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具身性:后人类叙事的形式与伦理

来源 :文艺争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yushan106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具身性(embodiment,形容词形式为embodied)是源于认知科学的关键概念,在哲学、心理学、语言学、美学多个学科领域都有应用.按照弗朗西斯科·J.万利拉等人的说法,这一概念至少包括两重内涵:其一,认知依赖于经验,而经验来自拥有不同感觉运动能力的身体;其二,个体的感觉运动能力与一个更广泛的生物学、心理学和文化背景密不可分.(1)第一重内涵旨在破除身心二元论,第二重内涵则是要使身体成为活的经验结构.目前大部分有关具身性的讨论都着眼于人类的理智与情感,美国文学理论家凯瑟琳·海勒(N.Katherine Hayles)的《我们何以成为后人类:文学、信息科学和控制论中的虚拟身体》一书则将身体替换为虚拟身体,将认知科学替换为信息科学和控制论,再结合文学叙事问题,在后人类研究领域展开了颇具开拓性的分析,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何为后人类,也丰富了具身性的内涵.本文就将以该书相关分析为基础,对具身性概念在后人类语境中的文学关涉与伦理向度做进一步的探测.(2)
其他文献
《山乡巨变》上部、下部各自聚焦了农业合作化的两个阶段.上部写1955年下半年,毛泽东提出“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后,农村快速实现全面合作化的“运动”过程.下部表现1956年跨越到高级社后,农业生产合作社作为新的生产和社会组织形式在日常运行中遭遇的挑战.
期刊
一rn如何认识陈映真小说的意义和价值,可谓众说纷纭,但我觉得,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赵刚在《求索——陈映真的文学之路》一书中所言:\"陈映真寓言时期的小说的重要意义,我认为还必须摆在世界左翼运动史中来看.在这个时期,\'现实存在的社会主义\'的\'老大哥\'苏联已经放弃了共产国际的理想,成为既存帝国/国家利益的捍卫和争夺者,并以此和美国角逐世界霸权.斯大林执政下的苏联极权统治和血腥斗争,以及苏联1957年入侵匈牙利……皆使还曾对苏联有期望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为之志沉气短.
期刊
1983年西川20岁时,写下过一首名为《鸽子》的诗.1985年《广西文学》组织“大学生文学创作评比”,这首诗被编辑杨克选中,发表在当年第6期,并获得“诗歌组”第一名.《鸽子》是西川青年时代第一首公开发表的诗作.那年,杨克将这首诗拿给一位名叫林白薇的朋友看,林白薇遂以这首诗的发表为引子写出一部短篇小说.1986年第6期的《南方文学》刊登了这篇《二十七岁意象》,林白薇便是后来的小说家林白.
期刊
中原作家群是指以中原文化为背景,包括河南本土作家和外地豫籍作家在内的文学创作群体.中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和核心.中原作家群诞生、成长在这一得天独厚的文化场域,他们植根于中原大地的现实书写与历史追问,必然深切地、“内源性”地蕴含着地域的、民族的文化记忆,并随着时代发展进行文化传承与创新.鉴于目前对中原作家群的研究尚缺乏专题性的文化观照,特别是对其文学文本的文化意义尚未展开深度开掘与充分彰显,本文试从中原“古”“中”“土”的地域文化特征切入,勘探其文学创作所沉潜的文化记忆,阐发其
期刊
当前,无数理论话语开始与技术有效地关联.就我们正在遭遇或直面的一种后人类状况而言,媒介技术及其相关机制在现实的技术构成性与主体的技术调解性向度上参与到我们的身体、感官及认知的形塑之中,不断对人的感知进行着改写和重塑.来自不同理论背景的学者围绕着人与技术的关系以及技术的日常生活化对此进行了指认.作为后人类理论进路中的关键力量,批判路径和建构路径以及这两种路径的混合,在对待、处理和想象技术与感性生成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探索人与技术共生共存的具体问题、方式与形态.
期刊
一rn近日读到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课题组撰写的《2019年度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学科发展研究报告》(《文艺理论与批评》2020年第2期).《报告》在全文最后一节指出,在取得诸多成绩的同时,2019年度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中之一是,国内的研究“大多停留在文本层面,基本看不到回到马克思、对话马克思的意识.更重要的是,尽管国内对阿尔都塞和伊格尔顿等理论家的核心关切在于政治批评、文学生产性,以及意识形态中的人与实践,但整个研究思路恰恰是去政治化、反实践和割裂现实的”.在
期刊
在当代西方美学中,法国思想家雅克·朗西埃的美学政治学研究具有积极和鲜明的理论影响.朗西埃青年时期曾师从法国著名思想家、理论家路易·阿尔都塞,曾参加由阿尔都塞组织的“马克思《资本论》阅读小组”.后来他与阿尔都塞产生分歧,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74年,朗西埃出版《阿尔都塞的教训》,对阿尔都塞哲学提出了批判,这成为朗西埃思想转变的标志.从这一时期开始,朗西埃从阿尔都塞开创的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转向对激进、平等、美学和政治关系等思想的研究,并着力克服阿尔都塞哲学中有关结构性、秩序性和真理性的追求,走向更为具
期刊
引言rn五年前的2016年,翻译家吴刚先生给我寄来了他在漓江出版社新译的《我们的村庄》一书,一看是关于乡村风景画的散文随笔,便有了阅读兴趣,孰料当时被一些重要的事情打断,此书的阅读一下就被耽搁了五年之久,如今读来,却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rn说实话,我是第一次接触玛丽·拉塞尔·米特福德的作品,尽管网上有评论家说她是与同时期的玛丽·奥斯汀齐名的“两个玛丽”之一,尽管美国19世纪作家兼著名的出版商詹姆斯·菲尔茨在《我与作家故友》中将米特福德小姐视为与萨克雷、霍桑、狄更斯、华兹华斯等作家齐名的唯一女作家,为中国读
期刊
福柯在其《词与物》的结尾宣称,人最终会消失,如同沙滩上画的一张脸被潮水抹去.这是其著名的“人之死”的论断,它在知识谱系学的层面上宣告了近代主体性乃至于人类中心主义的消亡.事实上,在西方宗教、形而上学和人文主义传统中,人之为人的自我理解始终维系于自然(physis)与人为(thésis)的区分.随着20世纪下半叶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科技非常直接地、切实地介入了人体的改造,从根本上瓦解了“人类”的自然性,从而使“人类”成为“后人类”.不妨说,正是后人类时代的降临,才真正使福柯有关“人之死”的论断成为迫切的现实
期刊
电力是现代综合能源系统的核心,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对于推动能源转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至关重要.2015年以来,按照以电网端为重点启动新一轮电力市场化改革,电力市场机制建设取得明显进展,但难以适应新形势下以新能源为主体的电力系统要求.“十四五”时期是推动能源转型和绿色发展的重要窗口期,要着眼于建立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推动能源体系转型,构建以电力批发市场为基础的多功能多层次电力市场体系,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力体制模式,以体制改革驱动电力行业整体改革,探索电力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