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设计新课前的铺垫

来源 :中外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t_l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传授新知识,学生从未知到已知,犹如涉水过河,找不到通路;课堂上学习新知识,学生从旧知到新知,好比爬坡登高,感到困难。这时,精心设计好课前的铺垫,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能为学生的学习扫清障碍,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作好铺垫呢?下面谈谈我在这方面的几点浅见:
  
  一、直接利用学过的法则作铺垫
  
  由于数学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在教学中有时要学的知识往往是原来学过的旧知识的发展、综合,这时,如果老师能抓住这一特点,设计联系新旧知识的复习题,加强新旧知识的沟通,就能使学生顺利、自然地实现新旧知识的迁移。
  我在教学数学第五册“两位数加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时,先在新授前复习二年级时学生学过的“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连续进位加”27+13,26+19,学生竖式计算后,再让学生回忆法则:1、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加起;3、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导入新课后,再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得出异同;法则1、2都相同,不同的是以前学习的只出现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的情况,而现在学习的不仅是个位满十,可能十位满十,则需向百位进一。这样,通过以前知识的复习,与新授知识的比较,学生就能很自然地过渡到新知识中去,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二、用实际操作作铺垫
  
  有些公式或概念的形成和理解较抽象,中、低年级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这时,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采用动手操作这种直观的活动进行铺垫。
  如教学第五册数学“周长”的概念时,我在教学开始,把学校新制定的“作息时间表”贴在教室的墙上,要学生小组合作自己动手在表的四周围一圈红边。学生围好后,再告诉学生四周围的这圈红边,其实就是这张长方形表的周长。这样,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初步建立了周长的概念,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周长”来源于实际生活,学习周长这一新知识,可以帮助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用调动学生情感作铺垫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作为教师,应该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出发,挑选一个为儿童乐于接受和思考的学习素材作为情境,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在教学第四册“平均分”这一知识时,在新授前,我先给学生讲了“老鼠分松果”的故事:在森林里,老鼠之家住着鼠爸爸、鼠妈妈、鼠哥哥、鼠弟弟和鼠妹妹。一天,鼠爸爸和鼠妈妈要出门办事,它们留下一些松果,要鼠哥哥把松果分给弟弟和妹妹作午餐。“唉,弟弟和妹妹都非常喜欢吃松果,我要怎样分才能使它们都没意见呢?”望着一堆松果,鼠哥哥伤透了脑筋。同学们,你们能帮鼠哥哥解决这个难题吗?顿时,学生都异口同声回答:“两人分同样多。”我趁机提出了“平均分”这个概念。由于故事的铺垫效果,整堂课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达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四、用趣问导入为铺垫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数学知识其实同样蕴藏着一定的吸引力,作为教师,则应该善于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感染学生。
  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我首先问学生:“同学们,你的生日是哪天?你一年过几次生日?”学生回答后再接着说:“小明今年12岁了,但他只过了3个生日,这是为什么呢?”这一问,立即牢牢地把学生的兴趣牵动起来,我趁机提出:“要想知道小明为什么只过了3个生日,我们学了‘年、月、日’之后,便能知道其中的奥秘。”由于趣问铺垫这一神秘色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新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课堂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要达到这个目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这就需要教师多动脑筋钻研教材,联系生活,巧妙引导,把我们的数学课变成简单生动、富有生机。
  (作者单位:425711湖南省永州市新田县新隆镇中心校)
其他文献
【摘要】现代社会讲究竞争,但是更注重合作。研究生作为高层次人才群体,其合作能力的缺失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学会合作是是研究生实现全面发展的必经之路。本文分析了目前研究生合作能力的现状及其原因,并就如何培养研究生的合作能力提出了相应建议。  【关键词】研究生 合作 沟通    20世纪中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把“学会生存”作为教育的主题,2001年,第46届国际教育大会提出培养学生“学会共同生
期刊
现代文阅读题作为语文高考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考试卷中所占分值比例委实不小,已愈来愈受到广大师生的高度重视。而历年各地语文高考的实践又证明现代文阅读题三个突出特点:高难度、低得分和极强的主观性。在人口众多、教育资源有限的国情背景之下,作为选拔性考试的高考,目的就是淘汰一部分考生。命题者的指导思想似乎就是靠这一部分增加试题的区分度,拉开考生的分数档次。在本文里,我们试图就高考现代文阅读中“低得分”这
期刊
近年来,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呼声愈来愈高,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的一种进步。小学美术教学大纲指出:“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必须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思维是指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创造高于思维,而思维是创造的基础。那么,在小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呢?
期刊
最近一年多时间来,我抽空在各大学参与了很多以大学生心灵成长为核心内容的讲座和调研。结果从同学的反应中了解到,现在的学生精神压力实在是非常大。几乎可以说,很少有精神状态比较正常的。无论是谁,都不得不为家庭的,学业的,经济的,情感的,就业的……等等问题困扰。以至于我们以为自由领土上的臣民应该是快乐的,结果恰恰相反。在大学这块看似自由的领土上,一直生活着一个非常不快乐的族群。  这个族群正在承受着种种压
期刊
均值不等式: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是一个重要的不等式。用“均值不等式”求最值是求最值问题中的一个重要方法,也是高考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应用该不等式求最值时,要把握不等式成立的三个条件“一正、二定、三相等”。在此过程中往往需要采用“变系数、凑项、分离、取倒数、平方”等变形技巧构造定值,下面是笔者总结归纳的一些变形方法和技巧。  一、凑系数  例1、求函数的最大值。  分析:由于不是常数,所以需将
期刊
目前,我国正处社会转型期阶段,社会转型的特征就是一切都有所变化。校长在一所学校里领导着变化的发生,而每一个变化的发生都是一次利益的调整。校长必须既解决老问题,又面对新问题,而相当多的问题又是充满悖论的,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前也不是后也不是,快也不是慢也不是。这时,新时期的校长自然就在风口浪尖上,既要当好传统的守护神,又要吹响未来的号角。这就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特色学校。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特色学校这任
期刊
【摘 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进行教育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本文在分析创新能力的定义及内涵的基础上,结合《旅游地理》的教学实践,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参加创新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三个方面讨论了如何在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教学过程中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问题。  【关键词】学生 课程 教学 创新能力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
期刊
图书是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过程中产生的,无数历史事实证明,图书对人类历史的进步做出了不可想象的贡献。图书是人类文明的记录员和传播者,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图书使人类对自然与社会的认识不断深化,不断发展。  对某一个人来说,书籍是人们的思想不断进步的反映,是人们认识世界的结晶,是人类生活的一面镜子。是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不可缺少的良师益友。书籍可以说是无说不包,集中了人们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客观的认识,
期刊
素质教育的浪潮一浪接一浪,在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对教师只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学生知识的启发者和引路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这句话有了更深的体会。因此,在教学时我非常重视课堂的气氛。因为适宜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情绪高昂,智力活动呈最佳状态;反之,沉闷、冷漠、消极的课堂气氛往往会压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抑制智力活动,窒息智慧火花。下面就谈谈我在语文课中创建良好的课堂气氛的一点体会。    
期刊
新课程标准关于“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指导作用,值得我们每位教师去思考。  学生的主体作用,简单地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出现,他们能够能动地发展自己的潜能。学生应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