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SSA”的不成立引发出另一个画图的不成立

来源 :中国人民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endti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等三角形的教学中,众所周知满足边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不一定全等的,而只有当两个三角形都是锐角三角形或都是钝角三角形时两个三角形才能全等。为了清楚说明这两种情况的正确性,现将其证明如下:
  问题:在⊿ABC和⊿A1B1C1中,AB=A1B1,BC=B1C1,∠A=∠A1,那么⊿ABC与⊿A1B1C1全等吗?
  1.若⊿ABC和⊿A1B1C1都是锐角三角形,且∠A=∠A1,AB=A1B1,BC=B1C1,求证:⊿ABC≌⊿A1B1C1
  证明:分别过B,B1作BD⊥AC于D,B1D1⊥A1C1于D1
  ∵ 由于⊿ABC,⊿A1B1C1均为锐角三角形
  ∴D,D1必在AC,A1C1上
  ∵∠A=∠A1,∠ADB=∠A1D1B1= 90°,AB=A1B1
  ∴⊿ABD≌⊿A1B1C1(AAS)
  ∴BD=B1D1
  又∵∠BDC=∠B1D1C1= 90°, BC=B1C1,
  ∴Rt⊿BCD≌Rt⊿B1C1D1(HL)
  ∴∠C=∠C1
  又∵∠CAB=∠C1A1B1 ,BC=B1C1
  ∴⊿ABC≌⊿A1B1C1(AAS)
  
  2.当⊿ABC和⊿A1B1C1中有一个三角形为锐角三角形,另一个为钝角三角形时,两个三角形也具有∠A=∠A1 ,AB=A1B1 ,BC=B1C1显然两个三角形不全等。其图形可以这样画出来。
  先画两个全等的三角形的⊿ABC和⊿A1B1C1 ,再到⊿A1B1C1的B1C1上取一点D1使A1D1=AC(以A1为圆心以A1C1为半径画交B1C1于D1点)
  ∵A1C1=A1D1
  ∴∠C1=∠A1D1C1(等边对等角)
  
  又∵∠C=∠C1
  ∴∠A1D1C1=∠C
  又∵∠A1D1C1+∠A1D1B1=180°
  ∴∠C≠∠A1D1B1
  ∴在⊿ABC和⊿A1B1C1中,∠B=∠B1,AB=A1B1,AC=A1D1,而这两个三角形显然是不全等的。
  3.若⊿ABC和⊿A1B1C1都是钝角三角形时,∠A=∠A1,AB=A1B1,BC=B1C1,且∠A和∠A1均为钝角,则⊿ABC≌⊿A1B1C1
  证明:分别过B,B1作BD⊥CA的延长线于D,B1D1⊥C1A1的延长线于D1
  ∵∠CAB,∠C1A1B1均为钝角
  ∴D,D1必在CA,C1A1的延长线上
  ∵∠CAB=∠C1A1B1
  ∴∠BAD=∠B1A1D1(等角的补角相等)
  
  又∵∠D=∠D1=90°,AB=A1B1
  ∴⊿ABD≌⊿A1B1D1(AAS)
  ∴BD=B1D1 ,
  在Rt⊿BDC和RtB1D1C1中
  ∵∠BDC=∠B1D1C1=90°,
  BC=B1C1,BD=B1D1
  ∴Rt⊿BDC≌Rt⊿B1D1C1(HL)
  ∴∠C=∠C1
  又∵∠CAB=∠C1A1B1,AB=A1B1
  ∴⊿ABC≌⊿A1B1C1(AAS)
  也就是说两个三角形具备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也就是常说的“SSA”不成立。
  现在要提出这方面的另一个命题:在四边形中一组对边相等,一组对角相等,这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吗?
  若四边形ABCD中,∠B=∠D,AB=CD,则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吗?
  
  (1)如果这个四边形画成了下图的形式
  过A作AE⊥BC于E,CF⊥AD于F
  ∵∠B=∠D,∠AEB=∠CFD=90°,AB=CD
  ∴⊿ABE≌⊿CDF(AAS)
  ∴AE=CF,BE=DF
  在Rt⊿AEC和Rt⊿CFA中
  AE=CF,AC=CA
  ∴Rt⊿AEC≌Rt⊿CFA(HL)
  ∴AF=CE
  又∵AF+FD=CE+BE
  ∴AD=CB,AB=CD
  ∴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
  这个结论为什么真确呢?原因是我们用了两个全等的三角形(⊿ABC≌⊿CDA)去拼。实际上未证之前就承认了这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也就是
  运用了⊿ABC和⊿CDA中的AB=CD,AC=CA,∠B=∠D,即边边角去拼的。
  (2)不用方式(1)去拼,而是按如下方式拼
  两个三角形⊿ABC和⊿DEF.且⊿ABC≌⊿DEF
  在EF上取一点M,使DF=DM
  在⊿ABC和⊿DEM中,AB=DE,AC=DM,
  ∠B=∠E,把⊿DEM拼在⊿ABC上,使MD与AC重合(E在⊿ABC外)如下图得到四边形ABCE,显然它不是平行四边形。
  
  也就是说,有一组对角对边相等的四边形不一定是平行四边形。
  通过以上的两个问题的研究,有些几何问题表面上或特殊情况下是成立的,不要被假象所迷惑,要把不同情况下的图形都画出来,有时要做几何模型进行拼接,让学生能透彻理解,达到真正理解问题成立与不成立的道理,明其理,达到动手动脑结合思考问题的目的。
  (作者联通:445700湖北省来凤县实验中学)
其他文献
在当前的数学教学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使他们在知识的学习与应用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形成深刻的理解,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建构的是可以应用的灵活的知识,而不是呆板的书本知识。学生理解了一个数学知识,又能自觉主动地从数学的角度探索这一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若能使之成为良性循环,他们将受用终身。  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探索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小学生的实践
期刊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对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全国健身计划纲要》中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做好学校体育工作。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惯。”九年制义务教育体育教学大纲,也把使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作为教学目标之一明确提出。  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期刊
说起有效性,对于参加素质教育改革的教师来说,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有效即有效益、效率高、效果好,而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既考虑教师教的有效行为,又考虑学生学的有效行为。     一.提高教师教的有效行为,有助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教师来带领这群无忧无虑的孩子,那么,再好的孩子也不过是“一盘散沙”,不能成就大业。   1.走到学生中间,和学生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创造性地教,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一.让学生在“活”中再创造    荷兰数
期刊
所谓情商,是指影响学生学习的意志品质、态度心情、兴趣习惯等非智力因素。情商在数学教学中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课堂教学过程,是在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传输和情感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组织学生的智力活动,完成接受和储存信息的任务,而且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商因素,使学生态度积极、心情愉悦、思维活跃,这样就可以高效率地进行课堂教学。在数学教学中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以情感人,以心育人。    一.喜爱之情
期刊
我们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往往会陷入题海战术或枯燥无味的误区。如何做到既发展学生的能力,渗透数学思想,又能让学生的数学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呢?下面我以《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引入部分为例,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原设计】  通过昨天的预习,你知道了比例的哪些知识?(有零星的学生举手,直接答出了比例的意义。)  师直接说“是啊,那两个比什么相等就能组成比例呢?”  
期刊
写文章,素材是血肉,布局谋篇之法是骨架。有了骨架,素材才能立起来,文章也就有了鲜活的生命,从而绽放迷人的光彩。学生知晓布局谋篇的相关术语并不难,难在写作时的操作。  布局谋篇的方法很多,从哪种方法入手对学生加以引导,这是老师备写作课时要用心思考的问题。其实课本中的一个个文本,就是一个个布局谋篇的样本。从学生阅读的便利性而言,没有哪一本读物比课本同学生的关系更亲密。因而在写作教学中对学生谋篇的指导,
期刊
目前,很多课堂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导致语文教学效率低下。因此有人呼唤:语文课堂回归生活!只有将语文与生活“接轨”,我们的语文才会像生活一样不断掀开新的一页,才会充满不朽的生命力。如何让语文与生活“接轨”呢?以下是我的一些个人见解:    一.优化环境     1.课堂识字环境的优化与创新  识字环境布置得富有特色,对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及创新意识的启蒙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我们可以从教室的布置入手:①
期刊
为了克服教师教学行为的盲目性、随意性,该教学案是在学案的基础上加上了“导语”、“过渡语”、“提示”、“批注”等。我们认为该教学案克服了传统教案程式化的教学步骤的罗列,简洁、实用,提高了课堂效率。  本节课我们在教学目标设计上重点突出了新的教学理念,特别是注意学法指导、注意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引导式教学。如“如何学习农民起义”,注意引导学生从原因、经过、结果、意义等几个方面自学该目内容。  教师在
期刊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疑”源于思,它是学习的开端,思维的引线,进步的向导。思维活动始于发现问题。它是对一些问题产生了渴望了解或解决的需要后才开始的。要使学生认识深入,就要启发学生多疑多问。  怎样让学生学会质疑呢?教师在教学中,应逐步交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使学生的发问能体现学习语文的“个性”特点。比如,可以从课题发问;从标点符号和词语的特别用法或句子作用以及特殊含义方面发问;从句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