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川—绥阳地区褶皱变形特征分析

来源 :科学与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zbisy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南川地处四川盆地东南边缘与云贵高原过渡地带,位于重庆市南部,绥阳位于贵州省北部,大娄山脉中段。南川-绥阳地区的褶皱变形特征为整个扬子地区(尤其是川东地区)的构造变形提供了基础的数据支撑。研究区内存在复杂的叠加褶皱和断层,构造变形特征复杂。
  通过对研究区的褶皱发育特征及褶皱叠加特征分析,我们能更加深入且形象地了解川东地区的褶皱变形特征。论文通过对现有资料的收集和整理,运用褶皱叠加的分析方法,对研究区的不整合情况、褶皱和断裂的构造特征进行详细的研究。研究区内褶皱和断裂发育,燕山期有两期褶皱变形,早期褶皱轴向总体为NE向,晚期褶皱轴向为NS向。研究区发育断裂,主要为逆断层和走滑断层。后期的褶皱叠加在前期褶皱之上使原来的褶皱形态产生了变化,形成"菱形"状叠加褶皱。
  关键词:南川;绥阳;不整合;隔槽式褶皱;褶皱叠加
  1区域地质背景
  南川地处四川盆地东南边缘与云贵高原过渡地带,位于重庆市南部,绥阳位于贵州省北部,大娄山脉中段。研究区内存在较复杂的叠加褶皱和断层(如交叉叠加和同向叠加等),形成了较复杂的构造变形特征。
  1.1区域地层特征
  研究区自古生代以来大致经历了加里东运动、海西运动、印支运动和燕山运动多期构造作用的叠加改造。发育地层从下古生界到新生界,其间存在不整合,主要缺失泥盆系、石炭系、古近系及新近系地层。
  1.2区域构造运动
  四川盆地在漫长的构造及沉积演化史中,经历了多期的和多向的边缘深断裂活动,具有多旋回的特点。从震旦系到中三叠统之间也存在多个沉积间断面,但各层系之间均呈平行叠置,未见区域性角度不整合,这标志它们长期处于台地相,总的趋势是以下陷并接受沉积为主。在加里东期和海西期,研究区地壳也曾发生过与张裂活动伴生的升降运动,但未曾发生过与挤压活动有关的褶皱运动。从晚中生代燕山运动开始,研究区才发生较强烈的压扭性的构造运动,导致盆地内断褶构造开始发育。四川盆地在地史上自震旦纪以来构造活动较为频繁,如果从基底算起,追溯其发展过程可以划分出6个主要的构造旋回。
  2 南川—绥阳地区褶皱变形特征分析
  研究区内出露的最老地层为寒武-奥陶系地层,最新地层为第四系地层,该区普遍缺失泥盆-石炭系地层和白垩系地层,存在地层不整合接触,主要为加里东期的平行不整合,亦发育燕山期及喜山期的角度不整合。研究区各期构造相互影响叠加造就了该地区褶皱变形复杂。该区近南-北走向、北-东走向褶皱发育。
  2.1南川—绥阳地区主要构造期的不整合特征
  研究区的构造发展与演化,自古生代以来大致经历了加里东运动、海西运动、印支运动和燕山运动多期构造作用的叠加改造。根据这些构造作用和研究区的地层特征可以将研究区的不整合划分为三个时期,即加里东期、燕山期和喜山期。
  2.2 南川—绥阳地区褶皱特征分析
  2.3 南川—绥阳地区断裂特征
  南川—绥阳地区经历了加里东、海西、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等构造运动,其中加里东期的断裂和印支期断裂受后期构造运动强烈的改造和继承,很难区分和识别。本文只对燕山期的断裂进行讨论。燕山期构造变形在研究区较为明显,断层主要分布在褶皱(NE向、NS向)的两翼,大部分为逆断层和走滑断层。
  2.3.1逆断层发育特征
  (1)NE向断层:该幕断层主要为逆冲断层,分布在NE向背斜的两翼,断面倾向于岩层倾向既相同,也有相反。沿断层走向,断面较平缓,倾角一般在20°~50°之间。
  (2)NS向断层:该幕断层主要发育在南北向隔槽式褶皱向斜的两翼,断面倾向于岩层倾向既有相同,也有相反。沿断层走向,断面呈舒缓波状,断面倾斜陡峭,倾角一般在 60°~70°之间,甚至直立,沿断层的旁侧,常有挤压扭动现象,如方解石团块、岩石破碎及分支褶皱等。
  2.3.2走滑断层发育特征
  研究区内可见NE向的走滑断层,该断层切割了燕山期第二幕的褶皱,具有明显的左行压扭特征。该走滑断层切割了NS向隔槽式褶皱,在NE向走滑断层的两侧,褶皱都会发生牵引现象,褶皱轴向与走滑断层的锐夹角,指示对盘的运动方向,从而证明其为左行走滑断层。下面以绥阳县南东方向的小区域来说明该走滑断层的特征。
  2.4南川—绥阳地区复合叠加构造特征
  南川—绥阳地区主要发育燕山期褶皱,平面上主要表现为由两组褶皱复合叠加而形成“菱形”构造。褶皱的轴向主要为NE向和NS向,并且NS向切割和改造了NE向褶皱,表明了NE向褶皱早于NS向褶皱形成。
  根据P1与S2之间存在平行不整合,所以研究区在加里东时期并没有发生大型褶皱、断裂等构造变形。研究区的褶皱主要为燕山期的褶皱。
  由一系列平行的紧闭向斜和平缓开阔背斜相间排列而成的构造就为隔槽式背斜。从平面图分析,该构造带的两幕褶皱大体上为隔槽式褶皱。由于NS向褶皱发育连续性较好,且可见NS向切割和改造了NE向褶皱,因此表明NE向褶皱形成时期早于NS向。NE、NS向褶皱复合叠加,形成平面分布特征为菱形状(图4-16)。
  根据NE及NS向褶皱的形态特征,表明研究区的叠加褶皱类型为加强型。此种叠加褶皱发生在早期褶皱轴面近直立,而早、晚两期构造挤压应力场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其结果是仅使早期褶皱进一步压紧,压扁,或产生同向次级褶皱使其复杂化。
  3主要认识
  在综合分析了研究区的各项地质资料后的基础上,认真研究了研究区各构造时期的不整合发育特征,识别和分析各构造发育特征及变形幕次,揭示研究区多期复合叠加构造的发育特征,探讨了研究区构造发育演化特征及动力学机制,得出以下主要认识:
  (1)研究区发育多期不整合,主要为加里东期的平行不整合,即地层P1与S1及P1与地层S2的平行不整合;燕山期的角度不整合,即地层K2与J3的角度不整合;喜山期的角度不整合,即地层Q与J3的角度不整合。
  (2)研究区发育多幕次的构造运动,不同幕次的构造具有各自的特征。燕山期的构造运动对研究区的构造形态影响最大,燕山期发育两幕褶皱,第一幕褶皱为NE向,第二幕褶皱为NS向,两幕褶皱相互叠加,形成了现今复杂的构造格局。
  (3)燕山期构造变形在研究区较为明显,研究区内断层主要分布在褶皱(NE向、NS向)的两翼,大部分为逆断层和走滑断层。
  (4)研究区内褶皱为NE向背斜和NS向向斜叠加形成,为隔槽式褶皱,叠加形成“菱形”构造,其叠加褶皱类型为加强型。
  参考文献:
  [1]覃作鹏,刘树根,邓宾等.川东南构造带中新生代多期构造特征及演化[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2013, 40 (6):703-711.
  [2]吕宝凤.川东南地区构造变形与下古生界油气成藏研究[D].廣州: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5.
  [3]Simon.Superposed buckle folding in the eastern Iberian Chain,Spain[J].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2004,26;1447-1464.
其他文献
摘 要:站台线路常常受到多种条件的制约,始终有人工进行清筛作业,不能对清筛机械加以充分的利用,但是人工清筛往往无法确保道床石碴具有足够的排水性与清洁度。线路经过一定时间的运行便会发生一定的板结翻浆问题,此时便要多次进行人工维护线路,将会造成大量人力物力的浪费,而使用清筛机械能够使线路长期符合运行要求。对此本文对利用大型养路机械实现站台清筛的前期准备与施工方案进行分析,以期对相关工作人员有所借鉴作用
数学是一门比较复杂的学科,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强化自己的思维,突破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所以教师需要对自己的教学方案进行进一步的改进,从而使中职数学呈现简单化的教学趋势
人性化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各个行业的一种需要和趋势。文章通过对图书馆管理中读者的人性化服务和管理内部本身的人性化研究,探析出以人为本的图书馆管理和服务的方法,从而希望
高中教材内容的深度、广度和能力要求都有了较大的变化,许多内容难度大、方法新,对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要求较高.从而两极分化问题极其突出,面对学习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促使全
本文提出了汉语大词表的N-gram统计语言模型构造技术,根据信息论的观点,给出了自然语言处理中各种应用中的统计语言建模的统一框架描述,提出了一种汉语大词表的Trigram语言模型构造算法。把构
针对板带轧制过程厚度自动控制(AGC)问题,提出逆动态自适应神经网络AGC(VANN-AGC)系统,并给出适于过程控制的网络激励函数和改进的BP网络训练方法。仿真结果表明:VANN-AGC系统可自适应地实现快速跟随响应和抗
我所1973年开始进行冬春麦杂交,选育春麦新品种,每年南繁北育(海南和新疆),一年两代,已选出一批新品系,有的参加了区域试验,有的进行了多点鉴定和生产示范.现将有关情况汇总
提出一种新型的非线性PID控制算法,通过调整增益、输出反馈、非线性前馈和死区修正算法,克服系统中大间隙、弹性、饱和、库仑摩擦、死区、滞后等固有本质非线性因素的影响,提高了系
摘 要:基层单位声像档案作为基层单位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留存着基层单位各个时期以及各个方面的发展面貌,同时,对其管理工作的开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基于此,文章先是简单介绍了声像档案的概念和特点,然后对基层单位声像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最后就如何加强基层单位声像档案管理提出几点建议,以供相关人员借鉴利用。  关键词:基层单位;声像档案;管理  引言  声像档案对展现基层单位管理工作以及基层
海城县于1970年开始推广杂交高粱,杂交高粱种性较强,优势明显,增产显著.1974年全县高粱平均单产达801斤,比推广前的普通高粱单产提高1倍多.杂交高粱的种植面积从1971年的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