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知此事要躬行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chenb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一直以来是中学语文教学难以攻克的堡垒。教师行走在一条改革的畏途上,且改革充满非议之声。甚至有学生认为老师所作的理论指导根本对写作起不了作用。让学生写好作文的方式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写下水作文无疑是其中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不会写作文,最简单的原因是教师不会写作文。”做任何事都是一样,没有亲身体验,怎么体会到事情的真正意义?同样道理,作文教师不“下水”,哪里知道水之深浅?
  日本语文教育界也认为:“教师的问题要比学生的问题大得多。教师中有厌恶写作和不胜任作文教学的,而不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单从学生方面或单从教学方法方面想办法,想得怎样好,也难以求得效果。教师也喜欢作文,就会形成作文的环境;教师胜任作文教学,就必会取得作文的成效。” 现代作家沈从文在高校任老师时教授写作课,每次布置一个题目,他就从各个角度先写几篇,贴在教室的墙壁上,有时甚至密密麻麻贴满好几面,让学生看了以后回去自己写。刘国正先生说:“你要教会学生写文章,自己要先乐于和善于写文章,教起来才能左右逢源。”他还说:“但看我们的老一辈语文教育家,无一不是文章能手,他们的教学艺术和文章艺术是相辅相成,水乳交融的。所以我们的老师必须放下架子,去趟趟水的深浅,给学生命题的同时,自己也写写下水作文。”
  那么写下水作文到底有哪些切实的好处呢?
  一、以己知彼
  自己写才会懂评价。教师对学生写作的参与大多作一些理论指导, 然后在作文后面打分写评语,然后抽出一节课讲评,把同学写的好文章当范文来读。然后,再就学生的立意,结构,语言,做一下简单的点评。而因为教师自己没有参与写作,他的点评大多也是架空的。所谓“实践出真知”,只有老师自己动手了,他才不会“看人挑担不吃力”地在那里这样评或那样说学生的作文。如果一个题目他写不出,他就可以更宽容学生的作品;也可以学习他们作文中的精彩;如果一个题目他写得很好,那讲授就有了依据,学生学习也有方向。这实在是教学相长的好办法。从辅导学生作文的实践和体会来说,经常写“下水作文”,增强了“内功”,辅导学生作文时,眼高手不低,左右均逢源,得心又应手。
  二、避免误区
  笔者认为,语文老师“下水”写作文很有必要。写一手好作文能避免教学中的许多误区。如最常见的命题作文,命题往往脱离学生的生活,使学生为寻觅素材而犯愁,造成学生写作耗时、费力,且还需依赖作文参考书完成作文的局面。因此,老师只有自己“下水”写一写,才能感受命题是否恰当。这对于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激发写作灵感、促进师生间的感情融洽是很有积极作用的。
  三、示范力量
  一是让学生真正体味到师生间心理交流的快乐和自身欲望得到满足的喜悦。渴望与老师平等交流,是每个学生的基本心理需求,有部分学生总是认为写作文很难,当老师说“作文不难”时,他们很希望老师写出示范文,得到写作上的典范,私下里也想知道老师的写作水平到底怎么样,“下水作文”无疑是最好的解答。二是开阔学生视野,增强学生信心。学生作文与教师作文,因经历和学识水平的不同,差距很大。教师“下水作文”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榜样性和示范性,既开阔了学生的作文视野,又增强了学生学好作文的信心。教师“下水”则是一种言传身教,是最有说服力的作文指导,可以起到更直接的示范作用,同样也是人格的示范。
  四、授之以渔
  教师下水能帮助学生更实际地找到写作的捷径。举一个方面的例子。很多学生苦于找不到素材而导致写作言之无物,空洞乏味。笔者曾让学生写过“善良其实很简单”的话题作文。结果学生过分强调善良,材料老套。笔者也跟学生一起写了一篇,用的全是语文教材中的例子,采用正反六个例子,连缀成文,简单联系实际。同时突出了话题中“简单”的意思。我把它印出来发给学生,学生看了一致认为写作并不是什么难事,只要懂得合理的运用,课本就是我们活的素材库,同时简单明晰的结构也很容易让学生模仿。在接下来的期中考试中,不少学生就借鉴了这个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附下水作文:
  善,水一样简单
  很喜欢“上善若水”这句话。水,无色无味,清亮通透。世间万物还有什么比它更简单的呢?而人世间或褒或贬的感情种种,还有什么会比善良更纯粹和朴素的呢?有人问马克思:“你觉得人的所有缺点里面,什么最值得原谅?”马克思的回答:“轻信。因为轻信的人善良。”的确,善良不需要瞻前顾后,不需要深思熟虑,不需要权衡利弊,它是人的意识里最简单的想法。
  对于吉卜赛女郎爱丝梅拉达而言,善良就是一滴水。一滴不计前嫌、以德报怨的水。她只想到可怜的伽西莫多在笞刑的折磨和围观群众的羞辱下口渴难耐,这个可怜人需要一口水的滋润。她这样想就这样做了,但她一定没有想到她的这样带着简单动机的举动最终会唤醒伽西莫多几乎僵化的人性。
  善良很简单,但却能产生伟大的力量!
  对于鞋匠格斯拉来说,善良就是做一双价廉物美,耐穿考究的靴子。他宁可最后饿死,也不愿偷工减料、坑害顾客,也不愿放弃恪守诚信的职业操守。因为善良的人心中始终放着良心的天平。
  善良很简单,但它却让我们在这个因物欲而逐渐迷失自我的时代里深深地感动!
  对于杨绛笔下的“老王”而言,善良就是几个鸡蛋和一瓶香油。一个垂死的人拖着病体,抱着那个年代的奢侈品,巍巍颤颤来到杨绛的门前,只为表达心底的感恩,感恩对方在困境中相濡以沫的扶持。
  善良很简单,但可以折射出人性的高贵!
  人之初,性本善。善良是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品质,可是有多少人在人世的浮沉中忘记了它呢?
  如果鲁镇的人们,能真心诚意地倾听祥林嫂的遭遇,为她留下同情的泪水;而不是取笑她额头上的伤疤,以此作为他们无聊生活的调剂和茶余饭后的谈资,也许祥林嫂不会在丧夫失子之后再遭受冷眼和羞辱而含恨而死……
  如果廉颇能对蔺相如的上卿职位报以衷心的祝贺而不是恶语相向,也许诞生的是另一段传诵千古的佳话……
  如果副主教克罗德能给绝望无助的伽西莫多一个温暖的眼神而不是视而不见,哪怕这眼神只是停留一秒钟,也能减轻伽西莫多肉体和精神上的痛苦……
  善良很淳朴,但却永恒。它如一颗不灭的星辰,永远在我们头顶的苍穹熠熠生辉。
  2008年5月19日,全国哀悼日。母亲停止了她天天都在消遣的娱乐——打麻将。下午2点28分,她一个人在家中为在汶川大地震中失去生命的死难者默哀。母亲说,四川发生了这么大的灾难,我一个普通老百姓帮不上什么忙,那就为无辜的亡灵哀悼!没有豪言壮语,没有两肋插刀,一个无言的举动,一个普通人的善良。它简单地如一株野菊,却飘逸着幽香。
  单位有同事结婚,我把喜糖带回家。5岁的儿子看到包装盒上的心型图案,对我说:“妈妈,我要把爱心剪下来,送给灾区的小朋友。”天真的童心流露的善良是人性最美的舞蹈。
  善良,真的很简单!
  通过这次作文,学生感知到写作的三个要求:(一)有鲜活的材料才有文章的生命力;(二)正反对比增强议论文的说服力;(三)排比句式能为文章增势。
  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那么教师又该如何下水呢?
  首先,厚积薄发。读是吸收,写是释放。事实上,吸收得越多,才越有利于释放。教师要坚持写,其前提必须加强阅读,不断引进“活水”,做到“胸藏万汇”,这样教师手里自然就能“笔有千钧任翕张”了。教师若能这样去“身教”学生,何愁学生不能妙笔生花呢?教学生读书,老师自己首先得会读书;教学生写作,自己也首先得会写作。这就要求我们老师也要做到:多读书,多观察生活,做个有心人,不忘时时练笔。“腹有诗书气自华”、“书中乾坤大,笔下天地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都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我们教师要用读书来提升人生品位。一句话,我们要走到学生的前头。这是下水的基础。
  其次,整体规划。在每学期开学前制订学期作文教学计划时,就应该同时考虑 “下水”作文计划,选择好“下水”的场合、方式等,使之与作文教学计划融为一体,等到具体实施时能有备无患,有条不紊。
  再次,有的放矢。有的放矢是指对新授写作技法的关键部分“下水”示范,而无需写作完整的篇章。学生习作一般都是每周一篇(大小间隔),要求学生习作一篇,教师下水一篇是不现实的,也无此必要。教师在关键时刻“下水”,不失为事半功倍之法。例如议论文的反向切题、释义切题,如何开头,结尾的篇末点题等都作出示范,学生最感实惠。
  最后,化朽为奇。王充说过:“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篇无补”。这显然是对成功之作而言的。利用不成熟的文章,从反面晓喻为文之道,来个“疑义相与析”,也可以起一点“为世”而作的作用。再说,将“下水”文章交给学生评改鉴别,还能鼓励学生敢于“班门弄斧”,善于“吹毛求疵”,提高鉴别能力,促进自改能力的提高。
  语文教育如一条绵延的河流,作文教学就是充满漩涡的一段。不去下水趟趟,怎知深浅?■
其他文献
鲁迅曾经在《五论“文人相轻”——明术》中说:“创作难,就是给人起一个称号或诨名也不易。假使有谁能起颠扑不破的诨名的罢,那么,他如作评论,一定也是严肃正确的批评家,倘弄创作,一定也是深刻博大的作者。”可见鲁迅对小说人物的名姓非常重视,甚至将它与思想的深刻博大联系在一起,而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完全可以看出他的这种创作思想,从人物姓名来理解人物的悲剧命运对于鲁迅小说的阅读教学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一、
期刊
“话兴亡之感,抒亡国之痛”是目睹南明兴亡的明代宗室苏昆生在故地重游时所唱套曲的主调。黍离一曲,悲天悯人,苏昆生遭受山崩地裂、繁华消歇、人生变幻的切肤之痛,产生巨大情感落差,无奈之中“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这是唱给封建末世的挽歌,更是明末遗民对“江山不管兴亡恨”极度无奈的释放,也蕴含着志士仁人对亡国之君锥心彻骨的恨。情感的抒发主要借助以下艺术手法:    一、借景抒情    第一支曲子《北新
期刊
作为一名高年级阶段的语文教师,我一直在不停地思考,不断地追问:究竟什么是阅读教学的目标?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就此说过一句广大语文教师耳熟能详且十分经典的话——“教是为了不教”。既然阅读教学的目标是如此简单而明了,我们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大可不必绞尽脑汁、花样迭出去煽情,也不必白白浪费过多时间一味地让学生去感悟、体验课文的思想感情和人文精神,而应从“天堂”回归“田野”,返璞归真,做到简简单单教
期刊
知识经济时代首先要求人们具有创新意识,要求学校教育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摆在突出位置。语文是一门富有创新内涵的学科,其听、说、读、写的要求都含有大量思维能力和创造性培养的因素。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挖掘,系统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由此促进学生不断自我完善,适应社会发展。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当如何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期刊
文学作品作为一种时空艺术,环境是其不可或缺的要素。当我们鉴赏文学作品的时候,我们便会暂时卸下原有的社会角色面具,离开物理时空的心理制约,“接近”或“投入”作品特定的文学世界。这个特定的文学世界就是文学作品的环境。所谓环境,是指人物活动的整个外部世界,具体地说,包括人物成长、活动和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地点和客观外界条件、气氛等。人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生活,故事也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展开,因此,人物的性
期刊
人们常说孩子是父母童年的影子。我想这句话大约有两层意思,一是作为生命的延续,成人可以从孩子的身上看到自己的童年,回味曾经模糊而又真切的快乐;二是有了成人的阅历,为人父母者总想把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及一切有助于更好生存的法则传递给孩子。然而要这样不要那样的教条,对幼小的孩子来说实在太深奥了,他们当然不能理解。假使他们能够明白父母的心思,也将不再是孩子。于是,世上就有了故事,在娓娓动听之中融入了生存的法则
期刊
天宝初年,生性潇洒、浪漫的李白初入长安,就被当时文坛大师贺知章惊呼为“谪仙人也”。于是,“诗仙”这一颇具浪漫色彩的绰号,就成了李白诗歌艺术精神的一种诠释,仙风道骨,想落天外,飘逸放恣,意象万千,有强烈的浪漫主义作风,似乎才是李白诗歌的精髓。其实,现实生活中的李白是人,决不是仙,其人其诗,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性。他热爱现实生活中的一切美好事物,但对其中不合理的现象又毫无顾忌地投之以轻蔑。于是,在他神往自
期刊
春季杨柳的风姿绰约又一次展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它的千种风姿万种风情,无不洋溢着诗意。历代文人墨客尤其宠爱它,以柳入诗的大概不下几千首,成为千古名句的就有陶渊明的“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刘禹锡的“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等等。这些诗句在中学语文课本里随处可见,杨柳作为诗词中固定的意象也早已存在。  鉴赏诗歌时必须熟知常见意象,并理解其寓意,这样才能有助于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那么什么是意象
期刊
转眼间,毕业从教已经八个春秋。我随课改一起成长。我在语文教学中,不断学习素质教育理论,探讨素质教育与初中语文教学的关系,并渐渐让素质教育走进语文课堂。因此在教育教学方面,我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下面仅从三个方面谈谈让素质教育走进语文课堂的几点做法。     一、遵守学生为主体,教师“保驾护航”的原则,有效促进语文素质教育    苏教版阅读教材的设计理念就提到:以人的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学生。确认学生是
期刊
写作难,这是大多数学生共同的感受。尤其是农村的学生,因生活阅历浅,视野相对比较窄,每次写作文,也一心想把作文写好,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那如何为“巧妇”去找“下锅之米”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要有一双观察生活的慧眼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罗丹也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中美好的人、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