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以汽车专业为例,阐述中职本科教育衔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总结现有中职本科教育衔接中出现的问题,并逐一进行剖析,对这些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对策,对于形成能够提供具有普适意义和应用价值的汽车运用与维修、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中职、本科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中等职业教育 本科教育 汽车服务工程 人才培养模式
一、引言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任务是整体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努力提高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10余年的跨越式发展,已从量态扩张转向质态提升,从外延扩展转向内涵建设,国家正积极试点发展高等职业本科教育。
纵观国际职业教育体系,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职业教育起步早、发展快,已经在不同程度上进行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沟通和融合,并形成各具特色的高职专科教育和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衔接模式,其中有代表性的是美国、澳大利亚和新加坡的高职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的衔接模式。
为形成中职、高职、本科三阶段的一体化教育体系,江苏省试点共设计了三个大类的衔接学制:中职与高职“3 2”或“3 3”分段培养学制,即中等职业教育学习3年,通过注册入学方式进入高等职业教育学习2年或3年,获得高等职业教育学历;中职与普通本科“3 4”分段培养学制,即中等职业教育学习3年,进入本科教育学习4年,获得本科教育学历;高职与普通本科“3 2”或“5 2”分段培养,即高等职业教育学习3年(5年制高职学习5年),进入本科教育学习2年,获得本科教育学历。
二、中职本科教育衔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我国目前职业教育主要以中等职业教育和以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为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主要来自于普通高等教育后的转型和部分中、初等技术人才通过自学和工作实践实现。这种方式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效率低、针对性不强,数量有限,社会成本高,成才率偏低。
2.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改革,重视技能培养,受制于学制和学时的限制,压缩或取消必要的基础课程,如物理、数学、力学等一些专业基础课,造成毕业生知识更新能力、创新能力、技术转化能力、职业后续发展能力等方面明显后劲不足。
3.现代制造业要求的交通运输、汽车设计、数控机床、机械电子等方面的知识结构广泛,技能要求高,中职、高职教育三年的专业设置肯定培养不出高层次技术型人才,迫切要求延长专业学习年限,提升培养层次,发展中职本科教育的衔接。
江苏省教育厅从建立和完善与现代产业体系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体系出发,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近年批准了一批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试点项目,如高职与本科院校联合培养学生、高职与普通本科3 2分段培养项目、五年制高职与普通本科5 2分段培养项目、中高职培养项目等。
中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应积极推进教育衔接,教育衔接包括学制、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教材、职业能力的衔接等,其中课程衔接是教育衔接的核心和落脚点。
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中职本科教育规律,研究制定汽车服务工程类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积极开展“中高职本科教育衔接”培养模式的研究,在专业、课程、师资等方面进行对接,做到中高职教育和本科贯通,中高级技能衔接,为培养高端应用型技能人才奠定基础。
三、中职本科教育衔接的问题及对策
1.专业衔接问题
目前中职教育汽车应用类专业设置有:汽车制造与维修、汽车运用与维修,其中又分为汽车装饰美容、汽车电子电器、汽车钣金、汽车营销等不同专业方向。而本科教育汽车类专业为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研究中职、本科教育衔接的汽车专业人才培养类型和专业定位,实现专业与汽车产业的对接。
2.培养目标衔接问题
教育衔接的核心是课程衔接。中职院校十分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汽车类专业,实践教学学时占的比例很高,而本科类院校更重视理论知识的教授。导致课程结构衔接有如下几方面问题:文化基础课存在脱节现象,专业理论课程部分重复等现象,因此必须对培养目标进行修订。对人才需求类型、层次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理清中职、本科应用型人才定位与行业人才特点,明确中职、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及其标准。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和就业岗位群要求,将中职培养定位为操作型技能人才,将本科培养定位为技术型技能人才,分工协作,实现各层次人才差异性培养,递进性衔接,为制定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指明目标方向。
3.课程结构衔接问题
根据企业职业岗位,结合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中职、本科、企业”三方合作,确定中职、本科衔接的专业人才从事岗位或岗位群需要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需求,将职业能力由低到高地进行科学分类,适当参照国家职业资格体系,围绕“课证融通”,明确中职和本科毕业时要求分别获得“汽车维修中级工”、“汽车维修技师”或“汽车检测与维修见习工程师”证书,制定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统一衔接独立分散的中职、本科教育衔接的课程体系,引导中职和本科院校在各自层面上办出特色,并且探索课程设计原则和方法。
4.课程内容衔接问题
由于中职学校着重强调的是职业基础知识的培养和实践技能的训练,对文化基础知识缺乏足够的重视文化课程学时很少。而招生对象是初中学生,这些学生文化知识普遍薄弱,自学能力不强,如果在中职阶段不重视基础文化课程的学习,进入本科阶段,首先对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等公共基础课程的学习有一定困难;其次,对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掌握有一定障碍,限制对专业实践知识、技能的理解;最后,缺乏较完善的知识结构和较强自学能力,影响学生职业创新能力和终身发展。
在素质教育与终身学习中,基础课程扮演着根基的角色,因此在中职与本科教育衔接中,涉及更多更宽的基础与专业基础课程就成了必须做的一件事。在中职教育阶段如物理、数学等基础课程必不可少,为进入本科教育阶段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本科教育阶段对这部分基础课进行必要的拓展和延伸,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 5.教学模式衔接问题
中等职业教育在培养模式上突出操作性、实践性的职业教育特色,不同于本科教育的知识性、学术性的培养定势。如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教学计划、综合性实用性强的教材、灵活多变的教育方法、“双师型”的师资标准、“双证书或多证书”的毕业要求、与行业企业的密切联系、实训基地的建设及实习教学的强化等,与本科教育的共性特点较少,这对模式的衔接提出挑战。
在实际教学中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采用工作过程导向典型任务链路分析和逆向推导程序,提炼、归纳形成中职、本科衔接的教学项目,以汽车4S店典型工作为载体,设计“岗位、任务、能力”体系及教学单元,把学习活动顺利地导向工作体系,以工作体系的结构作为教学内容序列结构的基本依据。依学习活动与企业工作过程阶段的相互对应性,分级细化工作过程,在各个层级的工作过程中载入理论知识与工作技能的教学,实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对接。
6.师资衔接问题
中职本科教育衔接对中职教师和本科高校教师都提出严峻的挑战,在中职教育阶段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还要进一步深层次探究汽车理论层次的知识,完整地将本科教学实施要求的预备知识传授给中职学生。而高校教师则要拿出精力和时间多下实验室,真正将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培养出合格的高技能高水平的技师,高校教师必须具备工程师乃至高级工程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中职教师与高校教师要经常交流沟通,通过教师备课会、课程中职本科教育衔接研讨会等教研活动,摸索出一套适合中职本科教育衔接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
7.评价衔接问题
学业评价机制是对在教育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各项标准进行评判的一个综合。普通的本科教育多以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书面测试,最终以理论考试分数和平时学生课堂表现综合完成测评。而中职教育与普通教育不相同,中职教育办学方向是以就业为导向,坚持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并重的原则,中职院校的评价机制更侧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针对职业素质要求,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通过多元化评价主体,建立一套符合中职、本科教育衔接要求的评估体系和课程模块的评估标准,实现学历证书与资格证书对接。
四、结语
基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要求,针对中职、本科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对接要求,围绕岗位、任务、能力三要素,系统地提出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中职、本科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原则、方法和路线,这些课程体系建设理念及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在中职、本科衔接教育活动中,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能力相结合、课堂与证书相结合、学校与企业相结合,形成能够提供具有普适意义和应用价值的汽车运用与维修、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中职、本科教育衔接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刘春生.“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的关键问题研究,2013(14):25-27.
[2]陈秋林.德国“双元制“对我国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的启示.价值工程,2010(9):26-27.
[3]戴建国.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常州工学院学报,2009(06):92-96.
关键词: 中等职业教育 本科教育 汽车服务工程 人才培养模式
一、引言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任务是整体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努力提高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10余年的跨越式发展,已从量态扩张转向质态提升,从外延扩展转向内涵建设,国家正积极试点发展高等职业本科教育。
纵观国际职业教育体系,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职业教育起步早、发展快,已经在不同程度上进行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沟通和融合,并形成各具特色的高职专科教育和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衔接模式,其中有代表性的是美国、澳大利亚和新加坡的高职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的衔接模式。
为形成中职、高职、本科三阶段的一体化教育体系,江苏省试点共设计了三个大类的衔接学制:中职与高职“3 2”或“3 3”分段培养学制,即中等职业教育学习3年,通过注册入学方式进入高等职业教育学习2年或3年,获得高等职业教育学历;中职与普通本科“3 4”分段培养学制,即中等职业教育学习3年,进入本科教育学习4年,获得本科教育学历;高职与普通本科“3 2”或“5 2”分段培养,即高等职业教育学习3年(5年制高职学习5年),进入本科教育学习2年,获得本科教育学历。
二、中职本科教育衔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我国目前职业教育主要以中等职业教育和以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为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主要来自于普通高等教育后的转型和部分中、初等技术人才通过自学和工作实践实现。这种方式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效率低、针对性不强,数量有限,社会成本高,成才率偏低。
2.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改革,重视技能培养,受制于学制和学时的限制,压缩或取消必要的基础课程,如物理、数学、力学等一些专业基础课,造成毕业生知识更新能力、创新能力、技术转化能力、职业后续发展能力等方面明显后劲不足。
3.现代制造业要求的交通运输、汽车设计、数控机床、机械电子等方面的知识结构广泛,技能要求高,中职、高职教育三年的专业设置肯定培养不出高层次技术型人才,迫切要求延长专业学习年限,提升培养层次,发展中职本科教育的衔接。
江苏省教育厅从建立和完善与现代产业体系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体系出发,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近年批准了一批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试点项目,如高职与本科院校联合培养学生、高职与普通本科3 2分段培养项目、五年制高职与普通本科5 2分段培养项目、中高职培养项目等。
中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应积极推进教育衔接,教育衔接包括学制、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教材、职业能力的衔接等,其中课程衔接是教育衔接的核心和落脚点。
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中职本科教育规律,研究制定汽车服务工程类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积极开展“中高职本科教育衔接”培养模式的研究,在专业、课程、师资等方面进行对接,做到中高职教育和本科贯通,中高级技能衔接,为培养高端应用型技能人才奠定基础。
三、中职本科教育衔接的问题及对策
1.专业衔接问题
目前中职教育汽车应用类专业设置有:汽车制造与维修、汽车运用与维修,其中又分为汽车装饰美容、汽车电子电器、汽车钣金、汽车营销等不同专业方向。而本科教育汽车类专业为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研究中职、本科教育衔接的汽车专业人才培养类型和专业定位,实现专业与汽车产业的对接。
2.培养目标衔接问题
教育衔接的核心是课程衔接。中职院校十分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汽车类专业,实践教学学时占的比例很高,而本科类院校更重视理论知识的教授。导致课程结构衔接有如下几方面问题:文化基础课存在脱节现象,专业理论课程部分重复等现象,因此必须对培养目标进行修订。对人才需求类型、层次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理清中职、本科应用型人才定位与行业人才特点,明确中职、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及其标准。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和就业岗位群要求,将中职培养定位为操作型技能人才,将本科培养定位为技术型技能人才,分工协作,实现各层次人才差异性培养,递进性衔接,为制定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指明目标方向。
3.课程结构衔接问题
根据企业职业岗位,结合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中职、本科、企业”三方合作,确定中职、本科衔接的专业人才从事岗位或岗位群需要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需求,将职业能力由低到高地进行科学分类,适当参照国家职业资格体系,围绕“课证融通”,明确中职和本科毕业时要求分别获得“汽车维修中级工”、“汽车维修技师”或“汽车检测与维修见习工程师”证书,制定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统一衔接独立分散的中职、本科教育衔接的课程体系,引导中职和本科院校在各自层面上办出特色,并且探索课程设计原则和方法。
4.课程内容衔接问题
由于中职学校着重强调的是职业基础知识的培养和实践技能的训练,对文化基础知识缺乏足够的重视文化课程学时很少。而招生对象是初中学生,这些学生文化知识普遍薄弱,自学能力不强,如果在中职阶段不重视基础文化课程的学习,进入本科阶段,首先对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等公共基础课程的学习有一定困难;其次,对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掌握有一定障碍,限制对专业实践知识、技能的理解;最后,缺乏较完善的知识结构和较强自学能力,影响学生职业创新能力和终身发展。
在素质教育与终身学习中,基础课程扮演着根基的角色,因此在中职与本科教育衔接中,涉及更多更宽的基础与专业基础课程就成了必须做的一件事。在中职教育阶段如物理、数学等基础课程必不可少,为进入本科教育阶段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本科教育阶段对这部分基础课进行必要的拓展和延伸,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 5.教学模式衔接问题
中等职业教育在培养模式上突出操作性、实践性的职业教育特色,不同于本科教育的知识性、学术性的培养定势。如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教学计划、综合性实用性强的教材、灵活多变的教育方法、“双师型”的师资标准、“双证书或多证书”的毕业要求、与行业企业的密切联系、实训基地的建设及实习教学的强化等,与本科教育的共性特点较少,这对模式的衔接提出挑战。
在实际教学中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采用工作过程导向典型任务链路分析和逆向推导程序,提炼、归纳形成中职、本科衔接的教学项目,以汽车4S店典型工作为载体,设计“岗位、任务、能力”体系及教学单元,把学习活动顺利地导向工作体系,以工作体系的结构作为教学内容序列结构的基本依据。依学习活动与企业工作过程阶段的相互对应性,分级细化工作过程,在各个层级的工作过程中载入理论知识与工作技能的教学,实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对接。
6.师资衔接问题
中职本科教育衔接对中职教师和本科高校教师都提出严峻的挑战,在中职教育阶段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还要进一步深层次探究汽车理论层次的知识,完整地将本科教学实施要求的预备知识传授给中职学生。而高校教师则要拿出精力和时间多下实验室,真正将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培养出合格的高技能高水平的技师,高校教师必须具备工程师乃至高级工程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中职教师与高校教师要经常交流沟通,通过教师备课会、课程中职本科教育衔接研讨会等教研活动,摸索出一套适合中职本科教育衔接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
7.评价衔接问题
学业评价机制是对在教育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各项标准进行评判的一个综合。普通的本科教育多以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书面测试,最终以理论考试分数和平时学生课堂表现综合完成测评。而中职教育与普通教育不相同,中职教育办学方向是以就业为导向,坚持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并重的原则,中职院校的评价机制更侧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针对职业素质要求,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通过多元化评价主体,建立一套符合中职、本科教育衔接要求的评估体系和课程模块的评估标准,实现学历证书与资格证书对接。
四、结语
基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要求,针对中职、本科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对接要求,围绕岗位、任务、能力三要素,系统地提出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中职、本科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原则、方法和路线,这些课程体系建设理念及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在中职、本科衔接教育活动中,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能力相结合、课堂与证书相结合、学校与企业相结合,形成能够提供具有普适意义和应用价值的汽车运用与维修、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中职、本科教育衔接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刘春生.“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的关键问题研究,2013(14):25-27.
[2]陈秋林.德国“双元制“对我国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的启示.价值工程,2010(9):26-27.
[3]戴建国.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常州工学院学报,2009(06):9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