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评析

来源 :网络导报·在线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ter6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从总体上促成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轨,20世纪的教育改革的总体特征体现为教育体制框架的构建,通过从宏观上确立现代化的教育体制而框定教育发展的基本轨迹。进入新的世纪,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取向开始超越单纯的教育体制改革,开始关注课程与教学层面的革新,致力于把教育改革的理念落实到课程与教学、课堂与师生活动的微观层面,在学校教育的日常生活中体验发展、追求超越。这就是新世纪的教育改革不同于20世纪教育改革的真实写照。
  一、新课程改革顺应时代精神背景
  哲学中总是讲新事物总要代替旧事物,而这一个过程是渐变的,并非突然。新课程改革就好比新事物,总归在各个方面代替或者革新旧的课程体制、课程教学方法。但是我们说,并非每一种改革都是完全进步的,我们要用辩证的思维看问题,有时改革的产物并没有体现出对原有事物的发展和超越。那么衡量改革是否进步的标准,在于改革的精神是否对时代发展合拍,是否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期望。就我国而言,新世纪伊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成为“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的“重頭戏”。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这也是教育改革的时代主旋律和时代精神。这就要求学生变过去传统的被动学习状态的客体地位为主动学习的主体地位,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真正让学生成为主宰学习的主人,学习活动参与者,探索者与参与者。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所以取得了良好的开端,是因为这次课程改革顺应了时代发展的精神脉络,有其特定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折射出不同于原有课程的全新理念,并对课程与教学领域的既定假设进行了重新解释和概念重建,对教师观念的转变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所有这些都致力于在新世纪一开始就打造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内在性格,它无疑也对中小学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新的期待。
  二、新课程改革顺应社会经济文化背景
  马克思主义有一个基本观点,这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过来为经济基础服务。按照这一观点,教育,作为上层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存在也要为经济基础服务。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必然要产生什么样的教育,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与之相适应的教育,也要发展变化。毫无疑问,我国现行的新课程改革,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产物,是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服务的。但是,严格说起来,我国现行的新课程改革,实际上,脱胎于欧洲、美国和日本等国现代工业化国家的教育体制。尽管各国的意识形态、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以及地域等都不尽相同,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各国现代学校教育制度,都是工业经济时代的产物。
  当人类进入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21世纪的时候,工业经济时代学校教育模式所产生的种种敝端,已经成为新世纪发展的严重障碍,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如果不着手对基础教育课程进行改革,将严重影响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人把知识经济称之为“学习经济”。知识经济时代,要求数以亿计的知识劳动者。可是,工业经济时代的教育,却培养不出这样的劳动者,怎么办?只能对现行的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课程进行重大改革,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于是,新课程改革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实施。
  三、新课程改革是深化创新教育改革的需要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给我们每一位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本次课程改革,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而且要改变老师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能否适应要求。因此,当务之急是加深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而课程自身的适应能力和更新能力需要通过课程编制制度的变革来实现。通过课程编制制度的变革影响教育体制的创新,进而推动社会体制或制度的变革与创新。从课程编制制度的历史发展来看,相继出现了哲学思辨范式、实证分析范式、人文理解范式和社会批判范式四种类型。每种后续出现的范式都是对前一种范式的补充、完善、创新或超越。每一种新课程范式的确定都不同度地推动了教育体制或制度的创新,进而推动社会体制或制度的变革和创新。
  总之,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在新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要靠大环境改变基础教育的理念和育人方向,实施创新性的课程改革,也要靠教师发挥创新教育主力军的作用,从心理学和教育学上综合分析,将创新教育这个综合性工程深入开展,培养符合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只有教师真正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工作方式,才能稳健地推进课程改革。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走进新课程与时代同步,这样才能为学生服务,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其他文献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新时期我国提出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说到底主要是由教师来贯彻和实施的,教师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素质教育的效果。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在各方面还存在缺陷,和素质教育的要求还差得较远。那么,新时期素质教育的涵义是什么?新时期中学语文素质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是什么?笔者对此谈谈自己的理解,望大家指正。  一、素质教育的涵义  所谓“素质”就是构成人的生存与发展的本质要素,它是在个体先
期刊
我们这一代青年教师,处于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如何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新型多元化人才,是摆在我们这一代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严峻的问题。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教育是根据学科性质、语言特点、凭借教材和其他教学媒体,在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开掘学生创新潜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教学实践活动。“高智商
期刊
创新教育也就是以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小学美术教学大纲明确指出:“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创新教育是指发明和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它要求重新组织观念,以便产生某种新的产品。培养创新思维就是要使思維具有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力
期刊
新的理念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预示着语文课堂教学将彻底改变过去以“一言堂”为主要形式,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枯燥无味的教学现状,代之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彰显自己的个性。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
期刊
长期以来,我国中学生物教育改革严重滞后,生物学科普通被认为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在教学中,存在着重书本知识轻能力、重逻辑轻创新思维,以智力取代创新能力;教师照本宣科,学生被动学习等现象。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生物教学的创新不仅是手段的创新,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也必须创新。创新教育的核心作用是对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挖掘,生物学教师必须牢固地树立这一新的教育观念;同时要冲
期刊
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下是发展创新意识的具体表现,数学的创新能力并非理解为数学家的创造性设想和发现所表现出来的独特性、新颖性、而主要是表现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善于独立地思考、分析,提出设想或猜想,具有探索和创新精神,数学的创新能力总是善于发现问题内在的新关系,能够敏锐地提出非同寻常的设想与解法,一般具有超常、超群、超前的特性,可见培养数学创新能力是新课改的追求目标。  一、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在教师教
期刊
老师这个职业最大的特点就是,角色跨度很大,没经过任何过度就由学生变成了老师。甚至在自己的岗位上还要时不时当一当学生。所以要谈论班主任或者老师对学生性格和人生的影响,只需要让年轻的新教师数点一下自己的往事和自己同学的往事及现在的发展状况就很明白了。为了得到这个问题的答案,我只有将自己学生时代的班主任按顺序分析了一遍。我的学生时代一共有六个班主任,起初我总认为对我影响最大的是我高中的两个性格、教学方法
期刊
农村学校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主体,是落实“科教兴国”的主战场之一。农村学校尤其是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由于地理环境复杂、经费紧张等诸多因素,学校的体育设施和师资队伍匮乏已成为制约农村学校发展的“瓶颈”。  一、农村学校体育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农村学校体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好农村中学体育教学工作对于增进学生身心健康,掌握体育锻炼的方法,培养其良好的体育习惯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农村
期刊
全新的社会经济形势对汽车职业技术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优化汽车专业的教学也就被提到职业教育的议程上。不断进行汽车专业教学的改革,并且要与社会的需求接轨,就能适应汽车行业并且为汽车行业培养出优秀高技能的人才。推动我国汽车行业的发展,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一、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  中等职业学校的对象是初中毕业生,是中考的落榜生或者是因某种原因如家庭困难或者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由于各方面的
期刊
作业的布置其作用有三:一是巩固当天所学相关的知识点,二是考察学生对各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情况,三是培养学生严谨有序的作风。因此,数学作业的设计应高度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的作业体现科学性,为以后进入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一、当前农村初中数学作业设计的现状  在一些基础薄弱校的农村学校,中学生数学作业的状况可以概括为“一多”“二假”“三无效”。“一多”指作业量大,学生被大量形形色色的习题册所累,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