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物理新课程目标定位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以此,我们总结出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1)注重学生发展,改变学科本位。
(2)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3)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4)注重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5)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1 新旧课程的理念
新课程明确提出了“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就使得新课程在理念上不同于旧课程,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1)新旧教材的课程观不同
在旧课程观中教师是传授者,因而教师是中心。而新课程观认为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新知识的过程,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自我建构的过程。
(2)不同的整合观
旧课程观认为课程与教学是相互分离的,教材意识是第一意识,按教学大纲完成教学计划是第一任务。而新课程观则认为课程是由教材、教师、学生、教学情景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教必需服务于学,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才是首要的任务。
2 新课程理念对教师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树立创造意识,形成个性化教学。要树立创造意识,教师必须有创新精神,积极探索以培养人的实践能力为价值取向的教育模式。在教材的处理和使用上,教师要创造性的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从而形成有个性的教材知识。教师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自主学习。教学的内容是灵活的,是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教学内容要充分体现出“浅、宽、活、新”的设计思想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要求,要改善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将教学内容从书本和课堂扩展到生活和社会方面;在教学组织形式上,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单一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多种教学组织形式:个别学习、分层自助学习、合作学习等。
3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法
我们都知道高于或低于学生实际水平的教学都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只有那种最接近学生实际水平的教学,才能引起学生的“共振”,使学生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过于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接收而忽视对知识的转化;过于注重物理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学生个体内在潜能的开发;过于注重传统理论知识的建立而忽视实践活动的参与;过于注重思维的敏捷性而忽视思维的深刻性。
物理新课程以培养科学素养为主要目标,以最有教育价值的物理知识为课程内容,由原来的“接受——理解——巩固——解题”转变为“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和现代化”的新教学模式。新课程下的教学模式,从理念上反映在以下四个方面:
(1)在启发下接受,在活动中探究,通过因特网自由选择。
(2)重视学科渗透,重视情感体验,培养创新意识。
(3)在合作中学习,在交流中分享,在互动
中深化。
(4)面向社会生活,重视整合方法,培养问题意识。
这种前卫的课程理念和人本化的课程目标向我们表明,从生活中学物理,从STS中学物理,从探究中学物理,从实验中学物理,必将成为学习者学好物理的基本途径。
4 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由良师向学友转变,由灵魂工程师向精神教练转变。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要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要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这样可以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学生把教师当成了他们学习的伙伴,愿意与教师进行探讨、互相交流。在新课程中,教师不仅要输出信息,而且要交换信息,更要接受学生输出的信息。教师要促成课堂中信息的双向或多向交流,因而教师要成为课堂中信息交换的平台。
5 新课程理念下怎样上好物理课
物理过程既抽象又直观。直观的物理过程和现象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但直观的背后又有许多抽象的东西难于理解。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构建以具有教育性、创建性、体验性、自主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这不仅要求学生注重知识点的把握,更要注重的是物理知识的运用,这样才能形成正确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物理思维能力。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采用相应的教学模式来提高物理教学的实效性。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大胆创新,在课堂中运用各种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课堂高潮。教师应不断实践探索,力求教学方式多样化,最终使学生喜欢物理,爱学物理。
6 新课程理念下的评价
新课程理念下的评价也不再是一张试卷定终身的做法,评价的方法也发生了变化。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如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合作能力、实践能力等各方面能力获得的评价。从新课程的精神来看,我们更应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一味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总之,新课程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冲击波,也给我们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只要我们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坚持不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科学思维能力及终身学习能力,我们的教育事业一定会翻开新的篇章,我们的学生一定会越来越优秀。
(栏目编辑罗琬华)
(2)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3)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4)注重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5)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1 新旧课程的理念
新课程明确提出了“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就使得新课程在理念上不同于旧课程,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1)新旧教材的课程观不同
在旧课程观中教师是传授者,因而教师是中心。而新课程观认为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新知识的过程,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自我建构的过程。
(2)不同的整合观
旧课程观认为课程与教学是相互分离的,教材意识是第一意识,按教学大纲完成教学计划是第一任务。而新课程观则认为课程是由教材、教师、学生、教学情景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教必需服务于学,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才是首要的任务。
2 新课程理念对教师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树立创造意识,形成个性化教学。要树立创造意识,教师必须有创新精神,积极探索以培养人的实践能力为价值取向的教育模式。在教材的处理和使用上,教师要创造性的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从而形成有个性的教材知识。教师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自主学习。教学的内容是灵活的,是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教学内容要充分体现出“浅、宽、活、新”的设计思想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要求,要改善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将教学内容从书本和课堂扩展到生活和社会方面;在教学组织形式上,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单一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多种教学组织形式:个别学习、分层自助学习、合作学习等。
3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法
我们都知道高于或低于学生实际水平的教学都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只有那种最接近学生实际水平的教学,才能引起学生的“共振”,使学生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过于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接收而忽视对知识的转化;过于注重物理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学生个体内在潜能的开发;过于注重传统理论知识的建立而忽视实践活动的参与;过于注重思维的敏捷性而忽视思维的深刻性。
物理新课程以培养科学素养为主要目标,以最有教育价值的物理知识为课程内容,由原来的“接受——理解——巩固——解题”转变为“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和现代化”的新教学模式。新课程下的教学模式,从理念上反映在以下四个方面:
(1)在启发下接受,在活动中探究,通过因特网自由选择。
(2)重视学科渗透,重视情感体验,培养创新意识。
(3)在合作中学习,在交流中分享,在互动
中深化。
(4)面向社会生活,重视整合方法,培养问题意识。
这种前卫的课程理念和人本化的课程目标向我们表明,从生活中学物理,从STS中学物理,从探究中学物理,从实验中学物理,必将成为学习者学好物理的基本途径。
4 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由良师向学友转变,由灵魂工程师向精神教练转变。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要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要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这样可以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学生把教师当成了他们学习的伙伴,愿意与教师进行探讨、互相交流。在新课程中,教师不仅要输出信息,而且要交换信息,更要接受学生输出的信息。教师要促成课堂中信息的双向或多向交流,因而教师要成为课堂中信息交换的平台。
5 新课程理念下怎样上好物理课
物理过程既抽象又直观。直观的物理过程和现象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但直观的背后又有许多抽象的东西难于理解。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构建以具有教育性、创建性、体验性、自主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这不仅要求学生注重知识点的把握,更要注重的是物理知识的运用,这样才能形成正确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物理思维能力。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采用相应的教学模式来提高物理教学的实效性。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大胆创新,在课堂中运用各种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课堂高潮。教师应不断实践探索,力求教学方式多样化,最终使学生喜欢物理,爱学物理。
6 新课程理念下的评价
新课程理念下的评价也不再是一张试卷定终身的做法,评价的方法也发生了变化。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如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合作能力、实践能力等各方面能力获得的评价。从新课程的精神来看,我们更应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一味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总之,新课程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冲击波,也给我们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只要我们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坚持不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科学思维能力及终身学习能力,我们的教育事业一定会翻开新的篇章,我们的学生一定会越来越优秀。
(栏目编辑罗琬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