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初,受圆明园遗址保护基金会委托,北京交通大学圆明园研究院启动了六个项目,北京交通大学圆明园研究院执行院长张野负责“圆明园文创基因图谱研究”设计项目。从项目成立之初我就加入了该课题组。对于当时大四的我而言,“能参与圆明园设计,不管是干啥吧,我都有点骄傲”,这样的话我跟同学、家人都说了个遍。
一件值得骄傲的事儿
“圆明园文创基因图谱”,听起来好像有些厉害,事实上也真厉害。
“基因”是生命科学领域的专业术语。“圆明园文创基因图谱”这一名称表达了它既有别于“历史文化研究”,也不能简单将其归之为“品牌视觉识别系统设计”。我们是要在对圆明园历史文化进行挖掘和梳理的基础上,对圆明园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进行分类分级,再将这些文化符号进行可视化转化,最终形成一套准确、完整、实用性强的视觉识别系统。
印象中,第一次拷贝资料仅是古画图片就有10G左右,这也是我第一次看见如此清晰的《四十景图》、《十二月令图》、《帝王图》等古画。“哦,原来长这样,太华丽了”,这是我看见铜版画册中远瀛观、养雀笼、大水法、万方安和等建筑原貌的真实心情。在看到《十二月令图》时,我们都在猜测哪一个是乾隆帝,他是穿高饱和蓝色衣服的吗?是坐正中间的?还是有人给撑伞的?
转译
如此多的资料当然不能只是看个热闹,如何从那么多图中选择出最具现代传播效果的内容,这是我的第一个任务。在与历史研究团队沟通后,以考虑画作内容与大众的认知度及兴趣点之间的关系为核心要求,又经过大量的史料阅读考证、分析题材选择价值,同时还发放了调查问卷后,最终我们选择了帝王朝服像、《乾隆皇帝大阅图》、《画玛常斫阵图》、《阿玉锡持矛荡寇图》、《仕女图册》等名画中共计28个人物形象;圆明园十二兽首、《十骏图》、《仙萼长春图册》等中共计106种动植物形象;《四十景图》、铜版画图册、五园三山图中的共计20种建筑。这些梳理挑选,是在为未来文创实践做最为重要的基础图像资料储备工作,选定了这些图片资料我们就可以开始后续的图案设计了。
首先就是圆明园logo的优化(图1.2.3),外行人只能看出来圆明园字体的变化,而我们在保证原本大众记忆中圆明园logo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将所有的尖角都变成了圆角,这种细微的调整让logo变得更加柔和,同时也是为了适应现代工艺的制作,而字体的优化也是为了让传播识别速度更快。
其次就是色彩系统的建立。规定了圆明园的颜色(图2),这座园林从此就拥有了可以代表自己的颜色,我称为皇家色彩。这些颜色都是在分析大量清代宫廷画作的色彩特征后提出来的,可以完美呈现“清代味道”的冷暖色,为实际应用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之处。
然后就是最核心部分——圆明园图谱如何转译,才能适应当代传播?也就是我们前期资料中选出来的那些复杂图片,怎么处理才能够应用到相关载体上。
“转译”是一种对图像视觉上的处理过程,用以满足在不同情境下的需求。图标、图案和图像是转译的关键词。图案的转译包括完整信息态(图像)、高信息态、中信息态、低信息态(图案)和信息缺失态(图标)等五种表达方式。(通过图3)大家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来信息量在逐步减少,高信息量的图案可以清楚地看出是对清代风貌特征的传承,而信息缺失的图标转译,需要通过很少很精练的线条,传达出皇帝这个主题。
图标转译最常见的应用是在地图上。使用简洁的图标,才能让游客清楚看出每个地点位置。图标设计分四种状态(图4),分别是线稿态、面稿态、线稿反白态、面稿反白态,这几种状态几乎涵盖了图标所有的应用情况。几个小图标看似简单,如何用数得清数量的几条线传达出其内容精髓才是最关键的。我们经常会因为一个小图标改上很多次,从项目开始到结束可能需要一直改,非常费功夫,同样也是相当考验设计能力的。当时大四的我在老师的帮助下也只能做出来两个图标,水平还达不到几笔成型,这两个图标可是折磨了我大半年,反复修改了几十次,也感谢这次磨练让现在的我有能力去独立完成图标设计了。
更接地气的圆明园
说到地图,我想很少有游客会走完整个圆明园。团队成员馨姐用了半年时间才做完了圆明园地图,堪称是血汗图,因为每一条路线都是她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在实地调研的时候,我们曾按照原地图走着走着来到了一条小河尽头,地图上显示可以通行,为此我们还打趣道:这大概是给张老师这种一米八大长腿准备的吧,可以大步跨过去,而我们只能绕道走了。可见,圆明园目前的地图是存在问题的,而我们正好可以以游客身份体验一下,然后绘制一张更适合游览的地图。这种承载着繁杂内容的地图上,图标发挥了重大作用,在交互中也担负着标识、入口、解释、提示等重要功能。
前面所说都是我们进行转译的依据和最终图谱的构成。其实每个信息态的图案、每个状态的图标都是需要绘制的,只有基础图谱做得全面,后续的应用开发才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图谱的建立中,共分为人物篇、建筑篇、动植物篇和文物篇四个篇章。在人物篇中有六个高信息态图案、六个中信息态和七个图标,我负责了三个中信息态的皇帝人像。人像一不小心就画得不像了,或者缺失了帝王之气,最难把握的是皇帝的神韵,为此我改了很多稿。
在建筑篇中一共绘制了21个高信息态的图案、24个图标。我负责上下天光、镂月开云、茹古涵今、鉴碧亭等七种高信息态建筑图案。在资料中建筑的某些部分会被挡住,如何准确转译是我遇到的难题。经过不同角度的图片资料及文字描述对比,找出了建筑规律,最终准确地绘制了出来。眼下,建筑图案——圆明园护照(图5)已经应用在了文创产品上,吸引了很多游客的购买。在鉴碧亭售卖的护照里就有我设计的鉴碧亭,这是一种什么体验,大概是买买买吧!
动植物篇共有15个高信息态鸟类和植物,52个图标。我负责植物的图案设计,通过圆明园现存的植物和古画中的植物对比,最终选择了豆绿牡丹、文冠果、玉兰等九种植物。松树是最难以拿捏的植物,为了用一枝松枝去体现其苍劲感,我找了几百张参考图,和大家反复沟通才定下来什么角度最适合。大半夜在电脑前一根一根地绘制松针,这段经历磨练了我的耐心,让我能坐住冷板凳。
在文物篇中,主要体现圆明园的独特性,我负责的十二兽首是闻名国内外的文物,甚至可以说是它代表着圆明园。同时,游客经常能够在园区内看到的石鱼、华表、麒麟、鎏金佛塔是留存下来的文物,一共有17种,都有着转译的必要性。我每天对着十二兽首的图片资料,心想,这光滑的表面什么结构也没有,怎么分出黑白灰,什么角度才能让人识别出来?在团队成员的帮助下,我定下了转译的风格,每画一个我都会拿去给大家看。队友说,我画十二兽首时,每天到处找人强迫别人看图,还非得找出个缺点不可,不过最终的效果还是不错的。(图6)
2018年末,我绘制的《画玛常斫阵图》在圆明园自营矿泉水品牌“圆明玉泉”的设计开发中发挥作用(图7)。2019年,团队采用“刮刮乐”模式策划了一款红色铝罐矿泉水饮料,撕开瓶身的标贴会出现有不同的主题图案,为消费者带来的惊奇的体验和收藏的冲动,就像盲盒一样,你也不知道下一个会刮出什么。
整个圆明园基因图谱的建立都是以服务圆明园文创为目标。“国家宝藏”“上新了故宫”都是以年轻化的创新形式激发大众的兴趣和喜爱,故宫、国博、苏博等都启动了文创开发。目前圆明园也需要有特色的文创,而基因图谱的建立也能避免与同类产品相似度过高,使得圆明园文创不再只是旅游景点的纪念品,而是极具现代文化活力和独特魅力的文化象征。
2018年一整年时间,仅在图谱四个篇章:人物篇、建筑篇、动植物篇、文物篇中,团队共设计了166张独立图案,其中我负责了47张图,这对我来说有着很强烈的成就感,而整个团队也将压力转化为对这一世界名園敬仰而带来的使命和责任感,在此阶段中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圆明园基因图谱研究为提升圆明园文创品牌独特性与竞争力提供了有效信息,基因图谱的建立,表明了圆明园有了完善的视觉设计资料库,不再是顺手拿一个就用一个,让这座万园之园开始接地气了。目前后期工作也在筹备中,我期待着有更多作品能够被大家看到!让这个“厉害”的图谱更厉害一些。
责任编辑:陈思
一件值得骄傲的事儿
“圆明园文创基因图谱”,听起来好像有些厉害,事实上也真厉害。
“基因”是生命科学领域的专业术语。“圆明园文创基因图谱”这一名称表达了它既有别于“历史文化研究”,也不能简单将其归之为“品牌视觉识别系统设计”。我们是要在对圆明园历史文化进行挖掘和梳理的基础上,对圆明园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进行分类分级,再将这些文化符号进行可视化转化,最终形成一套准确、完整、实用性强的视觉识别系统。
印象中,第一次拷贝资料仅是古画图片就有10G左右,这也是我第一次看见如此清晰的《四十景图》、《十二月令图》、《帝王图》等古画。“哦,原来长这样,太华丽了”,这是我看见铜版画册中远瀛观、养雀笼、大水法、万方安和等建筑原貌的真实心情。在看到《十二月令图》时,我们都在猜测哪一个是乾隆帝,他是穿高饱和蓝色衣服的吗?是坐正中间的?还是有人给撑伞的?
转译
如此多的资料当然不能只是看个热闹,如何从那么多图中选择出最具现代传播效果的内容,这是我的第一个任务。在与历史研究团队沟通后,以考虑画作内容与大众的认知度及兴趣点之间的关系为核心要求,又经过大量的史料阅读考证、分析题材选择价值,同时还发放了调查问卷后,最终我们选择了帝王朝服像、《乾隆皇帝大阅图》、《画玛常斫阵图》、《阿玉锡持矛荡寇图》、《仕女图册》等名画中共计28个人物形象;圆明园十二兽首、《十骏图》、《仙萼长春图册》等中共计106种动植物形象;《四十景图》、铜版画图册、五园三山图中的共计20种建筑。这些梳理挑选,是在为未来文创实践做最为重要的基础图像资料储备工作,选定了这些图片资料我们就可以开始后续的图案设计了。
首先就是圆明园logo的优化(图1.2.3),外行人只能看出来圆明园字体的变化,而我们在保证原本大众记忆中圆明园logo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将所有的尖角都变成了圆角,这种细微的调整让logo变得更加柔和,同时也是为了适应现代工艺的制作,而字体的优化也是为了让传播识别速度更快。
其次就是色彩系统的建立。规定了圆明园的颜色(图2),这座园林从此就拥有了可以代表自己的颜色,我称为皇家色彩。这些颜色都是在分析大量清代宫廷画作的色彩特征后提出来的,可以完美呈现“清代味道”的冷暖色,为实际应用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之处。
然后就是最核心部分——圆明园图谱如何转译,才能适应当代传播?也就是我们前期资料中选出来的那些复杂图片,怎么处理才能够应用到相关载体上。
“转译”是一种对图像视觉上的处理过程,用以满足在不同情境下的需求。图标、图案和图像是转译的关键词。图案的转译包括完整信息态(图像)、高信息态、中信息态、低信息态(图案)和信息缺失态(图标)等五种表达方式。(通过图3)大家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来信息量在逐步减少,高信息量的图案可以清楚地看出是对清代风貌特征的传承,而信息缺失的图标转译,需要通过很少很精练的线条,传达出皇帝这个主题。
图标转译最常见的应用是在地图上。使用简洁的图标,才能让游客清楚看出每个地点位置。图标设计分四种状态(图4),分别是线稿态、面稿态、线稿反白态、面稿反白态,这几种状态几乎涵盖了图标所有的应用情况。几个小图标看似简单,如何用数得清数量的几条线传达出其内容精髓才是最关键的。我们经常会因为一个小图标改上很多次,从项目开始到结束可能需要一直改,非常费功夫,同样也是相当考验设计能力的。当时大四的我在老师的帮助下也只能做出来两个图标,水平还达不到几笔成型,这两个图标可是折磨了我大半年,反复修改了几十次,也感谢这次磨练让现在的我有能力去独立完成图标设计了。
更接地气的圆明园
说到地图,我想很少有游客会走完整个圆明园。团队成员馨姐用了半年时间才做完了圆明园地图,堪称是血汗图,因为每一条路线都是她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在实地调研的时候,我们曾按照原地图走着走着来到了一条小河尽头,地图上显示可以通行,为此我们还打趣道:这大概是给张老师这种一米八大长腿准备的吧,可以大步跨过去,而我们只能绕道走了。可见,圆明园目前的地图是存在问题的,而我们正好可以以游客身份体验一下,然后绘制一张更适合游览的地图。这种承载着繁杂内容的地图上,图标发挥了重大作用,在交互中也担负着标识、入口、解释、提示等重要功能。
前面所说都是我们进行转译的依据和最终图谱的构成。其实每个信息态的图案、每个状态的图标都是需要绘制的,只有基础图谱做得全面,后续的应用开发才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图谱的建立中,共分为人物篇、建筑篇、动植物篇和文物篇四个篇章。在人物篇中有六个高信息态图案、六个中信息态和七个图标,我负责了三个中信息态的皇帝人像。人像一不小心就画得不像了,或者缺失了帝王之气,最难把握的是皇帝的神韵,为此我改了很多稿。
在建筑篇中一共绘制了21个高信息态的图案、24个图标。我负责上下天光、镂月开云、茹古涵今、鉴碧亭等七种高信息态建筑图案。在资料中建筑的某些部分会被挡住,如何准确转译是我遇到的难题。经过不同角度的图片资料及文字描述对比,找出了建筑规律,最终准确地绘制了出来。眼下,建筑图案——圆明园护照(图5)已经应用在了文创产品上,吸引了很多游客的购买。在鉴碧亭售卖的护照里就有我设计的鉴碧亭,这是一种什么体验,大概是买买买吧!
动植物篇共有15个高信息态鸟类和植物,52个图标。我负责植物的图案设计,通过圆明园现存的植物和古画中的植物对比,最终选择了豆绿牡丹、文冠果、玉兰等九种植物。松树是最难以拿捏的植物,为了用一枝松枝去体现其苍劲感,我找了几百张参考图,和大家反复沟通才定下来什么角度最适合。大半夜在电脑前一根一根地绘制松针,这段经历磨练了我的耐心,让我能坐住冷板凳。
在文物篇中,主要体现圆明园的独特性,我负责的十二兽首是闻名国内外的文物,甚至可以说是它代表着圆明园。同时,游客经常能够在园区内看到的石鱼、华表、麒麟、鎏金佛塔是留存下来的文物,一共有17种,都有着转译的必要性。我每天对着十二兽首的图片资料,心想,这光滑的表面什么结构也没有,怎么分出黑白灰,什么角度才能让人识别出来?在团队成员的帮助下,我定下了转译的风格,每画一个我都会拿去给大家看。队友说,我画十二兽首时,每天到处找人强迫别人看图,还非得找出个缺点不可,不过最终的效果还是不错的。(图6)
2018年末,我绘制的《画玛常斫阵图》在圆明园自营矿泉水品牌“圆明玉泉”的设计开发中发挥作用(图7)。2019年,团队采用“刮刮乐”模式策划了一款红色铝罐矿泉水饮料,撕开瓶身的标贴会出现有不同的主题图案,为消费者带来的惊奇的体验和收藏的冲动,就像盲盒一样,你也不知道下一个会刮出什么。
整个圆明园基因图谱的建立都是以服务圆明园文创为目标。“国家宝藏”“上新了故宫”都是以年轻化的创新形式激发大众的兴趣和喜爱,故宫、国博、苏博等都启动了文创开发。目前圆明园也需要有特色的文创,而基因图谱的建立也能避免与同类产品相似度过高,使得圆明园文创不再只是旅游景点的纪念品,而是极具现代文化活力和独特魅力的文化象征。
2018年一整年时间,仅在图谱四个篇章:人物篇、建筑篇、动植物篇、文物篇中,团队共设计了166张独立图案,其中我负责了47张图,这对我来说有着很强烈的成就感,而整个团队也将压力转化为对这一世界名園敬仰而带来的使命和责任感,在此阶段中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圆明园基因图谱研究为提升圆明园文创品牌独特性与竞争力提供了有效信息,基因图谱的建立,表明了圆明园有了完善的视觉设计资料库,不再是顺手拿一个就用一个,让这座万园之园开始接地气了。目前后期工作也在筹备中,我期待着有更多作品能够被大家看到!让这个“厉害”的图谱更厉害一些。
责任编辑:陈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