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8月,父亲刚刚收到样书,就给我俩人手一本,并且希望阅读后提出意见。于是我俩就成为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吴胜明撰写的《中国最美的地质公园》一书的最早读者。我俩一个学法律,一个学英文,但看完本书后,不禁要对读者说说父亲(作者)的一些有关情况。
首先是书做的大气、漂亮。地学书,尤其是地学科普图书做的这么精致,可见出版社是很重视这本书的。读者一看到它,就不禁会拿起来翻阅。它和过去这类书外表比较,令人眼前一亮。其次是图片多,而且几乎每张图片都有简短但十分扼要的说明。这在现在图书中不多见,一般这样书的图片仅仅有一个标题。这样,人们从图片中可以获取更多有用的信息。如武夷山晒布岩,就引述了徐霞客先生的描述,又指出了其叫“仙掌岩”;三清山景观,不仅讲述了照片的拍摄地,而且还指出了主要欣赏其间的潭景观线;不少风景图片中的景观列举了具体的数据,如金湖水上一线天,海坛天神人祖崇拜等。有些人文照片也十分耐看,如湘女过翠江,三绝碑的局部等等,这在地学旅游书中是十分罕见的,可见父亲用心良苦。
最后是全书不仅文字流畅,语句直白,使人很容易通读下去,即令比较不常见的地学名词都在“旁白”中予以通俗的解释,你看可以增加知识,不看也不影响阅读。为了内容生动活泼,在行文中结合具体的风景引用了不少大文学家的作品,如李白、白居易、王维、柳宗元、陆游、苏轼、袁枚等等,令我俩感到阅读的轻松,从中感到好像夏日之中有一股溪水从山中流淌而下。全书还穿插了一些人文知识,如秦观与郴州,长孙无忌与武隆,更增加了这些地质公园的魅力。读者仔细看会发现本书“首尾呼应”,以紫竹院公园开始,以紫竹院公园结尾,但两者所引申的内容是绝对不同的。
下面介绍父亲写此书的目的,对读者了解本书内容有帮助。
父亲能够写出这本书与其爱好密切相关。父亲不吸烟,不喝酒,但却有五个爱好和特点。一是热爱音乐。他喜欢音乐的节奏旋律和激情。它们表现出的氛围,或大气,或幽默,或澎湃,或舒缓,或激昂,或低沉;他说,这和大自然的风景类型和给人的感觉是一脉相承的。他每到周末都要到紫竹院公园去聆听、欣赏那里很有气势的人民大众的合唱。尤其是铜管乐中吹出来的美妙的、打动人心的乐声以及鼓声。他特别喜欢《北国之春》、《天路》、《青藏高原》等歌曲。他说这些歌中有自然风景,更有人的感情。正是这人和自然的交融特别感人,直人人的心扉。
他说地质的内外力运动是有节奏的,有韵律的,不是乱动、胡动的!现在的风景都是地质运动的结果。你不懂音乐,也搞不清地质的学问。父亲告诉我们:中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就是一位热爱并精通音乐的人。中国第一首小提琴独奏曲就是李四光先生在新中国成立前创作的。还有地质学家黄汲清先生也是十分热爱音乐的,他不仅在国内看音乐会,到意大利时还特别欣赏外国歌剧。他把自己的大地构造理论称为“手风琴理论”。父亲说没有音乐就没有这本书,“音乐”暗含在文字中。
二是欣赏体育。父亲看电视,除了新闻节目外基本只看体育比赛(除乒乓球外的各种体育比赛),不喜好乒乓球,他觉得乒乓球是一种健身运动,双方的竞争不激烈。他对那种立即见胜负的公平比赛特别痴迷。如从百米跑到马拉松、跳高、跳远、铁饼等等。父亲说:这样的比赛最公平、公正、公开,任何人不敢也不能操纵作假。父亲是武汉人,尤其对家乡的运动员十分喜爱:如法国大满贯得主李娜,她的比赛熬夜也要看。父亲不仅欣赏她的球技以及在赛场上的强大气场,更喜欢她的自信。父亲从体育中吸取的是“竞争”的精神,是“更高、更快、更强”的理念。父亲要把书尽量写成他这个行业中的“中国第一”,他像过去的长跑名将王军霞一样,每天都在“跑马拉松”。他没有节假日,没有电脑,每天笔耕不辍,从日出写到日落。
三是爱好古典文学,特别是唐诗宋词。父亲不仅阅读,还不时背诵,尽管年纪大了,背了忘,忘了又背。父亲特别喜欢湖北老乡王维,还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的诗。其中对柳宗元尤其偏爱,不仅购买其诗文集,2009年还冒雪去湖南永州拜谒柳宗元祠。正是这次参观,使他写出了白水洋景观是“流若织文,响若操琴”这八个字。他还说柳宗元的《江雪》意境多大,视野多辽阔,应该好好体会。
四是崇拜徐霞客,阅读《徐霞客游记》成为习惯。徐霞客是明代伟大的旅行家和旅游地学家,和父亲是“同行”。父亲几乎每天都翻阅《徐霞客游记》,他说这本游记不仅是中国地学的经典著作,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越读越有味道,越读越有收获。父亲阅读的是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1993年重印的繁体字本是父亲1993年7月参加“全国徐霞客研究会筹略会”得到的。他无论出差到哪,总要带上。在写作任何关于地学著作时,他总是念念不忘阅读游记,从中吸取营养。如在2009年和2010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瑰丽的地下宫殿——中国溶洞之旅》以及该书的第二版两本书中,父亲就把《徐霞客游记》中的精彩段落结合他考察过的溶洞进行讲述,本书亦是如此。
五是热爱故乡,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父亲是武汉人,对家乡很是热爱,表现在三点:一是父亲上的武汉武昌文华中学是一所百年老校,出了闻一多、曾宪九(著名医学家)、王佐良(著名翻译家,曾任北京外语学院副院长)、宦乡(著名外交家)、夏之秋(著名音乐家,《八百壮士》抗日歌曲作者)等等,至今健在的石之春(原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潘际銮(原南昌大学校长)也毕业于该校。从20世纪八十年代至今30余年,文华中学在北京有校友会,每年都聚会,这可能是十分罕见的。父亲总是很积极参加其活动。他说校友会中还有八九十岁的原部长、司长都参加活动,参加时有一种亲切感,有“根”的感觉,在中国大地上有一片土地是我们的“根”,这和地质,和地质公园有关吧!二是父亲对家乡人的成就特别自豪。董必武、李先念两届国家主席都是湖北人,著名地质学家、被誉为“科技界旗帜”的李四光也是湖北人,湖北红安县被称为“将军县”,出了百余名将军,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周小燕等。还有不少人是从武汉走出来的,如原中央政治局常委吴官正、北京市委书记刘淇等。父亲感觉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家乡的水土环境对塑造一个人的性格多少有所影响。三是父亲最喜欢家乡的景点之一是汉阳的“古琴台”,这里产生了著名的传说故事——“知音”。每本书出版后,父亲总是说他仿佛是弹琴的伯牙,希望寻觅到听琴的知音钟子期。这本书出版后,父亲也是怀着同样的期望,期望知音遍中国。
地质公园把美丽的中国呈现给世界,我俩和父亲一样,希望读者读过本书后,能够走进地质公园,了解中国之美!从而更加热爱这片生我们养我们的壮美大地!
首先是书做的大气、漂亮。地学书,尤其是地学科普图书做的这么精致,可见出版社是很重视这本书的。读者一看到它,就不禁会拿起来翻阅。它和过去这类书外表比较,令人眼前一亮。其次是图片多,而且几乎每张图片都有简短但十分扼要的说明。这在现在图书中不多见,一般这样书的图片仅仅有一个标题。这样,人们从图片中可以获取更多有用的信息。如武夷山晒布岩,就引述了徐霞客先生的描述,又指出了其叫“仙掌岩”;三清山景观,不仅讲述了照片的拍摄地,而且还指出了主要欣赏其间的潭景观线;不少风景图片中的景观列举了具体的数据,如金湖水上一线天,海坛天神人祖崇拜等。有些人文照片也十分耐看,如湘女过翠江,三绝碑的局部等等,这在地学旅游书中是十分罕见的,可见父亲用心良苦。
最后是全书不仅文字流畅,语句直白,使人很容易通读下去,即令比较不常见的地学名词都在“旁白”中予以通俗的解释,你看可以增加知识,不看也不影响阅读。为了内容生动活泼,在行文中结合具体的风景引用了不少大文学家的作品,如李白、白居易、王维、柳宗元、陆游、苏轼、袁枚等等,令我俩感到阅读的轻松,从中感到好像夏日之中有一股溪水从山中流淌而下。全书还穿插了一些人文知识,如秦观与郴州,长孙无忌与武隆,更增加了这些地质公园的魅力。读者仔细看会发现本书“首尾呼应”,以紫竹院公园开始,以紫竹院公园结尾,但两者所引申的内容是绝对不同的。
下面介绍父亲写此书的目的,对读者了解本书内容有帮助。
父亲能够写出这本书与其爱好密切相关。父亲不吸烟,不喝酒,但却有五个爱好和特点。一是热爱音乐。他喜欢音乐的节奏旋律和激情。它们表现出的氛围,或大气,或幽默,或澎湃,或舒缓,或激昂,或低沉;他说,这和大自然的风景类型和给人的感觉是一脉相承的。他每到周末都要到紫竹院公园去聆听、欣赏那里很有气势的人民大众的合唱。尤其是铜管乐中吹出来的美妙的、打动人心的乐声以及鼓声。他特别喜欢《北国之春》、《天路》、《青藏高原》等歌曲。他说这些歌中有自然风景,更有人的感情。正是这人和自然的交融特别感人,直人人的心扉。
他说地质的内外力运动是有节奏的,有韵律的,不是乱动、胡动的!现在的风景都是地质运动的结果。你不懂音乐,也搞不清地质的学问。父亲告诉我们:中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就是一位热爱并精通音乐的人。中国第一首小提琴独奏曲就是李四光先生在新中国成立前创作的。还有地质学家黄汲清先生也是十分热爱音乐的,他不仅在国内看音乐会,到意大利时还特别欣赏外国歌剧。他把自己的大地构造理论称为“手风琴理论”。父亲说没有音乐就没有这本书,“音乐”暗含在文字中。
二是欣赏体育。父亲看电视,除了新闻节目外基本只看体育比赛(除乒乓球外的各种体育比赛),不喜好乒乓球,他觉得乒乓球是一种健身运动,双方的竞争不激烈。他对那种立即见胜负的公平比赛特别痴迷。如从百米跑到马拉松、跳高、跳远、铁饼等等。父亲说:这样的比赛最公平、公正、公开,任何人不敢也不能操纵作假。父亲是武汉人,尤其对家乡的运动员十分喜爱:如法国大满贯得主李娜,她的比赛熬夜也要看。父亲不仅欣赏她的球技以及在赛场上的强大气场,更喜欢她的自信。父亲从体育中吸取的是“竞争”的精神,是“更高、更快、更强”的理念。父亲要把书尽量写成他这个行业中的“中国第一”,他像过去的长跑名将王军霞一样,每天都在“跑马拉松”。他没有节假日,没有电脑,每天笔耕不辍,从日出写到日落。
三是爱好古典文学,特别是唐诗宋词。父亲不仅阅读,还不时背诵,尽管年纪大了,背了忘,忘了又背。父亲特别喜欢湖北老乡王维,还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的诗。其中对柳宗元尤其偏爱,不仅购买其诗文集,2009年还冒雪去湖南永州拜谒柳宗元祠。正是这次参观,使他写出了白水洋景观是“流若织文,响若操琴”这八个字。他还说柳宗元的《江雪》意境多大,视野多辽阔,应该好好体会。
四是崇拜徐霞客,阅读《徐霞客游记》成为习惯。徐霞客是明代伟大的旅行家和旅游地学家,和父亲是“同行”。父亲几乎每天都翻阅《徐霞客游记》,他说这本游记不仅是中国地学的经典著作,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越读越有味道,越读越有收获。父亲阅读的是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1993年重印的繁体字本是父亲1993年7月参加“全国徐霞客研究会筹略会”得到的。他无论出差到哪,总要带上。在写作任何关于地学著作时,他总是念念不忘阅读游记,从中吸取营养。如在2009年和2010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瑰丽的地下宫殿——中国溶洞之旅》以及该书的第二版两本书中,父亲就把《徐霞客游记》中的精彩段落结合他考察过的溶洞进行讲述,本书亦是如此。
五是热爱故乡,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父亲是武汉人,对家乡很是热爱,表现在三点:一是父亲上的武汉武昌文华中学是一所百年老校,出了闻一多、曾宪九(著名医学家)、王佐良(著名翻译家,曾任北京外语学院副院长)、宦乡(著名外交家)、夏之秋(著名音乐家,《八百壮士》抗日歌曲作者)等等,至今健在的石之春(原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潘际銮(原南昌大学校长)也毕业于该校。从20世纪八十年代至今30余年,文华中学在北京有校友会,每年都聚会,这可能是十分罕见的。父亲总是很积极参加其活动。他说校友会中还有八九十岁的原部长、司长都参加活动,参加时有一种亲切感,有“根”的感觉,在中国大地上有一片土地是我们的“根”,这和地质,和地质公园有关吧!二是父亲对家乡人的成就特别自豪。董必武、李先念两届国家主席都是湖北人,著名地质学家、被誉为“科技界旗帜”的李四光也是湖北人,湖北红安县被称为“将军县”,出了百余名将军,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周小燕等。还有不少人是从武汉走出来的,如原中央政治局常委吴官正、北京市委书记刘淇等。父亲感觉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家乡的水土环境对塑造一个人的性格多少有所影响。三是父亲最喜欢家乡的景点之一是汉阳的“古琴台”,这里产生了著名的传说故事——“知音”。每本书出版后,父亲总是说他仿佛是弹琴的伯牙,希望寻觅到听琴的知音钟子期。这本书出版后,父亲也是怀着同样的期望,期望知音遍中国。
地质公园把美丽的中国呈现给世界,我俩和父亲一样,希望读者读过本书后,能够走进地质公园,了解中国之美!从而更加热爱这片生我们养我们的壮美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