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拳推手调整平衡的根本方法

来源 :少林与太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chonghuanc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太极拳修炼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提高人体的平衡能力。行拳时,修炼的是没有外力加身时的自身平衡能力。定步推手时,修炼的是有外力推来时,如何保持稳定地站在两脚连线为直径的圆圈内,保持中定不被推出。活步推手时,修炼的是在运动中如何始终保持人体重心垂直于承重脚上,我称之为“顶、腰、脚垂悬”“恰似滚球顶底垂”。而修炼这种功夫的根本大法,就是王宗岳拳论中的“立如秤准”四个字。
  如何准确理解“立如秤准”四个字呢?我认为“立”是身体站稳平衡。“如”就是像。“秤”是木杆秤。“准”是用称准物品重量的方法使秤杆水平稳定。“立如秤准”就指行拳、推手调整身体平衡的方法,就像调整木杆秤称量物品重量的方法,使身体达到平衡稳定。
  木杆秤是利用杠杆原理制作的,调平衡的关键有三个点:一是提绳,是支点;二是秤钩,挂待称物品;三是秤砣,滑动点,以找平衡。二三点在支点两侧,一侧待称物品重量可变,另一侧秤砣位置可左右滑动,只要调到两侧的重量乘以该侧力臂长度数值相等,秤杆就达到平衡状态。换句话说,只要使支点两侧的相反方向上力量或重量相等就可平衡而稳定。太极拳就是利用这一原理调整身体平衡的。行拳推手时,人体的承重脚就是支点,身体要平衡稳定,承重脚(支点)的前后、左右乃至四周各相反方向上的对应点的重量或力量都应相等,如两端不相等,身体就会失去平衡。所以根据这一原理,太极拳行拳、推手自身调整平衡的具体方法就是“有前必有后,有后必有前;有左必有右,有右必有左;有上必有下,有下必有上”。道德经中称之为“反者道之动”,就是说只有相反两个方面的运动,才是符合宇宙运动规律(道)的运动。
  太极拳在行拳和推手中如何运用这一方法呢?具体说,两掌、两肘一般是做相反运动,如野马分鬃、左右分脚、单鞭等。两腿的动步也是在做相反运动,看着是一条腿前上或后退,其实另一腿在向相反方向用劲,这样才能保持平衡。四肢如此,身躯小的部位也是如此。例如两肩、两胯、百会与尾闾为保持身体平衡,都要做直线上的相反运动。太极拳不仅有直线运动,更多的是圆的运动。做圆转、螺旋运动时,以立轴为核心身体各部位对称点都在做相反运动。从圆的轨迹上分析,一个点向右后,另一个对称点必然向左前。就如陀螺的转动,一个支点着地,支点立轴四周的所有对称点都在做相反运动,所以陀螺能稳定地立着转动。从离心力和向心力的角度看,对称点都在做向外或向内的相反运动。从周身的开合角度看,以丹田中心为核心的各对称点都在相反方向上一开俱开,一合俱合。要保持平衡,周身对称点要做相反运动,在不同状态下,为了保持平衡,不是对称点也必须做相反运动。举一例:行拳尤其推手时,两掌在做向前运动时,两掌没有相反运动了,此时为了保持平衡,必须有某个部位与两掌做相反运动,此时意念在向前推的同时,要有命门(腰)或者背部向后靠之意,意到气到,气到形动(此时是微动),形动劲生,即可保持身体平衡,这样才能保证向前发劲时自己不会冲出去,也不易被人顺势借力而采出。为什么后背或命门(腰)微动即可保持平衡?因为只有后背躯体的重量远远大于两臂的重量,微动即可达到“立如秤准”的平衡。实际行拳推手运作中,四肢可以通过做相反运动调整平衡,但更重要的是腰胯的主宰作用。所谓主宰,就是主宰身体的平衡,主宰运动的方向,主宰发劲的大小,而主宰平衡是首要作用,因为身体平衡稳定,十三势有了中定一势,才有其他十二势。所以拳经要求“刻刻留意在腰间”。腰胯有时动幅大、明显,有时有动不见动,不管动幅大小,时刻在调整着平衡和运动的方向以及發劲的大小。太极拳的胸腰折叠,实质也是通过不同部位的相反运动调整着身体平衡,用于化劲和发劲。腰胯能灵活地变动,发挥主宰作用,是在腰和肩胯等全身松功修炼基础上获得的,所以太极拳爱好者必须刻苦修炼松功,这样才能提高太极拳技艺。
  正确的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我在多年的修拳实践中,逐步深化了对前人总结的“立如秤准”的认识。“立如秤准”就是太极拳行拳和推手调整身体平衡的根本大法。习拳者思想上明确了以后,必须认真地在各种姿势的运动中体会和运用相反运动保平衡的科学方法,处处做到“有前必有后,有左必有右,有上必有下”,落实“反者道之动”,通过反复实践,一定会由心知到身知,练出身意,就可应物自然,动静都能平衡稳定,推手化发自如。
  (编辑/刘强)
其他文献
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是我国传统区县级主流媒体的一次重生.如何建设县级融媒体中心并实现引导与服务群众功能上的效果最大化,各地在面对一系列矛盾与问题的同时都在努力探索符
在环境优雅的山东师范大学校园里,晨练的人们如果稍留意一下,就会在操场边发现一个身材不高却精悍干练的武术老师.他前额的头发已经花白,但那矫健的步伐和眉宇间的刚毅,却似
期刊
武术或气功均有呼吸的讲究,通常谓之“调息”。大成拳的呼吸状态有四种:自然态、过渡态、功态和第四态。但这些状态非有意为之,一切均从自然来。  自然态:就是自然呼吸,不加任何形式的刻意的人为行为。  过渡态:呼吸出现了不够用的不适状态。  功态:大脑入静,呼吸平稳,缓慢均匀。  第四态:整体空洞,思绪静化,阶段性地出现呼吸停顿状态。  实际上,呼吸是人的自然生理需求。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是能量代谢
期刊
"人这一辈子,就是要把一件事做好,这样很值得。"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中科院院士欧阳自远说。在科学道路上,他的经历堪称传奇:"挖"过地球,找过矿;参加过粒子加速器实验和地下核试验;"跨行"探月,被誉为"嫦娥之父";晚年全力投入硬核科普工作??时代大潮滚滚向前,欧阳自远是"不管在什么情况下眼睛里理性总像一潭澄澈、宁静的秋水"的科学家,他用一生践行了自己的话。
期刊
“少林出掌”健身术这一称呼,在古代即有之,古人也称“少林出掌”“隔空击物”,也称“红砂掌”“铁砂掌”“空掌健身术”等。我的恩师卢乃周老先生,继承武术前辈的功法精华,结合現代人锻炼的特点,身体力行,刻苦锻炼,并且结合其他拳法的操练,他的“少林出掌”健身术除了双腿平行站立进行之外,还采用弓步进行锻炼,使“少林出掌”健身术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柔相兼,更显神威。在出掌时口中还可以同步发出短促的“哈!哈!
期刊
作为全球社交媒体的"革命者",Snapchat对我们重新理解社交媒体及其所生成的文化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这一问题远未受到学界的足够重视.依据沃尔特·翁的"口语文化"理论,其所开创的"阅后即焚"引领用户"在场"交谈;其将社交与媒体分离,使用户逃离"秀场",重回亲密的人际交流;其"My Stories""Our Stories"开创了社交网络讲故事的先河,独特的定位叙事和镜头编排时序是口头叙事传统的回归.这一切象征着社交媒体是"在场的吟唱",也意味着社交媒体时代口语文化的复返.
学习太极拳的人对于“沾黏”这两个字应不会陌生,有人也称之为“沾黏劲”。而太极宗师们也对“沾黏”多有阐述,如拳经有言:“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黏”“须知阴阳,沾即是走,走即是沾,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沾连黏随不丢顶”等等。“沾黏”在太极拳中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观念,也可以说,若不知“沾黏”的真义,就无法窥见太极拳之精妙。  一、何谓“沾黏”
期刊
1938年哈钦斯在美国“内地日报协会”年会上声言“新闻教育是'最模糊的教育冒险…,燕京大学新闻学系主任刘豁轩随即对此予以了回应,其质疑体现出中美新闻教育和思想观念的关
腰是“稳定器”,是“定盘星”。  做一个试验:把腰固定,胯可以有较大幅度的左右转动;反之,把胯固定,腰几乎无法左右转动。腰前俯后仰及左右侧弯的幅度较大,左右转动的幅度很小。由于生理结构的原因,腰稍有转动,出于免受伤害的本能,马上会有反抗转动发生,限制其转动,迫使转动幅度很小,只是“拧”一下而已。描述腰转动的用语应该是“拧”“拧腰”,而不是“旋腰”或“转腰”。用“旋腰”“转腰”叙述腰的转动,容易让人
期刊
站桩是传统武术的一个重要训练方法,是通过内修来提升功力的。由于它的健身养生效果非常明显,所以传统武术发展到今天,人们更乐意借桩功修炼来达到祛病强身、延年益寿的目的。  万病之源皆因瘀和堵。站桩,上下端直,大通道成;放松全身特别是脚掌,地下反作用力通透上达;脊椎拔长,内部通道打开。以上三方面共同作用,使阳气上行,使经络运行畅旺,气血由此而活。接下来就是内气自动打通体内各处堵点,自动化瘀,带走病灶处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