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患者该如何合理使用抗抑郁药

来源 :心理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m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抑郁症会给患者造成很大的痛苦,对家人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影响,因此,患者就诊后,都希望医生能“药到病除”,恨不得能马上恢复健康。这种心情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也应该得到尊重。但遗憾的是,抑郁病情发展演变和抗抑郁治疗自身有基本规律,并不能按人们期待的那样“一吃就好”。
  首先要特别强调,抗抑郁治疗所使用的药物都是处方药,是需要经过精神科医师诊断后开处方的。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坚持定期复诊,以对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及时作出评估,在必要时进行相应调整。
  以下讨论的基本规律,主要是围绕复诊期间可能出现的问题展开,目的是希望能帮助患者更准确理解抗抑郁治疗的基本规律,做到配合医嘱完成治疗,早日从抑郁发作的痛苦中解脱出来。

药物治疗起效的一般规律


  一般而言,抗抑郁药要在服用1~2周后逐渐起效,连续服用6~8周,病情会明显好转,其中一部分能达到基本恢复正常的状态。
  抗抑郁药通常是缓慢起效,抑郁情绪改善至少要1周时间,因此需要患者能坚持服药、保持一定耐心。不过,部分患者有可能在服药一两天后出现部分症状减轻,如睡眠或食欲有好转,这种情况更有助于患者继续坚持治疗。

服药第1周是个“坎儿”


  服药头1周,也有可能不会出现很明显的疗效,但不良反应却可能在第一次服药后就出现,如头晕头昏甚至头痛不适、恶心胃胀等胃肠道症状,多睡或失眠、多梦,都是比较常见的反应,如果出现这些情况,患者的体验可能是抗抑郁药不吃还好,吃了病情反而更重了。部分患者就可能自行停药,后续治疗就很难继续。
  有不良反应怎么办?
  抗抑郁药的常见不良反应,大多数情况下严重程度不高,多在身体能“忍受、承受”范围内,可以先坚持服药观察几天,一般坚持2—4天后,这些反应会逐渐减轻。较重的不良反应总体上极少见甚至罕见,而且难以做到服药前预测(如果能预测到会出现,也就肯定不给患者处方了)。
  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后,首先自评身体能不能“忍受、承受”,能,就坚持服药;不能,或者坚持服药的几天里不良反应逐渐加重,就先停药观察;如果不良反应较重但同时疗效显现,比如睡眠明显改善、烦躁减轻,可以将剂量减半服用。
  这里举几个例子,以帮助大家具体地理解不同情况。
  56岁甲女士接受抗抑郁药第二天,出现恶心感,但不严重,不影响进食,她就坚持服药,第4天减轻了,1周后恶心感消失。而68岁乙大妈服用同一种药物后,恶心、干呕反应明显,食欲也下降,吃饭后恶心感更重以致出现“害怕”、“不敢吃饭”的心理活动,进食量因此减少,这种情况下就要先停药,然后尽快复诊,请医师考虑更换其他药物治疗。
  46岁丙先生的病情表现,除了情绪低落、兴趣下降这些抑郁发作的核心表现,夜间入睡困难、易醒早醒也是一个突出的症状,睡不着时烦躁、头脑兴奋不由自主思虑各种“不好”的事情,令他痛苦。服药后睡眠很快明显改善,烦躁减轻,但出现比较严重的口干,早上起床时仍感睡不醒困倦,治疗第二周复诊时,这些不良反应仍没有减轻,医师就将剂量减半,这些不良反应明显减轻,同时疗效没有下降,就继续该药物治疗。



  治疗抑郁哪种药物疗效“最好”,哪种“最安全”?
  目前,我国临床上常用的抗抑郁药不少于20种,这些药的疗效总体上是相近的,没有哪一种药对所有抑郁发作患者都是“最好”的;安全性,总体上也可以说是令人满意的,也没有哪种药能达到绝对的安全这样的程度。在一些常见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上,不同药物之间还是有一些差别的。所以我在前面举例时有意地不点药名,就是不希望读者简单地概括而形成对某种药物产生某种不良反应的“印象”。因为在药物选择上,其实更需要引起重视的现象是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是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的。

及时复诊很重要


  药物治疗过程中要坚持定期到医院复诊,配合医生动态评估治疗方案对自己的适用性,以根据病情变化及时对方案进行适当调整。只有这样,才可能找到对自己是“疗效最好、最安全”的药物。第一次复诊,一般在治疗1~2周后,此后可以每4周一次。病情出现明显变化时要提前复诊,病情逐渐好转并且没有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下,复诊间隔也可以相应延长,但一般不宜超过12周。

怎么判断病好了?


  情緒低落及各种身体症状消失,没有精神痛苦,生活工作学习能力恢复正常这几点都达到,是最理想的临床治愈状态。同时,抑郁症也是一种复杂的疾病,存在导致精神残疾的一定风险,因此一部分患者可能达不到治愈的最佳状态,还需要配合心理治疗和康复治疗。总体上,抑郁症是治疗效果相对较好的疾病,积极治疗就可能实现临床治愈,或者至少能明显降低发生残疾的风险。

抗抑郁药需要吃多久?


  药物治疗的持续时间,没有适合所有患者的绝对统一标准,原则是视病情治疗,并且需要兼顾其他因素进行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
  对第一次抑郁发作,特别是起病后就医、治疗及时,治疗过程顺利,病情得到满意的控制,自觉心理活动和工作、学习、生活状态恢复正常,恢复正常状态保持3个月左右,就可以在医嘱下逐渐减量、停药。这种情况从第一次服药到完全停药,常见的时间范围是5至8个月,换言之,规范的抗抑郁药物治疗,顺利情况下也要5个月左右。
  有部分病情表现复杂,如出现过2次以上复发,特别是在停药后半年内就出现复发,这种情况有慢性性质,在药物疗效满意的同时,没有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的前提下,原则上应维持药物治疗,仍要坚持定期复诊。在稳定持续2年后,复诊的周期可以适当延长至最长每年1次。
  此外,根据国家相关法律的规定,“自愿”是疾病治疗的一个基本原则,这个原则也适用于包括抑郁症在内的多数精神疾病,即医生制定的治疗方案,实际上是一种专业性建议,患者本人或某些情况下是监护人,拥有是否接受的决定权,医师应尊重患者的可选择权利,并告知药物维持治疗的必要性,停药后存在病情易复发的风险,以及复发后应及时再就诊的信息。
其他文献
你有没有经历过腮帮子痛、合不拢嘴、咬不上劲?或者曾经张口有“嘎嘣”的响声,好像下巴颏要掉下来了?这时候你也许会想,我是不是中风了,还是得了肌无力或者类风湿关节炎?  这些恰是小美近期的烦恼。自从去年初疫情回国后,小美开始着手准备在国内找工作。在国外读到博士毕业,原本想在就读城市工作的小美,因为疫情,生涯规划被打乱,职业发展也受到了影响,不得不留在国内开启生涯之旅。疫情好转后,小美和很多求职的人一样
期刊
目的 对1株海洋来源真菌Penicillium sp.DT-F27次级代谢产物及其抗肿瘤活性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反相高效液相制备色谱等方法,对该真菌发酵产物的乙酸乙酯提取物进
目的 探究海藻提取物对乙醇诱导小鼠急性胃溃疡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8周龄雌性健康BABL/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海藻提取物低剂量组(7.2 mg·kg-1 bw-1)、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慢性重性精神疾病,其终生患病率在1%左右。精神分裂症多起病于青壮年,病程迁延,部分病人有慢性化倾向或发展为精神衰退。  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于精神疾病的偏见根深蒂固,在老百姓传统印象里,一听某人有精神病,便唯恐避之而不及。作為一名在临床工作多年的精神科大夫,今天我想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真实世界。精神分裂症的发病迹象有哪些?  有位患者朋友叫西西,她是一名从英国留学归来的
期刊
你的身边可能也有这样一类贴着“好人”标签的人,他们对待家人无微不至、对待朋友体贴入微、对待同事有求必应,想让身边所有人开心,想让大家都喜欢他。他们通常很敏感而又害怕被忽视,往往不直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绪,从众和随波逐流使得这种“讨好”让自己和身边人都备感压力和烦恼。  身为讨好者的朋友和家人,你是否曾因为他们的毫无主见而感到相处索然无趣?你是否能理解并感知他们的真实感受?你又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期刊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根据其局部浸润深度,可分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on-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 NMIBC)及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uscle-invasive bl
期刊
目的 探究海洋褐藻苷苔(Ecklonia cava)多酚7-polyphenol-ecklonia(7PE)对肿瘤侵袭转移和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 采用细胞毒性实验检测7PE分别对人成纤维肉瘤细胞(HT-1080)和人
目的 分析海洋中药研究现状,了解海洋中药研究进展,为海洋中药的进一步研究开发提供参考.方法 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1979至2019年间中国知网中收录的海洋中药文献进行系统整
目的 对市售鱼脑石药材进行商品调查,并对收集到的7种样品进行性状和显微鉴别,为药材的鉴定和质量标准的制定提供资料.方法 采用性状鉴别和显微磨片鉴别方法对鱼脑石样品进行
岩藻聚糖硫酸酯(fucoidan)是1种富含α-L-岩藻糖的硫酸化多糖,通常存在于海洋褐藻和棘皮动物中.天然fucoidan多糖主要从海洋生物中提取获得,经物理、化学或生物酶法可控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