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佩琦 我还是演小人物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happ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经跟我合作好多戏的一个私交很好的导演跟我说,你是一个好演员,但是很难演主角。我说我明白,您的意思就是说我不太具备演员的条件呗
  塑造人物,如果永远是一个调子,永远在那儿玩深沉,或者永远在那儿张牙舞爪,都是很贫乏的
  
  在9月下旬开始的上海话剧周上,刘佩琦终于又回到他的老本行,跟随国家话剧团,在《红尘》的舞台上出现了。在这个发生在“文革”前后的故事里,刘佩琦出演的又是一个没什么大坏,小坏不断,惟恐天下不乱,上窜下跳,油里油气,市井味十足的北京痞子,照刘佩琦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一根“搅屎棍”,让人想恨恨不起来,想爱好像还有那么点可爱劲儿,这几乎是他出演的所有角色里最容易辨识的一类。
  和刘佩琦约采访即便不是不可能的任务,也是难度很大的任务。电话里回绝过几次,见到本人后,还是连连摇头摆手,“不行不行!”坚决不答应。《红尘》剧组的工作人员悄悄地说,他其实没那么难说服。果然,刘佩琦抵不住软磨硬泡,还是心软地答应下来。他戴上鸭舌帽,说一会儿还得讨论一下刚演完的话剧,便匆匆往外走。从背影看,有点儿像《和你在一起》里的爸爸刘成。
  再次见到刘佩琦,他的鸭舌帽已经摘下,露出花白的头发。“是真白。”他解释说,“反正下一部戏要演个老狱警,演完也不染黑了,麻烦。”他说的是即将开拍的电影《大水》。
  舞台下的刘佩琦说话照旧抑扬顿挫。一言一语,举手投足,似乎全都是戏,生动得能蹦出火花。他的表达都很强烈,但感觉不到夸张。
  有时一个问题丢给他,他会缓缓转过头去,望着眼前的空气出神,深深地吸烟,很大一阵子才回神娓娓道来。
  从平头百姓、农民,到白家三爷、南霸天,加上最近演的一个黑帮老大,刘佩琦的角色跨度其实不小,但总是那些可爱又可恨,大毛病没有小毛病一身,一世平庸的张三王五,最让观众凝神唏嘘、难以忘怀。新版《红色娘子军》里的南霸天、《大码头》里的黑帮老大、《强制执行》里的大法官,都是他的一种尝试,为的是拓宽戏路,突破局限。
  
  机会是属于有准备的人的
  
  刘佩琦从解放军艺术学院一毕业就被分配到新疆,进了军区话剧团。在新疆的一年,被刘佩琦形容成“耽误时间”的一年。由于是军区话剧团,还不能随便脱军装走人。想尽了办法,刘佩琦终于离开新疆,成了“北漂”,之后渐渐地火起来,渐渐地露出一些大器晚成的气象。其实,从一开始,他就相信自己不会永远沉默。
  人物周刊:您从新疆回到北京,去了哪里?
  刘佩琦:借调到空政话剧团。排演话剧《WM—我们》,当时那台戏相当成功,北京在演,上海也在演,形成南北对唱,最后还去了法国。
  人物周刊:你的表演怎么样?
  刘佩琦:一般。就是完成了任务,完成得还不错吧。
  人物周刊:后来又在北京战友话剧团呆了几年?
  刘佩琦:9年。
  人物周刊:这9年一直在演话剧?
  刘佩琦:没有。我离开战友也是因为影视剧太多。直到今天为止,谁出去拍戏就收拾谁,就整治谁,是这么一个团体,所以我也被收拾出去了。
  人物周刊:您是怎么开始进入影视圈的?
  刘佩琦:第一部戏是陈佩斯选上了我,《二子开店》。每年都有戏拍,但是也轮不上太好的戏。真正的机会,还是《秋菊打官司》(诡秘又羞怯地笑起来)。为什么说大器晚成呢?《秋菊打官司》是1990年冬天拍的。机会是属于有准备的人的,是吧?我已经准备多年了。我不能总是对着镜子欣赏自己。我心里有一本账,我始终都是很客观地去评价自己审视自己,知道自己是什么程度,我就觉得我不应该是那种太沉默的人。
  人物周刊:你在话剧团的时候就特别想去拍电视电影吗?
  刘佩琦:对。我是一个很想证明自己的人,但是一直苦于没有机会。拍《菊豆》的时候张艺谋就找过我,后来因为他不信任我,没让我演。
  人物周刊:后来怎么又信任你了?
  刘佩琦:表演这件事,没有一个绝对值,包括观众喜欢这个演员,喜欢那个演员,都是相对的。不像运动员,刘翔,他一跑就拿了冠军了,那是绝对值。《菊豆》我就没上。后来张艺谋给我写了封信,我拿了这封信找到团长,团长很支持我。
  人物周刊:你认为《秋菊打官司》是一个转机吗?
  刘佩琦:在那部戏里我的戏份很少,主要是写秋菊嘛。虽然戏份很少,但我完成得还可以。我至今也认为,我在《秋菊打官司》里演得很好。后来为什么邀我演《二嫫》?跟《秋菊》很有关系。
  
  我只能演平民,演平头百姓,演别的我也不自信
  
  人物周刊:你演的角色个性都很鲜明,要不就是特平凡的小市民,要不就是一生跌宕起伏的人物。那种鲜明的个性是你赋予那些角色的吗?
  刘佩琦:应该是我赋予角色的。我不喜欢什么角色都是一种调子、一种感觉。其实我也是从生活当中悟出来的。你给一个人一辈子都吃一盘菜,炒土豆丝,一天三餐地吃,恐怕吃不了两天他就一定会倒胃口。塑造人物,如果永远是一个调子,永远在那儿玩深沉,或者永远在那儿张牙舞爪,都是很贫乏的。有的人认为你这个角色演得太过了,比如《和你在一起》。我不这么认为,我觉得应该是这样。你得根据不同的戏、不同的风格、不同的人物,来调整自己的表演。
  人物周刊:过与不过的界限在哪?
  刘佩琦:他们对人物的理解太浅薄,他们就觉得(我演得)过了。他们只是比较表面化地、技术地、非常功利地评价一个角色,当一个演员将激情集中在面部表情上,或者动作比较大,他们就觉得戏太过。要是你玩深沉他们就觉得有深度,这是太幼稚的一种认知。
  人物周刊:你不会来那种不动声色的表演吗?
  刘佩琦:我会。我比他们不动声色,比他们还要深沉。我将来肯定会演一个,告诉他们什么叫深沉。一副冷冷的表情,一贯到底。也许某些人认为那个更好,但我不认为好。我认为人物应该生动,他是活生生的人,人生百态啊,有不同的心灵感受,外化在自己的情绪上,不会是铁板一块的。人遇到了高兴的事,发自内心地,他也要蹦高的;人碰到了特别气愤的事,他也会跺脚的。怎么一走上了屏幕,一走上了舞台,他就不敢跺脚,他就不敢蹦高了呢?我不理解。就在那儿玩深沉吗?我不明白。很多东西都是误导的,人云亦云的东西太多,他演得好,他演得很深沉,你传我,我传你。但我不喜欢。
  人物周刊:你的表演里至今没有特深沉的。
  刘佩琦 :我会玩深沉的。(痞痞的,又点了根烟)
  人物周刊:有人曾经说你不是演员的料,这么说对你刺激大吗?
  刘佩琦:用过去老的观念来讲,我可能不太具备演员的条件。我说的是外部条件。内部条件可不一定。那个时候讲究高大全嘛,演员得漂亮,得是俊男靓女。按照这种标准,我不是差得太多了吗?曾经跟我合作好多戏的一个私交很好的导演跟我说,你是一个好演员,但是很难演主角。我说我明白,您的意思就是说我不太具备演员的条件呗。
  人物周刊:你们这一茬的演员中你看好哪些人?陈宝国?
  刘佩琦:陈宝国比我们要早,出道很早很早,他年轻时演的《赤橙黄绿青蓝紫》多棒啊,现在拿出来还是很棒,他的表演是相当相当精彩的。要按那时候的观念,我不是差得太多了吗?就说濮存昕吧,人家师奶杀手,哪止师奶杀手啊,简直老少通吃!他看很多书,书卷气特别浓,我没那个气质。
  人物周刊:你当时是不服气的吧?
  刘佩琦:没有不服气,我觉得还是挺幸运的。过去都批判这个宿命论,现在人们还是逐渐地认识到,人还是有命的。我至今仍然认为干我们这行的,比我们棒的人太多太多,包括一些小县城的文工团的小剧团的好演员,太多太多,他们只是苦于没有机会。
  人物周刊:你觉得自己被定型了吗?还是任何一个角色都能演?有没有什么角色你演不了的?   刘佩琦:任何一个演员都不可能什么都能演,他是有局限的。比如说我,只能演平民,演平头百姓,演别的我也不自信。南霸天也好,大码头也好,我都是作为一种尝试,尽可能地去拓展自己的戏路。
  人物周刊:观众也觉得市井味、可爱又可恨的小人物适合你。
  刘佩琦 :这又给我定性了。不一定。其实大家从我的作品当中,从《秋菊打官司》开始就知道我是什么路数了:就是一个老实得不能再老实的普通农民,憨厚得不能再憨厚的一个人。但《二嫫》里就不一样,那种狡猾,那种对邻居对村长的八面玲珑,对女人的渴望,什么都有了,他就不一样了。但都是农民。
  人物周刊 :有什么你不想演的吗?或者演不了的?
  刘佩琦:去年有个剧组非让我演皇上,雍正,说剧本怎么怎么好,片酬怎么怎么高,人家资金还是很雄厚的,等等。但我说实在对不起,你要让我演刘备,你要让我演曹操,你要让我演鲁迅,我都不可能。
  人物周刊:还是演小人物最舒服?
  刘佩琦:最如鱼得水。在小人物身上多琢磨琢磨点别的事,怎么让这个人物鲜活起来,生动起来。你让我演那个,我总在那儿架着,难受。我去演那些角色肯定是失败的。
  
  韩剧有看头吗?没看头
  
  人物周刊:你在话剧团这么多年,最满意自己的哪个角色?
  刘佩琦:没有。我一共上了3台话剧。
  人物周刊 :有特别想演的话剧吗?比如《茶馆》?
  刘佩琦:《茶馆》已经让于是之先生演成那样了,真是不太好超越了。后来重排《茶馆》,梁冠华、杨立新他们,演得都变了,风格都变了。我还是喜欢京味浓的。
  人物周刊:话剧有什么特别想演的吗?
  刘佩琦:目前还没有,没有好剧本啊。
  人物周刊:传统的经典剧目呢?
  刘佩琦:我还是比较喜欢新的。我看了我同学、解放军艺术学院表演系主任导的《我在天堂等你》,激动不已。他自己导的一台毕业剧目,学生演的,我去看了,非常激动,第二天又把陈凯歌、陈红、宋春丽这些好朋友们都叫上又去看了一遍,还是十分激动。
  人物周刊:你不喜欢你在《红尘》里的这个角色,还是对这个戏也不太喜欢?
  刘佩琦:我觉得没什么意思。我其实不是不喜欢《红尘》,是对这种现象产生了一种认知。为什么韩剧广大观众都这么喜欢?我们的戏观众不能说无动于衷,像《激情燃烧的岁月》,大家不也激动起来了吗?但令人激动的戏太少太少了。为什么呢?因为韩剧更向善一些,更美好一些,那里边的情感都是现实生活中不可能的,是梦中所想的,心中所想的东西,把它编成故事展现出来了,弥补了人在现实中的一种缺憾。其实韩剧有看头吗?没看头,抻得没办法看。《红尘》太沉闷,它的深刻性在于批判了我们中国的劣根性。我觉得艺术还是应该多展示美的东西。
  人物周刊:你平常看电视吗?
  刘佩琦:就看足球,中央五套和北京六套,然后是新闻。
  人物周刊:平常最大兴趣是什么?
  刘佩琦:“超级女声”也不看,眼不见心不烦,看看足球挺开心。
  人物周刊:你说挺想演喜剧?你觉得你演得来吗?
  刘佩琦:演不来吗?演得来啊。早晚有一天,我会自己去弄一个喜剧。
  人物周刊:你在《艺术人生》里说你可能会去导戏。
  刘佩琦:当年我曾经苦苦追求排戏的机会,恐怕是有点急功近利,现在我就随遇而安吧。如果有机会,我想我不是一个很差的导演,也不一定导喜剧,当然我一定会做一部喜剧。
  人物周刊:你年轻时候特别想证明自己,你觉得现在你证明了吗?
  刘佩琦:我还是一个很幸运的演员,因为有很多很多好的演员都没有机会,一直隐姓埋名,他们的内心应该也是痛苦的。这是现实,没有办法,你就得面对这个现实。你难道整天叫苦,说自己怀才不遇?这是命的问题,没办法。我们以前讲,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不是这么回事。我觉得我是很幸运的,碰到这么多好导演,陈凯歌、张艺谋、郭宝昌、叶大鹰,难道还不够幸运吗?
  人物周刊:你非常坚决地说大部分喜欢你的观众是男性,你觉得女性观众不太容易喜欢你吗?为什么?
  刘佩琦:很多年轻女性嘴上都说不喜欢男人的大眼睛双眼皮,都喜欢有才华的,其实都是自己骗自己,爱美之心嘛。
  人物周刊:你觉得不会受女性欢迎吗?你对自己的外形没有信心?
  刘佩琦:不是没有信心。我不是一个会和某些现象、某些说法同流合污的一个人,我不会人云亦云,所以也不在乎。
  人物周刊:你在意观众的认同吗?
  刘佩琦:当然在意观众了。观众不认同,总是提出批评的话,那你就得好好反省一下了。我是一个经常自我批判的人,再好的戏我也会持批判的态度来审视自己,我都能找出好多好多毛病来,我这次找出毛病是为了下一次。
  
  人物周刊:都找出什么毛病来了?
  刘佩琦:在我最满意的《无悔追踪》里,我演的这个角色总是一根筋,我看了不止一遍,看下来之后,觉得这一根筋太浊了,色调太单一,从头到尾一根筋,似乎也不合适,当时因为太投入太投入了,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这个角色上了,(所以才会这样)。有的时候太认真了也不是一件好事。
  人物周刊:你为什么不愿意接触媒体?《鲁豫有约》一开始邀请你,你也不愿意去,为什么?
  刘佩琦:我不愿意。现在社会多乱呢!低调一点好。我容易口无遮拦,说得好听是自己直率,说得不好听是你自以为是在那儿胡说八道。我没必要,犯不着,无形当中得罪一些人,你觉得有必要吗?我洗手间里就有一份报纸,叫《明星》,不知道是哪儿出的,那些内容,那就变成狗仔队了嘛。太无聊了!什么啊!我们的媒体实在是应该反思反思了,尤其是关于韩剧,那个《大长今》,那叫什么戏啊?都不明白,都不理解。但是观众喜欢没办法,观众喜欢就是好呗。我觉得媒体有责任引导观众。比如观众不喜欢歌剧,你得研究人家为什么不喜欢,你得想办法把人家请到歌剧院里去,让他去看歌剧,提高人们的欣赏品位。不知道为什么我们的很多观众,包括一些北大清华的老教授们,都是学者啊,他们都在说电视剧,尤其是古装戏,关于使用的小道具,那个年代使用的不是这样的钱,等等。那就是电视剧,就是供人娱乐的一种产品,不是特别严格地表述的历史。我不理解。
  
  对儿子,绝对溺爱
  
  剧组里的人说刘佩琦得空就给太太买衣服,他头一仰,“咳,也没老买。”记者问,你觉得自己是个体贴的丈夫吗?他低头想了一会儿,“我觉得是。”神情十分认真。
  刘佩琦演过差不多5回别人的爹,严厉的,深情暗藏的,慈爱的,矛盾得不知如何是好的,各种父亲。但作为自己儿子的爸爸,刘佩琦用“绝对是溺爱”形容了对待儿子的方式,而且一提到儿子,原本严肃的脸上便粲然地露出微笑。
  人物周刊:怎么会溺爱孩子呢?父亲对儿子一般都比较严苛的。
  刘佩琦:我直到37岁才有了孩子,有点晚。以前我是一个独身主义者,后来成家了,成家之后又不想要孩子,特别固执,因为我觉得我没有成功,我是一个责任心很强的人,我觉得我不会给孩子很好的条件。有了之后,我就特别特别溺爱。最根本的因素是,我对中国教育制度对孩子们的摧残深恶痛绝。也因为只准生一个。
  人物周刊:你儿子什么样?
  刘佩琦:挺高挺壮挺胖,特别喜欢开玩笑,善良,特别天真。其实他已经快11岁了,但感觉还很小,我现在还每天给他讲故事,有时候我在外面拍戏,就在电话里跟他讲。我给他讲了11年。
  人物周刊:讲些什么故事呢?
  刘佩琦:讲他喜欢看的故事,讲奥特曼。
  人物周刊:你会看那些书吗?
  刘佩琦:我哪会看那个啊,我就知道里面有哪几个人物的名字,然后就是乱讲,瞎编了。你要是讲得生动的话,最后他跟着你一块儿编。
  人物周刊:会不会把他惯坏?
  刘佩琦:(语气异常坚决)不会。
其他文献
编者按:11月上旬,自本刊推出《四川人是天下的盐》的报道策划后,在网络世界里引发了很大争议,一些网民对部分重庆籍人士入选“最有味道的四川人”表示不满,几家重庆本地媒体随后也加入了这场讨论。一时间,“川渝之争”,成了四川和重庆两地民众议论纷纷的公共话题。  本刊记者特此采访了重庆名人、重庆力帆集团董事长尹明善。    谈文化,巴蜀文化肯定是重庆文化的渊源。四川这个地方很了不得的是什么?就是这么大一个
期刊
“我从来没有见过任何一个记者,更不知道他们如何写我们家。我们也是刚知道把金业排成了能源榜上山西富豪第一家族。至于原因,我也不知道。”10月21日下午,山西金业焦煤化集团总经理张新跃在太原古交市对本刊记者说。  10月17日,胡润公布的能源富豪榜上,山西富豪集体入围,多数从事煤炭产业领域。其中,山西金业焦煤化集团张新民家族位居山西能源富豪首位,家产10亿元。在山西煤炭富豪日渐惹眼的时候,张新民家族骤
期刊
本刊四川人专辑在新浪网络专区发布以来,获得广大网友的热情支持,鲜花与板砖飞舞之间,我们看到了“四川”这个字眼的更多内涵,特选摘部分图文以飨读者。    诱人串串香    ■新浪网友IP:221.10.65.*    有一部城市电影叫《爱情麻辣烫》,说了5对男女组合的爱情故事,其中濮存昕和吕丽萍演了一对离婚后又东想西想的“夫妻”,但具体情节已然模糊了,没法,因为记忆已经定格在了电影开始那盆热腾腾、香
期刊
青春是长长的风    文/符伟智(广州)  怀念李亚明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因为你不得不去面对一些不想再去面对的东西,你得把过去的日子翻过来,一点点去找寻由此带来的开心或者不快。  《白衣飘飘的年代》响起的时候,我并不能马上和自己扯上关系,我只看见李亚明,他在我面前衣袂飘舞,像个飞天。李亚明时常穿一套白色的衣服在校园里走过,一脚踏出,马上就开始抬另一只脚,他的脚跟基本上是不着地的,所以看上去轻飘飘的。
期刊
1992年,36岁的卿光亚为了给6岁的儿子找所好学校,跑遍了成都的数大名校。然而,应试教育的现状让他失望不已,于是,他办了一所学校并自任校长。他自信,哪怕只有一个学生(他的儿子),他也要坚守到底。  12年后,那个孩子由小学到高中,最终被美国比诺伊特学院录取,并拿到了全额奖学金。儿子的成功让卿光亚很有成就感。在他看来,儿子资质平平,若当初上了公立学校,也就考个国内的一般大学。如今,他在只有2%的国
期刊
采访张靓颖的那个下午,不知谁走漏了消息,成都西藏饭店4楼音乐廊的门口,站满了等着见她一面的“凉粉”,都是饭店员工,满以为这次近水楼台。过道里的空气仿佛某人摒住了的呼吸。  约定的时间过去了,张靓颖一直没有露面。  音乐廊的电视正放着《阿根廷别为我哭泣》的MTV,这歌声似乎已经虚拟了一个张靓颖在场的幻境。  但是张靓颖溜走了。  她来到4楼,发现音乐廊门口聚集了那么多人,便扭头而去。  她是从饭店后
期刊
与反美武装谈判的背后  赵晓    在伊斯兰世界,出于深刻的历史、文化、宗教原因,对西方文明和西方势力有着比较强烈的不认同,对于这一点,任何程度上的漠视和准备不足都会成为失败的起点    6月26日,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在接受美国福克斯电视新闻网采访时证实,美国与伊反美反政府武装举行了秘密会谈。美国方面参加会谈的是来自政府、议会、军方和情报部门的四名代表;反美武装方面的代表中,有伊拉克前部长,
期刊
波兰总统候选人迎娶中国打工妹    一个婚姻失败、经济窘迫、还带着孩子的单身女人,又快四十了,她生活里还能有什么梦想和希望?  如果有幸还能找个不坏的男人,愿意娶她过日子,那简直是她前世修来的福分。  吴木兰,一年半前,还几乎是这样的女人。  可现在,她成了“灰姑娘”变“凤凰”的绝佳中国版:不通英文、不会讲英语的她,通过网络结识了远隔重洋的加拿大富商,一部小小键盘,两份孤寂世界,迢迢的两个人,相识
期刊
朝鲜的“算盘”  赵晓    朝鲜的强硬,是建立在对共同声明的深刻领会和对目前国际形势和大国心理的精微体察之上的    始于1994年的朝鲜核问题六方会谈,在时断时续地进行到第四轮时,终于在9月19日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朝鲜承诺放弃一切核武器及现有核计划,早日重返《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并回到国际原子能机构保障监督。作为交换条件,美国确认自己在朝鲜半岛没有核武器,无意以核武器或常规武器攻击或入侵朝鲜
期刊
顾雏军,“格林柯尔”系的领军人物,科龙的前董事长——一个一向有着“远大志向、雄心勃勃”的人,在这个炎热的夏天倒下了。  见过他的人,都有这样一个感觉:他的外貌远大于实际年龄——四十几岁的人头发已经斑白。为什么这个富翁会老得这么快?这个“聪明”人在思考些什么?  他曾是一个资本市场的新贵:入主科龙,收购吉诺尔、收购美菱、收购亚星……一路走来,他出手豪阔。他也有不光彩的历史:上世纪初,生产低劣空调的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