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窗同听六朝松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zgx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4月,凤凰读书俱乐部的《开卷》月刊迎来创刊两周年庆典,著名出版家范用先生在一个春风骀荡的下午,应邀与漫画家方成先生一道专程赴宁座谈。记得他忆及与同道一起创办《读书》月刊的经历时,说过这样一番话:当年他们是三五个高中生办了一份让研究生喜欢看的杂志,而如今,研究生办的不少杂志,却故作高深,连高中生都看不懂、不愿看。书界前辈一针见血、痛快淋漓地道出了盘亘在诸位与会书友心头的文化悖论,引起了强烈共鸣。
  如今有这样一套高品位的,以教育史和书卷文化为主题的随笔文库,或凝重或洗练或灵动的文字,竟然在满眼符号的职业排字师傅的眼里变得有了意义,以至让他们暂时忘记了是在干着枯燥乏味的录入校对,不知不觉地放下手头的工作,兴味盎然地读了下去,心甘情愿当了“书奴”。这套书就是东南大学百年华诞前夕,由该校出版社精心策划组织,奉献给广大读者的《六朝松随笔文库》。
  老实说,当我今年3月31日在南京江心洲紫光田园,参加“文库”的最后一次编委会,席间听着这位排字师傅不无激动地对编委们表露着他“利用工作之便”得以“近水楼台先得月”的阅读快感时,委实有些将信将疑。但这番话毕竟是对作者、编者、策划者和出版者最好的精神鼓励了。实际上,近一个月来仅先锋书店就销售了一百余套的市场业绩表明,这套书确实有着较好的亲和力。同时也再次验证了我的一个观点:“人天生是懂文化的——高雅文化由于忽视亲和力才越来越远离大众。”
  《六朝松随笔文库》首辑共一打12种。每册卷首冠以“自序”一篇,而无丛书总序。有心人细细把玩,会发现徐雁《开卷余怀》卷末的《六朝松下书味长——〈六朝松随笔文库〉策划记》一文,可视为“文库”的点题之笔:
  “六朝松”存世已有一千四五百年的历史,如今依然根植于东南大学校园之内,它是六朝古都的“圣树”,更是南京城市乃至东南文化历劫不废的精神象征。
  于是,我们可以由此分析,通过“文库”表现出来的亲和力,实际上是由多种“分力”合成的:“百年校庆——六朝松——文库”共同支撑起了一片文化天地。你可能因为关注百年校史,进而动念看一看这棵位于东南大学梅庵旁的六朝遗物,去体验一下古松“主干的劲拔,冠盖的虬曲,筋节的斑驳,枝叶的萧索”(薛冰《藏书票上的六朝松》)带来的心灵震撼,甚至进而喜爱上冠以“六朝松”品牌的随笔文库了;你也可能因为不经意在坊间觅得了这套“文库”,进而在心头形成了“六朝松”情结,甚至开始关注起中国的现代教育史来。
  薛冰先生在《金陵书话》的开卷之作《藏书票上的六朝松》一文中阐述了“六朝松”的文化意蕴。
  一件石雕艺术品,完成之际,可以说是它生命的开始,也可以说是它生命的定格。此后在时光的消磨中,随风侵凌,随雨剥蚀,决无再生的能力。而那一株松树,却在不声不响、不忮不求、不屈不挠地生长着,一直长到身高三丈、腰围八尺;一直长到色如古铜、干若精金;一直长到形神俱佳、物我两忘,仍在虚心地接受大自然有意无意的雕琢,至今还是一件没有最后完成的艺术品。
  如此漫长的成长历程,在这个浮躁而速朽的年代,遭受冷落自不足为奇。这株生于六朝的古松得以长存,或许正因为当年的僻处一隅。如果它生在宫殿里,生在闹市中,生在要道旁,只怕早已灰飞烟灭。
  所以它注定只能成为精英文化的一种标志。
  六朝古松的一圈圈年轮,是这座城市历史的见证,是东南大学百年校史的见证,也是百年来学风人心、思想学术的见证。太多的风风雨雨,太多的坎坷沧桑,是镌刻在古松年轮上的文化密码。“文库”在精神上与此是同根同脉、相融相通的,都是“精英文化的一种标志”。
  还是让我们来浏览一下《六朝松随笔文库》首辑的目录吧:白化文《承泽副墨》、潘树广《学林漫笔》、陈子善《海上书声》、王余光《读书随记》、徐雁《开卷余怀》;薛冰《金陵书话》、龚明德《昨日书香》、徐重庆《文苑散叶》、王稼句《秋水夜读》、薛原《滨海读思》、于志斌《山海文心》和王振宇《书卷故人》。
  前5种的作者,是朝夕作息于南北高校中的专家、学者,他们品藻人物、评骘书林,往往厚积而薄发,读者诸君“如口啖青橄榄,须得久嚼,乃可得其隽永旨味”。
  后7种书的作者,则是笔墨酣畅、文思敏捷的作家、评论家。读他们的文章,“或如盛夏品柠檬茶,虽然酸口,却能沁入心肺,清凉怀抱。”
  记得在那次编委会上,我曾建议,这套随笔文库如果加印一些套装毛边本,并配以印有“六朝松藏书票”的纸质刀片,限定编号发行,一定很有意思。确实,这样的书是需要手持裁纸刀,慢慢裁、细细读的。
  (《六朝松随笔文库》12种,雷雨、秋禾主编,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出版)
其他文献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已经在客观上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近年来十分活跃的西半球区域经济合作正是这种趋势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典型代表之一。西半球区域经济合作包含多种多样的合作形式和内容,有拉美国家的地区和次地区经济一体化,也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建立的自由贸易区。发展中国家力图通过内部经济合作,加强联系,加速发展,壮大自己的力量。发达国家首次以自由贸易为主要内容与发展中国家结成区域经济集团
期刊
道光十九年己亥,饱经仕途艰辛,已经对经世济国彻底失望的龚自珍辞官南返,吟出了这样的千古绝唱:“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的心中,有着难以割舍的旧日迷梦,也有一丝淡淡的惆怅与失意,然而更多的却是新时代必将到来坚定信念。只过了七十多年,一位曾被黜多年而现在已经做了遗老的清流却写下了“委蜕大难求净土,伤心最是近高楼”这样的充满绝望的诗句。同一落花,在定庵的眼中
期刊
很有意思,也很高兴,在我忙于整理舒芜先生录音材料的2001年初,《博览群书》杂志的朋友们也怀着同样的心愿与责任组织若干专家学者,做了另一件富有意义的工作。这至少可以说明还有同路人,不会太寂寞。大家所关注的其实都是一个问题:关于中国知识分子这个群体的精神状态。我的想法是,任何判断都得有事实依据,否则“明理”就有困难。理之不明,就可能出现妄言。中国传统文化确实需要反思,中国知识分子问题实在太多,所谓成
期刊
科学究竟是什么;在“大科学”时代,科学是如何运作的;科学知识是如何生产出来的;如何判定某物是否科学;科学家的社会角色如何;等等,是科学知识社会学(SSK)研究的问题。SSK对于当今哲学和社会学都极富启示意义。自从SSK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在英国爱丁堡大学诞生,有关争论就此起彼伏,如关于其经验主义方法论和相对主义立场,甚至其反科学倾向。此外,还关涉到科学传播、科技报道和科技政策等问题。东方出版社这次出版
期刊
奥地利作家穆齐尔长达九十九万字的长篇小说《没有个性的人》,出版三十年以后才逐渐被世人认识,八十年代初西方世界掀起穆齐尔热。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曾对穆齐尔的作品推崇备至,他的长篇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就进入中国,并风靡整个中国文坛,但直到新世纪初,《没有个性的人》才被译介到中国。世人接受穆齐尔的作品如此滞后,也许因为有阅读理解上的困难。昆德拉在论及穆齐尔和另外两位作家的作
期刊
历史是转盘吗?说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姑娘,说历史是一笔理不清的糊涂账,说历史是非决定论的、相对的,都没有把历史当转盘的意思。转盘有轴心轴辐,有运转规则,有规律可寻,凭理性是可以认识的。把历史当转盘,很明显,是把历史看成了带有各种因果、辩证关联的合规律、合目的的历史。这种历史,用曾纪鑫的话来说,就是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的历史。曾纪鑫相信历史的偶然性,更相信一切历史偶然性中都寓有历史的必然性。历史的必
期刊
“世界不是大国的,但是没有大国,世界绝不精彩。新世纪之光已经照亮,世界的和平与进步,痛苦与欢乐,发展与繁荣,无不与大国的作为休戚相关。关注大国——它们过去是,今天是,将来也是历史星空中的最亮点。”  英国理应被归于大国的范围。虽然古代、中世纪时期,它不过是大西洋中的蕞尔小岛,从未受到人们的重视,总是被置于古人绘制的世界地图的边缘。但到了近代,英国一跃成为在欧洲举足轻重的强国。在国际斗争中,它纵横捭
期刊
人类社会需要来自于肉身的诗性智慧(酒神精神)和来自于灵魂的知性智慧(日神精神)。前者给予人类追求自由的激情,后者又为自由社会提供秩序和规范。这两种精神是构成个体小我的基本元素,也是建构群体大我的基本要件。我对于“197几”文丛的学术意义的认识,就是从这里找到切入点的。  我不是文学家,不像贾平凹、谢有顺那样,共同面对“永恒的和没有永恒”的中国当代文学。但我仍然能与谢友顺《话语的德性》,特别在《文学
期刊
在文艺理论研究和文学研究中,从哲学的角度对作家、作品、文学现象进行观照与阐释,这并不罕见;而将哲学置于艺术中来观照,认为“不断变化的文学风格就是艺术以及其他一切文学活动里潜在的哲学变化的结果”,这个论断是新人耳目的。因此,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外国,本书都是一部独特的著作。  被作者列为研究对象的主要是这样一些作家和哲学家:荷马、柏拉图、伊壁鸠鲁、卢克莱修、但丁、莎士比亚、伊拉斯谟、蒙田、拉伯雷、歌德
期刊
一    李泽厚思想的一大特色,就是杂。不仅领域杂——从美学到哲学到思想史;不仅观念杂——从工具本体到情感本体到历史本体;而且资源杂——从孔子到康德到马克思到海德格尔。他的新作《历史本体论》,依然显出这一特色。  杂并非只是缺陷,杂同时更是优点。尤其在这个杂的时代、杂的世界。既然人生是多元化的杂,思想怎能维系单一性的纯?  况且,李泽厚之杂还很有原创性,所谓杂而新。曾几何时,当马克思哲学还被圈在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