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大道:超出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能力的过快、过高的城市化,并不是由工业化来推动的,而是由大量的失去土地的农民和人口的失业所造成的,这是虚假的城市化和贫困的城市化。
海南(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未来5—10年,是我国城市化发展的黄金期,我国将进入城镇化主导时代。一个基本的判断是,“十二五”有望实现城乡二元结构的历史性突破。
这些年,在强调统筹城乡发展的同时,城乡失衡的矛盾和问题在某些方面又有所突出。例如,近几年城乡收入差距仍然有所扩大。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局面?我们的看法是,在工业化主导时代,劳动力成本优势与城乡二元结构直接相联系。城乡二元结构失衡,不仅是城乡发展失衡的主要症结所在,也是我国经济结构、分配结构失衡的重要因素。
未来5年,我国将开始进入城镇化主导时代。其主要标志是,我国的城镇化率将由46.6%提升到50%以上。第一,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主导向城镇化主导的历史拐点。从国际经验来说,人均GDP4000美元左右是城镇化快速提升的关节点。根据相关研究,2010年我国人均GDP将接近4000美元。第二,未来3-5年,不仅东部,而且中西部的城镇化、城市群、城市带、城市圈都处在一个较快增长的阶段。第三,中央明确3年放开中小城市的户籍,估计5年左右放开大城市的户籍是大势所趋。由此,城乡一体化将有重大突破。与此同时,改变城乡二元制度安排,将对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做出重要贡献。
一个基本的判断是,“十二五”有望实现城乡二元结构的历史性突破。
扩大内需对城乡一体化提出现实需求。 在居民消费总额中,农村居民消费所占比重从1978年的62.1%下降到2008年的25.1%,30年中下降了近37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消费率从1983年最高点的32.3%下降到2008年的8.8%,25年间下降了近24个百分点;2008年农村居民平均消费水平只有城镇居民平均消费水平的32%。如果能够在这些方面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格局,加大财政对农村的投入,将会大大刺激农村的消费需求。据测算,把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到全国平均消费水平,也就是城镇居民平均消费水平的60%,新增消费规模将达到3.2万亿元。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对城乡一体化提出现实需求。据统计,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城乡差距占全部收入差距的比重在60%左右。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1978年的2.6:1,扩大到2009年的3.33:1,其主要的原因在于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速度趋于放缓。近年来,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力度明显加大,但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仍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如果加快改革收入分配体制,通过改革土地、财税、金融、就业和社会保障等资源向城镇倾斜的格局,就能使农民收入持续提高有了更根本和长远的保障,为形成更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奠定基础。
人口结构变化和人口流动趋势对城乡一体化提出现实需求。与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相比,我国第一产业劳动力就业比重高出近30个百分点,服务业劳动力就业比重低出30个百分点左右。从我国就业结构变动的趋势看,以城镇化拉动服务业就业比重的提高,是解决两亿多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就业问题的战略性举措。第二代农民工全面融入城市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由此,城乡一体化对我国发展方式转型的全局性与深刻性开始全面凸显,城乡结构的变化正处在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十二五”时期,以打破城乡二元制度结构为重点,形成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齐头并进的发展新格局,是实现发展方式转型的战略需要。(作者为海南(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
海南(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未来5—10年,是我国城市化发展的黄金期,我国将进入城镇化主导时代。一个基本的判断是,“十二五”有望实现城乡二元结构的历史性突破。
这些年,在强调统筹城乡发展的同时,城乡失衡的矛盾和问题在某些方面又有所突出。例如,近几年城乡收入差距仍然有所扩大。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局面?我们的看法是,在工业化主导时代,劳动力成本优势与城乡二元结构直接相联系。城乡二元结构失衡,不仅是城乡发展失衡的主要症结所在,也是我国经济结构、分配结构失衡的重要因素。
未来5年,我国将开始进入城镇化主导时代。其主要标志是,我国的城镇化率将由46.6%提升到50%以上。第一,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主导向城镇化主导的历史拐点。从国际经验来说,人均GDP4000美元左右是城镇化快速提升的关节点。根据相关研究,2010年我国人均GDP将接近4000美元。第二,未来3-5年,不仅东部,而且中西部的城镇化、城市群、城市带、城市圈都处在一个较快增长的阶段。第三,中央明确3年放开中小城市的户籍,估计5年左右放开大城市的户籍是大势所趋。由此,城乡一体化将有重大突破。与此同时,改变城乡二元制度安排,将对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做出重要贡献。
一个基本的判断是,“十二五”有望实现城乡二元结构的历史性突破。
扩大内需对城乡一体化提出现实需求。 在居民消费总额中,农村居民消费所占比重从1978年的62.1%下降到2008年的25.1%,30年中下降了近37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消费率从1983年最高点的32.3%下降到2008年的8.8%,25年间下降了近24个百分点;2008年农村居民平均消费水平只有城镇居民平均消费水平的32%。如果能够在这些方面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格局,加大财政对农村的投入,将会大大刺激农村的消费需求。据测算,把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到全国平均消费水平,也就是城镇居民平均消费水平的60%,新增消费规模将达到3.2万亿元。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对城乡一体化提出现实需求。据统计,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城乡差距占全部收入差距的比重在60%左右。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1978年的2.6:1,扩大到2009年的3.33:1,其主要的原因在于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速度趋于放缓。近年来,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力度明显加大,但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仍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如果加快改革收入分配体制,通过改革土地、财税、金融、就业和社会保障等资源向城镇倾斜的格局,就能使农民收入持续提高有了更根本和长远的保障,为形成更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奠定基础。
人口结构变化和人口流动趋势对城乡一体化提出现实需求。与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相比,我国第一产业劳动力就业比重高出近30个百分点,服务业劳动力就业比重低出30个百分点左右。从我国就业结构变动的趋势看,以城镇化拉动服务业就业比重的提高,是解决两亿多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就业问题的战略性举措。第二代农民工全面融入城市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由此,城乡一体化对我国发展方式转型的全局性与深刻性开始全面凸显,城乡结构的变化正处在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十二五”时期,以打破城乡二元制度结构为重点,形成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齐头并进的发展新格局,是实现发展方式转型的战略需要。(作者为海南(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