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底的那份“甜蜜蜜”

来源 :青年作家·中外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dhwang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香港地区在回归之前的“无根状态”在电影《甜蜜蜜》中通过主人公黎小军和李翘以及其他次要角色的颠沛流离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所有的混乱、迷茫都在男女主人公“甜蜜蜜”的爱情中完美收场。《甜蜜蜜》是陈可辛执导的为数不多的文艺片之一,也正是在这部影片中,导演陈可辛诠释出了有别于王家卫风格的别样“乡愁”。
  关键词:陈可辛;《甜蜜蜜》;爱情;文艺片;“漂泊”
  
  在香港导演陈可辛的电影作品诸如《双城故事》(1991)、《新难兄难弟》(1994)、《如果·爱》(2005)、《投名状》(2007)等中,文艺片为数不多,《甜蜜蜜》便是其中代表。该片拍摄于1996年,是在《金枝玉叶》(1994)票房大获成功、《麻麻帆帆》(1996)票房惨遭失败后以低成本制作的艺术电影。其实相较于近几年的国产文艺片,《甜蜜蜜》在各个方面都不算太出彩,但它凭借淡淡的忧愁触碰到了很多人脆弱神经的最敏感处。影片荣获第16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等奖项,第2届香港电影金紫荆奖最佳导演奖,第34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原著剧本、最佳摄影、最佳造型设计奖,第42届亚太影展最佳女主角、最佳剧本奖,美国《时代》周刊1997年度十大佳片第二名。也正是由于这部影片,中国内地的影迷真正认识了导演陈可辛。
  艺术源于生活,因此,艺术就应该散发出生活的气息。而《甜蜜蜜》正是这样一部文艺片。男主人公黎小军与女主人公李翘不像一般电影中的男女主人公那样,可以整天不用工作、时时腻在一起、衣食不愁,他们是在真实地生活。两人同是20世纪80年代到香港闯荡的大陆人,一个为了把自己的未婚妻接到香港而努力工作,不辞辛劳地去送外卖;另一个则是胸怀大志的女青年,为了自己的理想而背井离乡来到香港打拼。男女主人公在外漂泊,辗转异地:黎小军从天津到香港,李翘从广东到香港,后又不约而同到了纽约。所以影片的主题有“漂泊”之意,这也许跟导演陈可辛本身的经历有关:出生于香港,12岁移居泰国(影片中有个妓女就是泰国人),18岁赴美留学,21岁返回香港并逐步使自己的电影进军内地(以《如果·爱》《投名状》为代表)。
  
  一、真实的巧合
  
  黎小军和李翘第一次相遇在他们去香港的那列火车上,可是那时他们只是千千万万擦肩而过的陌路人中最普通的两个,因此他们相识的起点没有任何交集。导演为了让观众能够有更加强烈的感受,选择在影片的结尾而不是开头让观众看清楚了男女主角的第一次相遇:原来黎小军和李翘就背靠背坐在同一趟赴香港的列车上,只不过下车时他们分别选择了向左走和向右走。虽然方向不同,但是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的不同方位擦肩而过。
  整部影片的巧合部分不在少数,比如在麦当劳中的邂逅、英语补习学校里的相逢,以及电影结尾时他们在美国街头的相遇。也许观众会质疑巧合是不是太多了。可是当我们融入导演精心营造的情感氛围时,我们往往会期望剧情能够朝着我们所希望的方向发展,这就是大团圆式的影视剧能够一直拥有很大一部分观众收视群且经久不衰的原因。当然,《甜蜜蜜》中也有很多戏剧化的成分,但并不像《向左走,向右走》(2003)那样已经纯粹是童话了,因为生活中并不会有《向左走,向右走》中那样多的擦肩而过。《甜蜜蜜》的不同之处在于,它要表达的就是普通人物的悲欢离合,因此显得更加真实也更能打动观众。
  最初在麦当劳碰到黎小军时,李翘对这个土气十足、愣头愣脑的“大陆仔”很是嘲笑。虽然她也是从大陆来的,可是广东和香港地区毕竟都讲粤语,因此很少有人知道她的真实籍贯。尔后,黎小军在李翘的眼中依然是傻头傻脑,李翘可以很轻松地从黎小军身上赚到钱,吃他的回扣。生活就这样继续着,黎小军依然每天辛苦地送外卖,而李翘依然每天做好几份兼职并炒股。
  如果一切都顺顺利利的话,黎小军和李翘也许只是普普通通的朋友。可剧情发展过程中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意外,因为只有在逆境中才能够分辨出感情的真伪。李翘的银行卡里本来有着让黎小军觉得是一连串天文数字的存款。可是,一夜之间,股票暴跌,李翘的银行卡里只剩下个位数了。在这个巨大的打击下,李翘彻底崩溃了,她终于放下自己的心理防线,第一次和黎小军说了自己的身世和心里话。他们成为了最好的朋友,甚至自然而然地发生了关系,因此一夜之间超越普通朋友的界限,成为了事实上的男女朋友。然而,他们毕竟有着彼此不同的理想和责任。
  导演在两者之间设置了一个他们都爱着的传奇人物——邓丽君。他们大量批发邓丽君的唱片,准备大赚一笔,结果却无人问津,可谓血本无归。后来,他们都走上了各自的命运之路,有了截然不同的归宿。黎小军如愿以偿地把家乡的未婚妻小婷接来并结了婚,而李翘却嫁给了黑社会老大豹哥,似乎他们的缘分已尽,人生也不可能再有交集。可是他们再见面时却彼此都明白对方的苦心。当李翘开着车送小婷到工作地点并示意黎小军也下车时,他们像一对爱恋已久的恋人深深地凝视着对方,这时他们看到了马路对面被一群歌迷围拥着的邓丽君。黎小军跑过去请她在自己的外衣背上签名,同时背景音乐响起邓丽君的《再见,我的爱人》。因为不想伤害小婷以及自己的丈夫豹哥,李翘决意和黎小军说“再见”。就在黎小军背对李翘走在车子前方时,突如其来的喇叭声惊醒了两个人:他们都放不下对方。于是黎小军重新回到李翘身边并和她热吻,背景音乐《甜蜜蜜》再次响起。邓丽君及其歌曲《甜蜜蜜》正是本片的线索,贯穿影片始终,并且推动了影片情节的发展。
  如果影片就此结束可能更现实一点,但这会让人觉得很不舒服。因为他们只看到主角的无奈,却未见其结局。因此,导演选择进一步展示男女主人公的生活。可以看到:黎小军最终和妻子说了真话,后者一气之下离他而去,黎小军选择去美国发展;李翘也随豹哥来到美国,而豹哥却悲剧性地死在纽约街头几个小混混的手中。李翘因签证到期即将被遣送回国,可就在警察押送她时,她却看到那个再熟悉不过的人——黎小军,他依然骑着自行车在送货。李翘毫不犹豫地打开车门追了出去,这时三个警察也开始追她。戏剧性的是,李翘真的跑了。这时的他们没有相遇。
  
  二、漂泊的命运
  
  几年之后,李翘获得绿卡成了一名导游,带领游客在美国观光。这一年,邓丽君去世了。走在街头的李翘觉得非常无助,可以说邓丽君的歌见证了她和黎小军一起经历的岁月。在一个商店的电视机前她停下了脚步,注视着电视画面描绘出的对邓丽君的追思。而此时黎小军也停在了电视机前,一开始他们并没有注意到彼此。停留片刻后,李翘看了旁边的小伙子一眼,她笑了,他也笑了。这两个人笑容之中包含了太多的感情,仿佛这一瞬间,他们两个就经历了十年的人生。这时,电视里响起了那首熟悉的《甜蜜蜜》:
  甜蜜蜜,你笑得甜蜜蜜,好像花儿开在春风里,开在春风里。
  在哪里,在哪里见过你,你的笑容这样熟悉,我一时想不起。
  《甜蜜蜜》是一部完完全全用剧情打动观众的影片,它没有刻意使用任何技巧,依靠的只是那种触动人们内心的情感。大团圆的结局也许落入俗套,可《甜蜜蜜》的结局却让观众很震撼。因为它是通过触动观众敏感的神经末梢来实现的,显得很真实。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两个人在茫茫人海中能够再相遇的机会几乎为零。可当黎小军和李翘真的做到时,反而让人觉得一切就应该是这样。或许这都是缘于他们心底和我们心底所共有的那份“甜蜜蜜”吧。
  影片的背景包含了香港人在1997年回归之前的彷徨、迷茫,这和王家卫在1997年之前(包括1997年)执导的以“变形”“迷乱”为主题的系列电影类似,如《重庆森林》(1994)、《堕落天使》(1995)、《春光乍泄》(1997)等。这些影片都旨在表现回归之前香港人“无根”的状态。《甜蜜蜜》把电影空间扩大:香港、内地、纽约。香港这个空间又是多地区的大杂烩,无论中国内地人还是外国人都来这里寻找机会,而香港人却有很多移民国外。正如陈可辛在接受采访时所说的:“我一直想拍个移民题材的故事,来反映香港人‘无根的状态’。我觉得一个人那么爱一片土地,是因为他不在这片土地。”[1]只是陈可辛导演的《甜蜜蜜》要更具生活化、平实感,没有王家卫电影中超广角的变形镜头、灯影流离的意象画面。邓丽君本身就处于漂泊的境地(两岸三地),因此影片最后以一则关于她死亡的报道纪念她的离去。在《甜蜜蜜》优美的背景音乐下,在隔着玻璃窗的店铺外,黎小军和李翘两人微笑相对……告别了漂泊的生活,两个人的爱情也有了最终的美好归宿。
  
  注释:
  [1] 《甜蜜蜜》,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298613.htm)。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
其他文献
父亲坐在秋天的小板凳上  一口一口地吸烟  飞鸟向北,白云朝南  他眼里的天空正在暗下来    寂静来自无边的田野  父亲挽起消瘦的袖子  把小河折叠,把大山折叠  把我也轻轻折叠    我的父亲喃喃低语了什么  晚风就改变了方向  然后他坐在一堆干凈的落叶里  一口一口地吸着烟
期刊
摘要:一直以来,每当一部改编的电影或电视问世,都会引发一场是否“忠实原著”的争论,这种争论更像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没有所谓的胜与败,只是当我们静下心来,回到电影、电视本体时,我们必须面对和思考的是这种“忠实原著论”是否具有合理性,以及在现在社会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性。  关键词:影视改编;“忠实原著论”;存在性与合理性    法国电影理论家乔治·萨杜尔曾说:“一种艺术绝不可能在未开垦的处女地上产
期刊
张义奇,文艺评论家,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成都市文联委员、李劼人研究学会副秘书长,发表文学评论、影视评论等作品一百多万字,曾获四川首届全兴文艺评论奖、成都市金芙蓉文学奖等。    摘要:电影《坚强》以灾后重建并且以心灵重建为切入点,没有表现那个地动山摇的瞬间和惊心动魄的救灾场面,完全以一种平淡得近乎生活原色的叙事,表现灾难过后人们家庭的破碎和感情的无可寄托,以及为修复往昔美好生活而作出的努力。本文从
期刊
朱一卉,江苏南通人,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以小说创作为主,作品散见于《人民文学》《山花》《小说月刊》《西南军事文学》等刊物,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红肥绿瘦》,中篇小说《预谋杀人》《没有真相》,短篇小说《谎言灿烂》《寻找》等。现供职于某晚报。    摘要:蒋林长篇小说《爱与忠贞》讲述了体育老师陈博“补肾”的故事,折射出当下中国男人“心虚的一代”在充满诱惑的裂变时代中的精神状态和人生抉择。正因如此,对小说文
期刊
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向来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随着行为金融学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信心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但目前就信心是否会影响货币政策效果这一关键问题尚无统一定论。因此,本文以货币政策效果作为研究对象,考察信心因素是否会对货币政策效果产生影响及其背后的作用机制。
  首先,本文在阐述研究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思路的基础上,介绍市场主体信心和货币政策效果的内涵。其次,以货币政策相关理论为指导,构建市场主体信心对中国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机制。然后对中国货币政策体系与货币
在城镇化进程中,农业转移人口的城市融入状况作为推进市民化的关键一环,如何促进使其顺利融入所流入城市成为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对推进中国城乡一体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否能真正实现城市融入同时也成为学术界所探讨的重要课题。
  本研究以2017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为样本,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构建城市融入指标体系,将农业转移人口城市融入划分为经济融入、社会接纳、心理融入、身份认同共四个维度,计算整体城市融入度权重得出目标群体融入水平,对样本数据个人特征与流动经历现状与城市融入状况进行描述性统计与水
摘要:新生代导演贾樟柯早期导演的影片《小武》,无疑是一部打破了很多套路的作品,以小偷为绝对主角的叙事话语、最大限度发挥现场环境声音的写实手段、以“道具”(诸如旧墙)的深层应用为凸显意义的符码解读,都彰显其跨时代的创新。  关键词:“镜子”;声音;墙;秩序危机     《小武》(1997)是贾樟柯导演早期的一部作品,影片以小偷为绝对主角、最大限度地利用现场声音、充分运用道具,呈现了一种反英雄的语境。
期刊
摘要:特征鲜明的“霍夫曼小说”是德国浪漫主义文学中的一朵奇葩。《沙人》作为霍夫曼的代表作,曾被弗洛伊德用做心理分析的案例。本文从《沙人》使用的特殊文本叙事方式及小说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建构方面分析霍夫曼的创作意图,并适当引入德国浪漫主义者极为重视的“自我”概念作为动机根源,希望提供新的阅读视角。  关键词:E.T.A.霍夫曼;《沙人》;创作意图;“自我”二重化    E.T.A.霍夫曼作为德国浪漫主
期刊
摘要:如何有效地挖掘散文诗创作与时代语境的深层次联系,是散文诗写作需要解决的课题之一。散文诗不是散文和诗歌的杂糅,而是诗歌的自然延伸、拓展。应加大努力,有效地增强散文诗自身写作的文本性。皇泯先生的散文诗,透露出其所特有的气质,让人感觉到诗人特有的思想穿透力。如何在继承前辈诗人的基础上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皇泯先生的创作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散文诗;创新;皇泯;《生存方式》    如
期刊
摘要:纪录片的题材非常广泛。在中国,纪录片的题材先后经历了一个从政治新闻报道到大众日常生活的历史性演变过程。作品主题对儿童的关注,为中国纪录片注入了新的活力。张以庆在其执导的纪录片《幼儿园》(2004)中对结构形式、叙述方式、时空变化、音乐处理四个方面进行个性化处理,为观众展示出了一个别样的儿童世界。  关键词:纪录片;《幼儿园》;儿童世界;平行结构;音乐    都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在中国,孩子
期刊