安排。
多数学校从志愿服务的宣传发动、策划布置、统筹协调到具体实施,几乎都是由组织自上而下统一安排。各级组织安排的一些志愿服务活动只是在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把大学生志愿者当成免费劳动力,重形式,走过场,缺乏连续性。这样的方式虽然声势浩大,参与者众,但由于学生只是响应号召,完成任务,往往没有真正全身心投入,影响服务效果,客观上造成了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依赖性强,缺乏主动性、参与性和创造性。
二、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的必要性
志愿服务对于社会而言,可以传递爱心,传播文明,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对于志愿者个人而言,是丰富生活体验,学习交流,奉献社会的有效途径。因此,大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成为高校的共同选择。大学生与“社会人”不同,其不具有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参与各种社会活动正是他们实现由文化资本向经济资本或社会资本转换的手段,最终实现向“社会人”的过渡。如果他们不能在志愿服务中感受到资本的升值,即对其自身价值的認同,他们就会转而寻找其他可能实现资本转换的途径。 实践也证明,只有尊重志愿者的价值创造、强调志愿者既是奉献者又是受益者的组织才能赢得支持。
个人道德理想与组织推动力量是大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的两种动力。 为了让大学生志愿服务得到有序、良性、长效的开展,就必须发挥组织的推动力量,建立合理、优化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机制。
三、“道德银行”作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的内容
激励机制(Motivate Mechanism),是通过一套理性化的制度来反映激励主体与激励客体相互作用的方式。如何建立有效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各高校进行了多种尝试。“道德银行”则是其中之一。本文将以长沙理工大学城南学院道德银行为例,进行相关阐述。“道德银行”是参照银行运作模式,将志愿者的志愿服务、好人好事等以“道德币”这一虚拟货币的形式记录在道德银行的存折上,将活动中获得的“道德币”作为道德资产存入道德银行。储户在日后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可向道德银行支取“道德币”或申请“道德币”贷款,并于规定时间内进行道德行为的偿还。
1、诱导因素集合
诱导因素就是组织用于调动成员积极性的各种资源。行为科学认为,人的各种行为都是由一定动机引起的,而动机又产生于人们本身存在的需要。
2、行为导向制度
行为导向制度是组织对其成员所期望的努力方向、行为方式方法和应遵循的价值观的规定。高校要期望大学生积极从事志愿服务,就必须对志愿服务的行为予以奖励。
四、“道德银行”制度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激励作用
1、全员参与志愿服务。
在“道德银行”制度的激励下,参与志愿服务的不再只是少数学生骨干,而是覆盖到全体学生。长沙理工大学城南学院累计储户30000余名,每学年每人平均志愿服务时间在6个小时以上。其间还涌现出部分突出代表,长期坚持志愿服务,获得社会广泛好评。党员、干部不再是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孤军战士。面对各种志愿服务活动,每个同学都争先恐后,当仁不让。“人人争做志愿者,个个愿当活雷锋”的良好风尚蔚然形成。
2、自主组织志愿服务。
在“道德银行”制度的激励下,自上而下的志愿服务安排方式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学生自发、主动开展志愿服务。各个专业的学生根据专业所长,主动寻找志愿服务岗位。低层次、低要求的纯体力型志愿服务相对减少,高层次、高要求的能力智慧型志愿服务则越来越多。志愿服务不再是重形式,走过场,完成任务。大学生不仅是志愿服务的参与者,更成为志愿服务的组织者、策划者。大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创造性在志愿服务活动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个人道德理想与组织推动力量是大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的两种动力。光靠个人道德理想的单腿跳,对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推动力有限。“道德银行”制度的实施,则实现了组织推动力量与个人道德理想的两条腿走路。总而言之,“道德银行”是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有效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周三多、陈传明、鲁明泓.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2]余少松.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实践与理论思考[J].理论导刊,2004(11):45-46.
[3]韩晶.当代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障碍研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2):33-34.
[4]任剑涛.道德理想、组织力量与志愿行动——简论志愿者行为的动力机制[J].开放时代,2001(11):103-107.
[5]张纪花.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机制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2009(3):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