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爱国组诗》教学及评析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课例]
  一、 回顾《示儿》,了解背景及诗人
  1. 同学们,还记得学过的这首诗吗?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最能表达这种情感的是诗中哪个字?圈出来,“悲”(板书),这叫诗眼,是整首诗的灵魂。带着这种情感,齐读这首诗。
  2. 陆游的这首诗,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关。谁知道?(图)你看,南宋与北宋比,中原的大片国土淪丧,在这样的背景下,陆游写下了许多爱国诗。
  3. 陆游像你们这么大时就能写诗了,六十年间万首诗,流传至今9300多首。有4句的绝句,8句的律诗,12句的排律。还有很多诗都收录在《剑南诗稿》里。想不想再学一首?
  二、 精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参照读诗
  1. 请看,陆游创作《示儿》的18年前写的诗。(出示)
  学习目标:
  (1) 读正确,有节奏。(2) 理解诗句意思;(3) 想象诗句画面;(4) 有感情地诵读。
  先自学,再小组交流。
  2. 谁来读题?(指名请一位后进生)题目较长,前4个字表示时间,中间3个表示地点,要根据意思停顿,读出节奏。(再读)能说出题目意思吗?凉,清凉。(齐读)
  能想象出画面吗?(看图)。这里华山给你什么感觉?黄河给你什么感觉?(指名读)(齐读)
  学习单上有22个同学觉得最难理解的是第三句。
  ① 遗民?遗?胡尘?(指名答)(出示图)仅仅是金兵马蹄扬起的尘土吗?请大家展开想象:在金兵铁蹄的践踏下,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场景?
  ② 遗民们的苦难,都化成了诗中的一个字:“泪”(板书),由这个“泪”,你想到了哪些词?谁来读一读这样的泪?眼泪都流尽了,流干了,我听出了哀痛。(出示图)你看,金兵横行,哀声遍野,老人在流泪,孩子在流泪,北宋的遗民在流泪。(一起读。)
  ③ 早在15年前,陆游就写过这样的“泪”(读读、指名读)
  遗民们忍痛生存、盼望中原收复,今天晚上有多少地方的遗民在流泪!(齐读)
  陆游的好友范成大也写过这样的“泪”。自己读读。谁来读?遗民们泣不成声,强忍着泪水询问南宋使者:什么时候真有我们朝廷的军队来啊?(齐读)这个泪就是整首诗的——诗眼。
  3. 读书要学会思考,学贵有疑,学习单上有同学提出这样的疑问:前两句写黄河与华山,跟后面有什么联系?再联系时代背景想想(出示图)。
  此时你什么心情?(指名读)
  国家破碎,山河依旧,但奔腾咆哮的黄河已成了金人的饮马之处,高耸巍峨的华山已成了金人的牧马之地。黄河似乎在向大海悲泣,华山似乎在向苍天哭诉。(齐读前两句)
  4. 引读:遗民——你可知道,这“又一年”是多少年吗?陆游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原已沦陷整整65年了。65年,780个月,2万3千多个日日夜夜啊。我们一起再读这两句。
  5. 遗民们苦苦盼望的南宋王师来了没有呢?陆游3岁时中原沦陷,到了86岁临终前写下了这首诗,(齐读)盼到了吗?从哪句知道的?又过去了66年……直到南宋被元朝给灭亡了,依然是(但悲)依然是(遗民)回头再看诗题里的“凉”,还仅仅是清凉吗?凄凉、悲凉。遗民的“遗”还仅仅是遗留吗?(遗忘、遗弃)是谁早早地遗忘了他们?是谁无情地遗弃了他们?(生答略)
  三、 泛读《题临安邸》,对比读诗
  1. 南宋王师干什么去了?第1、2组读。南宋皇帝和官员干什么去了?第3、4组读。
  2. 这是南宋的另一位诗人林升所写。学习单上有18个同学觉得后两句难理解,我们来看。
  ① 这里的游人是普通游客吗?圈出这个“醉”(板书),你想到了哪些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同桌互说,全班交流,指名说略)就请你读读这样的“醉”?我听出了谴责,痛恨,悲哀。
  ② “醉”就是这首诗的诗眼,(出示图)同学们说得好!这是烂醉如泥的醉,这是纸醉金迷的醉,这是醉生梦死的醉。(齐读)
  ③ 陆游在《关山月》里也写过这样的醉,自己读读这两句。谁来读?豪门贵族沉迷歌舞,不思收复中原,战马长期不练变肥老死,弓箭长期不用腐烂断裂。(齐读)
  4. 在这些酒囊饭袋的眼中,简直就把杭州当作了——汴州。学习单上有同学想了解汴州,我们来看,汴州,北宋京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城市。这是《清明上河图》:街道纵横,店铺林立,人来车往,川流不息,繁荣昌盛、国泰民安!但是,这一切的一切,从城门被金兵攻破的那一刻起,从两个皇帝沦为金人阶下囚的那一刻起,都不复存在了。
  5. 同学们,想想昔日的汴州,看看今天的杭州,这些权贵们还应该在青山秀水间大修楼台、莺歌燕舞吗?让我们和诗人一起来问问他们——(齐读诗句)
  他们已经断送了一个繁华如织的汴州,难道就不会再断送一个锦绣如画的杭州吗?让我们和诗人一起,指着他们的鼻子问问——(齐读诗句)
  6. 权贵们寻欢作乐、歌舞升平,北宋遗民却苦苦期盼、度日如年,读 ——《秋》。
  山河破碎、遗民泪尽,西湖边却还是花天酒地、纸醉金迷,读——《题临安邸》。
  四、 联系比较,整体感悟诗蕴
  1. 同学们,几首诗组合一起,头脑中有画面吗?借助画面能诵读诗句吗?(师读题)
  2. 学到这里,你有什么发现?(生答略)虽然这些诗的内容不同,作者不同,但都有个共同主题:爱国,这些诗背后都传递着浓浓的家国情怀。这节课我们不仅积累了古诗,读出了诗的情感,还学会了读诗的方法,可以关注诗人,关注背景,关注诗眼,关注同一主题下诗与诗的联系,让我们把诗读得更通透、更明白。
  3. 南宋爱国诗有很多,这里有南京市长写的,还有豪放派诗人辛弃疾,视死如归的文天祥(齐读)。面对破碎的山河,面对苦盼的遗民,南宋名将岳飞喊出了精忠报国、还我河山的豪言壮语。他的抗金事迹连同那首著名的《满江红》,成为千古绝唱、光照千秋。   [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遵循这一特点,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在整合上做文章。本课教学围绕爱国主题的组诗,教师不仅关注教材里的古诗,还关注课标里推荐的古诗,整合学习目标,整合课程资源,整合教学方式,在整合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因为古诗内容的时空跨度大,学生的阅历背景浅,所以很难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因为古诗的语言风格离学生的现有语感差距大,很多教学仅仅满足于疏通诗义和诗句积累,而无暇顾及诗的文化底蕴。感悟古诗,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本课教学努力在情感上下功夫:教师引领学生读出诗句背后的那份情感,当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地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让学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切己体察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参读互训中升情。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就在教师的召唤和引领下,喷涌而起、一泻千里,学生从中洗涤心灵,铺垫民族精神文化的底子。
  本课努力体现“为儿童的學习”,教师在充分了解学情基础上,梳理重难点,“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基于课标和教材,更好地设计以生为本的教学活动。本课主题凝聚、资源整合,知人论诗、整体观照。组诗整体阅读,借助注释、初知大意是整合的基础,聚焦同质、求同存异则是整合的关键。解读古诗时,教师紧扣“悲、泪、醉、思”的诗眼,上承金兵蹂躏百姓之残暴、下启遗民苦盼王师之悲凉,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其中,有面对中原破碎萧条之悲愤,有面对权贵醉生梦死之激愤,有面对故土无人收拾之义愤。此情此景,让学生感同身受、切己体察。总之,本课抓住诗眼,融情想象,让学生身临其境;含情解说,让学生触目惊心;激情诵读,让学生感同身受。作为六年级学生,还从“写”的角度去深思,体悟借“河山”抒情的用意,感受“思”项羽的选材目的。
  所以说,为儿童的学习,不应为了追求教学形式上的热闹,不应仅停留在学生外在的“动”,而忽视了内在思维的“动”。我们的语文课应努力提升学生思维的含金量,激活学习的热情,从学生视角去设计教学,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这就更需要教师课前的精心预设,课堂关键处的点拨与指导,从而达成教学的精彩生成。
  【名师评析】
  1. 精心预设,巧妙生成。本节课别开生面,精彩纷呈。面对学生的课前预习产生的问题,教师巧妙梳理,结合教材与课标的基础,围绕学情,突破重难点。面对课堂学生的互动,吴广岭校长机智应答,与教学内容巧妙结合,有效生成。这是以儿童为中心的表现,是为了儿童的学习。
  2. 精心选择,巧妙勾连。教师在有选择、有联系、巧妙地教。诗内的联系设计巧妙,句和句之间的联系巧妙,有的孩子问,前两句与后面的联系。此外,还有诗与诗之间的联系,同一作者和不同诗之间的联系,不同作者与不同诗之间的联系,还有一些诗与诗之间表现手法上的联系,比如诗眼相同,人、景、情相融的联系。这么多的联系点,想要巧妙地找到,老师是需要功力和智慧的。还有情感的联系点。从陆游的“悲”,到遗民的“泪”,再到对南宋权贵的“愤”,直到最后岳飞那样的“壮”,这种对情感的联系,抓得非常巧。
  3. 精心设计,巧妙演绎。老师的语言揣摩巧。教师把语言的形象感、立体感和画面感巧妙地结合起来了。比如吴校长问:看到这个“醉”字,你想到了什么词,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没有用褒义的“陶醉”等词语,因为学生在前期教学的感情积淀下,知道用褒义词表达是不准确的,而是用带有贬义的“醉生梦死、烂醉如泥、纸醉金迷”词语来表达对南宋腐朽统治的愤慨。这样,从字词中读出形象感、形象感、画面感,是诗歌教学的重要特征。
  4. 精心处理,巧妙孕育。培养阅读素养巧。这是一节主题古诗的微课程阅读,着重读深。为了读深,很多地方处理得非常细,用了浸润式的读,一读再读,但不是死读,而是在吴校长点拨后有层次、有感情地读,每一次读都有提升,浸润式的读,层层推进。还有联想式的阅读,让学生读“泪”,听音频,想象画面和场景。还有拓展式的阅读,从表达方式看,有借古讽今的手法,高年级孩子不易觉察,而这个有思维含量的问题在老师的挖掘和点拨下,学生能深刻理解和表达出来了。
  这节课,其实,就是让学生读出诗背后的东西,我们平时教学诗歌,往往停留在这个字怎么理解、这句话什么意思,整个诗句怎么理解,最多解释一下诗歌表达的效果,但吴校长演绎组诗教学的时候,真的很精彩。我相信孩子们,对这组爱国诗理解的深度一定不同于我们往常,学生一定受益匪浅,对我们的启发是非常大的。
  (吴广岭,南京市汉口路小学副校长;周婷,江苏省特级教师,南京汉口路小学校长)
其他文献
一、 教学设计应依据学情,因材施教  教学设计是进行教学活动的蓝图。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的展开以及教学评价的实施等环节,都需要进行科学合理地设计,从而为教学活动指明方向,使之高效顺利地进行。教师应根据不同学段进行教学设计,要因材施教,以生为本。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学段目标的要求,第一学段应重点进行字词句的基本功训练,第二学段应重点进行词句段的训练,第三学段应重点进行篇章的理解与
期刊
一、 解读文本时应关注核心价值  教学目标的设定要基于教材的特点、学生的认知基础及《语文课程标准》,从教材中淘出最值得教的“学科知识”。而选入教材的说明性文本又具有自身的特点:用词准确,结构层次清晰,大都通过因果、比较等逻辑关系,向学生普及科学知识和认识事物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所以,此类文章的教学除了理解内容,还要帮助学生学习閱读说明的方法,不仅要“授人以鱼”,还要“授人以渔”。  《
期刊
生物传感器的类型随着研究工作的不断进展在不断增多。由于本讲座的篇幅和性质所限,我们不能对它们逐一详细介绍,为此,本文将以前已分别论述的各类生物传感器之外的其它类型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这是小学写作教学的本质。长期以来,我一直坚持在习作教学中营造真实具体的写作任务情境,引导儿童自由表达与交流。写作任务情境包括写作目的、角色体验和读者意识等要素。实践证明,写作任务情境是儿童习作动机的潜在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一、 写作目的:儿童习作活动的根本动力  写作目的是写作任务情境中的要素之一。写作目的,是启动儿童习作活动的根本动力。推动儿童
期刊
该文论述了新型织机制造和织机改造时选定合乎国情的织机幅宽的重要性。并根据大量的调研资料与实践经验,提出了对织机制造厂、织机使用厂、纺织品用户以及老厂改造、新厂建设
听读,顾名思义是用听的方式来“读书”.相对于用眼看书,听读主要是通过语言的声音形象作用于学生的认知和情感,是对传统听书方式的一种有益补充,从而激发儿童的阅读欲望.心理
期刊
本文对光谱灵敏度的测试原理进行了简要的阐述,重点讨论了测试方法和实现的手段。文中所提出的测试方案,在光路设计、微弱信号的采集、标准探测器的选择、数据处理和输出方式
本场于1982年引进成套工厂化育秧设备,10多年来已形成一套完整的省工、省本、高质量快速育秧技术。但工厂化育秧设备应用于杂交稻制种恢复系、不育系的育秧未见报道,本文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