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细节,就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富有教育价值的细小环节和情节。新课程理念、教学目标的实现及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我们关注教学细节。而课堂教学语言的锤炼则是凸现教学细节的必经之路。
一、什么是细节
何为“细节”?从字面上看:细者,小也;节者,单位或要点也。在《汉语大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细小的环节和情节。即人物或事件发展的过程中细小的环节和情节。教学细节,就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富有教育价值的细小环节和情节,从根本上说是教学语言的细节,是指发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充满思辩与灵性的课堂场景。教学的语言细节直接决定和影响着教学细节,细节影响效率,细节决定成败,“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涓流无以成江河”,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更多地锤炼课堂教学中语言的细节问题,达到“点石成金,出奇制胜”的教学效果,形成和谐的语文课堂。
二、聚焦语文课堂,关注教学细节
生活中通常能吸引人并留在内心深处的小说、影视剧往往是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命运坎坎坷坷的,这些都离不开一个个生动的细节;那么同样能吸引学生并刻骨铭心的课堂往往是精彩动人、能震撼其心灵,让其学有所获的,这些也离不开一个个生动的细节;而学生对老师印象最深刻的也往往是课堂上教师的某一个举动、某一句话,甚至是某一个眼神。由此可见“细节”的重要性。
1.新课程理念需要我们关注教学细节
新课程理念倡导“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发展,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倡导“以人为本”。在《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规定: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新课程实施的关键是在课堂上,要扎扎实实地落实这些新课程理念,要真正实现新课程改革的这些教育教学目标,就没有理由忽视教学细节,必须要把新课程理念落实到具体的教学环节当中。因为任何一个细节它一定都浸润和包含作者或教师的课堂理念,这些细节有的时候是预设的,有的时候是生成的。因此,关注教学细节,就是关注新课程理念的落实程度、教学行为能否根据新课程理念重新塑造;关注教学细节,更是追求教学的合理化、智慧化和精确化,是追求和谐的语文课堂,是具有品位的教学新境界的体现。
2.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我们锤炼教学细节
教学细节是具体生动的,是形象典型的,它可以让学生感受语文并深切地认识语文;教学细节又往往是能扣人心弦的,通过细节可以启发学生更多的思维。“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是我们语文教学所追求的目标。而“细节在教学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在促进学生能力发展中的意义和价值举轻若重。”因为教学中的细节常常是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成长和心理紧密相联的;是学生兴趣盎然的、关心的,是能够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所以运用这些来鼓励学生,引导学生,帮助他们汲取智慧,陶冶情操,应该是会有“事半功倍”之效果的。
3.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我们关注教学细节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细节可以体现一位教师的实力和功力,还可以体现一位教师的魅力。新课程教学改革,最终是要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细节上实践和体现的,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首先就得是一个优秀讲述者,这就离不开具体的教学细节。对教师来说,要做到能够比较好地掌握细节,就需要加强对语文的探究,一个关注教学细节的教师是能够和学生平等对话的,是能够真正建立课堂民主的,是能够让课堂变得更和谐的;同时,关注细节,是提升教学智慧的必经之路,有利于教师教学的成功,也是有利于教师自我成长的有利途径。
三、巧用课堂语言,凸现教学细节
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曾说过:“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这句话,精辟地道出了教师课堂语言的重要性。而教师更要特别注意巧用课堂语言的艺术性,凸现教学细节。
1.琢磨提问语言,激活教学细节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般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好的提问“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形,纯熟之功弥深。”因此我们要注意每一环节中的每个小问题的提出方式,先说什么,再以什么样的语言表情接问下一个问题,怎样使用最简短最明确的语言等。当然,还要你以一个学生的角度,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捉摸用这句话是否合适。如在教学《三顾茅庐》一文引导孩子理解“谒见”一词时,第一步,先在大屏幕上出现“谒见”一词,然后问:“孩子们,你们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说说谒见的意思吗?”一个孩子马上举手说:“是拜见。”另一个孩子抢着说:“是进见。”这是让孩子们凭着自己的经验来理解“谒见”;第二步,“能从这个词的本身意义上来理解‘谒见’吗?”有个孩子说:“进见是对地位或辈分高的人的一种会见。”这个时候是对语义解读的一种深化,假如前一次解读激活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那么这一次解读激活了语义本身的内涵,当生活和语义结合在一起的时候,语文的张力就产生了;第三步,“你们能联系课文说说刘备与诸葛亮的身份吗?” 把这个词语放到课文大的语境中,放到特定的语境中去理解。诸葛亮当时在南阳亲自种地,是一个村夫,一介平民,当时26岁。教师总结:论年龄,刘备是长辈,诸葛亮是晚辈;论职务,一个是皇亲国戚,一个是无名小卒,那刘备自称两次谒见诸葛亮,是不是他用错词了呢?(当然不是)那你从这个“谒见”中体会到什么?(更能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 我想,通过这三个细节,学生真正理解了“谒见”一词,也学会了如何理解词语。
教师要在与学生对话之中提出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去与文本对话,与人物对话,与作者对话,倾听蕴藏在文本中的作者心声,从而触摸作者那颗特殊心灵的脉动,读出作品的意蕴。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二课时,在研读父亲这一板块中,我在教学“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衣服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这个重点句子时,引导学生进行了三次朗读。
一读:当学生说父亲挖了很长时间,我追问:“同学们,36小时,那是2160分,129600秒呀!如果从现在开始挖,父亲要挖到什么时候?”当学生回答后,师导:“时间是如此漫长,你能用你的朗读让大家感受到吗?” 二读:想象一下,在这36小时内,父亲必须承受哪些痛苦呢?(引导学生体会父亲不但身体上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而且还承受着心灵上的煎熬)
同学们,父亲仅仅忍受了36小时的痛苦吗?(不)你从哪儿看出?(省略号)
这省略号在你眼中,它就像什么?生答:这省略号就像父亲的眼泪。
对!这省略号就是父亲那粒粒汗珠、点点泪花、滴滴热血、道道伤痕……让我们轻轻地读这段话,用心地体会父亲的挖掘难。
三读:读着读着,你的眼前出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满脸灰尘,浑身衣服破烂不堪,像个要饭的;双眼布满血丝;疲惫不堪;狼狈……)
为了救儿子,这位父亲忍受了一般人所不能忍受的痛苦。啊!正是因为爱,父亲才能不吃不喝,不眠不休地整整坚持了38小时。此时,老师的心被深深感动着,从你们的眼神中,我感到了你们也被深深感动了,那就让我们用朗读读出我们心中的感动吧!
语文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教师以读代讲,通过引导学生一次次与文本对话,揣摩“36小时”“满脸灰尘”等词语,不仅能使学生准确理解这些词语的含义,还能使学生在真切的体验中感受到父亲的坚强、执着、了不起,学生的情感也在一遍又一遍的读中萌发。
2.感悟文本语言,丰满教学细节
语文的本体不是语言,是言语,是它的言语性,因为言语具有情景性,个体性,言语是在此时此刻的一种具体的存在,所以它一定有自己的情景,自己的语境。我们要让孩子们关注言语的存在。因为语言的存在是死的,而言语的存在是活的。如小学语文第十册《滥竽充数》一课中有这么一句话:“乐师们知道命令后都积极练习,想一展身手,只有那个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忙收拾行李逃走了。”“惶惶不可终日”这个词我们大家都会注意,如果把本体理解为语言的话,那么操作很简单:“惶惶不可终日”是什么意思啊?“惶惶不可终日”是形容非常惊恐,连一天都过不下去。这是从语言到语言,这是死的,这不是惶惶不可终日的存在,惶惶不可终日的存在是它独特的一种延说,这种延说,它在延说什么呢?我是这样引导的:你看到惶惶不可终日的南郭先生了吗?吃饭时,走路时,要睡觉了……南郭先生是怎样表现的呢?请选择一个情境或自己想象一个情境,说一说惶惶不可终日的南郭先生。感悟文本语言,教学细节才能获得深化,才能让学生深刻地把握语词的真正内含和外延,体会到词语在文章中的深意。
归根结底,课堂教学艺术的形成亦是在细节中摸索,在细节中总结,在细节中形成,在细节中提升的,只有遵循语言教学规律,深入挖掘教材内涵、课文内容、把握课堂节奏、在细节中铸就课堂的灵魂,我们的课堂才会真正的活起来,动起来。才会充懑魅力、充满智慧、更加和谐。
(作者单位:162850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莫旗乌尔科中心校)
一、什么是细节
何为“细节”?从字面上看:细者,小也;节者,单位或要点也。在《汉语大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细小的环节和情节。即人物或事件发展的过程中细小的环节和情节。教学细节,就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富有教育价值的细小环节和情节,从根本上说是教学语言的细节,是指发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充满思辩与灵性的课堂场景。教学的语言细节直接决定和影响着教学细节,细节影响效率,细节决定成败,“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涓流无以成江河”,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更多地锤炼课堂教学中语言的细节问题,达到“点石成金,出奇制胜”的教学效果,形成和谐的语文课堂。
二、聚焦语文课堂,关注教学细节
生活中通常能吸引人并留在内心深处的小说、影视剧往往是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命运坎坎坷坷的,这些都离不开一个个生动的细节;那么同样能吸引学生并刻骨铭心的课堂往往是精彩动人、能震撼其心灵,让其学有所获的,这些也离不开一个个生动的细节;而学生对老师印象最深刻的也往往是课堂上教师的某一个举动、某一句话,甚至是某一个眼神。由此可见“细节”的重要性。
1.新课程理念需要我们关注教学细节
新课程理念倡导“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发展,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倡导“以人为本”。在《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规定: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新课程实施的关键是在课堂上,要扎扎实实地落实这些新课程理念,要真正实现新课程改革的这些教育教学目标,就没有理由忽视教学细节,必须要把新课程理念落实到具体的教学环节当中。因为任何一个细节它一定都浸润和包含作者或教师的课堂理念,这些细节有的时候是预设的,有的时候是生成的。因此,关注教学细节,就是关注新课程理念的落实程度、教学行为能否根据新课程理念重新塑造;关注教学细节,更是追求教学的合理化、智慧化和精确化,是追求和谐的语文课堂,是具有品位的教学新境界的体现。
2.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我们锤炼教学细节
教学细节是具体生动的,是形象典型的,它可以让学生感受语文并深切地认识语文;教学细节又往往是能扣人心弦的,通过细节可以启发学生更多的思维。“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是我们语文教学所追求的目标。而“细节在教学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在促进学生能力发展中的意义和价值举轻若重。”因为教学中的细节常常是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成长和心理紧密相联的;是学生兴趣盎然的、关心的,是能够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所以运用这些来鼓励学生,引导学生,帮助他们汲取智慧,陶冶情操,应该是会有“事半功倍”之效果的。
3.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我们关注教学细节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细节可以体现一位教师的实力和功力,还可以体现一位教师的魅力。新课程教学改革,最终是要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细节上实践和体现的,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首先就得是一个优秀讲述者,这就离不开具体的教学细节。对教师来说,要做到能够比较好地掌握细节,就需要加强对语文的探究,一个关注教学细节的教师是能够和学生平等对话的,是能够真正建立课堂民主的,是能够让课堂变得更和谐的;同时,关注细节,是提升教学智慧的必经之路,有利于教师教学的成功,也是有利于教师自我成长的有利途径。
三、巧用课堂语言,凸现教学细节
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曾说过:“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这句话,精辟地道出了教师课堂语言的重要性。而教师更要特别注意巧用课堂语言的艺术性,凸现教学细节。
1.琢磨提问语言,激活教学细节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般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好的提问“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形,纯熟之功弥深。”因此我们要注意每一环节中的每个小问题的提出方式,先说什么,再以什么样的语言表情接问下一个问题,怎样使用最简短最明确的语言等。当然,还要你以一个学生的角度,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捉摸用这句话是否合适。如在教学《三顾茅庐》一文引导孩子理解“谒见”一词时,第一步,先在大屏幕上出现“谒见”一词,然后问:“孩子们,你们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说说谒见的意思吗?”一个孩子马上举手说:“是拜见。”另一个孩子抢着说:“是进见。”这是让孩子们凭着自己的经验来理解“谒见”;第二步,“能从这个词的本身意义上来理解‘谒见’吗?”有个孩子说:“进见是对地位或辈分高的人的一种会见。”这个时候是对语义解读的一种深化,假如前一次解读激活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那么这一次解读激活了语义本身的内涵,当生活和语义结合在一起的时候,语文的张力就产生了;第三步,“你们能联系课文说说刘备与诸葛亮的身份吗?” 把这个词语放到课文大的语境中,放到特定的语境中去理解。诸葛亮当时在南阳亲自种地,是一个村夫,一介平民,当时26岁。教师总结:论年龄,刘备是长辈,诸葛亮是晚辈;论职务,一个是皇亲国戚,一个是无名小卒,那刘备自称两次谒见诸葛亮,是不是他用错词了呢?(当然不是)那你从这个“谒见”中体会到什么?(更能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 我想,通过这三个细节,学生真正理解了“谒见”一词,也学会了如何理解词语。
教师要在与学生对话之中提出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去与文本对话,与人物对话,与作者对话,倾听蕴藏在文本中的作者心声,从而触摸作者那颗特殊心灵的脉动,读出作品的意蕴。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二课时,在研读父亲这一板块中,我在教学“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衣服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这个重点句子时,引导学生进行了三次朗读。
一读:当学生说父亲挖了很长时间,我追问:“同学们,36小时,那是2160分,129600秒呀!如果从现在开始挖,父亲要挖到什么时候?”当学生回答后,师导:“时间是如此漫长,你能用你的朗读让大家感受到吗?” 二读:想象一下,在这36小时内,父亲必须承受哪些痛苦呢?(引导学生体会父亲不但身体上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而且还承受着心灵上的煎熬)
同学们,父亲仅仅忍受了36小时的痛苦吗?(不)你从哪儿看出?(省略号)
这省略号在你眼中,它就像什么?生答:这省略号就像父亲的眼泪。
对!这省略号就是父亲那粒粒汗珠、点点泪花、滴滴热血、道道伤痕……让我们轻轻地读这段话,用心地体会父亲的挖掘难。
三读:读着读着,你的眼前出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满脸灰尘,浑身衣服破烂不堪,像个要饭的;双眼布满血丝;疲惫不堪;狼狈……)
为了救儿子,这位父亲忍受了一般人所不能忍受的痛苦。啊!正是因为爱,父亲才能不吃不喝,不眠不休地整整坚持了38小时。此时,老师的心被深深感动着,从你们的眼神中,我感到了你们也被深深感动了,那就让我们用朗读读出我们心中的感动吧!
语文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教师以读代讲,通过引导学生一次次与文本对话,揣摩“36小时”“满脸灰尘”等词语,不仅能使学生准确理解这些词语的含义,还能使学生在真切的体验中感受到父亲的坚强、执着、了不起,学生的情感也在一遍又一遍的读中萌发。
2.感悟文本语言,丰满教学细节
语文的本体不是语言,是言语,是它的言语性,因为言语具有情景性,个体性,言语是在此时此刻的一种具体的存在,所以它一定有自己的情景,自己的语境。我们要让孩子们关注言语的存在。因为语言的存在是死的,而言语的存在是活的。如小学语文第十册《滥竽充数》一课中有这么一句话:“乐师们知道命令后都积极练习,想一展身手,只有那个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忙收拾行李逃走了。”“惶惶不可终日”这个词我们大家都会注意,如果把本体理解为语言的话,那么操作很简单:“惶惶不可终日”是什么意思啊?“惶惶不可终日”是形容非常惊恐,连一天都过不下去。这是从语言到语言,这是死的,这不是惶惶不可终日的存在,惶惶不可终日的存在是它独特的一种延说,这种延说,它在延说什么呢?我是这样引导的:你看到惶惶不可终日的南郭先生了吗?吃饭时,走路时,要睡觉了……南郭先生是怎样表现的呢?请选择一个情境或自己想象一个情境,说一说惶惶不可终日的南郭先生。感悟文本语言,教学细节才能获得深化,才能让学生深刻地把握语词的真正内含和外延,体会到词语在文章中的深意。
归根结底,课堂教学艺术的形成亦是在细节中摸索,在细节中总结,在细节中形成,在细节中提升的,只有遵循语言教学规律,深入挖掘教材内涵、课文内容、把握课堂节奏、在细节中铸就课堂的灵魂,我们的课堂才会真正的活起来,动起来。才会充懑魅力、充满智慧、更加和谐。
(作者单位:162850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莫旗乌尔科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