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性质与地位里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学生的兴趣,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至关重要。
现今,语文教学陷入某种怪圈,“低效率——重负担——低质量”。学了九年语文,有的连封信也写不好。大多数学生的 硬笔字也只是差强人意,毛笔字书法用“惨不忍睹”来形容也不为过。上语文课也好似是一种负担,如何让学生乐于接受语文课,使之成为受欢迎的学科,并以此提高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我认为只有从培养他们的兴趣入手。
一、 课外知识——课本教学的延伸
目前,由于教材的改革不尽如人意,课本思想内容滞后于时代发展的需求,加上教学方面的应试教育的指导倾向,致使教师在教书时只重高考、会考、中考、统考,只重分数,给学生进行“填鸭式”的灌输,长此以往,学生学而生厌;同时,由于现代学生求知欲强,信息接收量广,现在的课本内容很难满足学生要求。相反动画文学(有关电脑游戏知识),明星文学(港台影视杂志)等在学生中倒有一定的读者群。一切学习活动的动力均来自兴趣,该如何引导学生,提高他们的文学欣赏水平,已刻不容缓地摆在我们的面前。
1.有益的杂志报纸期刊书籍——兴趣的促发剂
而今,社会上杂志报纸类包罗万象,不乏一些对青少年身心健康俱佳的。文学形式多样(新闻报道、长篇通讯、杂谈、短评、连载、散文、科技动态等),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他们的思路,让学生能收到思想上的熏陶。况且有的栏目里的文章,可以说篇篇都是精品,或含意隽永或发人深思,可作为学生习作的极佳范文。如《新民晚报》的“夜光杯”、“新世说”栏;《小小说》的 “校园春秋”栏,“军惊天地”栏等,另外有的栏目还开辟有关社会热点问题探讨。读者群各异,观点各异,让学生学会“同一问题不同角度不同看法”的辩证思维方式。再者做为老师,可定期向学生介绍推荐本阶段社会上流行的文学动态,文学作品。必须把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到优秀的文学作品上来。
2. 中国悠久古老的文化——深化兴趣
学生中,大多数对祖国悠久的文化还是抱着不同程度的喜好。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可以精讲一些古代文学史,穿插介绍名人轶事,历史典故,深化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在思想上也能得到我国传统优秀道德文化的启迪、教育 。
如讲《论语》,可介绍孔子幼年丧父的艰辛,但发奋读书,编订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从而确立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价值观——孝,忠,信,即孝敬父母,忠于君国,为人诚信,推而广之,就是孝敬父母,服从领导,诚实守信,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也就是说,孔子确立了思想,不但引领了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还引领着、指导着中华民族的再次复兴,通过对孔子生平思想的讲解,对“朝闻道夕死可矣焉”的理解,加深了学生对孔子的敬佩之情,同时,也懂得了孟子所谓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学生联系自身,举一反三,省悟自身,奋发读书,学习前贤。
二、加强视听效果——多维的教学手段
当今课堂教学,不可能仍沿袭着“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几十年一贯的陈旧教学模式。教师要不怕麻烦,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采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计算机等电话教育设备,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校园网络”共享外界资源,这些手段的应用,既可以节约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又可以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生动形象,直观性强,便于展开联想,加强记忆,言语、材料和视觉形象结合起来是储存大量信息的基础,视听结合,生动形象,能提高记忆效果,如《听潮》采用听录音朗诵,使初中学生既感受到了文中的意境之美, 又深切领会到了朗诵的魅力。《长江三峡》《雨中登泰山》通过播放“泰山胜景”“三峡风光”的DVD光碟,让学生有亲临其境之感,充分感受到祖国壮丽山河的伟大,同时又受到心灵的震撼。看电影《三国演义》让学生讨论性格的发展,又辨析原著与剧本的差异。所有这些摆脱了以往陈旧呆板的教学套路,使学生有一种新鲜感,兴趣感,快乐地接受语文这一门学科。
另外,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带学生走出去到社会中去,到大自然中区,在讲《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五人墓碑记》《景泰蓝的制作》等课目时组织学生们实地考察,加深对语文的理解,这一切均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旁征博引——教学上的杂家
现在,作为中学语文教师 ,不可能再是以前那种“只读圣贤书”的老学究,语文作为信息的载体,日益广泛的深入渗透到一切科学领域,生产领域和生活领域,我们进一步研究和发挥语文学科的基础工具作用,从而加强对其他各学科知识的研究和联系,成为杂家学者,这在现代化语文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例如我在讲《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馆》时就介绍最新技术的图书存储方式 ;讲解《死海不死》时,就介绍死海的现状——因环境污染而濒临干涸,让学生了解生态保护的重要;讲解《向沙漠近军》时,既介绍以色列国的防沙经验,让学生了解沙漠是可以为我们人类所利用的,又引入新闻报道“龙羊峡水库遭受沙害”“北京沙尘暴”并联系98年长江洪灾的泛滥原因,给学生上了一堂印象深刻的环保知识课,在讲解《眼睛与仿生学》时,介绍了人类与自然互为依存的关系以及对生物的最新研究开发成果,这些课外知识的串讲,使得学生听着津津有味,兴趣盎然,学习的尽头油然而生。当然这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变被动为主动——角色的转换
语文教学切忌教师“一言堂”“满堂灌”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变被动学为主动学,让他们找到学习的乐趣、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只有把自己当成学习的主体,学习效果才能收到奇效,在中学,可以开展“一事一议”活动。 也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作文竞赛,或向报刊杂志投稿,让他们体会“文章变成铅字”的快乐。反过来,这些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更加愿意贴近生活,更加贴近文学,这也是我们这些语文教学工作者所乐意见到的。
兴趣是成功的沃土,只要培养起学生对学习祖国语言文化的乐趣,探索出适合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具体途径,既符合小学生实际情况,又可持续长久地坚持下去,切实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新课程改革在各校学生中顺利推进提供一定的借鉴。 我相信学生的语文基础能力定会有明显的提高。
现今,语文教学陷入某种怪圈,“低效率——重负担——低质量”。学了九年语文,有的连封信也写不好。大多数学生的 硬笔字也只是差强人意,毛笔字书法用“惨不忍睹”来形容也不为过。上语文课也好似是一种负担,如何让学生乐于接受语文课,使之成为受欢迎的学科,并以此提高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我认为只有从培养他们的兴趣入手。
一、 课外知识——课本教学的延伸
目前,由于教材的改革不尽如人意,课本思想内容滞后于时代发展的需求,加上教学方面的应试教育的指导倾向,致使教师在教书时只重高考、会考、中考、统考,只重分数,给学生进行“填鸭式”的灌输,长此以往,学生学而生厌;同时,由于现代学生求知欲强,信息接收量广,现在的课本内容很难满足学生要求。相反动画文学(有关电脑游戏知识),明星文学(港台影视杂志)等在学生中倒有一定的读者群。一切学习活动的动力均来自兴趣,该如何引导学生,提高他们的文学欣赏水平,已刻不容缓地摆在我们的面前。
1.有益的杂志报纸期刊书籍——兴趣的促发剂
而今,社会上杂志报纸类包罗万象,不乏一些对青少年身心健康俱佳的。文学形式多样(新闻报道、长篇通讯、杂谈、短评、连载、散文、科技动态等),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他们的思路,让学生能收到思想上的熏陶。况且有的栏目里的文章,可以说篇篇都是精品,或含意隽永或发人深思,可作为学生习作的极佳范文。如《新民晚报》的“夜光杯”、“新世说”栏;《小小说》的 “校园春秋”栏,“军惊天地”栏等,另外有的栏目还开辟有关社会热点问题探讨。读者群各异,观点各异,让学生学会“同一问题不同角度不同看法”的辩证思维方式。再者做为老师,可定期向学生介绍推荐本阶段社会上流行的文学动态,文学作品。必须把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到优秀的文学作品上来。
2. 中国悠久古老的文化——深化兴趣
学生中,大多数对祖国悠久的文化还是抱着不同程度的喜好。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可以精讲一些古代文学史,穿插介绍名人轶事,历史典故,深化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在思想上也能得到我国传统优秀道德文化的启迪、教育 。
如讲《论语》,可介绍孔子幼年丧父的艰辛,但发奋读书,编订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从而确立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价值观——孝,忠,信,即孝敬父母,忠于君国,为人诚信,推而广之,就是孝敬父母,服从领导,诚实守信,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也就是说,孔子确立了思想,不但引领了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还引领着、指导着中华民族的再次复兴,通过对孔子生平思想的讲解,对“朝闻道夕死可矣焉”的理解,加深了学生对孔子的敬佩之情,同时,也懂得了孟子所谓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学生联系自身,举一反三,省悟自身,奋发读书,学习前贤。
二、加强视听效果——多维的教学手段
当今课堂教学,不可能仍沿袭着“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几十年一贯的陈旧教学模式。教师要不怕麻烦,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采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计算机等电话教育设备,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校园网络”共享外界资源,这些手段的应用,既可以节约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又可以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生动形象,直观性强,便于展开联想,加强记忆,言语、材料和视觉形象结合起来是储存大量信息的基础,视听结合,生动形象,能提高记忆效果,如《听潮》采用听录音朗诵,使初中学生既感受到了文中的意境之美, 又深切领会到了朗诵的魅力。《长江三峡》《雨中登泰山》通过播放“泰山胜景”“三峡风光”的DVD光碟,让学生有亲临其境之感,充分感受到祖国壮丽山河的伟大,同时又受到心灵的震撼。看电影《三国演义》让学生讨论性格的发展,又辨析原著与剧本的差异。所有这些摆脱了以往陈旧呆板的教学套路,使学生有一种新鲜感,兴趣感,快乐地接受语文这一门学科。
另外,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带学生走出去到社会中去,到大自然中区,在讲《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五人墓碑记》《景泰蓝的制作》等课目时组织学生们实地考察,加深对语文的理解,这一切均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旁征博引——教学上的杂家
现在,作为中学语文教师 ,不可能再是以前那种“只读圣贤书”的老学究,语文作为信息的载体,日益广泛的深入渗透到一切科学领域,生产领域和生活领域,我们进一步研究和发挥语文学科的基础工具作用,从而加强对其他各学科知识的研究和联系,成为杂家学者,这在现代化语文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例如我在讲《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馆》时就介绍最新技术的图书存储方式 ;讲解《死海不死》时,就介绍死海的现状——因环境污染而濒临干涸,让学生了解生态保护的重要;讲解《向沙漠近军》时,既介绍以色列国的防沙经验,让学生了解沙漠是可以为我们人类所利用的,又引入新闻报道“龙羊峡水库遭受沙害”“北京沙尘暴”并联系98年长江洪灾的泛滥原因,给学生上了一堂印象深刻的环保知识课,在讲解《眼睛与仿生学》时,介绍了人类与自然互为依存的关系以及对生物的最新研究开发成果,这些课外知识的串讲,使得学生听着津津有味,兴趣盎然,学习的尽头油然而生。当然这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变被动为主动——角色的转换
语文教学切忌教师“一言堂”“满堂灌”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变被动学为主动学,让他们找到学习的乐趣、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只有把自己当成学习的主体,学习效果才能收到奇效,在中学,可以开展“一事一议”活动。 也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作文竞赛,或向报刊杂志投稿,让他们体会“文章变成铅字”的快乐。反过来,这些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更加愿意贴近生活,更加贴近文学,这也是我们这些语文教学工作者所乐意见到的。
兴趣是成功的沃土,只要培养起学生对学习祖国语言文化的乐趣,探索出适合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具体途径,既符合小学生实际情况,又可持续长久地坚持下去,切实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新课程改革在各校学生中顺利推进提供一定的借鉴。 我相信学生的语文基础能力定会有明显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