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天悯人的痛,锥心彻骨的恨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guangh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话兴亡之感,抒亡国之痛”是目睹南明兴亡的明代宗室苏昆生在故地重游时所唱套曲的主调。黍离一曲,悲天悯人,苏昆生遭受山崩地裂、繁华消歇、人生变幻的切肤之痛,产生巨大情感落差,无奈之中“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这是唱给封建末世的挽歌,更是明末遗民对“江山不管兴亡恨”极度无奈的释放,也蕴含着志士仁人对亡国之君锥心彻骨的恨。情感的抒发主要借助以下艺术手法:
  
  一、借景抒情
  
  第一支曲子《北新水令》描绘“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村郭萧条,城对着夕阳道”这些景象,立刻让人想到刘禹锡的“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张养浩的“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姜夔的“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废垒”、“空壕”、“瘦马”均在“夕阳下”,让人在脑海中自然勾画出一副破败、衰亡、凄凉之景,加上宾白中(赞掩泪介,云:不料光景至止),读者眼前就会站立一个“饱经沧桑,满脸悲容,涕泪涟涟的志士”。“一切景语皆情语”,心中悲哀之情借助这些景物自然地抒发,给人丰富想象,有身临其境之感。
  第三支曲子《沉醉东风》借“横白玉八根柱”倒了,“红泥墙”堕成“半堵墙高”,“琉璃瓦片”碎了,“翡翠窗棂”烂了,“丹墀”上“燕雀”朝舞,宫门前“一路蒿草”,住几个“乞儿饿莩”,作者借这些残败之景,触发读者想象“宝城享殿”衰亡前的气派、威势。“白玉八根柱”高大威武是封建统治者的根基,“红泥高墙”体现统治者的威风,气势恢弘、豪华气派的琉璃瓦、翡翠窗棂显示统治者的富贵,朝拜皇帝、群臣列队慕候,多么威风,多么浩大!如今“倒了”、“堕半”、“碎少”、“乞儿饿莩”、“一路蒿”、“燕雀舞”,皇帝的尊严,帝王的威风,统治者的霸气,全都灰飞烟灭,反差巨大,天上人间怎能不让明代宗室苏昆生凭吊时喟叹、伤心,发出“悠悠苍天,彼何人哉”!这些景物描写都是苏昆生以前非常熟悉的景物,借这些景物把故国灭亡的哀思,物是人非的失落巧妙地抒发出来。字字有泪,句句流血,痛中含有讽刺,无情地揭露统治者淫逸奢侈,纷奢浮华,景物描写中恰切地流露作者满腔的恨。我们今天读来,似乎会看到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满脸泪痕,无限深情地看着熟悉的一草一物,细细地数落,轻轻地嚅嗫,爱与恨在脸上凝滞着。这些景物描写深层上也灌注作者满腔的民族大义,浸渍着千百年来志士仁人对民族大义的追求,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从而启迪人们睹物思旧、以史为鉴。
  
  二、情景交融
  
  《驻马听》中“野火频烧,护墓长楸多半焦”、“鸽翎蝠粪满堂抛,枯枝败叶当阶罩”中“烧”、“焦”、“抛”、“罩”四个动词实为写景,其实包含苏昆生多少痛!试想人与人之间最毒辣、最痛快的解恨就是扒祖坟、毁墓地,皇帝祖坟(明孝陵)昔日多么神圣,多么庄严,决不容亵渎和玷污!现在看看,什么模样!老根都不要,子孙混到何种地步,尚祖观念都没有了,统治者还算什么人呢?凄凉的景物描写中融入作者强烈的爱憎之情,可想宾白中“柳槌胸介,恸死俺也!”会是怎样的号啕大哭,痛心疾首,悲天悯人!《沽美酒》 “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中“剩”字用得极妙,让人自然想到当年笑拂春风的妩媚之态,现在却有重压的弯腰,且只是劫后逃生剩下可怜巴巴的一株柳树。繁华的秦淮,笙歌萧萧,如今已没有红板一片,秋水长天人稀少,冷清清的夕照下,一株孤独之柳,多么让人想见当年丝丝绿柳夹岸垂翠的美景,今非昔比、时过境迁、感时伤怀,无限凄凉与谁人说?故地重游,山河依旧,竟没一个熟悉的人影,“守陵阿监已逃”,”牧儿打碎龙牌帽”, “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人瞧”,“宫门”朝拜的是“乞儿饿莩”,怎能是“舆图换稿”就能消悲!文章到这儿作者把沉郁悲怆的亡国之悲自然地依附于典型之景,两者的和谐结合使文字更具震撼力,为封建末世唱出一曲催人泪下的挽歌。
  
  三、直抒胸臆
  
  《离亭宴带歇拍煞》中“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运用排比,语势强烈,感情饱满,读起来一气贯通,急促有力,令人慷慨击节,拍案叫绝!“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用对偶把慷慨悲歌如“四弦一声如裂帛”般猛然爆发,声薄云天,悲天悯人之痛,锥心彻骨之恨用艺术手法淋漓尽致地挥洒出来,成为震撼山河亡国恨的绝唱!前面的秣陵萧条,明孝陵破败,明故宫凄凉,秦淮冷落,板桥破烂,旧院荒芜似“信手低眉续续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层层蓄势,这慷慨悲歌看似突兀,实为水到渠成之妙。“悲歌一曲恸山河,江山不管兴亡恨,只有兴亡触后贤,无奈放歌消痛恨”这悲歌高唱似精神崩溃、魂消梦断,更是无可奈何绝望之后的坦然面对。对文本深层挖掘就会看到:民族精神中总有一种悲怆意识,是志士仁人“惩创人心,为末世之一救”的良方。高歌是激发后人从历史反思中寻找历史教训的重锤,警醒后人莫蹈覆辙!结尾直抒胸臆,画龙点睛,直刺历史,痛快淋漓!
  总之《哀江南》运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直抒胸臆的艺术手法把作者悲天悯人的痛、锥心彻骨的恨挥洒到了极致,让人们看出了“三百年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这一幕江山沦亡、舆图换稿的历史悲剧,唤醒后人潜在的民族意识。《哀江南》黍离一曲,曲尽而情无穷!■
其他文献
《新课程标准》对低年级阅读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借助读物的图画阅读;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低年级孩子刚刚学习阅读,理解能力和认识水平都比较低,阅读技能和阅读习惯更是一片空白,而阅读又是一个促进语言、思维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那么,用哪类图书来激发低年级学生的阅读兴趣?绘图读物的出现解
期刊
摘 要:“文史”不分家,其实“音乐”和“语文”也是一家。他们的基本功能是表情达意,并且音乐的这一功能并不逊于语言。如果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能使用好音乐,找准音乐和语文的结合点,不但能提高学习效率,还能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音乐欣赏 语文教学 情感    偶遇一篇学生习作,让我眼前一亮!文章语言优美流畅、富含深意。仔细一读才发现,作者在文中引用了大量歌词和戏词给文章增色不少。
期刊
诗化散文,顾名思义,就是抒情散文具有诗歌一样的优美流畅,讲究语言的精美与诗化。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就为我们品味诗化散文提供了经典素材。余光中先生崇尚散文的自然、随意,同时更注意汉语言本身的精致、准确和神韵。在《听听那冷雨》中,我们能够体会到“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的诗化的语言之美。    一、修辞手法奇妙无比    在文章中,使用大量的修辞手法,可以大大增加文章的艺术感染力。《听听
期刊
摘 要:师生对话是彰显对话式阅读教学特征的主要形式,可是,阅读教学话语权正以一种尴尬的姿态呈现出来——话语权的迷失,主要表现为教师“满堂问”和学生“满堂说”。  关键词:话语权 阅读教学 师生对话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①这一理念强调的是师生双方能动性的发挥,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使其真正发挥个体的自我意识,用自己的大脑去思维,用
期刊
《印度洋上生死夜》(苏教版第12册)记叙了皮埃尔夫妇出海度假遇到危险,在妻子伤势严重之时,皮埃尔又发现海底可能发生地震或火山喷发,但皮埃尔却将自己的安全和妻子的伤势置之度外而留在原地通知即将过往的船只。最终妻子因伤势过重而死亡,但过往船只因此避免了一场灾难,他自己意外获救。文章表现了皮埃尔大公无私的崇高精神境界,唱响了一曲关心他人胜于自己的动人赞歌。  [教学片段]  在教学这一课时,惊险的故事情
期刊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不仅改变了教师原有的教学观念,同时也使得传统的教育方式逐渐向现代化教育方式转变,传统的课堂传授式教学模式向多媒体教学模式转变,在这种新旧教学模式交替的变革中,作为一名一线的语文教师,我更深的体会到,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应用与学生学好语文这门基础学科的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更能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他们,还
期刊
“策略”是关于如何根据具体情况恰当地选择方法、操作方法、解决问题和调节行为的方法,也就是“怎样应用方法的方法”。而阅读策略,是指阅读主体在阅读过程中,根据阅读材料的特点、阅读目标等因素,所选用的调控阅读行为及程序的恰当方式。一个好的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会运用各种阅读策略去解读文本并构建意义。作为老师,我们要做的就是如何培养学生的这些阅读策略。在执教《日月潭》一课时,通过以下几点努力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
期刊
新课程倡导使用激励性评价,倡导课堂评价多元化。《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我的语文课上如何对学生进行评价也进行了初步探讨,做了一些切实有效的行动。笔者认为,语文课上应多方面加强课堂评价,凸显评价的多样性、加强评价的多向性,从而充分发挥评价的有效性。    一、口头语言评价机智多变    在口头语言的评价上机智多变,最好能广泛搜集,加强积累,使评价语言
期刊
《范进中举》简案(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封建文化与思想对人的影响。  2.通过对比与夸张的手法进行讽刺。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整体感知  范进中举后,他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请阅读课文,思考:范进中举后的状况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具体语句谈一谈。(板书略)  (三)深入探究  1.请结合文中具体语句,谈谈你心目中的范进形象。(板书略)
期刊
鲁迅曾经在《五论“文人相轻”——明术》中说:“创作难,就是给人起一个称号或诨名也不易。假使有谁能起颠扑不破的诨名的罢,那么,他如作评论,一定也是严肃正确的批评家,倘弄创作,一定也是深刻博大的作者。”可见鲁迅对小说人物的名姓非常重视,甚至将它与思想的深刻博大联系在一起,而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完全可以看出他的这种创作思想,从人物姓名来理解人物的悲剧命运对于鲁迅小说的阅读教学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