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企“去地产化”的发展期待

来源 :财经国家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cbo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多房企“去地产化”的更名、转型过程,也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微观折射。
  如
  果不出意外,2016年中国将诞生3家年度销售额超过3000亿元的房地产企业,行业集中度创下历史新高。与此同时,“更名潮”也在席卷整个房地产行业。
  从K2改名石榴集团,到京投、恒大、雅居乐、远洋地产等上市房企纷纷去掉旧名中的“地产”二字,与“大象”共舞的房企们正在转向多元化业务布局。
  “地产+金融”、“地产+科技”、“地产+服务”……经历了高增速、高利润的中国房企正在实施新一轮升级转型。
  在经济新常态之下,依靠发展积累、破解发展难题,通过转型升级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每个行业都在思考的重要命题。而一直被“污名化”房地产业也站在了十字路口。
  “大象”身边的生存
  据中国房地产TOP10研究组2015年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房地产百强企业当年销售额增速达到19.4%,高于全国商品房销售额的14.4%,市场份额则提高1.5个百分点至36.7%。而行业前10强企业销售额接近百强企业销售额的一半,占全国商品房销售额的16.3%。
  房企进入“大象”时代,资本横行、财大气粗,强者恒强。而众多与“大象”共舞的中小房地产企业,只能在夹缝中生存,步履愈发艰难。
  融创中国董事会主席孙宏斌早在几年前就发现,在北上广深一线城市拿地的房地产企业,“始终就是那么几家”。
  同时,众多中小房企黯然离场。据全联房地产商会副会长、山水文园投资集团董事局主席李辙预测,未来十年中国最多只能剩下1000家房地产公司。而根据国家统计局2012年数据,地产黄金十年鼎盛时期,中国房企数量曾一度接近9万家。
  近年来,伴随房价地价飙升、限购限贷调控周期性震荡,大多数中小型项目公司、小微型皮包公司销声匿迹。除了“大象”愈加强壮,则是创新型公司率先突围,引领行业进行转型探索。
  一个例子是在“大象”云集的北京,曾有一家叫做华美地产的代理销售公司。企业老板出身“北漂”,2001年前后在方庄等地发街头小广告、替开发商卖楼起家。彼时,它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房地产企业。
  及至2007年,当街头广告成为常见推广模式的时候,早已完成原始积累的华美地产拒绝了高盛等国际知名投行包装其上市的诱惑,进军房地产开发。
  这家总习惯用K2、V7等英文字母加阿拉伯数字给项目命名的公司,很快就在房地产营销方面显现出了专长:低价拿地、快速开发、降价销售。凭此稔熟于胸的快周转套路,该公司从名不见经传迅速打入北京楼市销售前五名,让京城同行记住了神秘的公司名字——K2地产。
  如今K2地产资产规模已超400亿元,且2015年已完成150亿元年度销售额,但在众多房企“大象”面前,它经常被“蔑视”。
  2016年9月,K2地产曾在南京市场拍地。虽然10块地交了70亿元保证金,但无一收获。
  就在这场土地拍卖会结束后的第三天,以限购限贷为主基调的“9.30房地产调控”新政就悄然而至,全国20余座房地产市场过热城市齐刷刷亮起了红灯。
  在K2地产公司总裁桑春华看来,当一二线城市房地产市场面粉贵过面包、调控周期性出现的时候,传统的拿地、盖房、卖楼的开发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尤其是对于日渐被边缘化的中小型房企而言,“转型”似乎已成别无选择的选择。
  转型期待
  11月1日,K2地产召开品牌焕新发布会,公司正式更名为石榴集团。同时宣布公司业务由原有单一的地产业务扩展至“科技+金融+地产”三大板块,并通过跨界开展创新型业务。
  据桑春华介绍,这种转型的原因是他一直坚信,在资产泡沫大背景下,“创业和股权投资是唯一能够跑赢时代的两个通道”。
  目前,石榴集团在科技和金融板块已初步完成布局:集团旗下竹海科技以创新、创业服务为基础,先后运营了Foundry Club(中美合作跨境加速平台)、中以跨境众创空间等科技孵化项目,并在硅谷、波士顿和慕尼黑等科技发达城市建立了海外创新中心;集团旗下的沃克邦基金则陆续投资了包括互联网、智能硬件、3D打印、动力电池、先进制造、医疗健康、南极磷虾捕捞、海洋工程等领域50多家高科技企业。
  就在石榴集团更名不久前,京投、恒大、雅居乐、远洋地产等多家上市房企亦纷纷进入“更名季”,颇为默契地淡去旧名中的“地产”二字,转型向多元化业务布局。
  此前亦有报道称,A股136家房企中已有15家房企停牌筹划重大事项,部分房企公布的重大事项预案显示,多数均为转型事宜。
  众多房企“去地产化”的更名、转型过程,也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微观折射。在中国旧有的发展模式中,房地产绑架经济久遭诟病。
  在不少人看来,房地产是一个巨大的吸金池,吸干了实体经济的血液、造成产业空心化;房地产助长了国民的投机心态,腐蚀了企业家精神,如此等等。这个曾经被视为中国经济支柱、拉动上下游50余个相关产业的火车头,现在却被不少人视为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换的包袱和阻力。
  事实上,在经济稳增长的基调下,房地产业仍将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将在推动经济增长与转型升级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从目前房地产行业对GDP贡献角度来看,房地产开发投资占GDP比例近15%,对国民经济直接贡献较大。且房地产业衍生的增值服务发展空间较大,行业转型将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房地产行业变化也将深度影响建筑、建材、装修等上下游产业发展,间接对整体经济发展带来更大带动。


  同时,“十三五”期间,预计我国城镇化率年均提高0.85个百分点、累计新增城镇人口8700万人。而2016-2020年间,住宅拆迁改造需求也将达到29.33亿平方米,占总体住房需求的34.4%。这样,未来房地产市场的主体需求规模仍然较大,它仍然是影响巨大的关键行业。
  另一个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在经历了10余年爆发式黄金增长期后,中国房地产企业手中积聚了大量的资金财富。但是如何将这笔沉淀的房地产财富转化为反哺社会生产力的财富,进而也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既是众多房企的转型课题,也是整个国家的改革课题。
  众多“石榴君”的去房地产化试验,或许可资宏观镜鉴。
其他文献
杨宇霆 澳新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市场一直关注美国下任政府可能采取的经济政策,并且预计特朗普政府将对中国采取较为强硬的态度,中美打贸易战的概率大大提高。中国应未雨绸缪,思考应对策略。  特朗普政府的经济政策将出现三大特色:第一,反对多边谈判,倾向单边策略;第二,随机度高,但缺乏协调性;第三,领导班子较新,执行能力有待观察。这可能给世界经济带来三个扰乱:一是扰乱全球产业链运作,改变国际经济规律;二是扰
期刊
现行法律不适用也不够用,对PPP项目推进带来了诸多不利。  PPP  因其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提升公共服务的供给质量和效率、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被视为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重大创新。自2014年以来,国务院及相关部委在PPP方面密集出台了多项政策文件,以推动和引导PPP项目实施,此举得到了各级地方政府的积极响应,并纷纷推出PPP示范、试点项目。但PPP在我国的发展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加上PPP
期刊
中国经济增长中消费贡献度过低、产业结构中服务业占比过低。只要这两个变量达到“正常”水平,中国经济也就提高到接近高收入的水平。  中国经济增长中消费贡献度过低,产业结构中服务业占比过低——这种“异常”的结构是中国发展模式固有特征的体现。随着发展模式的转变,这两方面的结构转型意味着经济长期持续的巨大空间;换言之,只要这两个变量达到“正常”水平,中国经济也就提高到接近高收入的水平。在此基础上,经济的数字
期刊
未来一年仍然是PPP政策频出的蜜月期。  无疑是今年三季度资本市场上的亮点。一方面,从时间进度来看,大部分项目从2015年上半年开始立项,经过近一年的准备之后,大都已进入落地阶段。另一方面,从5月底开始,PPP的顶层设计和政策推进明显加快,整个PPP的监管、法律和政策体系越来越清晰,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一年仍然是PPP政策频发的蜜月期。  1.监管体制落定  部委职能界限划分不清晰一直是PPP推广过
期刊
部分企业或地方政府连电商扶贫到底是什么、当地发展电商条件何在等问题都尚未弄清,就盲目搭平台、建园区,没有实现电商要素的有效协调。实践证明,电商扶贫不仅需要企业自身具备优势,更需要它们拥有系统的扶贫策略和规划。  随  着各地扶贫模式逐渐从救济式向开发式转变,电商因其创新性、便捷性,兼具发展经济和扶贫济困的双重功能,为贫困地区县域发展带来重大机遇。  2014年底,电商扶贫被国务院扶贫办正式列入“十
期刊
在政策逐渐到位、行业发展越来越规范的当前,互联网金融未来将如何发展?  中  国互联网金融业态发展多年,如今已经到了一个十字路口。一方面,中国互联网金融在全球处于领先的地位,另一方面,这个业态本身又存在诸多的问题。  从目前的发展来看,几类技术是当前的热点。第一类是人工智能技术,第二类是区块链技术,第三类是大数据技术。这些技术都是美好的传说,但是如何能让技术更好地服务金融消费者,这不仅是行业关注的
期刊
纯社会资本投资的绿色发展基金的出现,说明中国绿色金融市场具有巨大的商机。  中  国绿色发展基金发展已进入快车道。  自“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发展绿色金融,设立绿色发展基金后,国内各地相继成立了不同类型的绿色发展基金。8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发改委等联合印发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中央财政整合现有节能环保等专项资金设立国家绿色发展基金,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和社会
期刊
数字化背景下,普惠金融的低门槛、低成本和高覆盖特质可能增加金融风险的传导速度和范围。监管力度、范围或因赶不上数字金融的创新速度,而出现监管空白等问题。  当前,社会各界在努力推进普惠金融,将其建设为实现经济社会平衡发展的基础设施,这说明普惠金融正成为金融改革的着力点。即便如此,我们仍需注意一些问题。  首先,普惠金融应是赋能型金融服务,即普惠金融在向有融资需求的群体提供资金支持的同时,也要给予其技
期刊
虽然大病保险覆盖城乡效果显著,但部分险企存在微亏,其承办积极性受挫。  “政  府不多拿一分钱,老百姓不多掏一分钱,保障程度大幅度提高。”保监会副主席黄洪近日这样评价大病保险全面实施一年多以来的成效。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底,大病保险已覆盖10.5亿城乡居民。全国有16家保险公司承办了605个项目,覆盖了9.2亿人。  成绩背后仍有不足。大病保险快速发展的同时,定位不清、统筹层级低、医疗管控力
期刊
新金融领域的快速发展,确实为行业升级带来了曙光,但相关制度建设已迫在眉睫。  互联网技术、通信技术、数据处理技术的发展为扩大金融服务的覆盖面提供了可能。金融向此前无法获得服务的投资者提供金融服务,满足他们的需求,既提高了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又促进了资本流转。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利用技术和机遇做好服务,而不超越公平交易与商业道德的范畴,避免利用普通投资者风险认知和预期认知的缺陷为自己谋利,这是决定行业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