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不应忽略的内容

来源 :学习报·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wang1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是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注意到这样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高一新生在学习古代文言散文时很费力,感觉和初中的语文课差别太大,有的甚至感叹不知老师在说什么。
  经过一番深入的了解、思考,我们找到了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初中的语文老师忽略了语法知识的教学,导致学生对词性、短语、句子成分等语法知识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但是这些知识对于高中语文老师来说又是无法回避的,因为高考对文言文翻译准确性的要求非常高,对词性词义发生转变的的词语、特殊的文言句式等,都要求必须准确地转变成现代汉语的词性、词义、句式,这就难怪学生们上课时云里雾里,不知所云了。
  那么,初中语文老师为什么会忽略语法知识的教学呢?
  通过与初中语文老师的沟通交流,我们认为原因有二:
  1.对新课标精神的误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验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规律。”于是,老师们就认为,现在的考试重视的是对学生的能力测试,是文学的教育,是素质的培养,语法知识死知识,体现不出能力、素质。
  2.急功近利的思想作祟。从事语文教学的人都知道,中考语文不再考语法,不考就不教。
  对此,我们想谈一谈我们的几点浅陋的看法。
  第一,“语文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为根本任务,而语法知识是死知识,体现不了语文能力”的观点是错误的,是对《新课程标准》的误读。
  试问,语文教什么?语文学什么?字、词、句、段、篇。只有准确地理解字词的意义和用法,才能组成正确的精彩的句子,进而组成语气贯通、语意明确的段落、篇章。试想,一个连基本的词性都难以分清的学生,又怎么可能体会到这个词语的隐含的丰富的意义呢?这也就难怪学生们总是把“品味”写作“品位”,“委屈”写作“委曲”了。一个连短语结构都难以分清的学生,又怎么可能快速而准确地分清一个句子的结构呢?分不清句子的结构又怎么可能快速准确地理解句子的意思呢?比如这样一个句子:我们党领导人民奋斗八十年的峥嵘岁月和光荣业绩,如同一幅逶迤而又气势磅礴、雄浑而又绚丽多彩的画卷,展现在世人面前。显然,这个句子的主干是:岁月业绩展现。“我们党领导人民奋斗八十年的峥嵘”是定语,“如同一幅逶迤而又气势磅礴、雄浑而又绚丽多彩的画卷”是一个介宾词组用在动词“展现”前作状语;“在世人面前”也是一个介宾词组,用在动词“展现”后作补语——这些都是句子的次要成分。有语法知识的学生对这一句子的意思会一目了然;相反,如果学生不了解词组和句子成分的有关知识就很难领会其主要意思。而一个连长一点的句子一时都难以读明白的学生,他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又能有多强呢?
  《新课程标准 》中:“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规律。”“着重”“主要途径”“不宜刻意追求”只是强调了“实践”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而“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则点明了语文实践的目的——掌握规律,而语法不就是规律吗?可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并没有否定语法教学,只是提出不要过于强调单纯传授语法知识的做法,不要脱离语境讲授和记忆语法规则。教师不要脱离语境去讲授语法,学生不要脱离语境去学习语法,这也应该是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理念吧。
  “不考试”只是一种“淡化语法”教学的策略,是针对过去语文教学中纠缠于繁复的语法概念而忽视语言的生动运用而提出来的。在考试中不考的是语法概念的辨析、静态的语法分析,考的是在读写中渗透语法的真实运用。因此,“不考试”的提出,目的是将语文教学从机械繁复地肢解语言的訓练中解放出来,引导教师关注生活、关注运用。
  所以我们应该这样理解《新课程标准》:不要为教语法而教语法,语法的学习不能脱离语言的实践,要通过实践,发展听说读写的全面技巧。
  第二,“考啥教啥,不考就不教”的急功近利的思想害人匪浅,万万要不得。
  前面所写的,高一新生学习古代文言散文很费力,就是一例。即便学习文言散文能回避这些语法知识,但是在讲解“辨析并修改病句”“语言连贯”“句子排序”“句子仿写”……高考考点时也难以回避。退一万步讲,即使回避了,在学习这些考点时,学生理解、接受起来也会非常吃力。相反,学生如果掌握了语法知识,就可能会理解得更清楚明白,接受得更快,从而做到“事半功倍”。所以说“考啥教啥,不考就不教”的急功近利的思想害人匪浅,万万要不得。
  “考啥教啥,不考就不教”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不仅仅体现在初中教师语法知识的教学上,更体现在高中教师的高考复习备考中。
  一年一度的高考语文试题,其实变化并不大,但即便如此,每一位高三语文老师都会对上一年的高考语文试题进行深入研究,逐题解读,把握每一个考点,琢磨每一种题型的命题思路、考查角度、能力层级等,分析其中的“变”与“稳”。然后,针对性地制定复习备考计划。这种做法不仅无可非议,而且值得肯定,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重点突出、灵活高效地复习备考。
  但是,也有些老师做这些研究仅仅是为了确定高考考到了哪些内容,没考到哪些内容,以便确定教什么,不教什么。随着新课标卷在全国的推行,以前大纲卷常考的考点如字音字形、标点符号、词义辨析、散文阅读等,由于多年来高考一直未考,就逐渐被很多老师忽略了。
  字音字形的重要性就不用多说了,一个经常读错字,经常写错字的学生怎能算是一个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大学毕业生?又怎能担负起传播祖国语言文字的重任?高考虽然没有直接设字音字形题,但是在作文等题中还是有体现的。
  标点符号也是祖国语言文字的一部分,看看学生作文中一“逗”到底,书名号、小括号烂用、其后半部分置于行首、前半部分置于行尾,省略号七八个点,句号一个实点……现象,就知道我们忽略标点符号教学的后果有多严重。
  近义实词辨析最能训练学生的语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点相信大家都不会怀疑。不然,古人怎么会“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呢?但由于近年来高考未考到近义实词的辨析,很多老师也放弃了对这一部分知识的教学,就连不少复习资料也将这一部分直接省略了。2014年全国高考课表卷第13题应该是对这一现象的矫正、警示。第13题考查的是成语,往年四个选项分别考查四个毫无关联的成语,而2014年却给出三个意义非常接近的成语“义不容辞、责无旁贷、当仁不让”,供学生选择。没有良好的语感、语文素养是很难区分开这三个成语,做出正确选择的。
  至于过去大纲卷必考的散文阅读等考点,我们觉得就更没有必要在这里赘述了。2017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将“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两大选考内容全部改成必考内容,我们想,这应该是对只注重实用类文本阅读教学的做法的一种矫正、引导吧。
  总之,我们认为语文教学还是全面些好,“树立大语文观” 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那种“考啥教啥、不考就不教”的做法看似对高考研究透彻,备考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其实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难以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质,学生也不可能考出多么好的语文成绩,也难以取得多么突出的高考总成绩,因为语文是一门工具课,其它各门功课都要用汉语准确地表述出来。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数学试题都读不懂,你又怎能要求他学好数学?一个连基本语法都不懂的人又怎么能学得好外语呢?
  本文系2016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高中语文新课程人教版必修课教学的研究 》(课题编号JCJYC16011544)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河南省商城高级中学 465350)
其他文献
摘要:高中物理是一门理论知识和实验相结合的学科。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创造性地整合教材,用新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探究性,使他们在学习物理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和提高物理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构建以人为本的教学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探究积极性,让他们高效掌握物理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学习主体 教学策略 合作学习  高中物理教材中包含很多抽象的知识,要让学生在学习中
期刊
我的家乡在湖南省龙山县石牌镇桃源村。那儿一年四季风景如画、景色诱人,我爱我的家乡。  春天,草地上那嫩绿的小草都探出头来,好像在告诉你:“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河边的杨柳也发芽了,漫山遍野都是绿树、鲜花和小草。草丛上,蜜蜂在唱歌,蝴蝶在跳舞,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夏天,禾苗青青,油菜黄黄,一片好景色。池塘边有一棵榕树,上面停了许多知了,叽叽叫着夏天。如果你伸手去抓,它们会惊吓地逃跑。夏天正是荷花
期刊
小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品质对于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小学思想品德是小学生健康发展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是学生形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的重要过程。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当前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并提出一定的对策,希望对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有所帮助.  一、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体现  虽然小学教学方法一直在进
期刊
文本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基本载体,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无不凭借文本的学习来实现。文本教学价值包含文本固有价值和教学价值。只有深入钻研、发掘文本价值,才能使教学价值最大化成为可能,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结合教学实际,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一、 细读是前提 —— 精选教学内容,凸显文本价值特质  什么是文本细读呢?著名的教育家吕叔湘先生说:“文本细读就是
期刊
从未有哪个国家的文字如同汉字,每一个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一个精彩的谜。也从未有哪个国家的文字如同汉字,源远流长,流传至今。所以古人早就有这样精辟的论述:人生聪明识字始。  识字教育是小学语文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轻松、高效地识字,不得不说起汉字的造字规律。正是这奇妙的造字规律,让汉字流传几千年,依然能“见字知其音,明其义”。字理识字便是依据汉字的组构和演变规律,从汉字形与义、音的关
期刊
小学阶段的孩子,促使他们学习的主要动力就是兴趣,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也不例外,如果一个人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他的知觉就会清晰而明确,思维就会精细而敏锐,记忆就会深刻而持久。反之则会抑制学生的学习活动,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因此,在计算机教学中,必须激发学生探求计算机知识的兴趣,才能使学生爱动、爱学,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它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期刊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这既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总目标之一,也是每一位中华儿女必需的素质。在这方面,文言文教学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我们历来重视文言文教学。尽管如此,学生最头疼的还是文言文,中考高考中得分率最低的也是文言文。  如何进行文言文教学,我有三点体会,愿与大家分享。  一、指导学生诵读好文言文  朗读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是积累语言的有效手段。“书读百遍
期刊
很多年来,我们的语文教学方法是将讲读课与作文课完全分开来进行教学,认为两者联系并不十分密切,而且也很难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于是在讲读课上只进行范文教学,不搞作文教学,似乎讲读课文与写作文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有的学生甚至更错误地认为不上语文课照样能寫好作文。根据这些情况,我在讲读课上努力探索与作文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从讲读课文中积累写作材料
期刊
2016年4月18日,我们英语组老师前往眉师附小参加区教研室组织的英语教材培训会,走进会议厅映入我眼帘的是后墙上长长的一排大字:“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陶行知”。我看了三遍,细细品味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我在脑海中搜索“我有没有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呢?我在不停地问自己……  今天学习微课,只见全场鸦雀无声,个个听得入神,摄像的摄像,做笔记的做笔记,不像以往赶集似的,七嘴八舌。培
期刊
英语的阅读能力是一种综合的能力,英语文章的体裁各式各样,时而包含丰富的文化知识,时而隐现特定的背景知识。在平时做题中,学生总会遇到这样一些文章,虽然在阅读的过程中没碰到一个生词,没有语法障碍,但就是做不对题。所以,掌握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学生才能更快更准确把握英语的语言思想内涵,因此也才能更准确学习和运用英语,尤其有助于英语的阅读和理解。  因此,作为英语教师,我们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导入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