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调控,促进思维发展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shaohua1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是师生相互交流的双边活动过程,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看似把教师从传统注重说教的填鸭式教学中解放出来,把课堂学习的重任抛给了学生,实则是要求教师比以往更加注重课堂智慧,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调控能力愈发显得重要。很多教学由于对学生缺乏了解,在对知识本质的把握上存在疏忽,造成学生“痒的地方没抓到,不痒的地方倒是抓到了,结果还是痒”。这就是当下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教师介入(调控)不当现象,如过早介入,过迟介入,过度介入,无为介入等。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教育家赞可夫曾指出:“只懂得传授知识,不懂得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师是不完全的教师。”因此,数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思维的培养必不可少。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通过有效的调控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实现数学教学的最优化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作了有益的探索。
  一、在思维空白处适当依托,点石成金
  小学生的思维发展以形象思维为主,知识储备有限,缺乏生活经验,所以在进行新知教学时,很多学生脑子里一片空白,尤其是在教学“几何与图形”“式与方程”等知识时,学生的思维没有着力点,很茫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现代教育技术创造的美妙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了直观刺激,变抽象为具体,这种情境能把学习的内容在大和小、动和静、远和近、快和慢、局部和整体之间相互转化,打破了时间、空间、宏观、微观给学生在视、听、思等方面带来的局限。学生的视野可在瞬间完成时空的大跳跃,这就加大了教学密度,极大地节省了教学时间,尤其是教学信息传递的增值率扩大。多次反复重现和化抽象为具体的特点,为学生的学习搭建好脚手架,学生从原来的被动接受、无意义接受的学习方式转变为以“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为特征的主动建构学习,学生从原先对问题情景解读的漫无边际逐步转向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转变,学生能在教师的引领下将从情景中解读出来的零散的、无序的信息进行有机整合,构建成数学模型,初步实现了从生活情景向数学问题过渡,从生活语言向数学语言过渡。学生的思维有了依托,能初步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分析生活,能初步将一些生活现象和数学联系起来,有些并能提升、抽象到数学的高度,从而建立概念,培养能力,这样促进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化。
  二、在思维断层中适时串联,拨云见日
  数学知识的脉络是前后衔接、环环相扣的,并总是按照“发生―发展―延伸”的自然规律构成每个单元的知识体系。学生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也是如此,或从已有的经验开始,或从旧知识引入,这就是思维的开端。学生的思维有时会出现卡壳现象,这就是思维的障碍点。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寓于知识发展之中的。”此时教学应适时加以疏导、点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引导他们经历观察、猜想、验证、建模、应用等数学活动,从学生思维的起点入手,把握住思维发展的各个层次,逐步深入直至终点。如果这个开端不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或思维特点,学生就会感到无从下手,其思维就不会在有序的轨道上发展。这就是我们备课前的重要环节:找准知识的“生发点”,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有的放矢,学生的后续学习会变得目标明确而饶有兴趣。在教学中,对于每一个问题,既要考虑它原有的知识基础,又要考虑它下联的知识内容。如教学“图形面积的计算”时,我们一般都是先学会面积单位,了解面积的概念,然后学习求长方形的面积,为接下来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以及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提供支撑。在教学中,教师要将学生置身于规则发生、发展、形成的生动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思维,并逐步形成有序的知识结构。所以,教学的关键在于使学生的这种思维顺序清晰化、层次化。
  三、在思维转折处适度融通,柳暗花明
  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教学必须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要把学生“处于最近发展区的正在成熟阶段的一系列机能激发和调动起来”。学生在认知活动中,出现思维障碍而无法排除时,教师要适时介入,如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这一教学手段来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之达到自主参与、自觉发现、自我完善、自行掌握知识的目的。如在教学一些有关转化策略的问题时就可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对出示的信息进行优化处理,利用文字的闪现、图形的缩放与移动、颜色的变换等手段来进行点拨,使学生的思维有豁然开朗、柳暗花明之感。当然,教学中点拨一是要“准”,要在学生思维的堵塞处、拐弯处予以指导和梳理;二是要“巧”,在学有困难的学生茫然不知所措时,在中等生“跳起来摘果子”力度不够时,在优等生渴求能创造性地发挥其聪明才智时予以点拨。我在教学中特别注重充分发挥已有知识的例子作用,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类似、学习方法类似、解题技能类似的知识进行对照,凭借知识方法的共同点,诱导学生举一反三地进行迁移,同中求异求新,从而促进学生已有知识的正迁移。
  四、在思维混沌中适宜漫溯,去芜存菁
  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有利于隐退认知过程中对象的非本质属性,凸显对象的本质属性,从而促进学生把对事物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先出现实物,再借助现代教育技术隐去实物的其他属性,引导学生把表示分数意义的简便图形抽取出来,然后出现分数,再出现一个实物、一个计量单位,到一个整体,也体现了研究对象的逐步抽象。在上述基础上,把这些抽象的过程和结果联结概括起来,得出分数的意义,促进学生把对分数的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他们的思维也随之得到发展。
  五、在思维定势中适时求异,举一反三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学生在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过程中由于年龄特征,往往表现出难以摆脱已有的思维方式,也就是说学生个体的思维方式往往影响对新问题的解决。所以,要培养与发展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十分注重培养思维求异性,使学生在练习中逐渐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方法与能力。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教学中通过教师有效的引导,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学习者观察、比较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形成积极求异、敏锐观察的品质,培养学生掌握获取、分析、处理、交流应用信息的能力。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剖析数量关系,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寻求新颖独特、与众不同的解题方法,在求异中创新,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应根据教材本身的逻辑,对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教法,帮助学生掌握思维方法,提高思维能力。
  一个教学精彩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教育智慧的人,敏锐地捕捉到发生在课堂情境中的每一次思维灵感的闪现和每一次稍纵即逝的教育契机,并不着痕迹地加以引导、点拨、放大,或引发一次争辩、或引起一场探讨、或促成一次反思、或打开一种僵局……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引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教师要在新课程中扮演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就要多学习、多收获、多体验,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思想,丰富自己的教学头脑,使自己成为一个教学上的智者,这样我们的数学课堂才能焕发生命的绚丽色彩。
其他文献
心理效应是社会生活当中较常见的心理现象和规律,是某种人物或事物的行为或作用,引起其他人物或事物产生相应变化的因果反应或连锁反应。近年来,心理效应已经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语文教学之中,且论述颇多,但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领域的实践中却相对较少。目前,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存在两个不良倾向:一是忽视课外阅读,学生阅读量普遍不够;二是课外阅读随意性较强,缺乏方法指导和反馈评价。我在长期的实践中,尝试着根据心理效应
自原农业部2016年启动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推介工作以来,贵州已有十余个乡村入选,或是特色民居村,或是特色民俗村,或是现代新村,或是历史古村,每一个村落,都是一份独特的乡村振
《国家教育中长期发展纲要》指出:“教育要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让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而“数学日记”作为一种新的学习、评价方式,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原因有三。  其一,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存在着大量有价值的数学现象。教师指导学生运用日记的形式记录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地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生活问题,让生活问题数学化,让数学问题生活化,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
积累语言是语文教学的一项本色任务。《语文课程标准》特别重视课外语言的积累.对每个学段都有具体的内容和要求。对小学生来说.除了优秀的诗文,成语、谚语、歇后语、格言警句、
2006年1月以来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38例,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38例,男28例,女10例,年龄35—68岁,平均48岁,病程2-5年,其中胆囊结石并慢性胆囊炎30例。胆囊
连续性血液滤过是血液净化治疗方式中的一种.它除了用于肾脏疾病外,还广泛用于肾脏以外的疾病.如难治性心力衰竭。现将我院2006年2月~2008年1月,用连续性血液滤过治疗难治性心衰的
中晚期食管癌患者往往出现吞咽困难、梗阻、体重减轻、厌食等症状,严重影响其生存质量。我院于2003年以来开展了内镜下注射化疗药治疗中晚期食管癌,经临床观察,疗效较好,现报道如
1.1一般资料:200例初产妇,年龄20—30岁,ASAⅠ-Ⅱ级,体重60.70奴,孕期38—42周,胎儿情况正常,无乳房发育缺陷及内分泌疾病.均为硬膜外麻醉下行剖宫产术。两组产妊、年龄、身高、体重、
<正>目前课堂教学存在着大量低效进行的现象,教师不能在预设和生成之间求得平衡,或者"预设味"过重,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或者课堂过分围绕学生转,淡化了教学内容和目标。
患者,女,G1P1,孕40周,于2007年11月1日,在我院妇产科产1男婴,产程顺利,出血量约100ml,母婴平安。产后10小时逐渐出现全身酸软乏力、头晕、心悸、气促、尿少、恶心、呕吐、畏冷、发热,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