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即将毕业时,语文总复习中会遇到句子的修改。一个句子中如出现了毛病,要求给予修改。而修改病句对于教师而言是件棘手的事,而对于学生学而言,更是件头疼的事情。学生往往遇到一个病句,因弄不清此病句病在何处,找不出病因,无从下手,于是就干脆乱改,其结果不是瞎猫碰着死老鼠,就是越改越糟。看到这种情景,教师们只有叹气,干着急。而病句的修改又是小学高段的句的训练中的重要的一环,特别是学生对病句学得好坏,直接影响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因此,正确地修改病句是摆在我们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熟练正确地修改病句呢?下面我谈几点经验做法:
1 比喻法
就是用具体的、生动的事物来说明比较抽象或深奥的事物的方法。让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如我在教学修改病句前,先不急于向学生讲解如何修改病句,而是很形象地把学生比作一位医生,把病句比作一位病人,然后问他们:“现在有几位病人在这,你们是如何给它们治病?是不是一来就开药方,乱打针,而不问病情呢?如果这些病人的病各不相同,那么你这位医生能不能开同样的药方,打同样的针呢?你们说其结果会怎么样?”经过我一连串的提问,同学们对病句产生了兴趣,并想试着“医好这位病人”。就这样,我为下边的教学开了个良好的开端。
2 诊断法
就是查出病因,对症下药的方法。让学生查找出这个病句的毛病出在何处,以便进行修改。就像医生诊断病人的病情,必须先确定病因后方能给予治疗。学生查出病因必须严肃认真,切不可马虎了事,一旦查出病因,就可以进行正确的修改。
3 歸纳法
就是把各种病句的病因综合地归纳起来,让学生牢记、易记,以达到举一反三。一般在小学阶段所接触到的病句的病因大致有如下几种。
3.1 词序颠倒。即一个句子的语言表达的顺序混乱,互相颠倒。本该放在前面的词语放到了后面,或该放在后面的词语却提到了中间等。比如“这是深刻的一次教训。”这个病句让学生多念几遍,然后问“同学们,这一次教训是怎么样的?”学生答:“深刻的。”接着让学生再观察后问:那么应该说‘深刻的一次’还是‘一次深刻的’待学生回答出还是“一次深刻”的教训很通顺。最后改为:“这是一次深刻的教训。”
3.2 重复啰嗦。即在一个句子中有两个或三个词语意思相同或相近的同时出现。比如:这个男孩非常美丽,漂亮。美丽和漂亮意思相同,都是指这个男孩长得好看。让学生体会两个词语有一个是多余,只要选择其中的一个就够,应改为:这个男孩非常漂亮。
3.3 自相矛盾。如“这次数学考试,我班基本上全部达标。”句子中有两个词语基本上和全部是自相矛盾,基本上是指还有少数没有达标,而全部是没有人不达标,所以要选择一个,删除一个,只能要其中最合适的一个应改为“这次数学考试,我班基本上达标。”
3.4 用词不当。就是指一个句子中所用的某些词语不恰当。这种情况细分又可分三种:A、用词不当。比如“这位战士打仗很凶猛”。这里的凶猛用得不恰当,而打仗的战士则要用褒义性的词语,应把凶猛改为“勇敢”。B、词语搭配不当。如“通过习作训练,这次同学们的写作水平普遍增强了。”这里的“增强”与水平搭配不当,“水平”一般与“提高”搭配,“增强”与“实力”搭配,所以应改为“这次同学们的写作水平普通提高了。”C、错用关联词。如“小王虽然改正了错误,但是欣然接受同学们的批评。”这个句子念起来非常别扭,意思不够清晰。错用了关联词,这个句子前后是递进关系,不是转折关系,所以把“虽然但是”改为“不但而且”,即“小王不但改正了错误,而且还欣然地接受了同学们的批评。”
3.5 成份残缺。即一个句子中缺少了主语,或是谓语、宾语等致使这个句子不够完整。教师在指导学生们分析这类病句时,可先让学生找出主语、谓语或宾语。比如,“通过学习《穷人》这篇课文,受到了很深的教育。”这个句子谓语是“受到”,宾语是“教育”。这样一细分,学生就知道还缺少了一个主语,那就是“谁”受到很深的教育。学生便可马上答道是“我”、“同学们”或“他们”等词语。再如“雷锋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永远激励我们前进”这个句子,经过分析后可提问:“能够激励我们前进的是什么,是一种东西,那就是一种精神,什么样的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这也是句子中缺少主语,应在服务后面加上“的精神”就可以。
3.6 指代不明。如“小王和小军,一同去上学,他向他借了一块橡皮。”句子的他和他,含糊不清,前一个“他”指谁,后一个“他”指谁,不清楚、不明朗,应改为:“小王向小军”或“小军向小王”(借了一块橡皮)这就很明朗,解决了指代不明的问题。
3.7 成分多余。如“我的这件衣服十分漂亮得很。”这个句中是形容词“漂亮”兼宾语。“十分”已经足以说明衣服好看的程度了。如果最后再加上“得很”,反而把这个句子搞得更加啰嗦、别扭。应删去“得很”。
3.8 概念不清。如“下雨了,我穿着衣服和帽子出门了。”这个句子略看是没有多大毛病,但一细分就变成了“下雨了我穿着衣服和穿着帽子出门了。”再让学生们分析衣服可以穿,但帽子是不是穿着,应该怎么说。学生一下子“啊”是错在这里啦,应该加上“戴着”,就可以了。应改为“下雨了,我穿着衣服,戴着帽子出门了。”再比如“公园里,到处可以看到万紫千红的鲜花和悦耳动听的鸟鸣声。”
在这个句子中,我问学生:“同学们,万紫千红的鲜花是用眼睛来看,而悦耳动听的鸟叫是不是也用眼睛来看呢?”有的同学哈哈大笑,大声说:“老师,不是看,是听。”这个句子的毛病就出在没有耳朵上,学生又顿时大笑,问题也就在笑声中迎刃而解。
1 比喻法
就是用具体的、生动的事物来说明比较抽象或深奥的事物的方法。让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如我在教学修改病句前,先不急于向学生讲解如何修改病句,而是很形象地把学生比作一位医生,把病句比作一位病人,然后问他们:“现在有几位病人在这,你们是如何给它们治病?是不是一来就开药方,乱打针,而不问病情呢?如果这些病人的病各不相同,那么你这位医生能不能开同样的药方,打同样的针呢?你们说其结果会怎么样?”经过我一连串的提问,同学们对病句产生了兴趣,并想试着“医好这位病人”。就这样,我为下边的教学开了个良好的开端。
2 诊断法
就是查出病因,对症下药的方法。让学生查找出这个病句的毛病出在何处,以便进行修改。就像医生诊断病人的病情,必须先确定病因后方能给予治疗。学生查出病因必须严肃认真,切不可马虎了事,一旦查出病因,就可以进行正确的修改。
3 歸纳法
就是把各种病句的病因综合地归纳起来,让学生牢记、易记,以达到举一反三。一般在小学阶段所接触到的病句的病因大致有如下几种。
3.1 词序颠倒。即一个句子的语言表达的顺序混乱,互相颠倒。本该放在前面的词语放到了后面,或该放在后面的词语却提到了中间等。比如“这是深刻的一次教训。”这个病句让学生多念几遍,然后问“同学们,这一次教训是怎么样的?”学生答:“深刻的。”接着让学生再观察后问:那么应该说‘深刻的一次’还是‘一次深刻的’待学生回答出还是“一次深刻”的教训很通顺。最后改为:“这是一次深刻的教训。”
3.2 重复啰嗦。即在一个句子中有两个或三个词语意思相同或相近的同时出现。比如:这个男孩非常美丽,漂亮。美丽和漂亮意思相同,都是指这个男孩长得好看。让学生体会两个词语有一个是多余,只要选择其中的一个就够,应改为:这个男孩非常漂亮。
3.3 自相矛盾。如“这次数学考试,我班基本上全部达标。”句子中有两个词语基本上和全部是自相矛盾,基本上是指还有少数没有达标,而全部是没有人不达标,所以要选择一个,删除一个,只能要其中最合适的一个应改为“这次数学考试,我班基本上达标。”
3.4 用词不当。就是指一个句子中所用的某些词语不恰当。这种情况细分又可分三种:A、用词不当。比如“这位战士打仗很凶猛”。这里的凶猛用得不恰当,而打仗的战士则要用褒义性的词语,应把凶猛改为“勇敢”。B、词语搭配不当。如“通过习作训练,这次同学们的写作水平普遍增强了。”这里的“增强”与水平搭配不当,“水平”一般与“提高”搭配,“增强”与“实力”搭配,所以应改为“这次同学们的写作水平普通提高了。”C、错用关联词。如“小王虽然改正了错误,但是欣然接受同学们的批评。”这个句子念起来非常别扭,意思不够清晰。错用了关联词,这个句子前后是递进关系,不是转折关系,所以把“虽然但是”改为“不但而且”,即“小王不但改正了错误,而且还欣然地接受了同学们的批评。”
3.5 成份残缺。即一个句子中缺少了主语,或是谓语、宾语等致使这个句子不够完整。教师在指导学生们分析这类病句时,可先让学生找出主语、谓语或宾语。比如,“通过学习《穷人》这篇课文,受到了很深的教育。”这个句子谓语是“受到”,宾语是“教育”。这样一细分,学生就知道还缺少了一个主语,那就是“谁”受到很深的教育。学生便可马上答道是“我”、“同学们”或“他们”等词语。再如“雷锋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永远激励我们前进”这个句子,经过分析后可提问:“能够激励我们前进的是什么,是一种东西,那就是一种精神,什么样的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这也是句子中缺少主语,应在服务后面加上“的精神”就可以。
3.6 指代不明。如“小王和小军,一同去上学,他向他借了一块橡皮。”句子的他和他,含糊不清,前一个“他”指谁,后一个“他”指谁,不清楚、不明朗,应改为:“小王向小军”或“小军向小王”(借了一块橡皮)这就很明朗,解决了指代不明的问题。
3.7 成分多余。如“我的这件衣服十分漂亮得很。”这个句中是形容词“漂亮”兼宾语。“十分”已经足以说明衣服好看的程度了。如果最后再加上“得很”,反而把这个句子搞得更加啰嗦、别扭。应删去“得很”。
3.8 概念不清。如“下雨了,我穿着衣服和帽子出门了。”这个句子略看是没有多大毛病,但一细分就变成了“下雨了我穿着衣服和穿着帽子出门了。”再让学生们分析衣服可以穿,但帽子是不是穿着,应该怎么说。学生一下子“啊”是错在这里啦,应该加上“戴着”,就可以了。应改为“下雨了,我穿着衣服,戴着帽子出门了。”再比如“公园里,到处可以看到万紫千红的鲜花和悦耳动听的鸟鸣声。”
在这个句子中,我问学生:“同学们,万紫千红的鲜花是用眼睛来看,而悦耳动听的鸟叫是不是也用眼睛来看呢?”有的同学哈哈大笑,大声说:“老师,不是看,是听。”这个句子的毛病就出在没有耳朵上,学生又顿时大笑,问题也就在笑声中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