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媒体教学是现代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其明显的优势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科学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克服了各种条件的限制,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可见度,化抽象为形象,降低因科学实验的时间、空间、器材等不确定因素所造成的失误,本文从运用多媒体,创设探究情境、运用多媒体,突破教学难点、运用多媒体,形象实验教学等方面阐述了如何达到创新科学课堂、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多媒体;科学教学;实验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育采用的最先进的教学手段.对于传统教学中,难以表达、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复杂的变化过程、细微的结构等,多媒体通过动画模拟、局部放大、过程演示等手段都能予以解决,它打破了“粉笔加黑板,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方法,不但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现在就日常的科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应用媒体技术创新科学课堂的探究,作如下的总结:
一、运用多媒体,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由于计算机媒体可以进行动态的演示,将实验操作的内容用文字、图像等形式制成动态的媒体课件呈现在投影屏幕上,把学生的眼睛、耳朵、大脑等器官都调动起来,使学习内容变得形象生动、真切有趣,容易理解、容易掌握,增强实验的实效性,使实验得到创新,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1.运用多媒体,创设探究情境
在学习《光的反射和折射》一课的课前2分钟。播放有关彩虹的一段影视片段,悦耳的音乐、美丽的画面、优美动听的解说,学生犹如亲临其境,一方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另一方面又可以把学生分散的心一下子集中到课堂来,一段影视用来导入新课,让学生觉得既轻松又新颖。就这样,让学生处于一种身临其境中,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创设情境,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调动学习积极性。
2.运用多媒体,形象实验教学
在做欧姆定律等电路演示实验时,实验仪器放在讲台上,由于仪器相对较小,导线又相互交叉连接,学生根本无法观察清楚导线的连接情况,更看不清电流表和电压表读数的变化情况,即使有观察到的也可能只是坐在讲台旁边的几个同学,教学效果很差,这样要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果那是不可能的,即使学生说出来那也是根据课本内容读出来的,不能深刻地理解欧姆定律中电流、电压和电阻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了能让学生真正理解欧姆定律的内容,运用多媒体课件,将演示实验的内容以动态的课体形式投影到大屏幕上,或者直接放在投影仪上把像投到大屏幕上,当教师移动滑动变阻器时,就会产生的各种各样动态变化,如电流表、电压表指针的偏转、小电灯的亮度变化等,都会一一展现在学生眼前。这样学生就可以直观地观察到实验中各种数据的变化,以及各种物理量之间的变化关系,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牢固地掌握知识,同时也能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巧妙地使用计算机媒体技术使一些实验在教学模式上得到优化,使传统的演示实验的演示方式得到突破,创新了科学课堂。
3.运用多媒体,突破教学难点
在《月相变化》教学中,由于现实中一个完整的月相变化周期需要一个月时间,学生不可能整个月都在观察,并且观察时还会受到天气的影响。在传统的月相变化教学模式中,教师是用一半涂黑,一半涂白的球代替月亮,让一个学生站在中间,其他八个学生拿着球分别站在八个不同的地方,让站在中间的学生作为观察者,然后再把观察结果告诉大家或者画在黑板上,也就是说只有一个人(观察者)能观察体会到月相的变化,其他同学只能听他说或者看他画,而且说的同学也很难说清楚。针对这些缺点利用——月相演示器就轻而易举地解决了,那就是在中间观察者的位置上用一个摄像头代替,它相当于人的眼睛一样,把观察到的东西传到电脑上,通过电脑再传到投影仪的屏幕上,让学生观察地更加真切。用摄像头代替观察者,并把观察到的东西通过电脑屏幕展示出来。改进了传统的月相展示方法,使原来只有一个观察者看到月相变化,可以达到让所有的同学亲眼看到月相变化,而且所看到的月相远比传统方法的月相真切,给教师的讲解也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此外,还可以用摄像头拍照,把观察到的月相变化拍摄下来,打印出来,使学生看到一个连续的月相变化周期。使月相变化这个教学难点轻而易举的就解决了。
二、运用FLASH技术,帮助理解新概念
1.运用媒体模拟反应时间较长的实验,提高观察效率
有许多科学实验中因化学反应速度较慢或产生的实验现象不十分的明显,从而导致有些实验失败,因此影响到学生学习的兴趣,造成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可信度降低,以致本想通过实验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一教学目标未能达成,如果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某些实验的演示,将大大加深对实验的理解和记忆。例如:做金属铁的缓慢氧化实验时,由于该实验的化学反应速度很慢,一节课时间内学生根本不能观察到应有的实验现象,为此,设计一个多媒体课件,学生能很快就观察到金属铁发生缓慢氧化时所产生的各种现象,从而达到实验教学的目的。
2.运用媒体模拟难以完成的实验,使实验效果更明显
有些科学内容在课堂上无法用实验或模型来讲解,有些科学家在特定环境下完成的一些特殊实验,教师不可能再次在课堂上演示,只能借助图片、文字来表述或口头介绍,但这样的教学效果很差,再如宇宙中天体的结构层次,日食、月食现象,大爆炸宇宙论,恒星的一生等宏观的科学知识,原子弹的爆炸、“神舟七号”飞天等场面也是这样。利用多媒体,则可顺利再现其动态过程、壮观的场面,让学生有更多的感官刺激。在教宇宙大爆炸这部分内容时,我想播放课件,他们急切地等待着并随大爆炸时发出“轰”的一声,他们仿佛身临其境,从而激发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热情。学生对宏观现象、运动比较容易理解,可对于细胞、分子水平的微观世界,就不容易认识了。传统的办法是教师启发学生进行想象,可不少学生想象起来还是有很大的困难。巧用媒体技术可展示肉眼看不见的微观现象,顺利解决这一难题。还有动、植物细胞的结构,细菌、真菌及病毒的结构,分子、原子的结构,分子运动论的教学,教师通过多媒体演示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分子之间的间隔
等,能清晰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顺利地突破了教学重点和难点,使科学课堂变得丰富有趣。
3.运用媒体模拟实验室,提高学生操作技能
在科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有些实验很重要且要求反复实验,但對学生来说掌握实验装置和操作技能很困难,只凭教师讲解一遍演示一遍就叫学生到实验室去做实验,学生对实验步骤不熟悉,容易做错,造成实验现象不清楚,不能达到实验目的;再说由于实验步骤的错误而使仪器损坏严重。例如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的实验操作时有这样几点技能要求:(1)在实验前要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2)在试管里加入适量的高锰酸钾,管口放一小团棉花,塞上有导气管的橡皮塞,并用铁夹夹在离试管口1/3处;(3)让试管口略往下倾斜;(4)把集气瓶装满水倒立在水槽中;(5)点燃酒精灯加热,把导管放在水槽里;(6)待氧气把集气瓶中的水排完后,再用玻璃片在水下把集气瓶口盖住,并把集气瓶移出水槽;(7)氧气收集完毕,先把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否则导管中的水会倒吸,使试管炸裂。应用媒体模拟实验技术为部分学生先进行模拟操作,训练实验操作技能,然后再进行真正的实验,能起到很好的导引作用。模拟实验操作,让学生能很好地掌握了实验操作的技能。
三、利用各种传感技术,放大实验现象,使学生更易观察
在科学的课堂教学中应很好地启发学生的探究精神,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的巨大的魅力。比如在观察晶体熔化实验时的温度变化时,教师在讲台边忙得不亦乐乎,好希望温度升到熔点会多停留一些时间好让学生看清楚,学生的眼睛睁得大大的,可花去好长一段时间一点效果都没有,大部分同学还是无法看清楚,还是只能死记硬背住这部分知识。如果在实验中引入温度传感器把显示的温度传入电脑并且呈现在同学面前,而且还把晶体熔化时的曲线画出来,那效果是很好的,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晶体熔化时真有那么一段温度不升高的时间,当学生在观看这一实验现象时特认真,生怕时间过去了没看到现象,真当他们看到时还会特兴奋,这样充分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知识探究的热情。还有如:在做焦耳定律实验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通过液柱的升高的高度来定性测量,如能引入灵敏温度传感器测出升高的具体温度,这样就更加准确了,更加容易理解了,既成功地完成了实验的操作,又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在初中的科学课堂中巧妙地引入数据采集器、声音传感器、电压传感器、电流传感器、微电流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时间传感器、灵敏温度传感器等,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总之,多种多样的媒体技术集声音、画面、文字、数据于一体,能展示微观世界,微缩宏观世界,模拟实验现象,打破了学生认知中的时空界限,用各种感官来感知信息,使学生能真正自主地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过程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同时在科学课堂中运用各种媒体参与辅助教学,有利于学生倾听、观察、模仿、练习等能力的训练,使学生在学习中有计划、有目的地感知知识,对知识进行分析整理,将所获得的丰富的表象进行综合总结,形成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这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乃至生活和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于文秀.《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意义与挑战》.光明日报.2008,(2).
[2]朱慧军.《用好多媒体优化自然科学教学》.百度科学教学吧.
[3]余胜泉主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策略》.2005年6月.
[4]王洪伟.《课堂“有效教学”的实施的要点》.上海教育科研.2007年02期.
关键词:多媒体;科学教学;实验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育采用的最先进的教学手段.对于传统教学中,难以表达、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复杂的变化过程、细微的结构等,多媒体通过动画模拟、局部放大、过程演示等手段都能予以解决,它打破了“粉笔加黑板,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方法,不但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现在就日常的科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应用媒体技术创新科学课堂的探究,作如下的总结:
一、运用多媒体,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由于计算机媒体可以进行动态的演示,将实验操作的内容用文字、图像等形式制成动态的媒体课件呈现在投影屏幕上,把学生的眼睛、耳朵、大脑等器官都调动起来,使学习内容变得形象生动、真切有趣,容易理解、容易掌握,增强实验的实效性,使实验得到创新,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1.运用多媒体,创设探究情境
在学习《光的反射和折射》一课的课前2分钟。播放有关彩虹的一段影视片段,悦耳的音乐、美丽的画面、优美动听的解说,学生犹如亲临其境,一方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另一方面又可以把学生分散的心一下子集中到课堂来,一段影视用来导入新课,让学生觉得既轻松又新颖。就这样,让学生处于一种身临其境中,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创设情境,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调动学习积极性。
2.运用多媒体,形象实验教学
在做欧姆定律等电路演示实验时,实验仪器放在讲台上,由于仪器相对较小,导线又相互交叉连接,学生根本无法观察清楚导线的连接情况,更看不清电流表和电压表读数的变化情况,即使有观察到的也可能只是坐在讲台旁边的几个同学,教学效果很差,这样要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果那是不可能的,即使学生说出来那也是根据课本内容读出来的,不能深刻地理解欧姆定律中电流、电压和电阻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了能让学生真正理解欧姆定律的内容,运用多媒体课件,将演示实验的内容以动态的课体形式投影到大屏幕上,或者直接放在投影仪上把像投到大屏幕上,当教师移动滑动变阻器时,就会产生的各种各样动态变化,如电流表、电压表指针的偏转、小电灯的亮度变化等,都会一一展现在学生眼前。这样学生就可以直观地观察到实验中各种数据的变化,以及各种物理量之间的变化关系,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牢固地掌握知识,同时也能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巧妙地使用计算机媒体技术使一些实验在教学模式上得到优化,使传统的演示实验的演示方式得到突破,创新了科学课堂。
3.运用多媒体,突破教学难点
在《月相变化》教学中,由于现实中一个完整的月相变化周期需要一个月时间,学生不可能整个月都在观察,并且观察时还会受到天气的影响。在传统的月相变化教学模式中,教师是用一半涂黑,一半涂白的球代替月亮,让一个学生站在中间,其他八个学生拿着球分别站在八个不同的地方,让站在中间的学生作为观察者,然后再把观察结果告诉大家或者画在黑板上,也就是说只有一个人(观察者)能观察体会到月相的变化,其他同学只能听他说或者看他画,而且说的同学也很难说清楚。针对这些缺点利用——月相演示器就轻而易举地解决了,那就是在中间观察者的位置上用一个摄像头代替,它相当于人的眼睛一样,把观察到的东西传到电脑上,通过电脑再传到投影仪的屏幕上,让学生观察地更加真切。用摄像头代替观察者,并把观察到的东西通过电脑屏幕展示出来。改进了传统的月相展示方法,使原来只有一个观察者看到月相变化,可以达到让所有的同学亲眼看到月相变化,而且所看到的月相远比传统方法的月相真切,给教师的讲解也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此外,还可以用摄像头拍照,把观察到的月相变化拍摄下来,打印出来,使学生看到一个连续的月相变化周期。使月相变化这个教学难点轻而易举的就解决了。
二、运用FLASH技术,帮助理解新概念
1.运用媒体模拟反应时间较长的实验,提高观察效率
有许多科学实验中因化学反应速度较慢或产生的实验现象不十分的明显,从而导致有些实验失败,因此影响到学生学习的兴趣,造成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可信度降低,以致本想通过实验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一教学目标未能达成,如果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某些实验的演示,将大大加深对实验的理解和记忆。例如:做金属铁的缓慢氧化实验时,由于该实验的化学反应速度很慢,一节课时间内学生根本不能观察到应有的实验现象,为此,设计一个多媒体课件,学生能很快就观察到金属铁发生缓慢氧化时所产生的各种现象,从而达到实验教学的目的。
2.运用媒体模拟难以完成的实验,使实验效果更明显
有些科学内容在课堂上无法用实验或模型来讲解,有些科学家在特定环境下完成的一些特殊实验,教师不可能再次在课堂上演示,只能借助图片、文字来表述或口头介绍,但这样的教学效果很差,再如宇宙中天体的结构层次,日食、月食现象,大爆炸宇宙论,恒星的一生等宏观的科学知识,原子弹的爆炸、“神舟七号”飞天等场面也是这样。利用多媒体,则可顺利再现其动态过程、壮观的场面,让学生有更多的感官刺激。在教宇宙大爆炸这部分内容时,我想播放课件,他们急切地等待着并随大爆炸时发出“轰”的一声,他们仿佛身临其境,从而激发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热情。学生对宏观现象、运动比较容易理解,可对于细胞、分子水平的微观世界,就不容易认识了。传统的办法是教师启发学生进行想象,可不少学生想象起来还是有很大的困难。巧用媒体技术可展示肉眼看不见的微观现象,顺利解决这一难题。还有动、植物细胞的结构,细菌、真菌及病毒的结构,分子、原子的结构,分子运动论的教学,教师通过多媒体演示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分子之间的间隔
等,能清晰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顺利地突破了教学重点和难点,使科学课堂变得丰富有趣。
3.运用媒体模拟实验室,提高学生操作技能
在科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有些实验很重要且要求反复实验,但對学生来说掌握实验装置和操作技能很困难,只凭教师讲解一遍演示一遍就叫学生到实验室去做实验,学生对实验步骤不熟悉,容易做错,造成实验现象不清楚,不能达到实验目的;再说由于实验步骤的错误而使仪器损坏严重。例如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的实验操作时有这样几点技能要求:(1)在实验前要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2)在试管里加入适量的高锰酸钾,管口放一小团棉花,塞上有导气管的橡皮塞,并用铁夹夹在离试管口1/3处;(3)让试管口略往下倾斜;(4)把集气瓶装满水倒立在水槽中;(5)点燃酒精灯加热,把导管放在水槽里;(6)待氧气把集气瓶中的水排完后,再用玻璃片在水下把集气瓶口盖住,并把集气瓶移出水槽;(7)氧气收集完毕,先把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否则导管中的水会倒吸,使试管炸裂。应用媒体模拟实验技术为部分学生先进行模拟操作,训练实验操作技能,然后再进行真正的实验,能起到很好的导引作用。模拟实验操作,让学生能很好地掌握了实验操作的技能。
三、利用各种传感技术,放大实验现象,使学生更易观察
在科学的课堂教学中应很好地启发学生的探究精神,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的巨大的魅力。比如在观察晶体熔化实验时的温度变化时,教师在讲台边忙得不亦乐乎,好希望温度升到熔点会多停留一些时间好让学生看清楚,学生的眼睛睁得大大的,可花去好长一段时间一点效果都没有,大部分同学还是无法看清楚,还是只能死记硬背住这部分知识。如果在实验中引入温度传感器把显示的温度传入电脑并且呈现在同学面前,而且还把晶体熔化时的曲线画出来,那效果是很好的,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晶体熔化时真有那么一段温度不升高的时间,当学生在观看这一实验现象时特认真,生怕时间过去了没看到现象,真当他们看到时还会特兴奋,这样充分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知识探究的热情。还有如:在做焦耳定律实验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通过液柱的升高的高度来定性测量,如能引入灵敏温度传感器测出升高的具体温度,这样就更加准确了,更加容易理解了,既成功地完成了实验的操作,又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在初中的科学课堂中巧妙地引入数据采集器、声音传感器、电压传感器、电流传感器、微电流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时间传感器、灵敏温度传感器等,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总之,多种多样的媒体技术集声音、画面、文字、数据于一体,能展示微观世界,微缩宏观世界,模拟实验现象,打破了学生认知中的时空界限,用各种感官来感知信息,使学生能真正自主地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过程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同时在科学课堂中运用各种媒体参与辅助教学,有利于学生倾听、观察、模仿、练习等能力的训练,使学生在学习中有计划、有目的地感知知识,对知识进行分析整理,将所获得的丰富的表象进行综合总结,形成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这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乃至生活和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于文秀.《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意义与挑战》.光明日报.2008,(2).
[2]朱慧军.《用好多媒体优化自然科学教学》.百度科学教学吧.
[3]余胜泉主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策略》.2005年6月.
[4]王洪伟.《课堂“有效教学”的实施的要点》.上海教育科研.2007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