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让阅读根植于学生生活中,进行生活化阅读,即将阅读与生活这个大舞台相链接,让学生在生活中理解文本,感悟文本,获得思想启迪,同时又回归生活,内化语言,积累并运用语言,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新课程;阅读;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2-025-2
新课程力求课程的生活化,要求课程内容应结合学生实际生活的需要,回归生活。正如英国哲学家怀特海指出的,教育的任务不是把死知识或“无活力的知识”灌输到儿童的脑子中去,而是使知识保持活力。面对浩瀚的信息海洋,重要的不再是知道多少信息,而是收集、分析、研究、判断、整合和运用信息的能力;不再是有多少科学的知识,而是能否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和工作中面临的困难。强调学习内容应着重培养学生日常生活中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和正确的生活态度,成为新课程生活化的要旨。
一、生活化阅读再现情境
其实教材的每篇课文都是一个生活情境,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理解和运用都是在一个个情境中进行的。就看教师如何去利用这个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快乐地学习。离开生活情境的语文教学是枯燥乏味的。
1.在情境中朗读课题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第三册《秋游》一文时,我是这么导入的:今天的天气真不错啊,小朋友能不能用学过的成语来说说今天的天气?学生就用练习2里学到的成语“秋色宜人、天朗气清”回答我的问题。于是我马上顺势导入:这么好的天气,要是能去郊外游玩一番那该多好啊。小朋友们想去吗?(想)小朋友们都想去玩,好的,今天刘老师就带我们全班小朋友到秋色宜人的郊外去游玩——引入课题。这样,学生一边读课题,一边就能想象秋游时的生活画面。
2.在情境中精读课文
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抓住关键词来理解课文内容,而不是在段落中抓关键句来理解,因为这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偏难了。语感强的人很容易把语言文字转换为生动的画面,从而进入其所描述的意境,完成从语言文字到画面的转换。表象是基础,没有丰富的表象积累,要完成转换是困难的。因此,在字词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学习字词同认识事物结合起来,建立起字词同事物的联系,不断积累字词所表达的事物的表象。
对学生少见的事物应该用图像直观加上语言直观等多种直观方法,让学生认识这类事物,建立起这类事物的表象。比如在教学《台湾的蝴蝶谷》这一课时,让学生找出描写表示颜色多的词语,学生很容易就找到“色彩斑斓”这个词语,可是怎么理解这个词呢?对于比较抽象的词来说,借助录象,让小朋友通过生活画面来感受“色彩斑斓”的意思就是表示颜色多,而且很鲜艳。这比教师讲解的效果要好的多。
对一个字、词的意思的理解程度,也是同已有知识、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因此,在字词教学中,对一些信息量大的词和较难理解的词都应联系有关知识、生活经验理解词义。比如在教学《“闪光的金子”》一文中,如何让学生理解“闪光的金子”一词在文中的意思,就必须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闪光的金子”的本意:金子在太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只有联系实际对词语本意有了认识,才能深入理解文中的意思:就是指徐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思想。
引导学生用想象生活的方法把有关词句的情景具体化,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词句。如《乡下孩子》第一小节教学中,对“曾是妈妈怀里欢唱的黄鹂,曾是爸爸背上盛开的野菊。”这段内容时,我先指明学生读,然后完成乡下孩子是(),是()。这个填空。当他们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我再让学生闭眼想象在妈妈怀里的感觉,在爸爸背上的心情。通过想象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到和妈妈爸爸在一起是快乐的,是幸福的。然后再来读好这个自然段,就相当容易了。同时也发挥学生想象力,达到培养语感的目的。
二、生活化阅读感染心灵
要让生活化阅读感染心灵,一方面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必须先读准字音,读对句子,做好最起码的阅读准备。新课程标准不仅仅要求语文教学“重读”,还将语文教学目标指向了新的高度——“感悟”。即在阅读中让学生悟出课文的真谛,感染学生的心灵。
如教学苏教版第四册《晚上的“太阳”》一课时,先让学生正确朗读课文后,再引导学生学习感受爱迪生利用自己的智慧救妈妈的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不断地把具有开放性的问题投入学生的心湖,激起学生心灵的涟漪,连接起读和悟的纽带,让学生带着独特的个性色彩在生动的生活场景中读悟结合,感悟真情。如:“爱迪生想出了什么办法?这个办法好不好?结合你回家做的实验,四人小组讨论一下。”“爱迪生急中生智,想出了好办法,使医生顺利地做完了手术,如果当时你就在场,你会对爱迪生说什么?”等。这些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的思维和想象提供了广阔的时空,拓宽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发展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其次,提倡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尊重学生独特的见解和体验。我没有什么机械的所谓标准答案,只要学生回答有理,就给以充分地肯定,并积极鼓励他们发表独特的见解。如:“医生的‘犹豫’就意味着手术不能马上进行,爸爸和小爱迪生该有多着急呀!我们在文中找一找,课文是怎么写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学生有的说爸爸着急地搓着手,无可奈何,实在想不出好办法。有的说爱迪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妈妈,因为妈妈在痛苦地呻吟。还有的说爱迪生心疼妈妈,他紧张得手心都攥出了汗水。这些答案都是学生通过自己的读感悟到的,都是他们独特的见解,且都符合问题答案,应加以肯定和表扬,这一环节的设计就是让学生凭借文中的语言文字,通过想象补白当时人物的心情,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沉浸其中去解读、感悟文本,体味出爱迪生为了妈妈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的积极态度。
另外,教学中,我还注意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感悟。如:我们每个人都在为爱迪生妈妈的安危担心,谁来读读这揪心的场面?通过读,我发现有的同学在读的过程中眼里含着泪花。这一细节有机地调动了学生的体验去感悟,在感悟后用自己的语言去渲染情感,去表达自己的体验。其次,我还利用学生做实验的体验来感悟爱迪生的聪明。当有一个学生说出“有一次,我用小镜子反射太阳光,发现有时能反射到太阳光,有时却不能反射到太阳光,我手拿镜子晃来晃去,改变镜子的角度,光线的亮度也在变化。我想爱迪生也许和我一样也有这个小发现吧。”时,我对他是表扬有嘉。反思这一环节,我认为对知识的感悟,有时必须得引导学生亲自参与实践与探究。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被唤醒,内在潜能才能被开发。通过实验,让学生真切体会爱迪生的聪明,真切感悟爱迪生对妈妈的爱。 从上例可以看出,只有引导学生进行生活化阅读,读悟结合,深入文本,超越文本,才能在语文学习中悟出深意,品味真情,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无尽魅力,从而感染自己的心灵。
三、生活化阅读回归生活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因此,我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小学教育的共同趋势是必须把理论、技巧和实践结合起来,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学校不能和生活脱节,儿童的人格不能分裂成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所以,达到真正理解还不是最终的目的,能将所学运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实践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就是要让生活化阅读回归生活。
1.在生活情境中生生互动,交流合作
当今科学的发展日益综合化,个人的创新将置身于创新群体中,群体的环境就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个人的创新活动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学生之间在情境中互动,形成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补充、相互帮助的良好气氛。如在教学苏教版第二册《乌鸦喝水》一课时,让学生小组合作演示乌鸦把小石子放进瓶子里,最终喝着水的实验;教学《司马光砸缸》一文时,抓住“慌”字让学生展开想象:小朋友为什么都慌了?别的小朋友都“慌”成什么样子了?于是小朋友凭着想象,小组合作将当时小朋友有的吓哭了,有的叫着喊着找大人的情景生动地表演出来;学生能在创造性地复述课文的同时体验到团结、合作带来的成功感。
2.在生活情境中进行探索,激发挑战
具有创造性的人都不会满足已有的认识和现成的结论,他们往往具有大胆的探索和挑战精神。教学时教师应常常在情境中想方设法激发他们的挑战性。如教学《乌鸦喝水》一课时,在通过朗读、演示实验方法学完课文,弄清楚乌鸦喝水的办法后,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如果没有小石子或小石子不多,乌鸦怎样才能喝到水呢?学生相当活跃,各抒已见:有的说找根吸管;有的说请其他朋友帮忙;有的说找块大点的石头在水沿边砸个洞;有的说把瓶子推倒使水倾斜;有的说借把钢钻把瓶子上半截部分锯掉……然后提出“这些办法都可行吗?”让学生演演比比画画,找出比较简单、快捷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探求答案,在成功的体验中逐步养成勇于冒险、敢于挑战的精神。
总之,生活化阅读教学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社会背景(或模拟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目标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使思维得到积极的碰撞,闪出智慧的火花。让学生在课堂中验证生活,在生活中感受语文,这样的语文课堂才会更精彩。
关键词:新课程;阅读;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2-025-2
新课程力求课程的生活化,要求课程内容应结合学生实际生活的需要,回归生活。正如英国哲学家怀特海指出的,教育的任务不是把死知识或“无活力的知识”灌输到儿童的脑子中去,而是使知识保持活力。面对浩瀚的信息海洋,重要的不再是知道多少信息,而是收集、分析、研究、判断、整合和运用信息的能力;不再是有多少科学的知识,而是能否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和工作中面临的困难。强调学习内容应着重培养学生日常生活中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和正确的生活态度,成为新课程生活化的要旨。
一、生活化阅读再现情境
其实教材的每篇课文都是一个生活情境,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理解和运用都是在一个个情境中进行的。就看教师如何去利用这个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快乐地学习。离开生活情境的语文教学是枯燥乏味的。
1.在情境中朗读课题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第三册《秋游》一文时,我是这么导入的:今天的天气真不错啊,小朋友能不能用学过的成语来说说今天的天气?学生就用练习2里学到的成语“秋色宜人、天朗气清”回答我的问题。于是我马上顺势导入:这么好的天气,要是能去郊外游玩一番那该多好啊。小朋友们想去吗?(想)小朋友们都想去玩,好的,今天刘老师就带我们全班小朋友到秋色宜人的郊外去游玩——引入课题。这样,学生一边读课题,一边就能想象秋游时的生活画面。
2.在情境中精读课文
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抓住关键词来理解课文内容,而不是在段落中抓关键句来理解,因为这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偏难了。语感强的人很容易把语言文字转换为生动的画面,从而进入其所描述的意境,完成从语言文字到画面的转换。表象是基础,没有丰富的表象积累,要完成转换是困难的。因此,在字词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学习字词同认识事物结合起来,建立起字词同事物的联系,不断积累字词所表达的事物的表象。
对学生少见的事物应该用图像直观加上语言直观等多种直观方法,让学生认识这类事物,建立起这类事物的表象。比如在教学《台湾的蝴蝶谷》这一课时,让学生找出描写表示颜色多的词语,学生很容易就找到“色彩斑斓”这个词语,可是怎么理解这个词呢?对于比较抽象的词来说,借助录象,让小朋友通过生活画面来感受“色彩斑斓”的意思就是表示颜色多,而且很鲜艳。这比教师讲解的效果要好的多。
对一个字、词的意思的理解程度,也是同已有知识、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因此,在字词教学中,对一些信息量大的词和较难理解的词都应联系有关知识、生活经验理解词义。比如在教学《“闪光的金子”》一文中,如何让学生理解“闪光的金子”一词在文中的意思,就必须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闪光的金子”的本意:金子在太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只有联系实际对词语本意有了认识,才能深入理解文中的意思:就是指徐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思想。
引导学生用想象生活的方法把有关词句的情景具体化,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词句。如《乡下孩子》第一小节教学中,对“曾是妈妈怀里欢唱的黄鹂,曾是爸爸背上盛开的野菊。”这段内容时,我先指明学生读,然后完成乡下孩子是(),是()。这个填空。当他们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我再让学生闭眼想象在妈妈怀里的感觉,在爸爸背上的心情。通过想象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到和妈妈爸爸在一起是快乐的,是幸福的。然后再来读好这个自然段,就相当容易了。同时也发挥学生想象力,达到培养语感的目的。
二、生活化阅读感染心灵
要让生活化阅读感染心灵,一方面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必须先读准字音,读对句子,做好最起码的阅读准备。新课程标准不仅仅要求语文教学“重读”,还将语文教学目标指向了新的高度——“感悟”。即在阅读中让学生悟出课文的真谛,感染学生的心灵。
如教学苏教版第四册《晚上的“太阳”》一课时,先让学生正确朗读课文后,再引导学生学习感受爱迪生利用自己的智慧救妈妈的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不断地把具有开放性的问题投入学生的心湖,激起学生心灵的涟漪,连接起读和悟的纽带,让学生带着独特的个性色彩在生动的生活场景中读悟结合,感悟真情。如:“爱迪生想出了什么办法?这个办法好不好?结合你回家做的实验,四人小组讨论一下。”“爱迪生急中生智,想出了好办法,使医生顺利地做完了手术,如果当时你就在场,你会对爱迪生说什么?”等。这些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的思维和想象提供了广阔的时空,拓宽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发展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其次,提倡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尊重学生独特的见解和体验。我没有什么机械的所谓标准答案,只要学生回答有理,就给以充分地肯定,并积极鼓励他们发表独特的见解。如:“医生的‘犹豫’就意味着手术不能马上进行,爸爸和小爱迪生该有多着急呀!我们在文中找一找,课文是怎么写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学生有的说爸爸着急地搓着手,无可奈何,实在想不出好办法。有的说爱迪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妈妈,因为妈妈在痛苦地呻吟。还有的说爱迪生心疼妈妈,他紧张得手心都攥出了汗水。这些答案都是学生通过自己的读感悟到的,都是他们独特的见解,且都符合问题答案,应加以肯定和表扬,这一环节的设计就是让学生凭借文中的语言文字,通过想象补白当时人物的心情,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沉浸其中去解读、感悟文本,体味出爱迪生为了妈妈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的积极态度。
另外,教学中,我还注意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感悟。如:我们每个人都在为爱迪生妈妈的安危担心,谁来读读这揪心的场面?通过读,我发现有的同学在读的过程中眼里含着泪花。这一细节有机地调动了学生的体验去感悟,在感悟后用自己的语言去渲染情感,去表达自己的体验。其次,我还利用学生做实验的体验来感悟爱迪生的聪明。当有一个学生说出“有一次,我用小镜子反射太阳光,发现有时能反射到太阳光,有时却不能反射到太阳光,我手拿镜子晃来晃去,改变镜子的角度,光线的亮度也在变化。我想爱迪生也许和我一样也有这个小发现吧。”时,我对他是表扬有嘉。反思这一环节,我认为对知识的感悟,有时必须得引导学生亲自参与实践与探究。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被唤醒,内在潜能才能被开发。通过实验,让学生真切体会爱迪生的聪明,真切感悟爱迪生对妈妈的爱。 从上例可以看出,只有引导学生进行生活化阅读,读悟结合,深入文本,超越文本,才能在语文学习中悟出深意,品味真情,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无尽魅力,从而感染自己的心灵。
三、生活化阅读回归生活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因此,我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小学教育的共同趋势是必须把理论、技巧和实践结合起来,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学校不能和生活脱节,儿童的人格不能分裂成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所以,达到真正理解还不是最终的目的,能将所学运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实践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就是要让生活化阅读回归生活。
1.在生活情境中生生互动,交流合作
当今科学的发展日益综合化,个人的创新将置身于创新群体中,群体的环境就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个人的创新活动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学生之间在情境中互动,形成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补充、相互帮助的良好气氛。如在教学苏教版第二册《乌鸦喝水》一课时,让学生小组合作演示乌鸦把小石子放进瓶子里,最终喝着水的实验;教学《司马光砸缸》一文时,抓住“慌”字让学生展开想象:小朋友为什么都慌了?别的小朋友都“慌”成什么样子了?于是小朋友凭着想象,小组合作将当时小朋友有的吓哭了,有的叫着喊着找大人的情景生动地表演出来;学生能在创造性地复述课文的同时体验到团结、合作带来的成功感。
2.在生活情境中进行探索,激发挑战
具有创造性的人都不会满足已有的认识和现成的结论,他们往往具有大胆的探索和挑战精神。教学时教师应常常在情境中想方设法激发他们的挑战性。如教学《乌鸦喝水》一课时,在通过朗读、演示实验方法学完课文,弄清楚乌鸦喝水的办法后,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如果没有小石子或小石子不多,乌鸦怎样才能喝到水呢?学生相当活跃,各抒已见:有的说找根吸管;有的说请其他朋友帮忙;有的说找块大点的石头在水沿边砸个洞;有的说把瓶子推倒使水倾斜;有的说借把钢钻把瓶子上半截部分锯掉……然后提出“这些办法都可行吗?”让学生演演比比画画,找出比较简单、快捷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探求答案,在成功的体验中逐步养成勇于冒险、敢于挑战的精神。
总之,生活化阅读教学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社会背景(或模拟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目标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使思维得到积极的碰撞,闪出智慧的火花。让学生在课堂中验证生活,在生活中感受语文,这样的语文课堂才会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