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独立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来源 :知识力量·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ghts_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独立学院如何把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办成既具有文化产业管理的专业属性,又具有独立学院的自身特色,是一个急需探讨的课题。本文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建设出发,分析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客观依据,探讨了该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切入点,提出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
  [关键词]独立学院 文化产业管理 培养目标 课程体系
  
  作为一所独立学院如何把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办成既具有文化产业管理的专业属性,又具有独立学院的自身特色,是我们面临并必须予以回答的一个课题。就一个专业的建设而言,既要体现其专业属性,又要凸显个性特色,关键在于构建一个科学合理又切合实际的课程体系。
  一、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客观依据
  一个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以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前提,以一定的理念为指导,并根据学校的定位、市场需求、人才规格、师资条件、学生特点等来设计,且应有所侧重,以形成各具特色的、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
  根据独立学院的定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类型是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充分体现“能力本位、理论实用”的基本指导思想。不仅要注重传授知识,更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不仅要注重学生的知识素质教育,更要注重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其课程体系的设计应体现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的应用性。
  具体来说,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其应用能力表现为多个方面。具体体现在是以下三方面:
  其一,具备较高的文化鉴赏能力。每一个从业者都需要涉足广阔的文化领域,有宽广的人文视野,洞悉、把握文化产业的内涵和规律,有效地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在将来从事文化产业管理工作,策划、指导、组织各类活动时,不至于面临“隔行如隔山”的尴尬,并在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发挥作用。
  其二,具备对政策把握和理解的能力。从事文化产业管理的相关工作都要建立在对党和国家文化产业方针、政策的理解和把握上;建立在对文化产业法律、法规的遵守和熟练运用上;要研究经济发展的走向,洞悉文化市场的变化;要把握相关行业和领域的动态。
  其三,具备一定的经营管理能力。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应掌握必需的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知识和管理技巧。要勇于实践,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断探索,积极创新。同时,必须懂得经营、善于经营,掌握文化艺术产品的生产、销售以及市场运作的过程,把握经济规律和营销策略,力求在多变的文化市场中具有应变和竞争能力。因此,“能力本位”应是构建本专业课程体系的核心理念。
  (二)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要清醒地认识到独立学院在我国多层次的高等教育结构中的合理定位。在定位合理的前提下,才能确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合理的阶段目标、可行的具体措施。独立学院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不能简单照搬普通公办学校的现成模式,要根据市场的需求、学校的定位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当然,这种市场需求必须是实在的,不能有“虚火”,而且要有一定的前瞻性、预见性,不能简单地以眼下的需求决定未来的就业趋向。因此,独立院校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就应该是以专业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培养为主,其目标是培养应用型高素质的文化产业的经营、策划、管理人才。
  (三)人才培养特色的定位
  人才培养的特色是独立学院在教育市场具有竞争力的表现,也是学校吸引生源,形成社会地位的基础。特色并不仅是指不同独立学院之间的不同特点,而是根据自身的条件和潜力,紧密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现代科技发展的趋势,设置一些特色专业和探索独特的发展模式,而且,后者显得更加重要。因此,独立学院文化产业管理的课程设置必须具有自身的特点,体现人才培养个性特色。
  据有关学者的研究,当前,我国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的整体现状是,专业为艺术类、行政类出身人员所占比重过大,经营管理类出身人员所占比重过低,因而造成文化产业领域专业化力量有余、经营管理能力不足的局面,这严重制约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许多从事文化管理的领导就曾谈到,我们文化产业部门目前不缺具体的编导制作人员,缺的是既懂文化又懂文化市场,既有宽广的人文视野,又有精深的产业理念的复合型的策划、经营、管理人才。
  因而,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定位于文化产业经营管理是切合现实需要的,其课程设置要充分体现应用性、复合性,要围绕培养具有纵贯古今的文化视野,具有现代产业意识和经营思路的策划、经营、管理人才这个目标,培养掌握经济学、文化学、传播学、管理学等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良好的文化视野和文化素养,具备较强的经营管理能力,能在各类文化企业及政府文化管理机关、文化事业单位和其他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化经营管理、文化营销与市场拓展、文化项目设计与策划,以及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二、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切入点
  课程体系的建构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最直接的途径。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应注意课程纵向与横向的交叉渗透,加强相关学科相互渗透和相互结合,着力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独立获取和理解专业知识的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要加强综合教育,建立综合教育体系,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本着能力本位、理论实用的原则,在建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时,应找准课程设置的切入点:
  1、以确立专业特色为切入点,整体优化课程体系。目前,开办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院校有艺术类、传媒类、财经类、综合类等多种类型的学校。其中,既有普通公办院校,也有民办独立院校。开办同一个专业,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院校应有各自的模式和特色。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应有各自的的独特视角,并在课程结构中体现这一独特性。
  2、以文化产业价值链为切入点,奠定课程体系的基础。文化产业,又称“文化创意产业”或“创意产业”。文化产业即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文化活动。文化产业的产业性要求它以营利为目的,文化产业的价值链对于了解文化产业具有重要的意义。文化产业的价值链包括创意的形成、文化产品的生产(从创意到产品)、文化产品的流通与文化产品消费等环节。在课程设置时需要关注文化产业价值链,即考虑文化产业的创意、生产、流通、和消费等内容。
  3、以突出地域特色、学校优势为切入点,彰显课程体系的特点。在课程体系设置时,应充分利用学校的办学资源和优势学科,突出独立学院的特点,彰显自身专业特色。为了更好地为服务于地方文化产业,培养既谙熟当地文化、了解区域市场,又具备国际化视野的人才,植根于当地特有的文化资源,可开设服务地方文化产业的特色课程,以完善知识结构。
  三、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主导范式和路径,独立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不能延续旧有的政府公共管理角度下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口径和培养模式,也不能照搬普通公办院校的相应专业的课程设置,要根据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新的定位,结合文化市场的实际需求,以及文化产业的自身特点,结合学校的优势学科构建该专业的课程体系。
  我们认为,独立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在借鉴公办院校同类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上,主要可分为三类课程群:
  1、文化传媒基础与文化资源类课程群,如文化资源学、传播学概论、艺术概论与美学、文化产业概论等相关课程。这一课程群要为学生奠定文化学方面的坚实基础,使学生明了文化的规律与特质,熟悉文化的过去与未来,并引导学生有效地拓展文化产业方面的学习,形成宽广的文化视野和深厚的文化素养。
  2、管理与经营类课程群,如管理学原理、组织行为学、文化产业运营与管理、文化产业政策与法规、文化市场调查方法、公共关系学、文化项目策划实务、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管理等。这一课程群要使学生掌握经营管理学方面特别是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从事文化产业具体的市场营销、品牌运营、人力资源等方面的管理工作从理论和实践上做充分的准备。
  3、经济学类课程群,如管理经济学、文化经济学等;这一课程群要使学生深入认识文化产业的经济学属性,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通晓文化产业的运作过程及规律。
  不论是哪一个办学层次,文化产业学科都应该明确教学目的与任务,建立规范的学位课程与选修课程,科学地制定学分,有计划地开展教学工作。由于办学层次不一样,各级教学的课程结构都将有所区别。独立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建设的基本目标是为学生提供系统的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知识与技能,其课程设置应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实习与实践五大版块。
  公共基础课包括政治理论课、大学语文、英语、c语言、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等;专业基础课包括管理经济学、文化经济学、管理学原理、会计学原理、文化产业概论、文化资源学、艺术概论与美学、新闻学、现代传播理论与传媒产业、市场营销学、经济法学、公共关系学、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政策分析等。
  专业必修课程包括文化产业运营管理、表演理论与实践、文化产业英语、文化产业政策与法规、媒介管理与营销、文化经纪概论、文化演出活动策划、广告策划与创意、中外文化产业研究分析、文化产业风险管理与保险等。
  专业选修课包括文化娱乐经纪人、文化经纪案例分析、文化产业政策国际比较、现代礼仪、新闻采编与制作、网络信息与网络影视开发、广告经营管理、娱乐产业经营管理、出版业的经营与管理、旅游产业概论、商务谈判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相关课程等。
  实习与实践课主要是文化演出活动的策划以及文化产业的社会实践,包括课程实践、生产实习以及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
  [参考文献]
  [1]新华社.北京9月26日电.文化产业振兴规划
  [2]王任,王福鑫.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特色建设的依据_内容与路径.当代教育论坛.009年第10期.
  [3]孔羽.对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中国电力教育. 2008年12月.
  [4] 李梅.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改革探析.教学研究.2009年第3期.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与社会需求的极不对称, 是业界公认的事实。[1]问题解决的瓶颈,就是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如何实现从基本能力到管理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求。本文提出通过校企合作与教育教学流程再造,采用第三学期的做法,分层次分方向培养,使学生在四年时间里,具备熟练的基本技能与一定的管理能力,从而达到本科培养目标。  [关键词]本科旅游管理专业 基本技能 管理能力    一、
期刊
[摘要]本文从双语教学的内涵和形式入手,阐述了自然保护区学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分析了当前自然保护区学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自然保护区学专业双语教学的主要发展对策,即加快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双语教学教材建设、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建立完善合理的评价体系。  [关键词]双语教学 自然保护区学 发展对策    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教
期刊
[摘要]任职教育是现代教育理念下的一种教育模式。本文根据武警部队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目标,论述了在建设现代化武警的关键时期任职教育的重要性。为了保证任职教育的质量,需要采取的培训模式。最后,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及模式所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关键词]任职教育 武警现代化 培训模式    在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任职教育作为教育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越来越受到重视。长期以来,我军院校教育主
期刊
[摘要]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教书与育人”。体育教育既是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基本内容,同时又是各级学校实施养成教育的重要手段。本文就体育手段在大学生养成教育中的作用进行论述,旨在为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提供参考。  [关键词]体育手段 大学生 养成教育 作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和改进
期刊
[摘要]本文在网络工程专业人才技术和技能的分析基础上,提出网络工程专业实践体系的建设内容,设计了由课内实验、课程实践、课程设计、实训、实习、毕业设计、专业竞赛等环节的实践教学体系,并结合实际介绍实验平台和实验室建设,开放实验室体系,“双师型”师资培养以及资格认证体系,提出有关执行和管理措施,最后总结该实践教学体系的特点。  [关键词]网络工程 实践教学 “双师型”师资   [中图分类号]G642.
期刊
[摘要]本文论证了元认知理论对于提高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并就如何将元认知训练纳入教学过程,以及如何与英语教学改革和考试的导向机制相结合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元认知策略 英语教学改革 考试的导向机制    一、引言  我国英语界对于元认知和元认知策略的研究始于1996年,文秋芳把元认知策略在英语学习中的研究引入发展轨道。在宏观研究方面,学者们提出了元认知策略培训与自主学习
期刊
[摘要]为了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培养高级应用型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人才的目标,在《金属材料焊接》课程中实施了案例教学,探索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导式教学方法,在“合金结构钢的焊接”、“铝合金的焊接”和“异种钢焊接”等教学内容中选择了来自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资料作为案例教学内容,启发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增强了课程的特色
期刊
[摘要]PBL 教学模式是近年来国际上广泛采用的一种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PBL 是一种以问题为核心,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其中教师是PBL 教学模式能否成功的关键要素。根据笔者在瑞典农业大学参加PBL 教学实践活动的经历和体会,以及在食品安全专业课教学中对PBL 教学模式的应用,本文系统阐述了在PBL教学过程中采取小组合作学习、小组陈述环节、注重信息反馈、头脑风暴以及建立评价体系
期刊
[摘要]一个合格的人才不仅需要有扎实的文化基础和过硬的专业技能,更需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关键词]高职学生 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人们在一定的职业生活中自觉形成,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前进而不断发展完善。职业道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了新的内容和特点,并在社会发展、个人价值的体现等诸多方面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
期刊
[摘要]技工学校是以培养中级技术工人为主要任务的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的发展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密切相连,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技工学校所提供的高质量的产业工人队伍是我国制造业和工业发展的重要保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就业制度已发生了重大的变革,计划管理体制下的统包统配已为市场配置、自主择业所替代。因此,重视并搞好技工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已成为目前劳动行政部门和技工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