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ed_s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本质和发展趋势的体现,素质教育最终目的是造就创新型人才。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需要做到:激发兴趣,唤醒创新意识;引导质疑,培育创新萌芽;启发想象,开拓创新之路;正确评估,激励创新意识。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创新引导 主动性
  
  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创新,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本质和发展趋势的体现,素质教育最终目的是造就创新型人才。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下面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一、激發兴趣,唤醒创新意识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创设富有变化的、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学习情境,才能推动其求知欲,发展其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单单靠教师的讲述来启发学生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在课堂上要营造兴趣氛围。精讲多练,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能干巧干的动手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小发明、小创造。如在教学《死海不死》一课时,师生共同讨论死海不死的原因,从中进行科学的分析,然后要求学生在课后做一些有关浮力的试验,看看水中盐分增多后,浮力有何变化。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上展示试验的不同结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引导质疑,培育创新萌芽
  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出质疑。因为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一个人具有创造潜力的重要标志。比如语文教学中对课文思想内容的分析,就要启发引导学生各抒已见,敢于提出自已的见解,不要有什么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即可。
  学生的创新思维完全被激活,他们提出了许多问题。此时,教师适时组织读议,让学生再读课文,然后将他们所提的问题与当时的现实情况进行对照,看看到底原因是什么?”经过讨论交流, 学生充分认识到,在当时这种情况下,胡屠户由于深受到科举制度的毒害,中了举的范进在他眼里就是好的,有前途的,没中举的范进在他眼里就是不成器的,没有用的,同时也决定了他只能让范进在科举这一条道上走下去,而不能有其他的想法……这样通过学生自已质疑,自已解惑,不但对课文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活跃了思维,激发了创新意识,培养了创新能力。
  三、启发想象,开拓创新之路
  想像力是人类所独有的思维能力,它能够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而发散正是创新的基础,也是一切发现和发明的基石。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机会,精心选择一些发散点,培养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如对有些充满活力诗情画意的古诗文,就可让学生在读文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画一幅能够表达出诗意的图画。古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一首诗往往就是一幅山水画,一幅田园风光图。 因此,理解好诗句,就能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美妙的画面。然而,从文字到图象,需要思维的加工过程。不同学生对画面会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不同的构图布局。让学生通过绘图表现自已脑海中诗的画面,谋求一种与众不同的理解。鉴于学生的能力水平问题,在实际教学操作中,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绘画过程中,边讨论、边思考:画什么,该怎么画?这样,学生在和谐、合作的气氛中自主学习,各抒已见,培养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例如,在教学古诗《天净沙。秋思》时,学生就如何在画中表现“小桥流水人家”一句的诗意展开了讨论,各执一词,争执不已。
   有的认为应该在房子旁边画一座桥,再画一条小溪绕屋而过,有的认为小溪不应绕屋而过……所有这些争议对诗句的理解似无关联,怎么画都无所谓。但可贵的是,它能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能训练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为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选进教材中的部分古诗有一定的故事内容,可表演性强。让学生把古诗编演成一个故事,学生则能展开丰富的联想,理解诗意,充实内容。例如,学生表演《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诗中诗人询问苍天的场面时,他们运用已有生活经验,充分展开想象,进行创造性的表演。
  不同的学生对作者当时的神态、动作的设计都有所不同:有摸着后脑,一片茫然的,有仰天长叹的……学生的种种表现,不正是创新的表现吗?求新、求异,就是创新精神的所在。在学生学习了古诗,对其形式、意境、构思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再加以适当的点拨、诱导,触发学生的灵感,让他们学习诗中的写作手法,对古诗进行改写。例如,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教学的最后,教师进行这样的启发:诗中送别的场面是如此感人,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遇到离别的场面,同学转学、亲人远行……在依依惜别之时,大家一定会有许多心里话想说,让我们都来学学作者,把心里的话写成一首送别诗,赠给自已最不舍的人。
  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的灵感得到激发,兴趣盎然,跃跃欲试,纷纷模仿古诗书写出自已的诗篇。我们不强求学生的诗作是否工整漂亮,但是,这样的学习过程,不正是他们一个自我超越、自我创新的过程吗?只要有这样的土壤,孩子们创新之花必定灿烂缩放。
  四、正确评估,激励创新意识
  教师应更多多地关注学生对教学的积极态度和创新热情,特别要注意保护学生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做到不只是评价学生的做法正确与否,更要注意评价他们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交往状态,评价学生自身的发展水平及探索创新的过程。
  学生作业、习作是他们辛勤劳动的成果。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成果的激励功能,让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完善他们的创新精神。如在班中开辟习作园地,为学生的作文“发表”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利用讲评课让小作者读自已的优秀作文,及时在班中鼓励、表扬。汇编个人、班级的优秀作文集,再配上学生自用电脑绘制出的封面,家长写上序言,进行评比等等。既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兴趣。有利于他们再度创新。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要能形成有利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学习的主人。
其他文献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是教师用来引入新课、启发诱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开始。它虽然不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却是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步骤。每一节课开场白的好坏关系到是否能充分利用课堂每一分钟,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果。下面我就谈谈在教学中常用到的导入法。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回顾旧知识是导入新课的最常用方法。如我在教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鉴赏唐宋诗词时,这样设计导语:“
期刊
摘要:“人人都说作文难,头难起尾难圆。”对于语文教学来说,作文成了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习作成了学生望而生畏的科目。为了写好作文,师生都必须付出许多努力,但常常收效不大。  关键词:积累自评、互评、思路     叶圣陶先生生指出:语文老师最辛苦的就是改作文,不知要花费多少时间和精神。学生不明白为什么改,你改了也没用,有的学生根本不认真看,真叫劳而无功,至少也是劳而少功。  那么,如何改变这种局面呢?
摘要:语文教学应该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缩短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开拓学生视野,满足学生获取知识的愿望,使课堂教学更富有趣味性、知识性,使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养成主动求知的良好习惯。关键词:兴趣语文教学    语文是一门应用最广泛,最接近生活,内容最丰富多彩,最有情趣的学科,语文也应该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课程。语文教学必须充
同回采工作面一样,巷道顶板事故严重威胁安全施工,我局自1980年以来,巷道顶板死亡人数达到全部顶板死亡人数的42%左右。 1 概述淮北煤田含煤地层为石炭二叠系,主采煤层位于石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多媒体在学生愉悦学习、创新学习中发挥着日益巨大的作用,课堂是一个特定的空间,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是学生学习主体性的生动体现。因此,教师必须合理使用教材,灵活地运用电教、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欢乐中获取知识。  一、运用多媒体弄清文章篇章结构  要想使学生真正掌握一篇文章的篇章结构,理清其思路是关键。例如
期刊
摘要:作文在小学语文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也可以体现语文的综合能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可以从日记中体现出来;在教学过程中日记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日记写作的辅导,从而实现学生对作文的喜爱并坚持学习,最终实现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并从中感受到写作的乐趣以及成功的喜悦。  关键词:日记教学重要性    作文在小学语文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其实作文不但是语文教学的
利用三维雷暴云动力-电耦合数值模式,通过对青藏高原地区2003年8月13日一次雷暴过程进行模拟,分析了高原雷暴的电荷结构特征并从微物理角度讨论了其主要形成原因.结果表明,高
期刊
【摘要】教育改革的目标基点是,让每一个学生受到适合的时代教育,适合本人特点的教育与发展。不少有识之士由此提出,基础教育要为学生的40岁奠基。因此,我们的教育由此也包括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为发展方向和能力倾向不尽相同的每一个学生奠定终身学力都得到培养,而分层教学是一个好的举措。注重学生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实施个性化分层递进因材施教,是对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也是对素质教育思想的贯彻落实,本文试
2004年12月27日,印度洋发生海啸的次日,南方周末决定派出四名记者分赴海啸灾区采访:周俊和王轶庶(摄影记者)去泰国,刘鉴强去斯 On the next day of the tsunami in the I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