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造就创新人才的关键。没有问题意识,一切创新活动都将无从谈起。何谓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指认识活动中对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产生探究的心理状态,并进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心理品质。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
关键词:高中政治 问题意识 培养策略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科教兴国战略的确立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日益受到重视。广大中学思想政治教师已经认识到在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竭力改变问题意识淡薄的窘境,并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教学改革探索。
一、摆正教师的角色位置
传统的观念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定位为书本知识的传播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这就必然形成了“灌输式”的教学模式。现代教育要求教学从重学生“学会”向教学生“会学”转变。教师对学生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励思维。正如古人所言“授人鱼不如授人渔”。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很注意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学生保持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消除学生在学习中、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披露灵性,展现个性,努力培育适宜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环境。因此,教师应成为学生发现问题的引导者、探求问题的启发者、解决问题的合作者、创造思维的激活者,而不再是带着问题进课堂,留下答案出教室的灌输者。
二、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只有当我们把学生当作能动、独立自主的人来看待,使他们成为活动的主体,鼓励他们发挥自主性、独立性与创造性的时候,我们才能发现和开发蕴藏在学生的潜在的创造性品质。因此在教学中,我坚持通过实现四个转变(即教学要求由“带着问题学”向“学出问题转变”,教学目标由“教师定向”向“学生定向”转变,教学方法由“教师讲解”向“自我体悟”转变,组织教学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三、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要求思维者以某个问题为中心,思维多角度,多层次向外辐射。发散思维的训练有可能产生并提出发现型和创造型问题。发散思维训练常用的方法是:创设一个情景或提供一个背景材料,不限范围,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理解,既可以是经济常识、政治常识或哲学常识中的知识点,也可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对问题的分析理解,应鼓励学生自己思考,答案越多越好。
四、讲究提问的策略
优选问点,问在知识关键处。在概念、观点、原理的关键字、词、句中提出疑问,以便准确、牢固地掌握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原理。核心之处设疑,以便把握重点,化解难点,提高分析材料、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无疑之处设疑。有些问题看起来无疑,如果我们提出疑问,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民主管理”这个内容,从课本上来看,没什么疑问。但是笔者还是设计了“中学生在民主管理中能做什么?”这个疑问,是课本内容和学生实际结合起来。
五、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使学生“善问”
1、教给学生质疑的技能。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我们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方式,启发学生开拓思路,多思善想,质疑问难。为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一是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二是要让学生了解质疑的范围;三是要培养学生在难点处求疑,困惑处求疑,关键处求疑,易错处求疑的技能。
2、树立学生质疑的信心。作为教师应努力创设一种宽松、民主、平等、融洽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多提问。对于那些在平时特别是在课堂上敢于发表反对意见的学生,要予以表扬,即使他们的观点是错误的,也要在肯定他们勇敢精神的前提下,与其一起讨论来加以引导,从而纠正其错误的观点。
六、优化教学步骤
课堂教学研究性学习不同于传统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课堂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将课前各研究小组形成的书面材料作为课堂教学的基础,在师生共同研究讨论过程过程中进一步学习知识。这一步骤具体包括:导入。教师利用背景介绍、情景设置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推动学生思考和研究;设问交流。由教师和学生提出问题,让对该问题有深入了解的小组派代表回答,在共同交流中巩固课前研究结果和课堂学习的知识;研究讨论表达。按照课前学生的研究小组的分工,对课前研究中发现的问题和课堂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做深入的研究,学生之间展开讨论,获得强烈的问题意识和自信心的满足;总结评价。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性、指导性评价,对所讨论的问题进行点评,从而启迪思维、拓展思路、明确将来的研究任务。
七、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多媒体教学是引发问题的重要手段。多媒体课件可以把要探索的主题图文并茂、情境鲜活地展现出来,使学生地感官受到刺激,思维变得活跃,进而会迸发出问题的火花。比如,在讲《政治生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一课时,结合笔者所在学校的新疆内高班的实际,用新疆自治区的历史、现在和未来作为主线,通过一系列的影像和文字,结合学生身边实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很快发现我国民族制度的由来、现状以及优越性。然后教师因势利导,启发学生思考本课教学的难点和重点,“民族自治区的自治权”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增进了对新疆内高班办班的理解和对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很好的达到的教学的目的。
八、联系社会现实
教师应引导学生把课堂教学与社会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学生对社会现实问题地思考,这就是理论联系实际。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增加鲜活的现实内容,并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各抒己见。比如,在讲授《政治生活》“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的有关内容时,很多学生对我国公民实际享有的政治权利和履行的政治义务有自己的看法,甚至对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提出了质疑。这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下课后搜集有关资料,下节课讨论。学生课后必须进行认真的思考,要使自己的观点有说服力,就必须回到现实中寻找数据和案例,要访问有关政府网站,要查阅相关书籍。通过讨论,教师引导,学生会发现社会主义国家民主性质和民主程度的区别,从而形成新的正确的认识。
总之,问题意识的培养和形成需要不断地刺激和强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高中“思政课”课堂教学中去培养学生地问题意识,关键还是在我们教师身上。就让我们引导学生去“打破沙锅问到底”,伴随学生一起走向成功。
(作者单位:河北省涉县第二中学)
关键词:高中政治 问题意识 培养策略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科教兴国战略的确立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日益受到重视。广大中学思想政治教师已经认识到在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竭力改变问题意识淡薄的窘境,并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教学改革探索。
一、摆正教师的角色位置
传统的观念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定位为书本知识的传播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这就必然形成了“灌输式”的教学模式。现代教育要求教学从重学生“学会”向教学生“会学”转变。教师对学生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励思维。正如古人所言“授人鱼不如授人渔”。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很注意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学生保持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消除学生在学习中、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披露灵性,展现个性,努力培育适宜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环境。因此,教师应成为学生发现问题的引导者、探求问题的启发者、解决问题的合作者、创造思维的激活者,而不再是带着问题进课堂,留下答案出教室的灌输者。
二、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只有当我们把学生当作能动、独立自主的人来看待,使他们成为活动的主体,鼓励他们发挥自主性、独立性与创造性的时候,我们才能发现和开发蕴藏在学生的潜在的创造性品质。因此在教学中,我坚持通过实现四个转变(即教学要求由“带着问题学”向“学出问题转变”,教学目标由“教师定向”向“学生定向”转变,教学方法由“教师讲解”向“自我体悟”转变,组织教学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三、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要求思维者以某个问题为中心,思维多角度,多层次向外辐射。发散思维的训练有可能产生并提出发现型和创造型问题。发散思维训练常用的方法是:创设一个情景或提供一个背景材料,不限范围,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理解,既可以是经济常识、政治常识或哲学常识中的知识点,也可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对问题的分析理解,应鼓励学生自己思考,答案越多越好。
四、讲究提问的策略
优选问点,问在知识关键处。在概念、观点、原理的关键字、词、句中提出疑问,以便准确、牢固地掌握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原理。核心之处设疑,以便把握重点,化解难点,提高分析材料、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无疑之处设疑。有些问题看起来无疑,如果我们提出疑问,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民主管理”这个内容,从课本上来看,没什么疑问。但是笔者还是设计了“中学生在民主管理中能做什么?”这个疑问,是课本内容和学生实际结合起来。
五、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使学生“善问”
1、教给学生质疑的技能。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我们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方式,启发学生开拓思路,多思善想,质疑问难。为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一是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二是要让学生了解质疑的范围;三是要培养学生在难点处求疑,困惑处求疑,关键处求疑,易错处求疑的技能。
2、树立学生质疑的信心。作为教师应努力创设一种宽松、民主、平等、融洽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多提问。对于那些在平时特别是在课堂上敢于发表反对意见的学生,要予以表扬,即使他们的观点是错误的,也要在肯定他们勇敢精神的前提下,与其一起讨论来加以引导,从而纠正其错误的观点。
六、优化教学步骤
课堂教学研究性学习不同于传统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课堂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将课前各研究小组形成的书面材料作为课堂教学的基础,在师生共同研究讨论过程过程中进一步学习知识。这一步骤具体包括:导入。教师利用背景介绍、情景设置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推动学生思考和研究;设问交流。由教师和学生提出问题,让对该问题有深入了解的小组派代表回答,在共同交流中巩固课前研究结果和课堂学习的知识;研究讨论表达。按照课前学生的研究小组的分工,对课前研究中发现的问题和课堂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做深入的研究,学生之间展开讨论,获得强烈的问题意识和自信心的满足;总结评价。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性、指导性评价,对所讨论的问题进行点评,从而启迪思维、拓展思路、明确将来的研究任务。
七、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多媒体教学是引发问题的重要手段。多媒体课件可以把要探索的主题图文并茂、情境鲜活地展现出来,使学生地感官受到刺激,思维变得活跃,进而会迸发出问题的火花。比如,在讲《政治生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一课时,结合笔者所在学校的新疆内高班的实际,用新疆自治区的历史、现在和未来作为主线,通过一系列的影像和文字,结合学生身边实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很快发现我国民族制度的由来、现状以及优越性。然后教师因势利导,启发学生思考本课教学的难点和重点,“民族自治区的自治权”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增进了对新疆内高班办班的理解和对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很好的达到的教学的目的。
八、联系社会现实
教师应引导学生把课堂教学与社会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学生对社会现实问题地思考,这就是理论联系实际。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增加鲜活的现实内容,并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各抒己见。比如,在讲授《政治生活》“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的有关内容时,很多学生对我国公民实际享有的政治权利和履行的政治义务有自己的看法,甚至对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提出了质疑。这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下课后搜集有关资料,下节课讨论。学生课后必须进行认真的思考,要使自己的观点有说服力,就必须回到现实中寻找数据和案例,要访问有关政府网站,要查阅相关书籍。通过讨论,教师引导,学生会发现社会主义国家民主性质和民主程度的区别,从而形成新的正确的认识。
总之,问题意识的培养和形成需要不断地刺激和强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高中“思政课”课堂教学中去培养学生地问题意识,关键还是在我们教师身上。就让我们引导学生去“打破沙锅问到底”,伴随学生一起走向成功。
(作者单位:河北省涉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