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企业外迁

来源 :经济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_yanz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商品市场的完善,区域性资本也会在全国或者是全世界自由流动。但是,对于一些对企业依赖严重的地区而言,一旦出现大量的企业外迁,就会对当地经济造成严重的伤害。因此,如何防止企业外迁,留住企业的根,稳住企业家的心,是地方政府迫切解决的问题。在新形势下,从地方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通过对温州市地方经济的宏观经济数据的分析和对温州市在外商人投资意向的调查研究,可以挖掘出温州市经济发展的新思路。
  关键词:企业外迁;经济发展;温商回归
  中图分类号:F27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0-0083-03
  一、综述分析
  资本是为实现利益而生的。对外扩张是资本的本性,其目标是在更大范围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以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市场经济的规律也使得掌握资本的企业家通过种种途径,实现本身利益的最大化。对地方政府而言,经济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辖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所以必须实现区域经济持续、快速、科学发展。对地方经济发展而言,支持当地企业的发展,鼓励企业家实现资本发展壮大,而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很多地方在把地方企业培育成熟以后,企业没有后续的支持和发展空前,迫使企业选择企业外迁,使得地方经济蒙受巨大的损失。
  余丽生(2006)认为,企业迁移包括整体搬迁、企业总部迁移、核心管理部门迁移、研发基地迁移和扩张型迁移(去外地投资办厂)等类型[1]。华金秋(2008)认为,企业外迁是指企业地理位置的改变或向外延伸扩张,既包括企业整体的物理位置的迁移,也包括下级分支机构的异地设立。同时,它不仅是物理要素地域上的转移,而且是涵盖所有生产要素的地域转移,如资金、品牌、研发机构和营销网络等[2]。企业外迁的方式主要有企业的整体迁移、总部迁移、研发基地迁移、核心部门迁移和扩张性迁移等方式。总的来看,企业外迁,都是将企业的关键性资源,如资金、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而这种外迁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给迁出地区的经济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甚至影响到社会的稳定。比如,根据《温州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全市常住人口为912.21万人,外来人口约340多万人。也就是说,大约有超过300万的人口分布在各个中小企业中,一旦大量企业外迁,这些员工就失去工作,增加失业率,影响商品的供给,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本文宏观经济形势和微观经济运行状况两个角度,对温州企业外迁的因素进行分析,寻求区域企业外迁的深层次的原因,希求得到有益的结论。
  二、温州市企业外迁的影响因素分析
  从理论上来讲,宏观经济状况直接影响了企业家投资和资本扩张状况,它无疑也是影响企业外迁的主要因素,企业家的投资意向和发展目标也决定了企业外迁的速度和规模,同时,政策因素也是影响区域企业外迁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本文从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企业家信心指数、公共政策角度研究企业外迁的因素。
  (一)利率问题
  图1 近四年来美元兑人民币汇率走势
  来源:新浪财经:http://finance.sina.com.cn/money/forex/hq/USDCNY.shtml
  根据央行的美元兑人民币汇率的统计,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美元兑人民币汇率持续走低,给我国的出口贸易造成很大的损失。温州地区以中小企业为主,其中大部分企业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科技含量低,劳动力投入大,同时,温州的土地租金昂贵,一旦出口受到限制,很多企业只有被迫关闭或者是企业外迁,把土地成本和劳动力成本降低。根据温州市商务局2014年的统计,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其他企业,进出口贸易都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温州市的中小企业进出口总值受到很大的冲击,这也是造成企业外迁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温州市经济增长速度的问题
  近年来,温州市总体经济增长形势出现疲软态势,企业家对温州市经济复苏的信心也大大降低。以下是浙江省各市近五年的经济增长率(图2)。
  图2 近五年浙江省各市经济增长率①
  注:近五年浙江省各市GDP总额及各地市GDP增长率
  通过分析近五年来浙江省各地市的GDP增长率,我们不难发现,温州市的GDP增长已经连续几年处在倒数的位置,而2013年第一季度温州市的GDP已经被绍兴市超过,保持多年的浙江省第三的位置也已失去,因此,宏观经济的不景气,也是造成温州市企业外迁的重要原因。从地理区位优势来,温州市地区既不在长三角经济圈,又不在珠三角经济圈,不能承接两大经济圈经济发展的溢出效应。同时,受地形等因素的影响,路上交通和海上交通的区位优势也不存在,很难引起投资者的关注,本地企业为了发展,也把企业搬迁到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市场广阔的地区。
  (三)信用问题
  一般情况下,如果企业家的信用得到保证了,无论是企业的资金流转还是生产成本的增加,其面临的不确定风险就越小,出现资金链的断裂和生产成本骤增的几率也就越小。因此,从减少交易风险和保持生产利润的角度讲,企业家往往愿意跟那些信誉好,资金流通顺畅的同行相互协作。在调查温州市企业家的信用问题时,我们着重考察了2012年温州市借贷危机给温州市企业家的影响。2012年的借贷危机,表面上是企业家的“跑路”、跳楼,深层次的原因则是温州市企业家之间的信用危机。在“温州市模式”的形成过程中,温州市企业家的信用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温州市民间在信用问题上有个不成文的规定:父债子还,夫债妇还。不存在赖账的现象,但是,这次借贷危机,温州市的企业家却选择了逃避、轻生等方式,躲避债务压力,这给外人对温州市企业家的形象严重不符,也造成了投资者的不信任,引发企业家投资方向的转变,对于经营困难的企业也放之任之,转向外地投资,造成部分企业的破产和转移。
  (四)市场环境的因素   区域经济的发展跟地方的市场环境有很大的干系,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在外的温籍企业家都觉得温州市的市场环境已经不适合企业的发展,通过访谈,企业家认为温州市的商品市场已经达到了一种“饱和”状态:中低端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产业格局的绝大部分,产品升级换代慢,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变弱。同时,随着企业本地投资规模受到限制,土地昂贵,很多企业家就选择了把企业转移到中西部去,或者把新厂建到其他地方,本地的规模效益得不到实现,慢慢的企业家就选择了逃离,资本也随之出现外逃。企业用地指标很难得到,即使是像正泰这样的政府重点关照的大企业,其在温州市的工业园占地也只是200亩(价格也高达16万元—17万元/亩,比上海浦东高出整整1倍),远不能满足企业发展所需。再如温州市龙湾区的不锈钢管件行业,年产量占国内市场的70%,占国际市场的1 / 7,但由于土地供应不足,企业纷纷外迁至上海、江苏等地[1]。很多温州市培养起来的企业已经迁往外地,如奥康在重庆建分厂,正泰把总部迁往上海等等。因此,留住大型企业已经是当务之急。
  (五)地方政府的利益博弈
  近年来,全国各地都掀起了招商引资的热潮,企业家也马上成为地方政府眼中的“香饽饽”,为了吸引企业家的投资,各地方政府更是使出浑身解数,在税收上进行照顾,在土地上进行择优安排,在劳动力方面也是保证供给。例如,在富士康河南建厂的谈判中,郑州市为接纳富士康已作了10平方公里的用地计划,工厂选址在郑州新区的航空港区。郑州市政府一位官员表示,为把富士康引进来,郑州市愿在土地供应、保障、税收、用工服务等各方面给予“最大限度的利益让步”。有着“代工之王”称号的富士康如果在郑州落脚,第一期有望吸纳17万员工,将大幅促进河南省的就业。②因此,无论是为了政府的绩效,还是为了当地的发展,招商引资的趋势已经是无法逆转。由于温州市受土地资源的限制,对于那些中小型劳动密集型企业已经是不在重视,有时候甚至会期望这些企业搬走,不仅在税收上支持力度不够,还对于部分产值低,效益不好的企业进行整顿,为了生存,这些企业只有走上了外迁的道路。
  三、针对温州市企业外迁的对策研究
  温州市经济在市场经济之初,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温州市模式”成为与“苏南模式”、“珠江模式”并驾齐驱的三大模式,同时,由于其自发性、创新性、草根性等特点,成为当时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十二五”中,温州市经济能否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摆脱近几年经济增长的困境,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实现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这既需要地方政府采取必要的措施,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也需要温州市中小企业转变经营观念,加快产业的升级。
  (一)政府层面
  1.利用金融改革试验区的机遇,构建新型的企业融资渠道
  2011年,经国务院批准,温州市成为我国第一个金融改革试验区,为了应对借贷危机,重新构建温州市民间借贷金融体系,温州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制定适当的借贷利率政策。温州这次之所以出现企业家跳楼、跑路,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企业资金链断裂,企业融资出现问题,民间借贷利率过高,债主追债,被逼无奈之下,走上了轻生的道路。因此,政府必须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筹融资渠道,让企业能融得到资,给企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帮助资金困难的企业,打消其外迁的念头。同时,吸引在外的温州籍商人回乡投资,为地方的经济建设增光添彩。
  2.发挥行业协会组织的引导作用
  温州商人在发展之初,就已经开始组建行业协会商会等组织,通过这些组织加强行业间的联系。温州人商行天下,有60多万人在世界131个国家和地区创业发展,有175万人在全国各地经商创业,在全国203个地级以上城市成立了温州商会,建立了覆盖全国、连接世界的温州人营销网络,年商品交易额达6 650亿元。根据温州市工商联的统计,到目前为止,全市工商联系统会员29 306个,行业协会商会、乡镇(街道)商会、异地商会等基层组织总数达到317家,其中,市本级直属协会商会总数达91家,各县基层商会达125家。①因此,可以利用这个庞大的商会网络,通过宣传,通过行业间的交流,减少企业的外部迁移,吸引在外温商回乡投资。如世界温州人大会、世界温商大会、温州时尚轻工博览会、温州科技博览会、中国(温州)特色农业博览会、国家森林旅游节等,在加强温商合作交流、促进地区招商引资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如2015年的“世界温商大会”上,政府共推出414个重点项目,总投资达4 791亿元。通过前期洽谈,目前已经计划签约124个项目,总投资约1 489亿元,预计引进资金约1 444亿元。②
  3.政策支持,产业扶植,完善配套设施
  制定促进温商回归的各项政策,必须与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相结合。应有利于腾笼换鸟,借助外力,加快利用国内外优质资本、先进技术、优秀人才和现代管理经验。温州市政府在世界温州人大会期间制订了《关于加快腾笼换鸟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内容包括建立完善企业评价体系、鼓励工业用地二次开发、鼓励工业用地集中收储开发、鼓励企业“退二优二”和“退二进三”自主改造、鼓励工业用地回购流转、鼓励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等重点领域,另外,在人才建设、财税政策、融资政策等方面,也推出了一些温州特有的政策。为保障《意见》的各项精神落到实处,市人民法院、市检察院、地税、财政等各个部门还应当完善相应的实施细则和配套文件。在此基础上,各地政府还应根据各地实际情况,进一步加强政策扶持的力度。
  (二)产业调整层面
  1.龙头企业带动,发挥产业集群优势
  亚当斯密分析,由分工的缘由可知,由于人的自利心,重新细分了产业的分工。但是分工的程度却和一个地区的市场规模息息相关,只有具有足够规模的市场,分工才有可能进一步细化。③龙头企业的带动和产业集群的结合,恰恰能够增强竞争力,扩大市场,进一步进行生产分工。在现代企业生产制度中,产业集群能够更好的发挥边际规模效益递增的优势。在温州地区,有12大特色工业的产业集群:乐清柳市的低压电器,苍南龙港的印刷包装业,瑞安的汽摩配产业,永嘉桥头的纽扣产业等等。龙头企业主要有正泰、德力西、奥康、报喜鸟等一些中国驰名商标。温州虽然是资源匮乏的地区,却是生产大市,温州市场机制相对比较成熟,基础产业配套完善,对温商回归创业具有较强的吸引力。通过以上的产业集群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优势,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
  2.发挥总部经济优势,促进经济转型
  在温州市经济发展史上,很多企业起步早、发展快,已经衍生出很多的子企业、子公司、控股公司。因此,温州市可以通过打造总部经济,促进经济增长。温州市市政府也非常重视发展总部经济,领导亲自把关定向,职能部门群策群力,突破要素制约,于2011年8月份出台了《关于促进市区楼宇经济和总部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建设总部集聚区为目标,进一步优化市区楼宇经济和总部经济的规划布局,加强选商引资,吸引各类总部企业入驻发展,形成以杨府山滨江商务区、鹿城老城区等9个区域为重点,功能定位清晰、产业特色鲜明的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集聚区。
  3.树立乡土意识,强化社会责任
  温州市市已经把招商引资工作的顺利与否作为建设“三生融合,幸福温州市”的基础,在招商的策略中,除了加强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外,更要突出文化招商和社会责任感召力。温州市人经济与温州市经济是一脉相承的。当前,温州市经济不景气,温州市的企业更应该充分意识到自己责任的重大。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衣锦还乡则是很多企业家的必然选择,作为成功的商人,为家乡的经济发展做贡献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如此,则必然会推动温州市人经济的发展,彰显企业家的社会责任。
  综上所述,温州市大量的外迁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温州市经济的发展,并产生一系列的负面效应。政府必须高度重视这一现象,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积极的引导;同时,温商作为温州市经济的一部分,应根据自身企业的特点,采取各种形式,让企业回归,促进温州市经济的繁荣。
  参考文献:
  [1] 余丽生.浙江省企业外迁现象剖析[J].经济研究参考,2006,(56).
  [2] 华金秋.深圳企业外迁现象透视[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
  [责任编辑 王 佳]
其他文献
摘 要:永定积极发展全域旅游,打造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既是“促稳定、惠民生、调结构、转方式”的重大举措,也是促进我区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对推动永定经济转型、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也存在以下主要问题:区域发展不平衡、融资渠道较单一、发展合力尚未形成、管理人才素质低、旅游市场营销水平不高、世界性客源较少等。为更好发挥永定旅游资源优势,促进发展全域旅游,打造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的进程,要选择
期刊
摘 要: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为例,以区域经济一体化为分析视角,从分析地方政府合作的必要性入手,阐述区域内地方政府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意识形态、法律制度和协商机制三个方面分析合作困境产生的原因,进而在借鉴国内区域地方政府合作经验的基础上,从内在激励、外部约束、合作载体三个方面提出构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地方政府合作机制。  关键词:北部湾经济区;地方政府;合作机制;研究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
期刊
摘 要:通过对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中的人与劳动的讨论中,试图论述“无产者”的境况。人的存在需要处理两种关系:一种是和自己的关系;一种是和自然的关系。对于无产者来说,只剩下“劳动力”属于其私有财产,脱离了与自然界的关联,被关进了“社会”的牢笼。作为无产者的工人在工业化生产的运作环境和程式中,出现了“异化”。工人在异化劳动中分裂了其作为人的类存在。工人走出
期刊
摘 要:安阳“非法集资”事件是全国地方金融发展不健康的一个缩影。民间金融市场是我国由计划经济过度到市场经济的历史条件下的特殊产物,其存在具有必要性。为了使其发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只有在社会大众、政府和立法机关的共同努力下,加快法制社会建设,用明确的法律法规规范地方金融发展,才能促使民间借贷在阳光下健康有序地发展,并把“非法集资”扼杀在摇篮里。  关键词:非法集资;民间借贷;中小企业融资  中
期刊
摘 要:商业街是满足人们对商业设施的综合性、专业性和社会性需求,集商贸、餐饮、文化、休闲和旅游等为一体的商业消费场所。但目前随着消费者消费需求的不断改变,商业街区的发展进入了停滞的阶段。随着商业街区进入全面升级的时代,已经不断地有学者提出景区化的路径是建设现代商业游憩区和休闲文化名片街的有效途径。在电商冲击这一大背景下,必须重新定位商业街区的价值,从强化品牌建设、管理模式创新、环境氛围烘托以及对形
期刊
摘 要:经营能力是上市公司核心的、可持续的竞争能力,其能力最终体现在企业的各项财务指标中。通过对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进行评价,选用适当的指标及方法,能够指导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投资。基于财务指标反映企业经营业绩的假设,利用因子分析法建立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综合评价模型,针对青岛海尔连续四年的财务指标进行实证分析,进而有效评价该公司经营业绩的动态变化。  关键词:上市公司;经营能力;综合评价;因子分析  中
期刊
摘 要:经济新常态下长三角创业环境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以浙江和江苏两个省为例,运用全球创业观察模型(GEM),分别从金融支持、政府支持、教育与培训、研究开发转移、商业与专业基础设施、进入壁垒、文化与社会规范几个方面,对这两个省的创业环境进行比较评述,以期以点带面,为政府部门和创业者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新常态;长三角;创业环境;GEM模型;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9.2 文献标志码:A
期刊
摘 要:近年来,吉林省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日益加剧,严重影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吉林省的经济发展。因此,在现阶段加强吉林省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分析和研究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鉴此,通过对吉林省中小企业融资现状的总结与分析,探究了破解吉林省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吉林省;中小企业;融资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
期刊
摘 要:一直以来我国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0%以上,耕地面积也较大,然而目前我国农业经济的提高主要是以消耗资源和牺牲环境来实现的。我国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使得我国付出了高昂的生态环境破坏以及资源耗竭的代价,改变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迫在眉睫,而信息化则为农业发展开辟了新的增长模式。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农业经济;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
期刊
(四川省泸州市龙马潭区农林局 农经站,四川 泸州 646000)  摘 要:2012年9月,龙马潭区作为先期试点县区开始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通过确权登记颁证,给农地办好“身份证”,给农民吃上定心丸,这是明晰土地承包经营权属、化解纷争的根本措施,对推动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土地承包;确权登记;权属纠纷  中图分类号:F301.22 文献标志码:A 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