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程谁来管

来源 :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xin36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未富,民先老,这已经是中国目前的真实写照。
  2亿老年人!这个数字已近在咫尺,相当于中国人口的七分之一。其中,有这样的一个老人群体,现在却面临着老无所依的困境:癌症晚期患者无处收治,内心充满对死亡的恐惧;1080万的失能老人中仅有不到2%能得到养老院中的一席床位;全国超过百万个失独家庭,对他们来说,失去孩子意味着失去了一切。如何让这些失能、失独老人走完最后一程,也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而整个社会的帮助体系才刚刚开始……
  找地方养老真难
  为了老父亲的幸福晚年,杨华跑遍了北京大大小小二十多家养老院,但现实情况很尴尬,“好的要么进不去,要么太贵,一般的自己又看不上。”
  “就说这北京市第一福利院,排号都到一万名以后了!”杨华算了算,父亲今年83,养老院一年只能接100位老人,等到真正排上队,父亲都183岁了!民办养老院条件不错,杨华去了北京朝阳区的康梦圆国际老年公寓,图书室、茶吧、中医养生、心理咨询……可一问价格,父亲一个月5000块的退休金根本不够!
  操心的不止杨华一个人,根据国务院发布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截至2010年底,全国各类养老机构养老床位314.9万张,床位数占老人总数比例为1.77%。通俗地说,也就是每100位老人要去争抢2个养老院床位。
  而连条件最差的养老院都进不去的,是失独、空巢老人。
  “不怕死,最怕病。”直到今天,王平还能清晰地记得,养老院的工作人员很认真地告诉他们,接收的前提是必须有赡养人的签字方可,并且这人还得在北京工作,最好是北京户口。“最重要的一点是,如果你们生病,我们真没有人手全程陪你在医院看病吊盐水,还只能靠子女来回奔波,”不幸的是,18年前,他们唯一的儿子就因脑梗离开了人世。
  老王两口子不甘心,一个77,一个75,颤颤巍巍跑遍周边不下十家的养老院,结果还是被拦在门外。他们的侄子侄女都在南方,户口这条就不能做担保人,“当年响应国家“只生一个好”的号召,现在老了,就该被社会抛弃吗?”老王很困惑。
  而像老王这样的失独老人,据全国老龄办发布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的统计数据显示至少有200万,且每年还在以7.6万个的数量持续增加。
  老龄化在快速进展,养老机构发展却没跟上,全国政协委员、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安纯人的看法是,要鼓励和扶持民办养老机构。“当前,我国90%以上的民办养老机构是靠收取入住老人的缴费维持日常运营的,目前仅在税收方面有所优惠,而在规划用地、用水、用气等方面却没有很好地落实。”
  这个建议看起来很虚,但却改变了加拿大在养老方面的困境。加拿大非常重视私人老年公寓的建设,且对其建立严格的分级管理。
  据《南京日报》报道,加拿大老年公寓的最高规格为“护理安老院”,完全丧失独立生活能力的老人一般入住在这里。这类公寓费用全免,政府全额补贴。较次一级为“老人日间护理”,入住者为生活基本自理的老人。白天在护理中心参加各种活动和护理,晚上回家住。再次一级为“辅助生活房屋”,这里的老人大多能照料自己,但每天需一小时的医护照顾。如果身体状况恶化,会随时被转送医院,进而安排去上两级的老人院。最普通的就是“老人公寓”,55岁以上就可申请入住,各种锻炼和活动设施一应俱全。一般是私营,但有政府或非盈利机构的补贴。
  但在国内,民办养老院至今仍未长大。失能老人、失独老人、空巢老人,最需要养老护理的病患群体,医院因没有治疗价值不收,养老院条件有限收不了,他们的晚年生活基本可以称为度日如年!
  前几天王平的老伴儿发烧,老王腰疼不能陪着去医院。老伴儿回来和老王诉苦,“我烧得晕乎乎,一个人跑来跑去挂号、拿药、输液,看着人家都有孩子或家人陪着,在输液室忍不住哭起来,还把护士吓了一跳。旁边一位大姐和我一起哭,一打听,她的孩子在国外三年了,回来一趟也不容易,小病都是一个人孤零零来看病。”这次生病让王平两口子感到深深的恐惧,没有人管,到了真的爬不动那天,救心丸自己也塞不到嘴里时,怎么办?
  无处可去的绝症病人
  尽管家里人都反对,王舒还是想去北京松堂关怀医院看看。
  父亲在十天前被诊断为肺癌晚期,医生建议回家静养,“你爸爸这情况,最多活3个月,即便做化疗,最后还是要回家。”十天里王舒每天只睡两个小时,拼命在网上搜各种信息,问各路朋友,大家的推荐是,既然治疗无望,不如去找个清静的地方过完最后几个月。松堂关怀医院是中国第一家临终关怀医院,名头不小。
  临终关怀服务自英国开始推行,在美、日等发达国家已开展了十多年,但在国内才刚刚开始。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及介入放射诊断治疗中心主任凌锋就对这种服务印象深刻。“在香港,这种居家养老模式很成熟,护工在医生和保姆角色间随意转换。”他们通过缓解性照料、疼痛控制、症状处理和心理看护等措施来改善病人的生存质量,既不延长病人生命,也不加速其死亡,使其安详而有尊严地离去。
  不过,在松堂医院看了还没有10分钟,王舒就打退堂鼓了。收费较便宜的10人间里,男女混住,两位护工在为一位老人擦洗身体,老人面无表情,枯瘦如柴的身子蜷缩在一起。旁边一位老人大声发出“咳……咳……”的声音,表情很痛苦。而另一张床边则围满了人,一个年轻人边抹眼泪边问护士长,“我爸爸是不是快不行了?”……
  这里,离家的感觉还是太远了。
  拖在家里久了,王舒觉得自己也越来越力不从心。突然的疼痛、呼吸困难,甚至连翻身喝水都需要人。在动用所有的人脉资源后,王舒终于把父亲送进了一家三级医院,但被告知“就能住半个月左右”,因为“上面有规定,人均住院费、床位均次费用和床位周转率等有限制,这么拖影响科室完成指标。”病房主任婉转解释。
  “你不知道,父亲临走的时候,拉着我的手,对我说,孩子啊,咱不折腾了,有你们的孝心陪着,就够了。再折腾下去,什么都没了……”在职场春风得意的王舒突然有了从未有过的挫败感。   一位癌症患者,往往拖垮一个家庭。
  据全国肿瘤登记中心发布的《2012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新发312万癌症患者,这还只是冰山一角。来自中国疾控中心的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确诊的慢性病患者已经超过2.6亿人,因慢性病死亡占我国居民总死亡的构成已经上升至85%。这么庞大的慢病和晚期肿瘤患者,如果都被医院拒之门外,不仅仅意味着生命倒计时的开始,人的尊严也渐渐丧失。“不知道轮到我们自己时,会是怎样?”说到这里,王舒倒吸了一口凉气。
  “国外临终关怀服务要比国内更细致,他们有极为规范的工作流程,而不是像国内这样把老人送医院就完了,”曾在美国密苏里大学附属EllisFischel癌症中心当访问医生的福州市第一医院肿瘤科潘云苓告诉记者。
  在EllisFischel癌症中心临终关怀科,一般见不到一个病人,他们一般都住自己家里或疗养院,由医院派护士、护工等每周定期上门服务,了解病情,提供应急设备。医院甚至会帮忙预约牧师上门祷告免除病人对死亡的恐惧。对于65岁以上享受老年医疗保险的美国公民,其医疗费用由联邦政府埋单,医院不直接向病人收费。
  “病人去世后,医院的社会工作者还负责对死者家属提供情感方面的支持,直至抚平其失去亲人的创伤。”潘云苓说。
  心灵养护,让老人安详地离去
  医院、养老院、临终关怀机构,如果缺少了家的味道,恐怕永远无法满足老人对幸福晚年的要求。
  “视癌症为绝症,悲天悯人的词一般人看了可能没啥感觉,但对身患此病的人来说,真是字字惊心!”陆幼青,一位晚期肿瘤患者在生命最后的100天内,写下了名为《死亡日记》的书籍,真实的体会让很多人动容和思考。
  据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2012年统计,北京市65岁以上的老人,由于躯体疾病增多且难以适应退休后生活,自杀率最高。对此,全国政协委员、武警总部后勤部副部长郑静晨委员呼吁:应将部分大城市二级医院改造成为老年医院,不断完善老年医疗服务、康复、护理和临终关怀等设施,大力发展家庭病床等上门服务。
  “人都是向死而生的,如果将生命量化到只有几年、几月、甚至几天,当真正面临死亡时,什么样的人可能淡然处之?那就是精神上没有遗憾的人。”比利时电影《奥斯卡和玫瑰夫人》诠释了这个简明的道理。
  如何做到精神上不留遗憾?潘云苓感概,“她们真是把病人当亲人,见面时都相互拥抱亲吻面颊”。在跟Ellis Fischel癌症中心工作者Denise到农场探望一位80多岁的临终老太太时,发现“当Denise夸奖老太太的头发和她的一样漂亮时,老人呆滞的眼睛立马闪出亮光,显然,工作人员唤起了老太太对美好时光的回忆。”对进入人生最后一程的人来说,陪伴虽然不能解除疾病带来的躯体痛苦,但温暖的话语、关切的目光,或许会将临终人们的绝望抚平,将恐惧化为安静。这一点,才是对他们真正的关爱,潘云苓感慨。
  令人欣慰的是,我国也在逐渐开展对临终老人的关爱服务。徐汇区康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上海第一批建立舒缓疗护病区的服务中心之一。当记者走进这个“人生终点站”,扑面而来的首先是一面精心布置的爱心墙,上面张贴着医护人员对入住患者及家属的美好祝愿。再走几步,便可以见到一棵爱心祈福树。舒缓疗护门诊、谈心室、关怀室、医护办公室、浴室、配膳室等也一应俱全。
  “疼痛缓解了,不适舒解了,情绪缓和了,心灵被抚慰,”在康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治疗的老徐在微博上如此描述自己的最后一程。
  类似的例子很多。有的患者在这里完成了自己最后一本作品,人走了,书出版了。就在前不久,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的姑妈也在这里走完自己96岁的一生。临终前,老人安详地提出捐献遗体的意愿。康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易春涛越来越感受到这项措施所带来的积极效应,“患者虽过世了,我们却得到家属的感激,这些天收到的锦旗比过去一年还多。”
  “大爱可以改变世界,超越科学的极限,慰藉那颗正在饱受疾病折磨的心灵,医生可以让病人走得更安详,走得更坦然。”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顾晋在博客中这样撰文。
  在俞正声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下,秦岭的父亲终于在第一时间接受了救治。在自己的微博里,秦岭说,“俞书记的回应让人心中一暖。”“从28日到现在,手机几乎没有停止过爱的关怀!”“爸爸的住院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与此同时,网络开始流传一张称是秦爸爸搬进新医院的照片。照片上是一间干净的病房,一名护工正在照顾一名卧床的病人,床头还摆放着一盆鲜花。因为秦岭的公开信,上海市卫生系统随后在全市18个区县专门设立“舒缓疗护”病区,开展“居家宁养”等临终关怀服务。
  改变,也许正在发生。
  (摘自《健康时报》)
其他文献
我读大学的第二年,开始半工半读,白天到学校上课,晚上到一家酒吧做服务生。  第一天到酒吧工作,我就遇到了一个奇怪的老人。晚上8点,一个穿着普通的老人走进酒吧,他看上去有60多岁。我迎上去问他想喝点什么。他笑着向我摆摆手,说不是来喝酒的,然后便向那些正在喝酒的人走去,逐一地问是否需要代驾。多数人都不耐烦地向他摆摆手。酒吧老板让我赶紧把那个老人“请”出去。我只好去劝说老人不要影响影响酒吧做生意。老人很
期刊
第一个发现王总工程师去世的是他的邻居老赵。自打退休,俩人常常搭伴去打门球。这几天,王总没有出门,老赵还以为他又去了远在外地的儿子家,就没在意。可这几日,老赵总觉得蹊跷:没听他叨叨,怎么就不见人了?老赵心里想着,忍不住敲敲王总的门,忽然闻着一股异常的味儿。老赵慌了,急忙向外跑。待老赵带人撬开王总的家门时,发现老人家已经死在家里好几天了。法医鉴定:突发性心肌梗死。  王总的儿子得知消息,后悔得直跺脚:
期刊
在斯德哥尔摩东城一条主要街道上,上下班时经常能看到一位老人在街角站立,他昂首挺胸,目视前方,活像一尊雕塑。我到瑞典不久,人们就推荐我去看这“街头一景”。  那是立春后不久的一个早晨,我匆匆赶去上班,果真在那街角看到了他,只是又多了一项内容:在我驻足的一两分钟内,他忽然向右侧踱着碎步,头偏向右方,似在做“向右看齐”的动作,然后又刷地甩过头,保持垂手并脚的立正姿势。他可能是个退伍军人,我脑子里一下子闪
期刊
痛悔:父亲走丢在她的城市  李婷婷和丈夫柴海华经过几年的辛苦打拼,于2006年7月,在上海环城路的郎俊春天小区按揭买了一套110平方米的房子,成为新上海人。正当她们庆祝的时候,李婷婷接到哥哥的电话,说68岁的父亲有些轻微的老年痴呆症,她心急如焚。其实在母亲去世的时候,她就发现父亲的头发更白、背更驼、精神已大不如从前了,自己远在上海,对河南老家的父亲她只能每月寄些钱,这一次,她请了年休假,急忙带着女
期刊
从北京市区向东驱车40分钟,就能到达燕郊。在这片毗邻河北省的北京郊区,一座大型养老院正在这绿色的田野上拔地而起。快速增长的老年人口,是中国未来最为严峻的挑战之一。而兴建养老院,则是解决该问题的方法之一。  到2015年,“燕达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将会拥有12000张床位,它还配备了一所设施先进的附属医院,医院里设有3000张床位。养护中心和附属医院都是“燕达国际健康城”项目的一部分。  对中国来
期刊
饶平如与妻子毛美棠从相识相爱至生离死别,历经整整一甲子。5年前,妻子去世。在两人共同生活的60年里,妻子的照片时有遗落,生活的点滴也无法保留。于是他把对她的思念画成一幅幅图画,写成一个个故事。“那些画面其实一直在脑海里,把它们画出来,怕的是有一天老了会忘记。”饶平如说,“再老我也不许自己忘记她。”于是,他买来丰子恺、叶浅予和华君武的画集开始临摹、创作,一张画他总要细细画上三四天才能完成。  5年里
期刊
爸爸得了重病,急性肝炎并发糖尿病、高血压。因为照顾爸爸,我也传染了肝炎,一时病情比爸爸还重,自己也要住医院了。  在我住院期间,传来了周恩来去世的消息,上海的当权者禁止民间悼念周恩来。我一听,立即拉着一起住院的静安区副区长赵纪锁先生,在虹桥医院第六病区组织了一个隆重的追悼会,所有的病人都参加了。追悼会过后,我又把会场布置成一个灵堂,再将自己的床搬到隔壁守护。这是当时全上海唯一的民间悼念仪式,我知道
期刊
目前,跌倒是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伤害死亡的首因。  遗憾的是,他们跌倒时往往无人敢扶。偶有雷锋传人试图冒险施救,不是被讹诈就是被法官庄严地依据常识判处巨额赔款,以至于跌倒受伤老人延误治疗魂归九泉的人间惨剧时有发生。有专家感慨:十三亿中国人扶不起一个跌倒老人。  这样的道德境界显然与大国公民的素质相去甚远,为了激励更多人战胜内心恐惧,去扶危济困,社会各方人士群策群力,积极寻求保护这些敢逆潮流而动的救
期刊
我住的大院,一共就十几户人家,晚上大门一关其实就是一家,小门关了各回各家。院子里上年纪的老人居多,不算老人们的子女,我就是最小的了。老人们都是战功赫赫的功臣,人人都有军功章的,现在他们都儿孙绕膝,快乐地颐养天年。  我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院里年纪最大的老奶奶,这几天给我们带来的快乐。让大伙跟着我笑一笑。  老人在院子里晒太阳,看到我问:“你妈妈怎么不出来呢?”我说:“她腿不好不愿意走动。”奶奶居然
期刊
麦克拉档案  1995年:生于塞拉里昂。  1999年:被美国家庭收养,约5岁时在费城摇滚舞学校学习。  2011年:成为芭蕾舞电视纪录片《起点》的主角,并在《与星共舞》电视选秀节目上一展舞姿。  2012年:毕业于纽约美国芭蕾舞剧院的杰奎琳·肯尼迪·奥纳西斯学校,加入哈莱姆舞剧院。  2012年7月19日:在南非第一次登台正式演出,在《海盗》一剧里扮演Gulnare一角。  塞拉里昂三姐妹  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