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探讨腰硬联合麻醉在剖宫产术中的可行性和优越性。
方法 将50例需行剖宫产的临产妇,随机双盲分为两组,每组25例,A组为腰硬联合麻醉(CSEA);B组为硬膜外麻醉(CEA);观察两组用药后的血压变化、诱导时间、麻醉效果及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结果 两组术中MAP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血压下降最低值出现时间A组明显早于B组(P<0.01);恶心、呕吐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A组诱导时间及术中麻醉效果与B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CSEA和CEA均能够满足剖宫产手术的要求,但是腰硬联合麻醉起效快,肌松完善,不良反应少,更适合急诊剖宫产手术,值得推广的麻醉方法。
【关键词】 腰硬联合麻醉;单纯硬膜外麻醉;剖宫产术
文章编号:1003-1383(2008)04-0414-02中图分类号:R 614.4+2文献标识码:A
目前腰硬联合麻醉在临床应用比较广泛,因为其麻醉阻滞完善,起效快,对循环干扰不明显,不良反应少,脑脊液回流为一明显标志,可降低穿刺的失败率。而单纯硬膜外麻醉则常因为麻醉平面局限,出现骶神经阻滞不全现象,患者术中牵拉反应明显。本文将两种不同的麻醉方法用于剖宫产术中,比较两种麻醉方法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50例ASAⅠ~Ⅱ级行急诊剖宫产术的足月临产妇,年龄20~38岁,身高145~161 cm,术前无特殊妊娠合并症,随机分为腰硬联合麻醉组(A组,n=25)和单纯硬膜外麻醉组(B组,n=25)。两组年龄、身高、体重以及手术时间等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麻醉方法 两组产妇入室常规监测ECG、BP、SPO2、RR,并建立静脉通路,麻醉前快速静脉输注复方乳酸钠10 ml/kg,均取左侧卧位于L2~3间隙硬膜外穿刺成功后,再经硬膜外穿刺针导入腰麻针,见脑脊液清亮后鞘内注药,A组注入0.75%布比卡因2 ml+10%葡萄糖溶液1 ml,注药时间为8~10 s,向头端置入硬膜外管3.5 cm,麻醉后即平卧,适当调节体位,控制平面在T6~T8。B组常规硬膜外腔穿刺成功后,向硬外腔注入2%利多卡因3~4 ml试验量,观察5分钟无全脊麻后,硬膜外再注药6~10 ml。两组均取仰卧位后左倾15°,预防低血压与仰卧位综合征发生。
3.监测及观察项目 常规监测BP、RR、ECG、SpO2;观察并记录麻醉诱导时间:由推管内注药到切皮时间;术中麻醉效果:优:患者无不适,肌肉松驰,安静、无牵拉反应;良:开腹后病员有不适感,需要加辅助药完成手术。差:牵拉反应剧烈,腹肌紧张,加用辅助药效果不明显,改KTM全麻完成手术。术中低血压(收缩压下降低于基础值的25%或低于90 mmHg)、恶心、呕吐、术后头痛等并发症的发生。
4.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结果
1.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的比较 A组低血压发生率为36%,B组为28% (χ2=0.37,P>0.05),均经注射麻黄碱、加快输液和调整体位后得以纠正;A组麻醉优良率为100%,其中优24例,良1例,B组优良率84%,其中优12例,良9例。两组麻醉效果比较,优良率无显著性差异(χ2=2.45,P>0.05),但A组的优秀率明显优于B组(χ2=14.29,P<0.01);A组发生恶心呕吐1例、B组为2例,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χ2=0.00,P>0.05)。 两组均无头痛发生。2.诱导及血压下降至最低值的时间比较 麻醉诱导时间及血压下降至最低值出现时间A组明显短于B组(P<0.01)。见表1。
讨论
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是近年兴起的一种椎管内阻滞技术,它既发挥了腰麻作用迅速、麻醉效果确切、肌松完全的特点,也可通过硬膜外导管注入药物增加麻醉平面及延长麻醉时间[1]。通常采用单纯硬膜外阻滞,硬膜外用药量常较大,且常发生阻滞不全,而需要辅助其它镇痛药物,这时对呼吸循环的干扰较大,因而危险也大[2]。硬膜外麻醉是剖宫产常用的麻醉方法,但其存在起效较慢,阻滞不全发生率较高,术者往往为了尽快解除胎儿宫内窘迫,而在麻醉阻滞尚未完善、肌肉松弛尚欠时开始手术,给产妇造成痛苦,给术者也带来一定的手术困难。当硬膜外阻滞不全时,常需静脉应用镇静、镇痛药辅助麻醉,增加了新生儿生后呼吸抑制的危险,加之急诊剖宫产产妇多为饱胃,静脉用药无疑给产妇增加了呕吐、误吸的危险。
本研究结果表明,A、B两组术中MAP均有不同程度的血压下降, 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主要是两组患者均于麻醉前已建立静脉通道,并于麻醉前预先快速补充血容量以及采用少量的腰麻药量、适当的注射速度和平面控制在T10水平等有关。从而减轻了CESA麻醉血管扩张后因血容量不足而引起的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这也许为CSEA在临床广泛使用提供了一定的经验。两组血压下降最低值出现时间A组明显早于B组(P<0.01),麻醉诱导时间A组明显小于B组(P<0.01),其主要原因是由于A组在蛛网膜下腔给药后局麻药直接作用于脊髓神经根,而B组在硬膜外腔给药后局麻药要通过扩散、渗透作用,才能阻滞神经根,这就是B组麻醉诱导需要的时间较长。所以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对于胎儿宫内窘迫等急症剖宫产更为有利。麻醉效果A组明显优于B组(P<0.01),与文献报道一致[3],可能与SA阻滞比较完善有关。腰硬联合麻醉通常在穿刺注药操作完毕后,转平卧位,术者即可消毒铺巾,短时间内能达到完善的阻滞效果,为快速娩出胎儿赢得时间,减少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4]。A组无明显的头痛并发症发生,可能与25号笔尖式细针行蛛网膜下腔穿刺,笔尖式腰穿针,针孔侧置使腰穿针不象传统的斜面式腰麻针那样切开硬脊膜,对硬脊膜的损伤更小,且容易愈合,无明显CSF外漏有关[5]。使术后头痛发生率明显下降。通过腰硬联合麻醉与单纯硬膜外麻醉应用于剖宫产的对比研究,腰硬联合麻醉阻滞完善,很大程度上减少静脉辅助用药,降低了产妇和新生儿的麻醉危险。在麻醉实施时,注意掌握用药量及注药速度,采取预防性扩容,体位的调节等有效的措施,可预防低血压的发生及积极处理仰卧位综合征。
总之,CSEA具有起效快、用药量少、阻滞完善、肌松完全和对循环呼吸干扰相对较小,可连接术后镇痛泵,可视为急诊剖宫产术的首选麻醉方法。
参考文献
[1]尹学军.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在学龄儿童骨科手术中的应用[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2,18(5):275-276.
[2]王华民,李志学,曲仁海.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10年临床分析[J].中华麻醉学杂志,1999,19(10):624-625.
[3]ChoiDH,Kim JA,ChungIS.Comparison of combinedspinal anesthesia and epiduralanesthesiaforcesarean section[J].ActaAnaesthScand,2004,44:214-219.
[4]何朝霞,姚素贞. 腰硬联合与硬膜外麻醉用于剖宫产术对新生儿评分影响的比较[J].河南外科学杂志.2006,12(3):14.
[5]顾正峰,胡毅平,王桂龙.腰硬联合麻醉后平卧不去枕的临床观察[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5,21(3):209.
(收稿日期:2008-06-12 编辑:梁明佩)
方法 将50例需行剖宫产的临产妇,随机双盲分为两组,每组25例,A组为腰硬联合麻醉(CSEA);B组为硬膜外麻醉(CEA);观察两组用药后的血压变化、诱导时间、麻醉效果及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结果 两组术中MAP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血压下降最低值出现时间A组明显早于B组(P<0.01);恶心、呕吐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A组诱导时间及术中麻醉效果与B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CSEA和CEA均能够满足剖宫产手术的要求,但是腰硬联合麻醉起效快,肌松完善,不良反应少,更适合急诊剖宫产手术,值得推广的麻醉方法。
【关键词】 腰硬联合麻醉;单纯硬膜外麻醉;剖宫产术
文章编号:1003-1383(2008)04-0414-02中图分类号:R 614.4+2文献标识码:A
目前腰硬联合麻醉在临床应用比较广泛,因为其麻醉阻滞完善,起效快,对循环干扰不明显,不良反应少,脑脊液回流为一明显标志,可降低穿刺的失败率。而单纯硬膜外麻醉则常因为麻醉平面局限,出现骶神经阻滞不全现象,患者术中牵拉反应明显。本文将两种不同的麻醉方法用于剖宫产术中,比较两种麻醉方法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50例ASAⅠ~Ⅱ级行急诊剖宫产术的足月临产妇,年龄20~38岁,身高145~161 cm,术前无特殊妊娠合并症,随机分为腰硬联合麻醉组(A组,n=25)和单纯硬膜外麻醉组(B组,n=25)。两组年龄、身高、体重以及手术时间等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麻醉方法 两组产妇入室常规监测ECG、BP、SPO2、RR,并建立静脉通路,麻醉前快速静脉输注复方乳酸钠10 ml/kg,均取左侧卧位于L2~3间隙硬膜外穿刺成功后,再经硬膜外穿刺针导入腰麻针,见脑脊液清亮后鞘内注药,A组注入0.75%布比卡因2 ml+10%葡萄糖溶液1 ml,注药时间为8~10 s,向头端置入硬膜外管3.5 cm,麻醉后即平卧,适当调节体位,控制平面在T6~T8。B组常规硬膜外腔穿刺成功后,向硬外腔注入2%利多卡因3~4 ml试验量,观察5分钟无全脊麻后,硬膜外再注药6~10 ml。两组均取仰卧位后左倾15°,预防低血压与仰卧位综合征发生。
3.监测及观察项目 常规监测BP、RR、ECG、SpO2;观察并记录麻醉诱导时间:由推管内注药到切皮时间;术中麻醉效果:优:患者无不适,肌肉松驰,安静、无牵拉反应;良:开腹后病员有不适感,需要加辅助药完成手术。差:牵拉反应剧烈,腹肌紧张,加用辅助药效果不明显,改KTM全麻完成手术。术中低血压(收缩压下降低于基础值的25%或低于90 mmHg)、恶心、呕吐、术后头痛等并发症的发生。
4.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结果
1.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的比较 A组低血压发生率为36%,B组为28% (χ2=0.37,P>0.05),均经注射麻黄碱、加快输液和调整体位后得以纠正;A组麻醉优良率为100%,其中优24例,良1例,B组优良率84%,其中优12例,良9例。两组麻醉效果比较,优良率无显著性差异(χ2=2.45,P>0.05),但A组的优秀率明显优于B组(χ2=14.29,P<0.01);A组发生恶心呕吐1例、B组为2例,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χ2=0.00,P>0.05)。 两组均无头痛发生。2.诱导及血压下降至最低值的时间比较 麻醉诱导时间及血压下降至最低值出现时间A组明显短于B组(P<0.01)。见表1。
讨论
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是近年兴起的一种椎管内阻滞技术,它既发挥了腰麻作用迅速、麻醉效果确切、肌松完全的特点,也可通过硬膜外导管注入药物增加麻醉平面及延长麻醉时间[1]。通常采用单纯硬膜外阻滞,硬膜外用药量常较大,且常发生阻滞不全,而需要辅助其它镇痛药物,这时对呼吸循环的干扰较大,因而危险也大[2]。硬膜外麻醉是剖宫产常用的麻醉方法,但其存在起效较慢,阻滞不全发生率较高,术者往往为了尽快解除胎儿宫内窘迫,而在麻醉阻滞尚未完善、肌肉松弛尚欠时开始手术,给产妇造成痛苦,给术者也带来一定的手术困难。当硬膜外阻滞不全时,常需静脉应用镇静、镇痛药辅助麻醉,增加了新生儿生后呼吸抑制的危险,加之急诊剖宫产产妇多为饱胃,静脉用药无疑给产妇增加了呕吐、误吸的危险。
本研究结果表明,A、B两组术中MAP均有不同程度的血压下降, 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主要是两组患者均于麻醉前已建立静脉通道,并于麻醉前预先快速补充血容量以及采用少量的腰麻药量、适当的注射速度和平面控制在T10水平等有关。从而减轻了CESA麻醉血管扩张后因血容量不足而引起的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这也许为CSEA在临床广泛使用提供了一定的经验。两组血压下降最低值出现时间A组明显早于B组(P<0.01),麻醉诱导时间A组明显小于B组(P<0.01),其主要原因是由于A组在蛛网膜下腔给药后局麻药直接作用于脊髓神经根,而B组在硬膜外腔给药后局麻药要通过扩散、渗透作用,才能阻滞神经根,这就是B组麻醉诱导需要的时间较长。所以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对于胎儿宫内窘迫等急症剖宫产更为有利。麻醉效果A组明显优于B组(P<0.01),与文献报道一致[3],可能与SA阻滞比较完善有关。腰硬联合麻醉通常在穿刺注药操作完毕后,转平卧位,术者即可消毒铺巾,短时间内能达到完善的阻滞效果,为快速娩出胎儿赢得时间,减少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4]。A组无明显的头痛并发症发生,可能与25号笔尖式细针行蛛网膜下腔穿刺,笔尖式腰穿针,针孔侧置使腰穿针不象传统的斜面式腰麻针那样切开硬脊膜,对硬脊膜的损伤更小,且容易愈合,无明显CSF外漏有关[5]。使术后头痛发生率明显下降。通过腰硬联合麻醉与单纯硬膜外麻醉应用于剖宫产的对比研究,腰硬联合麻醉阻滞完善,很大程度上减少静脉辅助用药,降低了产妇和新生儿的麻醉危险。在麻醉实施时,注意掌握用药量及注药速度,采取预防性扩容,体位的调节等有效的措施,可预防低血压的发生及积极处理仰卧位综合征。
总之,CSEA具有起效快、用药量少、阻滞完善、肌松完全和对循环呼吸干扰相对较小,可连接术后镇痛泵,可视为急诊剖宫产术的首选麻醉方法。
参考文献
[1]尹学军.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在学龄儿童骨科手术中的应用[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2,18(5):275-276.
[2]王华民,李志学,曲仁海.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10年临床分析[J].中华麻醉学杂志,1999,19(10):624-625.
[3]ChoiDH,Kim JA,ChungIS.Comparison of combinedspinal anesthesia and epiduralanesthesiaforcesarean section[J].ActaAnaesthScand,2004,44:214-219.
[4]何朝霞,姚素贞. 腰硬联合与硬膜外麻醉用于剖宫产术对新生儿评分影响的比较[J].河南外科学杂志.2006,12(3):14.
[5]顾正峰,胡毅平,王桂龙.腰硬联合麻醉后平卧不去枕的临床观察[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5,21(3):209.
(收稿日期:2008-06-12 编辑:梁明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