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国家:如何看待他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LANDA123456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真正为巴勒斯坦民族利益考虑的国家很少
  巴勒斯坦问题是一张重要的牌,时常被一些阿拉伯政客利用
  巴以问题一旦得以解决,阿拉伯各国政权是否会面临空前大的压力
  能真正为巴民族利益考虑吗
   李绍先 巴勒斯坦建国事业非常悲壮。巴勒斯坦是阿拉伯世界的一部分,每个阿拉伯国家都要举巴勒斯坦这面大旗,但实际上,在阿拉伯国家中,真正为巴勒斯坦民族利益考虑的国家很少。
  1947年联合国通过分治决议时,是要在巴勒斯坦土地上建立两个国家———一个阿拉伯国,一个犹太国。结果在分治决议规定的期限内,以色列建国了,而阿拉伯国没有建立起来,因为阿拉伯世界不接受。在犹太国建立的第二天,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战争的结果是原来分治决议中要建立阿拉伯国的土地被一分为三。其中主要的部分即约旦河西岸和东耶路撒冷被约旦占领,之后约旦公开宣布吞并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被埃及占领;其余的则为以色列所占。这实质上是消灭了决议中要建立的阿拉伯国。所以巴勒斯坦人逐渐认识到,巴勒斯坦民族解放事业不能完全寄希望于其他阿拉伯国家,必须自己奋斗。
  
  一张重要的牌
  
   王锁劳 巴勒斯坦问题是一张重要的牌,时常被一些阿拉伯政客利用。1990年萨达姆入侵科威特后,就在海湾战争要爆发时,提出将以色列从巴勒斯坦撤军作为自己撤出科威特的条件。实质上这就是在打巴勒斯坦牌。埃及有时也打这张牌。埃及很看重在中东地区的领导地位,可这种地位的获得,是需要得到国际社会认可的,靠的就是在巴以问题上发挥作用。有时埃及也希望巴以达成一定程度的和解,因为它作为前线国家,常常受到巴以冲突的伤害。当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甚至针对不同的历史问题,各个国家看法都不同。比如说沙特王储在2002年提出的一揽子解决巴以冲突的计划,就不能不说是真心的。沙特王储提出,只要以色列归还被占领土,允许巴勒斯坦建国,阿拉伯国家就集体承认以色列。阿拉伯国家在一定程度上对巴解组织转变对以色列的态度还是起到了推动作用。例如1982年在摩洛哥非斯会议上,沙特王储就力主接受第242号决议,承认所有中东国家在这一地区有和平共处的权利。由于阿拉伯国家中强硬派的反对,会议一度休会,但最终在沙特等国家的推动下,包括阿拉法特在内的许多阿拉伯领导人都接受了这一原则。
  如果砝码丧失
   殷 罡 大多数阿拉伯国家对巴以问题的解决还是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是如果一旦巴以问题得以解决,阿拉伯各国政权是否会面临空前大的压力,包括内部矛盾地位上升和外部改革压力的加大。首先,埃及的地位就会受到冲击。埃及人常常担忧,实现了巴以和平,他们在美国眼里就不那么重要了。“和平榜样”这个砝码一旦失去了分量,埃及的日子就会难过得多。
  巴勒斯坦建国问题也不是那样简单。巴勒斯坦人知道,一旦建国,他们就要承担难以承担的责任。对内的有效控制和对邻国的安全责任是不容含糊的,自成体系的金融、能源和通讯系统也许根本就建立不起来,对以色列长期的经济依赖更使得巴勒斯坦无法建立独立的工业和劳动力消化体系。所以,最好的办法实际上是在政治独立和领土明确的前提下,同以色列结成经济共同体,在经济上同以色列捆绑得越紧越好。而这正是1947年联合国分治决议的初衷。一些聪明的巴勒斯坦人对巴以关系的前途充满了自豪,认为巴勒斯坦这块土地早晚还是阿拉伯人说了算,因为阿拉伯人有人口优势。但以色列人能答应吗?相反,以色列人倒更愿意见到一个守规则的、封闭的、自我管理的巴勒斯坦国。
  巴以问题、中东问题确实复杂,各方面的利益和层层叠叠的矛盾搅和在一起,不是三言两语或是什么概括性的大话所能说清楚的。
  
  阅读背景在阿拉伯首脑会议上的片断
  
   1990年9月27日下午,也就是“黑九月事件”之后,阿拉伯首脑会议在开罗举行。首先进入会场的是阿拉法特,他头缠花格头巾,腰挎左轮手枪。侯赛因最后一个进入会场,他身着空军军服,胸佩空军徽章,腰间也佩带一支手枪。他坐在马蹄形桌子的末端与阿拉法特相对的一把椅子上,两人怒目相视。由于只有侯赛因和阿拉法特两人携带武器,沙特国王费萨尔一语双关,不无诙谐地向东道主埃及总统纳赛尔建议会议的第一项议程应是达成“解除武装”的协议,从而使充满火药味的会议气氛轻松了许多。
  在1987年举行的安曼阿拉伯国家首脑特别会议上,也发生了这样一件有趣的事:东道主侯赛因邀请出席会议的其他几位阿拉伯国家元首同叙利亚总统阿萨德和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举行小型首脑会议,在这两位不和的总统之间进行集体调解。侯赛因说:“今天我已经下令关闭机场,你们二位(指叙、伊总统)如果再互不相让,会议就不结束,你们的专机也休想起飞。”萨达姆回答说:“你(指侯赛因国王)这次如果不同巴解组织执委会主席阿拉法特达成妥协,我就一直呆在这里。机场开放了我也不回巴格达。”———摘自《和平圣雄》刘顺著
其他文献
对美国的态度和情感是复杂的    与对日本人的看法相比,中国人对美国人的看法要复杂得多。美国虽然早在鸦片战争期间就参与了对中国的侵略,但它在很长时间内不是国际政治的主角,也不是中外矛盾的焦点;它参与了八国联军的侵略,但又有率先退还庚子赔款余额之举;它在巴黎和会上提出著名的“十四点”,却又纵容日本吞并中国山东;二次大战中它是中国的盟友,有力支持了中国抗战,战后却支持蒋介石发动反人民的内战,在中国人民
期刊
WTO成员就“多哈回合”达成框架协议  8月1日,世贸组织147个成员终于就“多哈回合”的主要议题达成框架协议。这标志着一度陷入僵局的世贸组织“多哈回合”谈判终于取得重要阶段性进展,为正式协议达成奠定了基础。  与以往历次多边贸易谈判不同的是,发展中国家在“多哈回合”谈判中有效地联合起来,成为谈判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经过发展中成员的共同努力,框架协议草案中利益不平衡的现象得以改进。  7月16日
期刊
今夏台海关键词:“军演”   陈水扁在今年5月20日连任台湾“总统”后,就注定了台海局势不会风平浪静。  承往年惯例,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和二炮部队7月在福建东山岛举行军事演习。参加今年“东山军演”的部队人数约为2万人,以“夺取台海制空权”为目标,出动包括“苏-30”、“飞豹”等技术先进的战机、“现代”级导弹驱逐舰、核潜艇、“基洛”级潜艇以及常规动力潜艇等一系列武器,而陆军则派出由超音速反舰导
期刊
  
期刊
1979年1~2月,75岁的邓小平率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政府代表团正式访问美国。这位将直接影响新时期中国历史进程的总设计师,对美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及美国人民的实干、创新精神印象极深。与此同时,中国的新闻传播媒介对美国做了广泛报道,除各大报纸每天都在头版显要位置及时报道有关消息外,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各地电视节目把陌生的美国展现于中国人面前,活生生的事实与过去的硬性宣传大相径庭,转眼之间,“北京的
期刊
1988年,美国在设定几条框框的前提下同意与巴解接触  阿拉法特经历了克林顿时代的热和布什时代的冷  美国的中东政策基于国家利益    1988年是个转折点     王锁劳 1956年苏伊士运河战争时,美国与阿拉伯世界的关系还不坏,当时美国与苏联共同压以色列,迫使以色列1957年从西奈半岛撤军。美国与阿拉伯世界关系恶化是从1967年战争之后开始的,阿拉伯国家认为,是美国纵容了以色列侵略阿拉伯领土
期刊
本来,布什第一届内阁还有两个多月才结束,但麾下大将鲍威尔国务卿已经辞职,原国家安全顾问赖斯被提名接任,一时间人们议论纷纷。在美国,政界人物选择适当的时机以辞职的形式体面地主动离任,大都是为了使自己和上司都避免尴尬。辞职的实际原因往往是班底内部的配合出现了问题。  内阁中几位强硬派大将———切尼、拉姆斯菲尔德等的掣肘,使自己的外交政策主张处处碰壁,应当是鲍威尔辞职的主要原因。鲍威尔一向被认为是个温和
期刊
不倒的旗帜,他和对手及其他    “阿拉法特”、“死亡”这两个词同时出现在我刊上已不止一次。2002年,阿拉法特被软禁在拉马拉官邸后,我们就做过有关阿拉法特命运的两个“封面话题”———《感悟死亡》、《和平生死一线间》……10月29日,在本刊第22期即将截稿的时候,传来“不死鸟”病重的消息。也许,他如以往那样还能带来“不死”的传奇?也许,他还能笑着回到拉马拉?也许……我们同许多人一样,守望阿拉法特的
期刊
以色列最早承认阿拉法特是巴勒斯坦人的合法代表是在1993年  危难中阿拉法特第一次宣布接受以色列是在1982年9月  1977年,阿巴斯就已有目的地接触犹太人    不得不接受的现实     李绍先 80年代阿拉法特观念转变之后,以色列对阿拉法特的态度并没有改变,还把他当成恐怖主义头子。以色列态度的转变有一个过程,是一种无奈,是不得不接受现实的结果———巴勒斯坦和以色列谁都无法消灭谁。1988年
期刊
11月14日,在华盛顿的英国驻美大使家中,举办了一次着装正式的晚会。参加晚会的自然都是政界名流,美国总统布什也穿着晚礼服盛装出席。那是一次生日晚会。而晚会的主角,不是别人,正是布什最信任的助手,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赖斯。  在50岁生日晚会上,赖斯从布什总统那里获得了一份最特别的生日礼物———她将被提名为下届布什政府的国务卿。站在一边的赖斯,眼中有泪光闪烁。一旦这一提名获得参议院批准,赖斯将成为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